当代青年农民生育观现状调查研究——以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沾尚镇为例

2015-04-10 17:37:32冀玉琪
山西农经 2015年2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生育男孩

□冀玉琪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16~45周岁的人为青年,我国国家统计局规定15~34周岁的人为青年,而且较之于城市青年,农村青年在较高的体力劳动强度下更容易衰老,我们在这里将青年农民定义为:指户籍在农村、生产或生活未能脱离农村的、年龄在15~40周岁的居民群体。

国家法定结婚年龄为男方不得早于22周岁,女方不得早于20周岁,而公认的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在24~29周岁,根据农村存在个别早婚早育、“光棍”晚婚晚育的实际情况,我们选取的考察对象为18~40周岁的已婚青年农民。

1 个案地区及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1 沾尚镇概况

沾尚镇位于太行山脉中的昔阳县西部,地理位置东经173°40′,北纬37°40′,东临乐平镇,南靠西寨乡,西与寿阳县为邻,北与平定县接壤,317省道穿境而过,西接榆次,东连县城,交通比较便利。其辖区面积259.3km2,海拔高度1190~1666.5m,山多而坡缓,地势东高西低,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无霜期约110~120d,年平均降雨量470mm。全镇耕地面积1600hm2,主要以玉米、土豆、茴子白、谷子为主,是一个典型的以种植业、林业、养殖为主的村镇。其他主要乡镇企业有2个,4个养殖小区,引进生态农业公司、农牧专业合作社、饮品公司各一个,正在积极筹备大型养殖、生态旅游、规模化蔬菜种植等项目。

该镇总人口为9200人(2013年统计为9184人),家庭户数为2794,独生子女户404户,男女比例为114.4,政府公布的全年劳务输出2000余人,而根据笔者实地走访调查,外出务工人员总数已达到3000以上,而在18~40周岁之间的人数达到外出务工人数的80%以上。该镇2013年的人均纯收入为4270元,劳务输出收入比重占农民收入的52%,人均增收2231元,劳务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同时为乡镇带来了一定的资金和城市的文化。

本调查以沾尚镇18~40岁的青年农民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研究法等方式,利用2015年春节假期,笔者通过上门入户进行调查。因过节外出务工人员大多回乡过年,且这是笔者熟悉的家乡,因而抽样调查的覆盖面能得到保证,真实性强,针对性强。共收集调查问卷150份,有效问卷148份。本问卷发放问卷的村子为:前小寒村30份,胡丰村30份,土坌村30份,前大寒村30份,沾尚村30份。同时也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当代青年农民进行了深度访谈。

2 沾尚镇青年农民生育观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本文将从生育目的、生育数量、生育偏好、生育期望等五个方面来对被调查地区青年农民生育观进行阐述。

2.1 生育目的

生育目的,是研究“为什么而生”的问题。虽然在众多学者研究生育观中都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指标,但严格意义上讲,这个问题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笔者继续选择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该地区青年农民的生育观,而这个问题并不应该作为一个问题来问村民。

在面对国家和社会能解决未来养老问题的情况下,被调查者一致认为还是要生育孩子。尽管该地区青年农民对于生育理由的选择达到我们调查的目的,但是他们仍然没有对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孩子”有一个明确的解释,甚至根本就没有想过“为什么要生孩子”这个问题。尽管这样,我们为了探讨这个问题还是设计了这些选项。下面是被调查者给出的答案:

调查结果显示,在生育主要目的中,传宗接代为78人,占被调查者的52.7%;养儿防老为85人,占被调查者的57.4%;增加人口为36人,占被调查者的24.3%;增加快乐为114人,占被调查者的77.0%;1人直接表示“不知道”。可见传统观念中的目的选择“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所选比例远低于现代观念中的“增加快乐”所选比例。

在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态度的考察,结果显示17人表示非常同意,占考察对象的11.5%;45人表示同意,占考察对象的30.4%;表示一般的为59人,占考察对象的39.9%;明确表示不同意的为27人,占考察对象的18.2%。可见,除去表示一般考察对象,即既不反对也不赞同的,表示同意的占到总考察对象的41.9%。而在第三个问题考察政府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条件,被调查者是否还会选择生育的问题上,所有调查者都一致表示要生。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考察,虽不能直接回答生育的目的,但能从侧面看出传统的生育观对该地区青年农民的影响程度。与传统的生育观相比,该地区青年农民生育观在生育目的的选择上已深度淡化了传统的以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等为主导的生育观念,虽然没有形成现代的生育观念,以增加快乐为表现形式的新的生育观已初露锋芒,大大弱化了生育功利性的存在。

