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本科翻译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研究*①

2015-08-22 02:57
关键词:专业课程教学

范 敏

(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博士后流动站,上海,200083;曲阜师范大学 翻译学院,山东 日照,276826 )

信息技术环境下本科翻译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研究*①

范敏

(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博士后流动站,上海,200083;曲阜师范大学 翻译学院,山东 日照,276826 )

通过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本科翻译专业教育过程的培养理念、翻译课程群建设、翻译教学模式改革等路径,寻求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型本科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为了适应社会竞争与市场需求,高校本科翻译教学需不断创新翻译人才培养理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素质教育和实用技能教育结合起来,根据各校能力与特点建设特色翻译课程群,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复合翻译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本科翻译人才培养;翻译课程群建设;翻译教学模式;创新能力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15.03.010

一、引言

本世纪是现代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充满竞争和机遇。构建创新型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目前发展高等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而本科教育又是立校之本,因此本科翻译专业教育作为培养合格翻译专业人才体系的基石,如何建立和完善翻译学科体系,如何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发展高等教育的关键问题。但是,当前国内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沿袭传统的语言文学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方法,随着社会对应用翻译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融入翻译教学中,培养实用型翻译人才以满足市场需求,将是今后本科翻译教学的主要任务。为了适应社会竞争以及社会赋予的创新人才培养的重大任务,高校本科翻译教学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把素质教育和实用技能教育结合起来,改革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的双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能从事多领域翻译工作的、专业口径宽厚、素质过硬、适应性强,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型翻译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应用翻译人才的需求。

2010年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21世纪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该大纲还指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要积极采用现代的、多元的和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原有的电教设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条件的要逐步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光盘资料中心以及多媒体自修中心,为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创造条件。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灵活、方便、实用和广阔的学习和实践的空间。”

由此看来,为适应新时代信息技术环境的需要和新大纲对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包括翻译实践能力、翻译策略能力、翻译批评能力、翻译辅助工具操作能力和翻译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与时俱进能力。,注重翻译课程建设与翻译教学模式改革,是高校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两条重要途径。

二、本科翻译课程建设

本科翻译专业阶段应根据本科翻译专业大纲,构建翻译课程群,即在整合和优化本科翻译课程资源基础上,以“点”成“面”,加强翻译课程与相关课程间的关联性,形成彼此照应、层次更为清晰、知识体系更为完善、目标更为明确的课程优势。“课程群通过对相关课程资源的整合,实现了课程建设的规模效应,有利于根据社会需求、技术发展与学校特色来建设市场导向型课程体系,因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朱玉华:《基于泛在教学平台的翻译课程群体系探索》,《中国翻译》2014年第2期。

本科翻译课程群建设应体现课程优化体系规则,也就是说,确立每门课程在课程群体系中的主次和性质,按照课程、学科、专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整合并加强翻译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间的横向联系与纵向传承,避免出现课程间内容重复、界限不清等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翻译课程群作为专业素质教育的平台功能。因而,通过课程群建设,使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教学理念等在教学系统中更好地得到优化,从而达到加强联系、增加效果、减少重复、促进整体优化的功效。翻译课程群建设应注重以下几个原则:

1.多元性原则:所开设内容应融合相关学科的知识,涉及到语言技能、专业技能、翻译技能、文化知识等方面;而且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与信息来源渠道也应丰富多样。为了培养多元智能人才,本科翻译课程模式应注重按照最新教学理念,强调学术修养与专业技能并重,不仅开设翻译专业核心课程,而且开设语言、文化、社会等所有与翻译相关的拓展课程,既有大学通识教育,又有人际沟通与资讯科技等专业能力培训。另外,还要注重开设人文素养训练课程,如中华经典传统文化翻译课程群集《论语》、《红楼梦》、《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翻译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人文素养与跨文化传播能力,满足社会对高素质翻译人才的需求。

