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骐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唐宋八大家散文“文格”观刍议
——以晚清时期日本川西潜的《唐宋八大家文格》为例
张天骐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晚清时期日本川西潜的《唐宋八大家文格》,是日本唐宋散文选本中一个重要的选本,其以“文格”的方式分体、分格选文在日本唐宋散文选本中尚属首次。在使用批评术语上,特别是关于“格”的使用,有着宋元以来文章选本和批评的印记;在选文上和批评观念上,《唐宋八大家文格》深受明代“唐宋派”的影响。
唐宋八大家;文格;选本;批评
唐宋八大家散文作为古文的典范,从南宋开始就出现唐宋八大家选本的雏形,到明代选本的定型,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随着清代众多唐宋八大家散文选本传入日本,日本从江户时代到明治时代出现了唐宋八大家散文编选和点评的热潮。日本在唐宋散文编选和评点的同时,散文理论也在同步推进。其中川西潜的《唐宋八大家文格》颇具代表性,确立了日本关于唐宋八大家散文的“文格”观念。《唐宋八大家文格》最早的版本当是天保十年(1839)三都书林版刻本,而后有文久三年(1863)须原屋茂兵卫再刻本,又有明治11年(1878)片小勒子叶《唐宋八大家文格纂评》,京坂八家书房刻本。前两个刻本有安积信序,为同一版本;后为纂评本,无安积信序,只有川西潜序,增加了“例言”和文后评语,此本在翻刻过程中有所错乱。其中,川西潜自序明确指出“得格七十,文百四十七篇”,复核《唐宋八大家文格纂评》,共有六十九格,脱落“不解意格”,实际选文计一百四十九篇,亦与序言不吻合。
《唐宋八大家文格》共五卷,分别以“文不能无法”来命名,选文出自于唐顺之《文编》,而非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唐顺之《文编》六十四卷,选文上自先秦下至唐宋,并非专选唐宋八家散文。而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六十四卷,专选唐宋八家散文,却不是日本唐宋散文选本的范本。究其原因,茅坤选文是以唐顺之《文编》为蓝本,并将选文扩至一百六十四卷,规模大而不精。而后日本在接受唐宋散文选本上,沈德潜的《唐宋八大家读本》、储欣的《唐宋八大家类选》等精选本同样受到青睐。唐顺之是明代“唐宋派”核心人物之一,其散文理论影响广泛,使得日本文人抛弃了专选唐宋散文的《唐宋八大家文钞》,而转向从唐顺之《文编》中节选唐宋八大家之文。不选录秦汉散文原因,从《唐宋八大家文格》的序言中可以总结出:“读荆川唐氏集曰:‘秦汉之文,法密而难窥;唐宋之文,法严而不可犯。’”唐顺之的这种观点在《董中峰侍郎文集序》中说可以见到:“汉以前之文未尝无法,而未尝有法。法寓于无法之中,故密不而可窥。唐与近代之文,不能无法,而能毫厘不失乎法,以有法为法,故严而不可犯。”正由于汉以前散文之“法”难窥,而唐宋散文“又不失乎法”,从而选择了唐宋散文作为模仿作文之法度。安积信序《唐宋八大家文格》时说:“余尝欲窥古文变化之妙,就古文集中求之有年矣,然未有所得也。既而读唐荆川《文编》,至其分格者,乃翻然悟入,此可窥其妙矣。”可见,《文编》之“分格”之法是“窥古文变化之妙”的直接手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文编提要》云:“学秦、汉者,当于唐、宋求门径;学唐、宋者,固当以此编为门径矣。”无论学秦汉还是唐宋,《文编》之选文和分体、分格之法都是作文的门径。
《唐宋八大家文格》中“文格”一词其含义为“文法”,也即各卷所标明的“文不能无法”之意。所谓法就是唐宋八大家为文之法,以选文来讲解、探讨作文之法,命名为“文格”。“文格”一词作为批评术语和批评著作名称,最早当属唐代孙郃的《文格》,《旧唐书》《新唐书》《宋史》等正史中都有记载,可惜已经失传。今之所见明确以“格”论文的有南宋方颐孙的《太学新编黼藻文章百段锦》和魏天应的《论学绳尺》。《太学新编黼藻文章百段锦》中,将文章写作分为十七格:
1.遣文格2.造句格3.议论格4.状情格5.用事格6.比方格7.援引格8.辨析格9.说理格10.妆点格11.推演格12.衬度格13.布置格14.过度格15.譬喻格16.下字格17.结尾格
从“百段”一词来看,可以窥测出作者之用意,所论非文章整体,而是片段或局部的方法,以论文章布局、行文、变化以至遣词、造句、修辞为目的。而《论学绳尺》分“格”更为琐碎,《四库全书·论学绳尺》提要中统计为“共七十八格”,取其重要者举例如下:
