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 黄文秉
语文课堂教学的美感追求
文/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 黄文秉
美感是人们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快乐感觉,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文本,沉思默想语文教学内容蕴含的内在美,知识之间联系的“美”。
如果我们能够深入研究把握准确不同文言文的文本独特性,引导学生体会把握文本的文体特征,探究作者表情达意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独特性,挖掘和感悟文本的美感和独特魅力,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独特之美,那么文言文课堂教学必将充满生机活力。例如,杜牧的《阿房宫赋》为文赋经典。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诠释:“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其文主旨在以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引起当朝统治者的深思,劝诫统治者切勿重蹈覆辙。可见,“颂美”和“讽喻”为目的是其突出的特点。那么教学重点和教学美感的生长点之一,便是指导学生体会杜牧这篇赋文的铺陈之华美、讽喻之深刻,理解赋文这一体式在表现“大起宫室,广声色”之穷奢极欲方面独有的艺术魅力。经过细读文本、“咬文嚼字”,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一”和“多”两类数量词的运用细节进行品读探究。如“三百”“二川”“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几千万落”等,分别写出了阿房宫占地面积之广阔,亭台楼阁之繁多,宫廷生活之奢靡,劳民伤财之深重。通过这些数量词仿佛使人看到了一排排一座座纵横交错、雄伟瑰丽的亭台楼阁。另外,建造阿房宫“多于南亩之农夫”的柱子,“多于机上之工女”的椽子,“多于在庾之粟粒”的钉子,“多于周身之帛缕”的瓦缝,“多于九土之城郭”的栏杆,“多于市人之言语”的管弦。这么多的“多”只是为了秦王的“一人之心”,这“一人之心”的背后却是无数“多”的百姓离心亡秦的潜流。如此,辞藻愈是堆砌,宫室愈是华丽,百姓的怨恨就愈加强烈。文本在层层铺排宫殿楼阁、回廊复道、美女珍奇的同时,也在层层堆砌“民不堪命也”的愤恨。在“多”与“一”这两个简单的数量词在文中却蕴含着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力量:奢靡与苦难、显赫与危机。这其中蕴含的历史兴亡之理也就水到渠成地化为作者在文末的感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样,抓住文体特征,挖掘文本的突出特点,深入理解文言词句背后的深义,教出文章特色,学生才能从中感受到杜牧哀叹声中的历史厚重感和悲壮之美,才能感受文赋的独特艺术魅力、感染力和意境之美,语文课堂才能充盈着美感和生命活力。
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有着丰厚的美育资源,语文教学的过程也应该是师生展现教学活动之美、思维之美、才华之美的过程,是各种教学方法科学运用、相得益彰,充满生机活力的过程。实现语文教学过程的美感,必须优化教学预设,核心是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如在《鸿门宴》的读写结合拓展教学片断,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文本特征,教师精心设置了以下四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训练:
1.项羽拥有大军四十万,实力强大,士气正旺,颇为自负,以为刘邦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鸿门宴上坦然接受刘邦恭卑的谢罪,放虎归山,为自己的悲剧埋下了祸根。这则材料可论证什么观点?
2.项羽兴兵四十万,威逼刘邦十万军众。刘邦隐忍以行,往项羽驻地赴宴,凭借张良的智谋和自己的勇敢,得以脱险。这则材料可论证什么观点?
3.运用《鸿门宴》的素材,以刘、项两个集团进行对比,写一段话,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一观点。
4.归纳《鸿门宴》还有哪些可以挖掘的作文素材,对课文素材的运用有何启示?
这四个问题逐层深入,从提炼观点到正反论述,再到课文素材挖掘的方法归纳,举一反三,不断提高训练和思考深度、广度和难度,让学生的思维训练有序展开,读写能力训练有梯度地进行,学生感觉训练有载体有方法,进步提升的感受比较明显,学习心理体验得到了强化,学习训练的兴趣比较浓烈,课堂教学较有张力,课堂美感和内在活力也就水到渠成了。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