2.专业性原则:课程群设置需专业。以计算机辅助翻译(CAT)课程群为例,应该设置CAT导论、CAT编辑技巧、CAT专题作业、相关技术(包括IT 相关技术研讨与翻译项目管理)、行业实践及发展研讨(包括本地化项目管理与翻译实践,翻译企业管理发展研究与行业内专家演讲与讨论)等课程,指导学生探索这种信息工具设计的思路、理念以及如何与语言服务、技术和项目管理有机地衔接。此外,应该设置CAT工作坊等实践课程,即教师根据市场需要将各种项目带入课堂或给学生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利用Trados等翻译工具共同完成。这样除了使学生能得到直观的笔译实践体验外,学生还将有机会了解翻译的专业和行业经验,并通过翻译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系统性原则:本科翻译课程群的课程建设应遵循系统性原则,由基础向中高级阶段发展,既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互动性,又要考虑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充分协调学生、翻译教学和市场需求之间彼此制约关系。相关课程设置内容应该随学年不同而不断拓宽、加深,而且需要不断更新与充实。同时,在翻译课程设置上必须注意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包括教学内容的制订和教学材料的选取,同时有些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要有传承关系。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本科翻译课程群建设可包括语言基础类技能课程、翻译专业核心类课程与专业翻译选修类课程三大类,如图1所示:

图1 本科翻译课程群

语言基础类技能课程:包括英语语言基础技能课、汉语语言基础技能课以及英汉语言对比类课程,为后期的翻译核心课程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翻译专业核心类课程:如文体翻译、口译、CAT课程与跨文化翻译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提高英汉语言转换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中,文体翻译课程是在各个专题翻译的基础上整合而成,口译课程包括连续传译、同声传译、会议口译等各种理论与技巧,跨文化翻译课程是在英美等西方社会文化知识课程与翻译能力培养课程的基础上合并而成。通过课程间的优化整合,突出理论研究优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专业翻译选修类课程:各翻译院校可根据地域特色设置相关选修课,如随着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可在本科阶段设置影视字幕、文化翻译、批评与赏析课程,山东高校则可根据齐鲁文化特色设置儒学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这对于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个人整体人文素质修养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这类翻译课程群的设置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专业兴趣发展与特色人才培养,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与择业导向。

4.平衡性原则:目前,各年级翻译课程群设置模糊,因此需要宏观把握翻译的跨学科特点及相邻学科性质。例如,为了强化整体课程群建设效果,应该选择哪些课程作为必修科目,哪些课程作为选修科目,哪些课程作为显性课程,哪些课程作为隐性课程。实用翻译课程与文学翻译修养课程的比例也应根据本翻译院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素质能力与市场需求酌情制定,并进一步判断各课程群体系建设的侧重点,如语言学翻译课程群是侧重语用学与翻译课程还是篇章语言学与翻译课程;文学翻译课程群是侧重文学典籍英译还是英美现代文学汉译;文化翻译课程群是注重影视字幕文化翻译还是大众传媒翻译等。

5.信息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完善课程群网络互动平台建设,实现课程群资源共享层面。将多元化翻译课程群体系与多媒体信息平台进行整合建设,将课程群体系中的校企课程、院企课程置于泛在网络环境下有助于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根据企业与市场导向及时更新课程资源,树立翻译人才培养的立体思维和整体观念。这样,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本科翻译课程群体系集复合型知识框架、多元化知识结构、特色化专业为一体,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有助于高校针对社会需求与学生职业规划,为社会提供“基础-技能-素养-职业”的一站式人才培养路径,更新市场导向型课程资源,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提升学生就业前景。

总之,根据当前市场需求与各高校本科翻译专业特点,本科翻译课程群建设应统筹兼顾,系统条理。

三、翻译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一般是指“为完成特定的目标和任务而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稳定、简明的教学活动程序和结构方式”*潘振宽:《现代教育技术》,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37页。。教学模式可以帮助人们顺利掌握抽象复杂的概念与事物,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作用于教学实践,是教学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理论基础、功能目标、操作程序、应用条件等”*潘振宽:《现代教育技术》,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37页。。信息技术环境下本科翻译教学改革可以主要从培养理念、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活动运作三个维度进行。

