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改革刍议

2015-04-10 13:44赵慧平
关键词:模式化试卷评价

赵慧平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语文高考改革刍议

赵慧平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语文高考已经形成了极强的模式化特征,表现在试卷结构、试题题型、题干表述与设问、参考答案、评分标准、考生答题与作文等方面。它造成评价分数与语文素养之间明显地分离,导致语文基础教育实用主义观念流行,教学内容与方法偏离语文教育目标,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提升。改革语文高考已经是目前提升语文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当务之急。在当前的高考体制下,首先应该抓住语文高考这一关键环节,由此推进语文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逐步实现中国语文教育的全面优化与提升。

语文高考;模式化倾向;语文教育;高考改革

笔者参与语文高考阅卷已经30余年,有机会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宏观、历史地感受中国语文教学的实际,其总体感觉是:考生整体的语文水平并没有提高,语文试卷中的语文品质越来越模糊。这里并不否认语文界多年来所做的不懈努力,在理论与实践中也确实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我们面对的高考语文实际却显露出严重的模式化倾向。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实际上大家都十分清楚地知道存在着这些问题,却都还在心安理得地共同重复,甚至强化着这种高考语文的考试模式。如果孤立地看一年的高考语文卷或许还不能得出这样的印象,但如果纵向考察历年和各省市的语文试卷,联系基础教育实际,则不难发现高考语文已经到了亟待改革的程度了。

一、语文高考存在着明显的模式化倾向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现行的语文高考模式,并由此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语文教学、评价观念与方式。高考语文的“指挥棒”对中国语文教育影响的广度与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像,其自身明显的模式化倾向必须引起应有的关注。

(一)试卷结构、试题题型已经形成固定格式

一张试卷共有多少大题、多少小题、先考什么、后考什么,哪个知识点出现在什么位置,是第几题,采用什么题型,题干怎么表述、怎么设问,甚至设几问,分值如何分配,教师和考生早已十分清楚,再经过大量的模拟考试训练,考生的思维逐渐形成条件反射般的自动化,以至于出现这样的现象:当试题序号所考查的内容、题型局部调整,一些考生就会精神紧张,失却信心,不能正常发挥。试卷结构的格式化强化了考生机械性的思维。

题型格式化最典型的是现代文阅读采用的客观选择题,它成为现代文阅读考试的唯一方式,也是教学中要着力培训的基本方式。主观题客观化地命题方式借鉴了国外的考试经验,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将其做为考查阅读能力的唯一方式,那将走向培养目标的反面。因为这类阅读考试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对文本的深入分析与理解,而是根据题干的设置、选题之间的逻辑关系,采取排除法等方式,推测正确项。其结果是考生不必深入阅读全文,也不必完全读懂文章,甚至连文章中心思想都不必很清楚,但选择的正确率也不明显低。这样的阅读考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正确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可质疑的,学生选择的关键不在于对文章的正确理解,而在于排除干扰项的文字陷阱,回答阅读理解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变为参与文字游戏,偏离了考查的重点。以这种将主观问题客观化的题型引导阅读教学,工具性的答题技巧占了主导,而人文性的精神意蕴则处在了边缘。

试卷的考试内容、结构安排、题型设置无疑是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选择的,但必定要形成这种超稳定的格式化试卷吗?它直接带来的一个消极后果是,语文教育的实用主义观念流行:教与学都不必重视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只要找到获得与全面提升相差不多的分数技术性的捷径就可以。这又导致语文教学在知识传授、思维训练、能力培养等方面趋向有限、实用和操作的技术性,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可以简化为以题海的方式使考生形成相应的思维,掌握相关的技巧,以思维的模式化适应试卷的格式化。

(二)试题内容呈现明显的类型化倾向

这主要体现在试题语料的选用方面。本来语文试卷拥有无限的材料资源,但由于固定化的试卷结构、题型、考点、分值,使得选用语料受到极大的束缚,逐渐出现了一种类型化的倾向:文言文基本上选用传记,古诗文基本上近体诗,现代文阅读中的实用类基本上选用社会科学文章,文学类基本上选用小说,加之对选用语料在意识形态、分值分布,以及必要的回避等方面的要求,所选范围就显得明显受局限了。