2.2 生育数量

关于生育数量的考察,我们在前文的阐述中已经有所体现,尤其是在访谈中,赵某希望多生一个孩子和大女儿作伴,冀某希望生育一两个孩子来获得贴心的生活。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4个问题,分别考察被调查对象现在生育子女的数量、理想的子女数量、在生育数量决定上起主导作用的是谁、家庭孩子数量的多寡那个好。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4个问题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还未生育的人数为16,占别调查对象的10.8%;生育一个男孩的人数为57,占被调查对象的38.5%;生育一个女孩的人数为52,占被调查对象的35.1%;生育两个女孩的为10,占被调查对象的6.8%;生育一男一女的人数为12,占被调查对象的8.1%;生育两个男孩的只有1例,占被调查对象的0.7%。

在理想的生育调查中,被调查者中有120个人选择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有20个选择了两个女孩,7个选择了生育一个女孩,而仅有1个选择了生育1个男孩。可见“一男一女”还是该地区青年农民最热衷的生育理想状态,而且数量也都在2个以下,也没有追求生男孩的意向。因而,该地区青年农民在很大程度上都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多子多福”的生育意愿。

在生育主导权的调查显示除了表示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的被考察对象之外,仅有2个人选择了双方父母,其余人员都表示主导权在自己和爱人手中。不过在家庭孩子数量多寡那个好的问题上,54.1%的人选择了“多好”这一答案,可见“人口红利”还在影响着该地区青年农民的生育观念。

2.3 生育偏好

在传统生育观念的研究当中,人们对生育的性别偏好往往和生育目的中的“传宗接代”紧密相连,而且也与当时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有莫大的关联。在传统生育观中,只有男孩才能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女孩是要嫁出去留不住的,将来的养老也主要靠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男孩。“重男轻女”的生育观不仅淡化了女性的权益,而且造成了当今社会男女比例失调的局面。

在研究生育偏好这个问题时,设置了和生育性别相关的4个问题。在考察一个孩子的生育偏好——“如果只生一个孩子,希望孩子性别”这一问题中,选择生育男孩的有24个,占16.2%;选择生育女孩的为13个,占8.8%;而选择无所谓的人数为111个,占被调查对象的75%。可以看出,对男孩的生育偏好已经逐步被“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观念所取代,虽然不能完全肯定选择“无所谓”的人不关心生育的孩子是男是女,但至少他们已没有了必须要生男孩的功利心。

在考察生育两个孩子的性别偏好的调查结果中,14个人选择了生两个女孩子,占13.5%;119人选择了传统的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占80.4%;表示无所谓的有9人,占6.1%;而“生两个男孩”的却没有人选择。虽然“儿女双全”的传统观念依然占据的重要的位置,但毕竟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而并非生育行为的事实。很多符合农村“二孩”政策的年轻人都选择了放弃,也不愿意在以后生育第二胎。另外这个结果不仅体现出该地区青年农民对生育男孩的“压力”和“畏惧”,同时也能看出他们对生育女孩的倾向。

第三个问题“如果没有男孩,您是否会有压力”的结果为:表示没有压力的人占到75%,没有压力的占到25%。而在深度访谈中,这25%的感到有压力者,也只是在孩子出生时的一小段时间里会有来自父母的和村里邻居的压力,大部分人则在这一小段时间之后能自行脱离这种压力。在被调查者看来,他们自己才是生育选择的掌权者,他们也在事实上掌握着自己的生育“命运”。生育偏好已经被弱化了。

2.4 生育质量

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学者将生育质量分成生育质量和生育期望两个方面,生育质量主要指优生,生育期望主要是对子女教育及其人生道路的期望。毋庸置疑,优生是每位家长的期望,而且现代生育理念和生育技术也使人们能做到这一点。而且在调查中笔者发现,除了家庭条件较差的孕妇之外,大部分的孕妇都要按时到医院接受检查,有些青年农民还通过上网、书籍等手段了解孕育子女的相关的知识,甚至有的还采取远离电脑、更换手机、进行胎教等手段来促成优生。同时每一对青年夫妇都想尽办法,为子女成长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可见优生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对生育的期望是笔者考察的重点,而对子女未来人生道路的期望更多的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因此,对教育的考察就成了生育期望考察的中心。对生育期望的考察,主要从被调查者对子女长大后出路的意愿、受教育程度和对不同性别的教育态度来探讨。