1.培养理念

刘和平认为,无论是外语专业的口笔译课程,还是本科翻译专业课程,都要突出职业特点。*刘和平:《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中国翻译》2009年第6期。Bowker*Bowker, L.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Technology: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Ottowa: University of Ottowa Press,2002.、Sager(1983)*Sager, J. C. Quality and Standards. The Evaluation of Translations. C. Picken (ed.). The Translator's Handbook,London, Aslib, 1983.与 Shih Chung-ling(2006)*Shih Chung-ling. Helpful Assistance to Translators. Taipei: Bookman Books, Ltd.,2006.等学者都强调了计算机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Quah(2008)*Quah, C.K. Translation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8.p.42.也在其著作《翻译与技术》(Translation and Technology)中的应用翻译研究中提到了译者培训与翻译技术和翻译政策的重要关系。请看图2:

图2 应用翻译研究

沈清松指出:“相互外推和语言习取(language appropriation)作为促使多元文化社群相互丰富的可行性策略。外推(strangification)在语源上能包含陌生人、外人(strange)之意,来指称走出自我封闭,走向多元他者,或者说走向任何别异圈的行动。外推行动可以在语言层面、实践层面、本体层面进行。”*沈清松:《跨文化哲学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11页。因此,本科翻译人才的培养理念应注重职业导向,采用双向原则:从政策制定而言,学校应尝试提供多样学习环境与各种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开发新的教学资源,重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习自觉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师自身业务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开设翻译工作坊,让师生与校外人士一起在课堂内外合作,提供口笔译、资料译编、双语撰稿等服务,鼓励学生到翻译公司实习,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交流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此外,通过定期的学术讲座与暑期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极大满足翻译专业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从学生培养而言,应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多媒体学习平台及各种学习环境,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培养自主性、独立性和合作精神,还可通过“第二校园经历”等跨地域和跨文化的学习,丰富学习经历、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2.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应着重从提高教师综合业务水平与加强团队合作等层面进行。首先,教师应通过多渠道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了有效监督管理网络课程群互动平台,选取、上传更新优质翻译课程资源,有效实现教、学、评、管于一体的资源共享与互动,实现翻译专业的技能类课程、知识类课程与相关语言学类等课程的有效整合与培养目标、个人兴趣、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必须要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高水平翻译技术队伍与教学管理队伍。其次,教师队伍应以课程群为核心加强团队合作。传统的翻译教学团队常以某个单一翻译课程建设为核心,以课程主讲教师为骨干而组建教师队伍,而群组化的翻译课程教学研究团队则以翻译课程群为单位、以科研学术水平高的教师为首的、相对稳定的大团队组成。翻译课程群成员最少开设两门翻译相关课程,平时互相交流,共享课程资源,定期组织教学科研课题,有利于教师翻译专业的进步,最终实现翻译课程群教师团队的共同发展。

3.教学活动运作

教学活动运作主要体现在实施网络课程群平台互动与教学活动多模态两个层面。首先,网络课程群互动平台应实现高效互动。传统网络互动平台往往是教师和学生在一门课程内进行互动,知识相对封闭。基于网络课程群互动平台的本科翻译课程群体系建设是将课程群内各门翻译课程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体系呈现出来,实现课程间的信息共享,帮助学生加强知识结构的综合化和系统化。可将群内课程整编为三个模块:基础课程模块、核心课程模块与选修课程模块。每个模块下设相关课程的课程资源板块(学习资料、自测练习与作业等)、互动交流板块(交流与留言)和成果推介展示板块。真正实现教师间、师生间以及师生与媒体资源的互动,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有效保证互动平台效果,翻译实训平台必须能够提供便捷的用户管理功能(用户新增、删除、属性修改、权限限制等),完备的资源管理功能(能帮助老师轻松完成任务专题、任务素材、术语、语料的管理工作)和客观的评价功能(能客观记录实训数据、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并以此制定更加个性化的实训内容和方案),并可根据实训目标和学生特点,按照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实训过程设计,让学生在模拟实战的学习过程中,学习了解各种学习板块流程中各岗位的不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战经验,增强就业竞争力。此外,促进校企全面合作的延伸平台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拉近校企距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其次,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研究式等),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例如教导式,其教学程序可包括几个阶段:分析教学目标,选择适当课题,进行教学设计;呈现教材内容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习本单元所需具备的背景知织、透过练习强化学生所学的知识或技能及评测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导式教学的核心是教学内容呈现,为求教材之生动活泼,设计者利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功能,把教材内容显示在荧光幕及扬声器,让学习者经由其视觉与听觉接受教材。

