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群
(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
新形势下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思考*①
杨素群
(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
新形势下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任务。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建设,必须廓清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内涵、素质和特点。目前,我国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中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物色发现不及时、培养培训跟不上、组织规划不科学等问题。要合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发现储备环节注重创新体制机制;在培养培训环节更加突出政治标准;在选拔任用环节拓宽使用渠道;同时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15.03.008
2012年,中共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自1990年首次提出“党外代表人士”概念以来,这是中共中央第一个关于党外代表人士的专门文件,明确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指导思想、范围对象、标准原则、目标任务等重大问题,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特别是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2页。。新形势下,如何广泛延揽人才,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高校改革与发展、促进高校参与全球人才竞争、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宣传以及整个统一战线人才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统战工作历来是党的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学校的全面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广大党外知识分子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是一支值得依靠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进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保持高校的稳定。高校的党外代表性人物,不仅具有人才智力的综合优势,而且在社会上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育部2013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2491所普通高校中,各类教职工总数达2296262人,其中党外知识分子约占半数以上。据对山东省的调查,山东省公办普通高校共有教职工109500多人,其中中共党员71000多人,约占65%,党外知识分子38500人,占35%。*由于该数字未包括山东省民办普通高校,而一般民办普通高校党员比率要低于公办高校,所以山东省的党员教职工数量显得要高于全国,党外知识分子比率偏低,但党外知识分子仍占教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另据调查,山东师范大学现有教职工3594人,其中中共党员1919人,占全体教职工总数的53%。如何做好这部分人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是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其他党外知识分子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高校参与全球人才竞争、应对国际挑战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人才的竞争。《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页。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着力提高国民素质,实现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并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人才流出较多,而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强。未来十几年,是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就必须出台相应政策,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新常态。
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资源。早在2010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在北戴河看望“千人计划”入选专家代表时就强调指出,实现科学发展,关键在科技,根本在人才。要更大力度推进“千人计划”,更好地发挥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的作用。在2014年召开的全国留学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又指出,留学事业历来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留学事业,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方针政策,推动我国留学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留学事业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校是我国人才输出和人才流入的主要机构,高校的人才工作将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才工作的成败。近几年,我国不论是出国留学还是留学归国人员数量都有大幅上升。据教育部统计, 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054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75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科研机构中学习,比2013年增加20555人,增长比例为5.77%(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与此同时,留学人员呈现出加速回国的态势。2011年,中国留学人员回国数量达到18.62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8.08%。2013年,我国有27.29万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数量比上一年增长46.57%。高等学校是吸纳留学归国人员就业创业的重要场所。这些留学归国人员基本上可以归属于党外代表人士的范畴,中共党员很少。他们大多数在国外获得了博士或硕士学位,经过多年的留学,基本上走在了本领域国际研究的前沿,有的已经是本行业颇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因此,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工作环境、生活待遇等方面安排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高校对海外留学人员的吸引力,对高校如何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应对国际挑战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 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重要抓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不断加深,意识形态领域和文化思想战线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党的新一届领导人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的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一刻也不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05页。这不仅需要我们从理论上通过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更好地发挥其引导、凝聚和调控等导向功能,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充分发挥其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人心的作用。高等学校是青年学生云集的地方,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为促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2014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思想活跃,消息灵通,有的长期在国外接受高等教育,有的教师的课题项目得到了国外某些基金会或官方资助,他们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对西方意识形态或价值观有不同程度的亲近感。这些党外代表人士大多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将直接影响青年学生的价值选择,而党外代表人士往往因其业务能力强、学术地位高对学生的影响力更大,尤其是被学生视为偶像的一些青年才俊、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等,他们的一言一行甚至可能成为青年学生刻意模仿的对象。因此,要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就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做好党外代表人士的宣传教育、培养培训工作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四)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统一战线人才建设的需要
