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米》教学思考与实践

2015-04-10 13:10庞丽丽
陕西教育·教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直尺尺子表象

■文/庞丽丽

《认识米》教学思考与实践

■文/庞丽丽

《认识米》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内容,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二年级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弱,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是很有挑战性的。下面以教学实践中的两个阶段为例来加以说明,希望以此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同仁的思考。

【阶段一】

师:同学们还能记得厘米的哪些知识?

生回顾:“厘米”是个长度单位;1厘米大概与我们大拇指指甲盖的长度差不多;可以用“厘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指名学生上来用直尺测量黑板长度,生感觉难度非常大,师作引导。

师:怎么了?

生:这个测量好难!

师:有什么困难?

生:尺子太短了,黑板太长了!有没有长一点的尺子?

师:可是老师今天没有带长尺子,怎么办?(生陷入思考,一小会儿,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

生1:老师,我们可以做一把长尺子。

师:哦,怎么做?

生:我们可以把我们手上的直尺用胶布粘起来,多粘几把,这样就会有长尺子了。(同学们不由自主地鼓掌)

【思考】本环节用回忆“厘米”知识引入到测量黑板的长度,引起“尺子太短”这样的冲突,激起需要做一把“长尺子”的欲望,非常好地做到了“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目的。

【阶段二】

师:真是个有想法的同学!我们是不是随便拿几把粘呢?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直尺观察一下,再选择。

生2:我认为,选几把20厘米的粘在一起。

师:说说理由。

生2:选20厘米的好算。

师:说得真好!选几把呢?(同座位交流。)

生1:选5把好,5把正好是100厘米。

生2:选10把好一点,10把是200厘米,更长一点。

师:能不能比划一下5把的长度?再比划一下10把的长度。(生拿尺子比划,初步感知100厘米的长度。)

师:选择几把?

生齐答:5把。

师:怎么想的?

生:10把太长了,不好拿,还是5把最好。

师给予肯定,选择5把20厘米长的直尺,师生共同用胶带拼接,拼接时提醒学生接头部分需要重叠。在同学们共同努力下,一把全新的尺子出现了,这把“新尺子”的长度是多少?

师:在数学上,把我们刚刚做的这把“新尺子”的长度规定为1米。1米等于100厘米,它是一个长度单位,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需要用到它,用字母m表示。

【思考】如何做一把长尺子?选择什么样刻度的尺子?需要几把?这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思考。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数学思维活动,很多老师认为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就是让学生们去摸一摸,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殊不知,学生没有这方面的需要和思考建立起来的长度表象是不扎实的,只有经过深入的思考,表象才能变深刻。

为什么学生们选择20厘米的直尺?为什么会选择5把?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很显然学生们对于“米”这个长度单位是有经验的,很多孩子是知道1米就是100厘米,但是在大多数的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会忽视学生们的已有经验,或者明知道但不尊重孩子的已有经验,这就造成了很多孩子是“被”参与到课堂中去,使建立长度表象效果不佳。本环节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再适时给出“米”这个长度单位,提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水到渠成,使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为下面的深入建立表象环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教学环节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重视计量单位观念的形成,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用活动建构自己对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体验,初步建立了1米的长度表象。但是这些必须是源于学生的需要和思考,而我们要做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尊重他们,只有“贴”着学生的“学”来“教”,我们的课堂才能高效。

作者单位安徽省长丰县杜集乡中心学校

编辑薛小琴

猜你喜欢
直尺尺子表象
“性”是判断男性是否健康的一把尺子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解题
把握四个『三』『尺子』也简单
尺子变身记
一样长吗?
三角板“牵手”直尺
透过表象看公式
教你识破非法集资及传销的“十三种表象”
谈表象积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