1.立说贯题格2.立说尊题格3.就题生意格4.就题发明格5.驳难本题格6.题外生意格7.反题辩难格8.贬题立说格9.顺题发明格10.体用贯题格11.形容题意格12.就题褒贬格13.原题立意格14.字面包题格15.就题轻重格
这两部作品无论是“立格”还是选文,皆为科举程式之文而设。前者重视布局、行文、遣词、造句、修辞等等;后者则强调立意之方法,大多是从题目着手。宋元文章论中经常提到的主要命题是“题”,而宋元文人所谓“题”与今天的“题目”并不完全一致。我们今天所谓的“题”指的是“标题”或者“题目”,指向单一明确,而宋元文章学中所谓的“题”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包括选题、审题、拟题、编题等“认题”阶段,还包括破题、原题、讲题等行文阶段,虽然多以科举程式之文为研究对象,但也具有普遍的文章学意义。相对而言,古文题目的确立要相对容易,虚实皆可,或叙事、或议论展开,不受程式之限制。科举文则是代圣人立言,无论题目虚实都必须虚写,还须揣摩圣人之意,以圣人口吻来达意,势必增加了写作的难度。加之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内容来命题,题目已经给定,如何做好文章,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孙奕《履斋示儿编·文说》:
为文有三难,命意上也,破题次也,遣词又其次也。不善遣词,则莫能敷畅其意,不善涵蓄题意,破题何自而道尽哉?则是破题尤难者也。尝即是而观古文,第一句便道尽题意而尽善尽美者,我国朝得三人焉(欧阳修、苏轼、周必大)。
文章写作分三个步骤:一为命题,二为破题,三是遣词。前二者都是从文章题目入手,根据所给定的题目如何做好、做巧,是作文的关键所在。在确定题目的情况下,如何能正确理解题目中所包含的内容,需要有充分的学识和构思技巧,即“涵蓄题意”。由于题目不能改动,“破题”便成了把握题目的关键步骤,所以“破题尤难者也”。不仅是科举文“破题”难以尽善尽美,古文也同样如此,所以孙奕才说有宋一代能够达到此标准者仅有欧阳修、苏轼、周必大“三人焉”。
宋元文章学所涉及到的文章技法的论述颇多,为后世关于文章技法的讨论及其选文定下了基调。宋代方颐孙编《太学新编黼藻文章百段锦》、王应麟撰《辞学指南》,魏天应编《批点分格类意句解论学绳尺》,元代陈绎曾撰《文说》,倪士毅撰《作义要诀》、王构编《修辞鉴衡》对相关文法皆有论述。宋代多集先贤诸儒之论文观点,元代则有意建立文章学体系。这都为明、清时代文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延续了这种分体、分格的选文方式。
从分格的方法上看,《唐宋八大家文格》“得格七十”,大体上可以分成立意法、解题法、结构法、行文法、修辞法等等。如“立说格”“假说格”“解意格”“生意格”“含意格”等是从立意的角度设立名目的;而如“反题格”“尊题格”“护题格”“发题格”“广题格”“补题格”“轻题格”“翻题格”“略题格”“贬题格”“外题格”“题外格”“小题作大题格”等则是从解析题目入手的。论结构法则有“牵合格”“不照应格”“分段格”“累棋格”“贯珠格”“互举格”“片段格”“两股格”等;论行文法则有“叙事格”“引事格”“抑扬格”“开阖格”“尚奇格”“入细格”“脱卸格”“脱空格”等;论修辞法则有“比拟格”“譬喻格”“类事格”“推类格”等。就“格”的设立而言,比照方颐孙、魏天应、川西潜所设,三家所立皆有重复。方颐孙注重行文技巧和遣词造句,魏天应则看重命题立意,此二者都是从科举文的写作要求出发,强调科举文之程式。而川西潜则兼二者之长,论题目多与魏天应相吻合,论行文之法多与方颐孙相一致。尽管后者选文及其方法非为科举程式之文所设,但在文章学方法与前二者是相通,存在着接受与继承的关系。宋元选本的选文方式及其批评方法不仅影响到了明、清时期选本的选文方式及其批评方法,也影响到了明、清时期日本的选本选文方式及其批评方法。