高校是统一战线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外代表人士成长的摇篮,也是党外人才发挥作用展示才华的舞台。“据统计,近几年全国各地向中央统战部推荐的党外知识分子中30%-40%来自高校,省级领导班子中的民主党派成员中近一半是来自高校。”*王志红:《新形势下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思考与探索》,《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另据抽样调查,“担任行政司法机关领导职务的县处级党外领导干部中,来自高校科研院所或其他科教文卫单位的占51%,行政司法机关内逐步成长起来的占34%,其他渠道占15%”*中共中央统战部等编著:《中国统一战线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86页。。从不同级别党外干部来源比例看,级别越高,高校或科研院所占比越高,“县处级为19.4%,地厅级为39.7%,省部级为70%”。*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共中央党校等编著:《中国统一战线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86-287页。另据山东省委统战部统计,截止到2015年底,山东省省级领导班子中党外代表人士共7人,其中来自高校的4人,占57%。从个体来看,在新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代表人物如马寅初、周培源、费孝通、钱伟长、雷洁琼、周谷城、丁石孙、吴阶平、苏步青等,都来自高校或科研院所。目前,八个民主党派现任中央主席也大多来自高校或有高校工作的经历。可见,高校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如何,不仅关系到高校本身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统一战线人才队伍的发展。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对党的统一战线人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必须廓清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应清晰地了解和把握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基本素质和特点。
(一 )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内涵
党外知识分子特指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其中包括参加各民主党派的知识分子和没有参加任何党派的无党派知识分子。党外知识分子是我国目前知识分子队伍中人数最多的群体。中央统战部2011年8月公布的数字显示,目前我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知识分子共有11964万人,其中党外知识分子占75.1%,数量已经达到8986万人。“非党人士”、“党外人士”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和使用的称谓,特指中共党员以外的人士,是对统一战线各方面人士的统称。新中国成立后,“非党人士”称谓较少使用,而“党外人士”的称谓则一直在党内和社会上普遍使用。
“党外代表人士”的称谓是1990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第一次使用的。这个称谓体现了统一战线的历史沿革和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联盟的性质,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使用最多的统一战线工作对象称谓用语。2005年,中央统战部专门下文指出:“非党人士”、“党外人士”和“非中共人士”的内涵和外延是一致的。鉴于“非党人士(干部)”的称谓容易造成民主党派不是政党的误解,今后一般不再公开使用。“党外人士”主要强调的是中共党内与党外的区别,包括民主党派人士和其他党外人士,已经约定俗成,可以继续使用。但在特定场合,如需要强调民主党派人士的身份,可用“非中共人士”。2012年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关于党外代表人士的内涵作了如下界定:“党外代表人士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作出较大贡献、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非中共人士,包括民主党派代表人士、无党派代表人士、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宗教界代表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港澳台海外代表人士等。”*《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摘要)》,《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811页。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是党外代表人士的基本标准,也是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
关于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组成,目前,中共中央统战部、山东省委统战部并没有特别说明。根据《意见》的界定,结合高校特点,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主要应包括: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党外人士;担任政府有关部门特邀人员中的党外人士;民主党派校级领导班子的成员;学校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担任学校副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外人士;学校“千人计划”入选人员和“长江学者”、“杰出青年”、“教学名师”中的党外人士;学校“泰山学者”和“百人计划”入选人员中的党外人士;省政府参事中的非中共人士等。
(二)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应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坚定,即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高校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历史重任,高校教师的政治素质,直接决定和影响了高校育人的质量和水平。当前,要想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话语权,关键在教师。党外代表人士的一言一行,在学生中起着风向标作用。因此,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应该有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更加强烈的政治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党外代表人士的光荣使命。
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应是各专业领域的带头人。专业突出,即在本领域本专业造诣较深,贡献较大。对于高校来说,由于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多年来教育的组织化程度相对较高。也就是说,高校的每个专业、每个领域,都会放在全省乃至全国来衡量。所以,某个高校的党外代表人士,他的影响力不应只是学校范围以内,而必须是在省内或全国同行业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人物。譬如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在全国和国际的影响力,获得的重要学术荣誉,所带领的团队是否取得广泛认可的教学科研成绩等等。
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应具有广泛的群众认同。群众认同,即在所联系成员和群众中有较高的认同度和影响力,能够发挥独特引领带动作用。高校虽然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党员占总人数的比例相对比较高,但党外人士仍然占有相当的比重,因而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而高校教师在思想上往往更加独立,在人格上往往更加自尊,平等意识往往更加强烈,这就对高校的党外代表人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一些腐败现象浸染了党的肌体,少数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严重败坏了党的形象,使得部分群众产生了对党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疏远了党群关系,长此以往,不利于党的统治根基的巩固。而党外代表人士往往是以群众的身份出现的,跟群众打成一片。群众在跟他们交往时往往没有芥蒂,这就为党外代表人士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党外代表人士往往以其良好的品行、精湛的业务、广泛的社会声望、良好的心里素质等获得广泛的群众认同。
(三)新时期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基本特点