如此类型化的倾向给技术化的教学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一些教师通过总结发现,无论考生是否真正理解所提供的语料,在回答问题时只要采用相对成套路的句式,即可获得基本的分数。如回答古诗文问题的考生,只需选择极为有限的一些核心词写在答案中,如:情景交融、铺垫、渲染、对比、意境、色彩、声音等,再加上描述不同情感特征的词语,以及所要考的9个修辞格,就会获得中等以上的分数,而做到这些并不需要考生真正具有多少文学修养。回答现代文阅读题也是同样。考生只要掌握了诸如“作者通过……提出了(表现了)……”“作品采取……手法塑造了……”“文本从……方面,形成了……特色”等基本句式,也会应付相关的问题,取得基本分数。很显然,这已经不再是本来意义上的语文素养培养和考查,文本丰富的内涵和审美精神最终化作工具性的技术操作,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熏陶、审美趣味培养都抽象在格式化的表述中。

(三)阅读、鉴赏题的评分标准将主观问题客观化、丰富意蕴单一化

文章与文学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意蕴的丰富性和审美的多样性,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和期待视野,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理解和评价、欣赏与批评。读者阅读与鉴赏的过程也是其个性特征展现的过程。正因为存在着诸多因素影响着阅读与鉴赏,在接受理论中,阅读与鉴赏的主观性与个性得到确认,并给予高度重视。尽管阅读与鉴赏存在着高下、正误、雅俗之分,但多元的个性还是需要保留应有的存在空间。

如何根据阅读与鉴赏的这种特殊规律恰当地评价考生的水平,并且做到正确选拔,是高考语文命题与阅卷遇到的最为难解的课题。现在的基本操作方法是,主观问题客观化,鉴赏的多样性与丰富的个性单一化,思想感情问题数量化,以努力处理好阅读与鉴赏的主观性与评分标准一致性之间的矛盾。动机无可置疑,但由于没有找到理想的方法,结果是,丰富的思想和审美意蕴、多元的个性,都只能服从一种观点,综合性的感受被分解为对应的赋分点,对人文性很强的主观问题的评价演变为对自然科学知识的评价,在丰富复杂的多样性中,参考答案成为唯一标准。这样就大量挤掉了考生的思维空间和个性存在空间,使多种可能性服从评分标准的一种权威。采用这种评价方法,自然就会出现作者阅读自己的文章也不及格的现象。它给予阅读鉴赏教学的影响是,教师不必强调文章和文学作品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关注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运用艺术手段,只需根据考点分解出的分值让学生掌握得分的表述方法。这种评分标准对模式化的强化,显然不符合语文的性质和阅读鉴赏与评价的规律。

(四)高考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充满公共的套话、正确的废话

任何文章都是作者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文章就是要运用所习得的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观察和评价表达出来,实现与读者的交流。文章会在生活经验、思维方法、思想水平、情感方式、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等不同方面综合体现出作者精神特性,所谓的“文如其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写好文章最重要的是作者有独立观察、体验、认识、评价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传达给读者。高中生或许不能都做到提出自己的理论和观点,但即使是流行的观点也需要经过选择、加工,转化为自己意识中的一部分,形成有个性的表达。

但是,令人痛心的是,在高考作文中很少看到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有个性特征的文章,所看到的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几十万、几百万考生都在严肃、认真地说着公共的套话、正确的废话,全然没有基于个人生活经验的思想和观点,全无个人思想意识特征,一篇作文可以互换在任何一个考生身上。写文章是要表达与交流思想、感情的,如果观点不是建立在个人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基础上,不能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自然的认识与评价,感情不是由心而生,哪里还有思想自由、个性解放、开拓的空间?何谈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这显然与我们的语文教学培养目标相违背。此时的感受是,我们的语文教育最终塑造出的多是套中人。

高考语文严重的模式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使最能能够体现思想多样性、情感丰富性和语言生动性的语文教育变成了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塑造众多心灵,让考生以机械复制的方式获得讲空话、套话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盲目从众心理,使他们只会使用既定的思维、感情和表达方式表述,最终造成同质化的活动。这必将对中华文化的发展造成严重损害。事实上,人们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意识到语文水平低下所造成的损害。