模拟式:模拟式是提供学习者一个似真实性的学习情境。在多媒体教学情境中,学习者借助多媒体工具平台,利用社会真实项目资源和语料资源作为教学素材,个性化定制自己的训练计划,将翻译教学完全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学习者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通过小组实训了解和熟悉商业环境要求,提前进行职业化素质训练,为学生、老师、企业的互动模式提供了可能。

练习式:练习可以强化学生所学的知识或技能。练习过程需注意题目的难度和选题策略。如计算机辅助翻译练习模块可遵循词汇—单句—语篇的顺序,逐步提高翻译难度。词汇翻译练习主要涉及意义辨析、惯用搭配考察等,可以让学生利用语料库自行检索进行选词, 帮助学生在语境中观察某个词的典型搭配行为, 了解该词在语境中的语义特点,查询词语在语料中的使用情况,撰写分析报告。单句翻译练习主要涉及句子结构考察,而语篇翻译主要考察语篇结构以及译文编辑后整个文体风格的功能对等。练习过程可以利用“远程派发作业练习”、“同步翻译指导”、“批量修改作业” 等方法,实现对学生评价体系的系统化管理与数据化分析。

测验式:测验是教学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其目的是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如译文评估 (对翻译所涉及的文本进行比较,或对学生译文与专家译文进行基于语料库的比较、评价和校改)等。如计算机辅助翻译测验可从题库的许多题目中,依所需的方式,选取供学生作答的试题。如果是进行项目测试,学生须将每个研究项目的结果报告及报告内容中涉及的所有链接文件(图片、视频、音频等)与资源文件(电脑软件安装包等)单独保存在一个文件夹里,然后完整拷贝到教师的电脑上。教师只接受项目结果报告的电子文件,非常直观。

四、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培训本科翻译人才以满足市场需求,成为翻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越来越多高校会把翻译课程群建设与翻译教学模式改革视为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中,将翻译技术纳入翻译方向课程体系设置,必将促进教师人员改变教学观念,深入学习翻译技术,促进翻译课程设置的全面发展。而且,这些课程群的设置在帮助学生扩展应用视野、拓宽职业渠道等方面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Innovative Education Model of Bachelors for Translation Major under IT Environment

Fan Min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200083;Schoo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276826)

The present paper gives an analysis of education concept, translation-curriculum-group 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 model reform during the education process of bachelor talents for translation major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IT so as to seek an innovative type of education pattern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e.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competition and markets, translation teaching of bachelor students needs to innovate education concepts of translation talents, to deepen education model reform, to combine quality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skills education, and to build characteristic translation-curriculum-group according to the ability and features of each university.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s and capability, an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er quality and compound type of translation talents by society.

translation talents education for translation major, translation-curriculum-group construction, translation teaching model reform,innovative ability education

2015-04-20

范敏(1973—),女,山东济宁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人员,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教授。

①本文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论语》翻译与海外接受研究”(2014M551433)与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论语》跨文化传播与中国形象话语建构”(教外司留[2013]1792号)的阶段性成果。

H059

A

1001-5973(2015)03-0115-06

责任编辑:时晓红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教学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