文化层次高,业务能力强。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基本上都生于20世纪60、7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接受了系统的高等教育,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几乎占100%,相当一部分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还有越来越多的人有国外留学或短期访问背景。他们基本上都是业务骨干,而且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力。以山东师范大学为例,目前党外代表人士 95人中,几乎每人都拥有教学名师、模范教师、学术带头人或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承担过国家课题、教育部课题、山东省课题多项,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他们眼界开阔,联系广泛,创业精神和开拓意识强,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思维独立性强,价值取向多元。知识分子一般追求人格独立,政治上不盲从,思想上有见解,而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在思维的独立性上特点更加突出,这也正是成就他们学术成绩的良好思维品质。特别是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下,他们在获得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感知着中西文化多层面、多角度的冲突和交融。一方面,他们能够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接受先进科技和文化的过程中,培养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善于思辨、勇于创新,志于成就。另一方面,也会对西方的价值取向产生一些理想化的认识,存在一些模糊看法。这突出表现在他们价值取向多元,不仅强调自己的独立人格,而且比较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和物质利益的获得。
民主意识强,参政热情高。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主体上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能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学校发展,大都有参政议政和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愿望,这也与中国知识分子“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传统文化有关。他们在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民主管理献计出力的同时,注重发挥自身优势,有为社会服务的良好愿望,愿意主动参与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事业中,并积极通过人大政协等途径参政议政,发挥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在每年的各级“两会”上,最有分量的提案往往是来自高校的代表和委员,一些“提案大户”往往出自高校代表委员,最敢讲真话讲实话的往往也是来自高校的代表和委员。
《意见》发表以来,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各地高校都建立了党外代表人士人才库,对党外代表人士加强了培养培训等,但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物色发现滞后、培养培训跟不上、缺乏组织规划等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差距,难以得到部分部门党委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各级党委部门对党外人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日益重视,对党外人士加入民主党派,参加各社会组织的活动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也不可否认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表现在部门设置上,有的高校把统战部与其他部门合并,如“组织统战部”、“宣传统战部”等,这样的部门往往因为组织工作或宣传工作的繁忙而忽视统战工作,而且因为统战工作通常弹性较大,重视统战工作的人往往有做不完的工作,而不重视它的人认为似乎做不好也不影响学校工作的大局,于是,统战工作基本上处于表面应付的状态,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表现在民主党派组织发展上,有些学院党委往往存在不主动支持、也不故意干扰的现象。对于一些教师加入民主党派,有的部门负责人认为,这是自己的党务工作做得不够的表现,所以对一些教师加入民主党派甚至有一定的限制。三是表现在工作支持上,多数党外代表人士参加人大、政协、党派或其他公益性活动,都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由于这些工作都是兼职,因而当这些工作与本职工作发生冲突时,兼职工作往往要让位于本职工作,而且尽管这些工作可能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但由于不属于学校工作的考核范围,因而也不会计入工作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外代表人士作用的发挥。
(二)物色发现不及时,尚未形成动态的人才储备机制
新一代党外人士的主体基本是高学历或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国际化人才,在从党外人士成长为党外代表人士之前,往往流动性比较大,这就给人才发现和培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从对目前已经成长起来的党外代表人士的了解来看,多数人在这个阶段都是靠个人的努力在本领域取得一定成就后,才被发现并成为党外代表人士,而这时多数人已经超过了40岁甚至45岁,错过了被选拔和任用的黄金时期。
(三)培养培训跟不上,党外代表人士的水平难以提高
通过培养培训,可以增强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认同感,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感,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解,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目前,只有少数人能够参加社会主义学院、各级政协人大组织的短期培训,多数人认为自己作为党外代表人士只是一个名义问题,并没有给自己的工作或生活带来什么变化。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外代表人士整体能力的发挥。
(四)组织规划不科学,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目标要求
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的构成已经不同于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甚至与本世纪初的队伍构成相比也已经有了变化。除改革开放初成长起来的党外代表人士外,新时期充实的党外代表人士很多都是“70”后甚至是“80”后,这些党外代表人士往往缺乏参政议政的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他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也与上一代有很大的不同。在培训机会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高校内部的培养培训和组织管理的机制尚未形成,组织准备相对不足,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存在随意性和虚拟性,职能部门权责不一、衔接不畅,使工作陷入被动。
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应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改革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的要求,着眼于不断提高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在发现储备环节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在培养培训环节应把政治素养放在首位,在选拔任用环节进一步拓宽使用渠道,同时应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在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一)创新体制机制,注重发现储备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要从一个年轻教师成长为党外代表人士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它是一个知识再积累、觉悟再提升、实践再检验、与所在学校共同成长的过程,一般需要十几年的时间,而这一“自然成长”的过程往往使很多人失去了进入更大的舞台的机会。所以,工作重心前置,及早发现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意见》指出,要“把有组织、有计划地广泛物色发现党外代表人士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重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重要源头作用”,“注重物色年轻人才,及早发现,从早培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摘要)》,《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813页。。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应大力支持各民主党派吸纳新入职的博士、“海归”加入党派组织,利用各党派的培养培训系统,使新入职人员尽快提高政治素质,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了解和认识,提高这些人员的参政议政能力。应通过多种途径使各级党委认识到,教职员工加入各民主党派,不是弱化了党的领导,而是在一定意义上强化了党的领导,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本来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高度重视党外代表人士后备队伍问题,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在建立“党外代表人士人才库”的同时,应逐步建立学校“党外代表人士后备人才库”,对年轻人才的职称晋升、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使年轻人才尽快脱颖而出。应进一步加强无党派知识分子队伍建设,无党派知识分子是党外人士中最大的群体,很多年轻老师选择不加入任何党派,但却是各自领域的业务骨干。如何把这一群体组织起来,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是一个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
(二)突出政治标准,加强培养培训
