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

2015-04-10 13:44付文佳
关键词:存在物费尔巴哈手稿

付文佳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6;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辽阳11100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

付文佳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6;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辽阳111000)

当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在时,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不可避免地再一次成为众多学者思考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实现了自然观的转向,分析和运用其中所蕴含的自然观思想来应对当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主义理论;自然观

时下,当温室效应、土地沙化、人口爆炸、水荒及雾霾等词汇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生活中谈论的重要话题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就不得不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反思。现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它所面临的生态问题不容小视,尤其是其在面对环境恶化后果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更是世人瞩目的焦点所在。在这一问题的探讨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理所当然的就应该如同其他问题的解决一样,也要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马克思自然观的历史演变

人类自产生以来,就从未停止过对自然的研究和思考。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然的思考由远古时代对于自然的盲目崇拜,到古希腊对于世界本原的初步探索,再到中世纪的神学自然观和近代科学和哲学的机械论自然观,虽然其共同弊端都是将自然界看成是外在于人的本原性存在,人为地把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割裂开来,但不得不承认,人们对于人类自身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是愈发清晰了。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当传统的自然观越来越暴露出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理论缺陷时,马克思的关于自然观的论述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是在对传统自然观进行批判、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来完成的。早在中学时期,马克思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过思考,他在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开篇就表达了自己对于人与其它动物在自然关系中地位不同的根本看法。“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运动,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1]该段话充分表明马克思认为在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人与动物相比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类虽然不能完全脱离自然的支配,但是却能够通过自由地选择实现目标的方式来驾驭自然。在此,其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初露萌芽。

在柏林大学期间,马克思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阐述上更加体现出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他在《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这篇博士论文中明确指出:“原子诚然是自然界的实体,一切都是由这种实体产生,一切也分解为这种实体,但是现象世界的经常不断的毁灭并不会有任何结果,……因为一旦原子转入了现实界,它就下降为物质的基础,……而这个物质基础……永远只是以对世界毫不相干的和外在的形式存在,……它不能表现为那种多样性所具有的起观念化作用和统摄作用的力量。”[2]这说明他已经开始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来正确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了,强调唯有人的能动性才是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起关键作用的最重要历史因素,充分肯定了人在自然界中的积极影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第一个阶段性标志,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毫无疑问是十分详细和重要的,也正是在这部著作中,分别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人本主义自然观的批判,马克思实现了对旧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在这里,他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表述:“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3]53还有“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3]58在这些论述中,他明确表达了自己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他承认自然界的先在客观性,把人看作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性产物,纵使人是富有生命力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但在某种意义上却同动植物一样,根本不能完全摆脱受动的和受制约命运。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在承认自然先在性和客观性的基础上,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自然观的确立。

再后来,马克思在许多著作,如《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中,都又更进一步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从而最终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即确立了以实践为中介的自然观。

二、马克思自然观的丰富内涵

(一)自然界具有先在性和客观性

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人的存在时,不止一次地强调人不仅仅与其他动物一样是自然存在物,而且他作为具有能动意识的自然界的生成者与改造者,本身还是能够自为存在的类存在物。这就说明,在探讨存在问题方面,他把人的存在分为自然存在和自为存在两个层次,而且这两个层次上的人并不直接等同。依此类推,我们可把自然也相应地划分为自在的自然和自为的自然两个部分,即直接的自然界和作为人本身的自为的自然界。

在对自然观进行阐述时,马克思首先肯定了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强调它先于人类而客观存在,人类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的束缚,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生产工具都必须依靠自然界来获取,人类社会及其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在对自然界的适应和改造中吸取物质营养和精神财富的。此外,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也是以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客观性为基础对费尔巴哈进行高度评价的,因为他看到了费尔巴哈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承认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的客观性,他赞许费尔巴哈的著作包含着真正的理论革命,认为正是从他开始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才真正发展起来。

马克思承认自然界的先在性,但也意识到了人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人直接作为有独立意识的自然存在物,势必要以自己的方式与自然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在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时,就涉及到了以创造性的实践来支配自然的重要理念。

(二)人类与自然界是辩证统一的

除了先于人类存在的那个直接自然界以外,还有一部分自然界是处于人的活动范围之内,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生成的。在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中,马克思多次指出,一方面我们不能否认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具有毫无疑问的优越性,他能够将自身的主观意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积极能动地改造自己生存的环境,但另一方面,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在某种程度上,人类仍旧与其它动植物一样,无法从根本上摆脱自然界的限制与制约。也就是说他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他相对于自然而言是一个受动的存在,因而所有活动都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否则就会失败;二是人是一个能动的存在者,他对自然来说具有超越性,因而可以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成为自然界的改变者。因而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可以被看成是辩证的统一。

