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妮
古语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中国人对人情最贴切的表达。中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影响所形成的熟人社会,为人情文化提供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土壤。以亲缘、地缘为中心的人情网、同学圈、同事圈,这一张张人情网散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就目前讲,人情无论与现代社会有多少冲突,其始终影响着中国社会。人情有着伸缩的边界和丰富的内涵,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人情文化是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儒家思想为导向结合“家族本位”制度所形成的熟人社会中,形成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准则,主要表现为:(1)人之通常的心情事理;(2)交情、情面;(3)人际来往应酬的礼节习俗;(4)礼物。而在农村地区的“人情文化”尤为重要,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农村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共同主题,实现农村现代化主体是人的现代化,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与深厚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决定农民实现现代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是一个“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生活在农村的人们有着亲密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的血缘关系,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的和长期的,因此在授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地清算往回,基于这样的人情关系中,人情成为村民获取社会资本最便利的方式,农民文化水平低,获取资源的途径也很少,农民个体的生产、生活等保障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其家庭和人情交往的“圈子”。所以,农民就会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建立和维持更广阔的人际圈,扩大交际范围,结交更多的“关系”。在这样以亲缘、地缘等组成的关系网络中,农民可以通过“走关系”获取更多的方便。但从个人来讲,这样的便利方式有助于农民的发展,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民外出打工同乡或亲戚一般集中于一个地方,在村中一些人在某个城市站住脚以后,村中其他人就会去投奔,对于能力较弱的农民群体,这样的关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取得更好的发展。而建立这种“关系”的方式就是“人情往来”。在人情往来中农民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亲戚、朋友聚集起来讨论大家所关心的一些事情,农民聚集在一起是探讨农业信息,交流各自的生产经验,得到更多的生产经验,提高自己的劳作水平。并形成一种互助模式,在亲戚、同乡中对暂时需要帮助的人给与帮助以求自己将来需要帮助时也得到他人的帮助,这种帮助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方面,在农村更过的体现在农忙、救急、家事中等方面的付出。农村这样的人情互助关系,联络了村民情感之外,发挥了社会的保障功能,弥补了在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
随着现代城乡人口流动的加剧,农村中大批的青壮年都加入到外出打工的行列,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属于“386199部队”,劳动效率较低,而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周期性的特点,要想做到不误农时,仅仅靠单个家庭的力量是不够的,无论是工具上的互助还是农业生产中的劳力互助都是必不可少的。农业生产特点具有限制性,农村中的村民会自发主成互助组,“你帮我、我帮你”的方式来分担彼此家中的土地劳动,维持农业生产的按时进行,这样可以打工种田两不误,增加家庭收入,也拉进了村民之间的距离。这种自愿“互欠人情”的模式是一种农村人际交往最重要的纽带,维持人们之间的情感往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要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实现农村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在家务农的农民对外出打工家庭的帮助,使其之间关系更加密切,增加“礼尚往来”。这是农村特有的生产方式下所具有的特色,也是人情文化在农村社会中的最好体现。人情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根深蒂固与人们的思想之中,对于农民来讲,更加注重人情往来,这是一个现实的,不乏规避的现象。在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了解人情文化所带来的积极效应,把人情文化与相应的制度相结合,使人情文化正向功能最大化发挥出来。
“人情”中一层重要的涵义是指物化了的资源,在现代社会,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物化为金钱,即农户之间的礼金应酬、礼物馈赠等。村民对于人情的这一作用与其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迫力,还不如说是人情关系网构建后强大的经济功能的诱惑。村民把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划分为水波状,由内到外由亲到疏一圈圈地划分开来,依据这样的关系在人情消费中划分为不同等级。在这样的人情交往过程中渗透出经济协作的金融性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融资功能,农民通过红白喜事的人情消费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获取大量资金,以解燃眉之急,形成人情债务,其实质就是关系借贷,是货币资本的流动被温情脉脉的亲情、友情、同乡情的人情往来掩盖了。同时解决了农民从正规金融市场获取贷款困难的问题。(2)风险管理功能,在人情消费过程中,村民之间不自觉得形成利益共同体,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单个的家庭把生老病死的风险和婚丧嫁娶的费用,在亲戚、邻里内进行最广泛的分配,把风险承受的主体延伸、拉长。当风险转移或降低时,实际上就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在熟人社会中以“人情”为纽带,通过“随份子”的方式将风险转移给他人,使单个家庭能够实现风险损失最小化。(3)储蓄功能,人情消费一定意义上相当于“零存整取”,在“送人情”和“还人情”中的人情支出与收取实际上类似于储蓄和取款的过程。金钱是被人所喜爱的,是不能被人忘记的,人情的这一功能能够强化亲戚、朋友、乃至同村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
人情是一种交换,是一种关系,更是一种文化。人情是一个连续性的动态过程,它不仅仅是理性的互惠,蕴含着传统的农业社会的文化智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以一种非正式的形式规定了农民所应遵守的在此生活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对维护社会和谐的形成一种强有力的约束力。同时,人情在彼此熟悉且亲密的农村生活中起到调节作用,生活中因为种种原因会有不同的矛盾争执,但通过人情交往就能够很好地化解。比如在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由于秋菊的丈夫与村长发生争执,被踢中要害为结怨,秋菊一直想要一个说法,而最终化解矛盾的却是因为在除夕夜里秋菊难产村长的鼎力相助。这是农村人际间来往鼻尖理想的一种维持模式。人情交往使亲戚之间、邻里之间的能够用一种无形的方式化解,和睦共处、相互交好。总而言之,一个具体的村民被种种强有力的关系挂在村庄这个“人情网”上,这个网也是村民生活的一张安全网,为他提供物质、精神和情感的支持相应地,对于他所生活的村庄而言,正是每个人拥有的网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杂而又清晰的社会关系,构成了社区共同生活的基础。人情交往不断延续着人们的关系,增强彼此的感情,使得整个社区保持一种向心力,而正是它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农村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只有农村社区实现了团结稳定和发展,才能有效的开展农村现代化建设,使整个社会实现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