政治性是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的根本属性之一。深化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培养培训,是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党外代表人士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大多具有学习理工科背景,平时对于政治理论学习重视程度不够,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成长,因此,加强政治理论培养培训很有必要。加强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引导,能够从理论上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信念,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广泛代表性和较强参政议政能力、与党长期亲密合作、德才兼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一是要健全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在党的重大理论出台之时,应充分利用高校内部资源,通过小组学习讨论,聘请专家报告、发放学习材料等多种形式和途径,提高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认同。二是要办好统战理论学习网站,在高校统战部网站开设“理论学习”专栏,网站内容不仅要包括党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也要宣传党在统一战线、人民政协、民主党派建设中的重要理论政策,以方便快捷的方式达到理论宣传的目的。三是要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学院和各民主党派等培养培训平台,使他们在学习和交流中提高认识,增长才干,要通过系统学习培训、以会代训、短期研讨、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观考察等形式,开展共识教育,不断提高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素质。四是要建立健全培养培训保障措施。设立党外代表人士培养培训基金,支持更多的代表人士走出校门学习交流,校内应为党外代表人士学习交流提供必要的场所,避免出现无经费、无场地、无人员的涣散局面。
(三)大胆选拔任用,拓宽使用渠道
安排使用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党外代表人士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党外人士如果长期备而不用,必然影响政策的权威性和党外人士的积极性。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应坚持以用为本的原则,大力举荐党外代表人士到人大、政协、政府部门、学术团体、社会组织等机构任职,使高校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国计民生。一是要发挥导向示范作用,提高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整体水平。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是所在领域教学科研或管理岗位的代表,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发挥好他们的导向示范作用,对于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代表人士中在各自岗位上作出突出业绩的“千人计划”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泰山学者”、“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人的事迹,应通过校报、网站、广播、论坛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在学校营造重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大力调动党外代表人士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党外代表人士的积极作用,促使他们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充分施展才华,为学校教学科研、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二是要大力举荐,拓宽任职渠道。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量懂理论、通业务的人才,而各种社会组织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一般都参加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有一定的社会管理经验,并且有较高的热情,因此,可以向一些新型社会组织大力推荐学校党外代表人士。学术组织是高校教师提高学术水平、提高学校学术影响力、检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渠道,党外代表人士参加这样的学术组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一些国际学术组织,其非党身份更有利于在这些学术组织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据调查,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工作基本上是在学校层面进行的,基层党组织基本上处在不反对也不主动支持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高等学校教师工作具有分散性和独立性,而且这支队伍相对于寥寥无几的统战工作人员来说显得特别庞大,往往使得学校统战部门很难对全校的党外人士队伍有详细的了解和把握。因此,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对于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很有意义的。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工作应坚持高校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高校党委应密切关注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动态,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社会发展的不断转型和政治环境的逐渐改变,以及全球化、现代化和信息技术等的发展,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动态有了新的变化。党外知识分子政治认知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政治参与能力的不断增强,一方面为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参与活动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也使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动态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动态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基层党组织应该发挥贴近群众,便于沟通的优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Thoughts on the Team Building of Non Party Representative Personages in University under New Circumstances
Yang Suqun
(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250014)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team building of Personages the non-Party representative personages in university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 To improve the team building, it is necessary to distinguish the connotation, qu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n-Party representative personages in university. Currently, problems such as inappropriate viewpoint, untimely selection,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unscientific organization and planning, still exist in the team building of them. Therefore, innovation of system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their discovery and preserve, and political standards should be highlighted in their training. The range should be widened in their selection and nomination. Meanwhile, the function of Party organizations at the grass-rooted level should be brought into full play the team building of them.
university; the non party representative personages;the team building
2015-04-06
杨素群(1965—),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
①本文为作者主持研究的教育部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时期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机制路径探析”(12JDSZ2030)的阶段性成果。
D663.5
A
1001-5973(2015)03-0094-09
责任编辑:寇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