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马克思认为在黑格尔那里,一切都被意识化,失去了真实性的自然界不过就是绝对观念自身运动发展的一个环节,它离开了人成为孤立的存在,并不能与人发生任何关系。另外,虽然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承认自然的客观先在性进行了高度赞扬,但他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把自然界理解为远离于人、外在于人的“纯粹的”存在,从而必然导致把自然界仅仅理解为等待着人的意识对其认识或反映的孤立存在。由此在马克思看来,无论是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他们所理解的自然界最终对于人来说不过都是“无”,在此基础上,他分别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抽象性和孤立性,实现了自然观的辩证唯物主义转向。

(三)实践在马克思的自然观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与自然长期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都希望既能够认识自然的必然规律,又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实践活动为中介让自然界按照人类自身的意愿不断发展变化,从而使它可以更加符合人类的需要,就在这种实践活动的干预和改造下,自然界一次又一次地被烙上人类意愿的印记,愈发呈现出人化的特点。但在这种关系中,人并不是绝对的主宰,他作为一个受动的存在并不是无所不能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自然界和自然规律的制约下进行的,因此,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也被自然界所改造着,人本身也越来越具有自然化的属性。

虽然在马克思之前就有许多哲学家提到甚至强调过实践的作用,例如“黑格尔认为实践是一种客观精神的活动,费尔巴哈认为实践是一种本能活动”[4]。但他们都没有形成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在对以前哲学家关于人与自然的观点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在《手稿》中提出了自己的富有多样性的实践理论,从而实现了自然观领域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把人类的劳动实践规定为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在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人类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来证明自己是真正的类存在物,通过能动的生产劳动将自然界表征为自己的作品和现实,因此,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就被毫无疑问地确定是劳动的对象。即所有的生产,不过是人类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不断把自己的脑力和体力对象化到某个产品上去的过程,人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和确认自己的主体性,与此同时,又表达了自身作为类存在物的能动性本质。而人类最基础的对象性活动主要就体现在近代工业中。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就是在近代工业这种感性的对象化活动中形成和实现的,工业就表现为自然界或者说是自然科学对人的历史关系的现实表述。

第二,马克思肯定实践活动是具有客观现实性的感性活动。实践是感性活动,并不是精神活动,而感性恰恰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只有以感性意识和需要为出发点的科学,即以自然界为出发点的科学才是最现实的科学。在《手稿》中,马克思承认实践活动的感性特点,认为人只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表现为:自然界不依赖于人而客观存在的同时,人又是自然界中的人,人和自然界是辩证统一的。在人对自然界的改造过程中,一切实践都由感性活动开始,并在对于感性对象的认识中完成,从而使客观的、现实的自然界,成为人的实践活动所改造的对象,即从自在的自然转化为人化的自然。

第三,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一种能动性的社会性活动。人与动物最显著的不同就在于动物它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就是直接同一的,而人却是类存在物,能够通过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将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与动物都是自然的产物,都靠无机界生活,但与动物的被动性适应不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于自然界的依赖和顺应意识越来越薄弱,甚至产生了一种要征服自然界的欲望,这都是人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鲜明表现。此外,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真正理解自然界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通过能动活动对自然进行改造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人自身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而其所涉及到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点,马克思在很多地方都提到了这种特征。

(四)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受人类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而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关系却受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所制约。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曾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起到过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伴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对于自然的过度索取势必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主要体现为自然环境极度破坏,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以及环境对人的健康危害等。在这种扭曲了的相互关系中,人与自然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目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其所带来的环境负面效应也是如影随形。尽管多年来国家和政府已为环境治理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仍有大量环境问题未得到有效治理。党的十八大把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写入报告,将“美丽中国”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表明了我国在建设和谐社会问题上的坚定信念,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全人类负责的崇高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协调问题,实现自然与经济的持续发展,真正从马克思的自然观中汲取必要的理论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概括起来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先在性,承认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将人与自然、社会看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在此基础上,应该看到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类存在物,能够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使之朝着适应人类发展的方向前进。人与自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二者的作用是相互的,人类要想成为自然界的真正主人,就必须意识到自身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双向关系,从而减少在改造对象世界过程中所具有的盲目性,对于自身行为对自然的长远影响要有正确的预见性,进而才能在正确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让自然为我所用。

第二,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物质保障。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面对先在的自然界,人类可以选择改变自然的生产工具。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越发认识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应对所有环境问题时,科技是治理生态危机的重要手段,依靠科学技术,不仅可以减少环境破坏,还可以创造新能源,替代传统资源在人类生活中至高无上的统治权。

第三,调整生产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彻底解决人与自然的异化问题,全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6]。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解,就必须建立一种共产主义制度,即必须改变目前这种依靠过度索取自然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单一生产方式,从而建立一种能够从根本上变革生产关系、人的消费模式和生产模式的社会制度。“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3]81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50.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铁省林.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然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0.

[5]王义军.从主体性原则到实践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68.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6.

【责任编辑 詹丽】

B0-0

A

1674-5450(2015)06-0030-03

2015-08-12

教育部基金项目(11YJAZH004);日本住友财团项目(138053);辽宁大学2014年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LDQN201405)

付文佳,女(蒙古族),辽宁朝阳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存在物费尔巴哈手稿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最有思想的句子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丢失的手稿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