从选文上来看,方颐孙、魏天应、川西潜三家都以“格”选文,但三家选文意义不尽相同。方颐孙所选多为苏轼及其门人、吕祖谦等人之古文,以揣摩时文之作法。虽然看似只分十七格,但“格”所罗列的方式多达九十九种,部分方式在《论学绳尺》《唐宋八大家文格》中也可以看到;魏天应则是直接选取宋代科举考试之文,讲解文章之作法,包括题目出处、考官评论、随文评点,讲解甚细;而川西潜则选取唐宋八大家之古文,如其自序所云“:使读者知所措手,然后向之难窥者,略得头绪。”虽对前二者批评之法有所借鉴,但非为科举所选,此为一大不同。这也是其从唐顺之《文编》中选文而不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选文的原因之一,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正是因其有便于“举业”的目的,而遭到抨击。另一方面,从文体的选择上来看,唐顺之《文编》按文体选文,大致分成了制、封、谏疏、论疏、疏、疏请、疏议、封事、表、奏、上书、说、剳子、状、论、议、杂著、辞命、书、启、序、记、墓志铭、墓表、传、行状、祭文等文体。而川西潜《唐宋八大家文格》则只从中选取了序、记、论三种重要的文体,选文更为精当得体,便于学文者研习。从唐顺之的选文文体上可以看出其对实用文体的重视,并非为科举而选。川西潜则选取了这些文体中最为常见的三种文体,且为八家之常见名篇,再分体、分格,可见其用心良苦以指导学文之途径。
从《唐宋八大家文格》编撰的时间上来看,川西潜处在江户时代(1603-1867)后期,大约与清代同一时期。此时恰逢荻生徂徕及其门徒相互鼓吹,形成了“园学派”。其论文主张与明代“七子”的“文必秦汉”的观点相似,建立了“古文辞派”。由于荻生徂徕等人反对朱子之学,遭到了后学的抨击。其中“宽正五鬼”之一的山本信有著《作文志彀》大力抨击荻生徂徕;而后斋藤正谦有《拙堂文话》、赖襄有《小文规则》、海保元备有《渔村文话》、山本积善有《拙堂文话评》等等,纷纷表达不同于“古文辞派”的文学主张,或明确反对“文必秦汉”,或主张秦汉、唐宋兼采。除了以上诸人以“文话”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外,川西潜则以“文格”的形式,推崇唐宋八大家之文,他与斋藤正谦、赖襄等都曾就学于“昌平黉”,其学术思想皆推崇朱子之学,其文学主张也大体相近,力求通过唐宋散文上窥秦汉之文。从这些争论也可以看出,唐宋古文运动对日本文坛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在唐宋散文选本及其理论接受上,这一时期在日本形成的争论,成为明代“七子”“唐宋派”争论余波的延续。
“唐宋八大家”之称谓定型以后,唐宋散文的影响与传播更为广泛。一是秦汉与唐宋散文之争促进了散文的发展,二是八家散文选本成为文章写作技法的范本。后者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前者,成为文章写作入门的必读书目。从选本上看,在明有唐顺之《文编》、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在清有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等几种重要的选本;在日本则有川西潜《唐宋八大家文格》、原田由己纂述《唐宋八大家文读本钞解》等等。其中,川西潜的《唐宋八大家文格》是日本唐宋散文选本中重要的一种,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以“文格”的方式选文和批评,在日本尚属首例,具有开创之功。《唐宋八大家文格》承袭了宋元时期文章选文和批评的方式,虽然并无理论上突破,诚如安积信所云:“分体分格,汇辑成编,以窥变化之妙,而未果也。”但“格”的归类上,比宋元时期更为科学和得体,也可以看出在宋元选本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对于文章技法的认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1]川西潜士龙.唐宋八大家文格纂评[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5.
[2]唐顺之.董仲峰文集序[M]//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高洪岩.论唐宋八大家散文选本经典化与文论的演进[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7.
[4]祝尚书.宋元文章学的“认题”与“立意”[J].文学遗产,2011(5).
[5]王水照.历代文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6]川西潜士龙.唐宋八大家文格[O].文久三年(1863)须原屋茂兵卫再刻本.
【责任编辑 杨抱朴】
I206.2
A
1674-5450(2015)06-0098-03
2015-05-03
张天骐,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