在对子女未来出路的选择中,82人选择了读书进城,占调查者的55.4%;13人选择了学手艺,占调查者的8.8%;41人表示没有想过子女的未来,而12人选择了其他,认为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子女的意愿来选择。通过进一步访谈了解到,大部分选择让孩子读书进城是受重视教育的大环境影响和因自身受教育程度低导致生活质量低的反思,并且希望能靠着“知识的力量”改变子女的命运,而读书多,受教育程度高,更容易进入城市生活。选择学手艺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有很多高学历的人都难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而且上学花销也大,还不能保证毕业后的工作问题,而学手艺更具实效性,也能通过手艺来致富。表示没想过的和选择其他的调查者,大部分表示,子女的未来应该根据子女自身条件、兴趣爱好和以后社会的发展状况由子女自己来决定,这也体现了该地区青年农民生育观念的多样化。另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所有的调查者都不愿意让孩子回家务农,这与传统的“归根”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更愿意让孩子摆脱农民的身份。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在子女受教育程度的选择上,13个人选择了高中,这和期望子女将来学手艺的数量是吻合的,受访者表示,即使不再进行深造,也要让孩子接受最起码的教育,这是学手艺和生存的“必需品”。107个人选择了大学,比例占到72.3%,这个比例是最大的,被调查者一方面认为不上大学就跟不上将来的形势,另一方面认为,大学学历就能满足学历上的要求了,也不影响将来的就业、结婚生育。而剩余的28人选择了让子女深造到研究生及以上,他们表示“现在满街都是大学生了,将来肯定得上研究生”才能有竞争优势。

再对生育质量性别态度的考察上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对儿女未来出路的重视程度”,结果显示,选择“一样重视”的为138人,占93.2%;选择“重视男孩”和“重视女孩”的分别占4.1%、2.7%。在访谈中了解到,该地区的青年农民对子女的重视没有明显的性别趋向,与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有很大的不同。第二个问题是“在出现影响孩子读书的困难时,选择让谁读”,结果为,选择“都让读”的人数为61,占41.2%;选择“让成绩好的读书”的人数为82,占55.4%;选择“两个孩子都不让读”的人数为5,占3.4%;让男孩或者女孩读的,选择为0。调查结果说明调查地区青年农民在教育的选择上更加理性,更加科学。

结束语

在以往的研究中,通常将生育观分为传统生育观和现代生育观,而且力求获得由传统生育观到现代生育观的转变。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以传统的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为生育目的的生育功利性正在弱化,代之而来的是对精神满足的追求;存在“人口红利”的影响和“丁克家庭”、养老等问题,但没有了“多子多福”的强烈追求;总体上由明显的男性偏好转向性别偏好的弱化,也存在潜意识的对生育男性的愿望,但能坦然接受生育的结果;生育时间上存在早婚早育的现象,但整体已处于晚婚晚育的行列,且选择上更具理性;从对子女生育质量的忽视到对子女生育质量的重视,并成为普遍现象。总的来说在被调查地区的青年农民的生育观相对于传统生育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更加趋向于现代生育观,虽然没有发生“质”的飞越,但在“量”上的积累是积极的、明显的。同时,我们也要特别注意这种由外发和内生交织而成的生育观是不稳定的,变向也是不稳定的。任何有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观念都是此消彼长、相互交融、抑恶扬善的过程,真正彻底的转变还需要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1]贺雪峰.乡村研究的国情意识.湖北人民出版社;第1版,2004年9月1日:1-2.

[2]沾尚镇2013年工作总结及2014年工作计划.中国昔阳县政府门户网站,2013年12月20日,http://www.xiyang.gov.cn/zhansz/guihjh/20131220/9910.html.

[3]何绍辉.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一项经验探讨——以成都平原马村调查为例[J].人口与发展,2011(4):52-54.

[4]马培津等.皖北农村青年生育观念转变的社会学分析——以马村的个案研究为例[J].青年研究,2005(7).

[5]陈俊杰.农民生育观念研究—社会人口学的透视与展望[J].人口研究,1995(6):53-58.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生育男孩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男孩的『自信缺失症』
男孩今年六十岁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8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40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中国卫生(2016年12期)2016-11-23 01:10:18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报告
医改和生育 两大重点有看头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10
老男孩
小说月刊(2014年5期)2014-04-19 02:36:46
余姚市民幸福感民意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