二、当前语文高考改革需要关注的三个基本层面

语文高考的观念与方法对语文基础教育的影响力是超乎意料的,必须充分利用这种影响力使存在的问题转化为正能量。笔者并不同意把当前语文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完全归咎于高考,用一个简单的“应试教育”抽象概念就把产生问题的所有根源都遮蔽起来,然后再坦然地重复已经意识到的并不合适的语文教育模式。任何一个国家的高校招生都要以考试为基本手段,考生们都需要应试。所以,广义地说,基础教育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应试教育,关键是怎么考,不能因为有高考就认定基础教育只能是中国式的“应试教育”。一些发达国家成功地找到了适应本国实际的高考体制和方法,实现了对基础教育的正面促进,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所以,我坚持认为,目前,改革高考语文是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一环,也是当务之急。

当前实施高考语文改革应包括相互关联的三个基本层面:

(一)深入开展高考语文考试理论研究

围绕高考语文开展系统理论研究,建立起适合中国高考体制和语文教育实际的高考语文理论表述。应该承认,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系统成果,更缺乏成熟的理论表述。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经过多年的修改、完善,已经提出了有价值的语文教学与评价的理论和观点,但并没有形成与高考、基础教育之间的有机衔接,建构起相互表达的高考语文理论体系。因此,无论是此项工作的组织者,还是命题与评阅人,乃至在语文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都没有自觉的理论可遵循,命题与评价、考试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均凭参与者个人的实践经验,这就难免会出现缺乏全局观念,缺乏建设性的宏观思考,自然也不会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语文教育体系。高考语文研究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理论工程,需要统一规划、有效组织,发挥各个相关领域专家的作用,在综合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实现系统化、理论化,并与各级语文课程标准相统一,经过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不断完善,为指导高考语文和语文基础教育提供充分而有效的理论体系。

(二)改革高考语文试卷命制与评阅

较大程度地改革高考语文试卷的命制和评阅。这不仅是技术环节,更是对语文教学与评价观念的实践。高考的意义就在于通过高考试卷的结构、试题的题型、试题的内容、评分的标准与方式等体现出社会的语文观念、语文教育观念和语文评价观念,科学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当前要做的是尽快打破模式化,使高考语文从模式化的思维与操作方式中解放出来,根据语文性质和语文教学规律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地命制试题、评阅试卷,将语文基础教育的重点引向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摒弃语文教学中的实用主义观念,实现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多元共存,相互促进与提高。高考语文的改革无疑会对语文基础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同样需要科学论证,有效实施,但基本的观念和发展的方向应当明确,做到有计划地循序渐进。

(三)提升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学水平

长期中国式的“应试教育”形成了各级语文教育教学的模式化,也培养了语文教师的模式化思维和模式化教学。由于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和教学内容与方法都是为了提高升学率,出现了许多超出常理的语文教学现象。例如,高中三年的学程计划多数高中为前两年学完课程,高三集中复习强化应考能力;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是题海式模拟训练。个别极端的现象有:高考试题基本不考教材,有的教师就干脆不讲教材;阅读能力考试采用客观选择题,有些教师就教得分技巧;明显提高作文分数,有的教师就不讲作文,只教学生做八股化的作文。总之,教学并不遵循语文教学规律。一线教师们都熟知一个潜规则:做公开课与平时授课要选用两种模式:一种是有探索、创新的理想模式,一种是为了能够实际得分的技术模式。实际效果大家都了解,也都不满意,但都是为了服从高考语文的制约。

语文教学中的实用主义使一些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越来越降低。模式化教学使他们不必深入研究专业理论和语文教学理论,甚至不必有明确的语文教学观念,教文学不必懂文学,教阅读不必有阅读兴趣,教写作不必会写、会评,学生很难从学校感受良好的语文环境,从语文教师那里得到语文素养的熏陶。因此,改革高考语文最大的困难在于破除实用主义,提高语文教学管理者和语文教师队伍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全面参与语文教育的理论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修养,真正改变基本教学模式与方法,使基础语文教育能够适应高考语文的改革。

高考语文改革是一项从理论到实践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影响力大,困难重重,不能期待一蹴而就,真正实施需要目标明确、长期积累、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我们不能再延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空谈,必须面对实际,实事求是地提出问题,切实地解决问题。高考语文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时机。

[1]倪文锦,欧阳如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0-65.

[2]钱理群,孙绍振.对话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38-42.

[3]雷新勇.大规模教育考试命题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23.

【责任编辑 王凤娥】

G633.3;H191

A

1674-5450(2015)06-0127-03

2015-08-02

赵慧平,男,辽宁绥中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文艺学博士,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模式化试卷评价
透气感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模式化”报道背后捉“活鱼”——浅析如何从政务活动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玉米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