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逢亮(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据+XP”的格式特点及“据说”的词汇化
高逢亮
(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表示信息来源的结构类型“据+XP”有四种实例,这四种实例之间在结构上具有密切关系,各自的使用也有规律可循。“据+XP”的四个实例均可作为一个管领结构,它们与其管界成分之间存在不同的语义关联方式。与“据+XP”结构类型的其他实例相比,“据说”具有特殊性,这一特殊性是导致它词汇化的重要动因。从共时层面进行对比,提取“据说”词汇化的限制条件,对于词汇化的研究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
关键词:“据+XP”;“据说”;词汇化
我们对“据说”词汇化问题进行的探讨集中在语言的共时层面。因为我们认为结合与“据说”相关的结构—“据+XP”,对“据说”实现词汇化的条件作一探讨,能更好地触及问题的本质。
董秀芳指出,汉语双音词的最主要来源是短语。[1]我们对“据说”词汇化的研究从与它构形相同的短语结构开始。
“据+XP”用于在报道消息时给出消息的来源,XP的后续成分即所要传递的信息。从句法结构上来说,“据+XP”是动宾结构,一般整体作为独立成分前置,根据动词“据”的宾语语类(category)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形式:
(一)据+VP(动词短语)
(1)据调查统计分析,目前全省城市化水平已接近25%,城市化水平是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
VP内部一般是由几个动词组成的并列结构,而且各个动词所表征的动作之间存在事理上的先后关系。比如例(1),一般是先调查,然后进行统计,最后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符合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
(二)据+V(光杆动词)
(2)著名的辽宁海城大蒜,最大的蒜头重200克。据记载,它曾为清代进宫名菜。
(3)微生物不仅能吃,而且还贪睡。据报道,在埃及金字塔中三四千年前的木乃伊上仍有活细菌。
(4)饮酒还使肾上腺皮质功能逐渐减退,最终造成早衰。据统计,长期饮酒比不饮酒的人平均寿命要低15年左右。
(5)“观世音”在唐代为避唐太宗之讳也称“观自在”。据称,观世音菩萨在众生受苦难之时,会“观其音声”而去解救。
这种情况的光杆动词一般是二价动词,二价动词的施事论元在语境中被隐去,而二价动词的受事论元则以小句的形式作为“据+V”的管界而存在。[2]需要指出的是,像“据悉”中的“悉”是动词性语素,不是动词,但鉴于处理的方便,我们不单独列为一类。
(三)据+CP(小句)
这种形式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如例(6)—(8):
(6)据美国环境委员会1989年宣布,夹竹桃含有致癌物质,禁止在城乡种植,违反规定者,要罚款处理。
(7)据科学家证实,鸵鸟有时将头贴在地面,或是为了觅食,或是便于听声,或是为了放松一下颈部的肌肉,并不是害怕躲避。
(8)据美国医学家研究发现,大蒜还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是防治心脏病和高血压的蔬中良药。
严格地说,例句(6)—(8)中“据”的宾语不是完整的小句,而是主语和谓语核心词的组合,谓语核心词与其宾语之间被一个停顿隔开。这种情况下,省略信息来源标记“据”之后,句子仍然是合法的。例(6)—(8)省略“据”后如下:
(9)美国环境委员会1989年宣布,夹竹桃含有致癌物质,禁止在城乡种植,违反规定者,要罚款处理。
(10)科学家证实,鸵鸟有时将头贴在地面,或是为了觅食,或是便于听声,或是为了放松一下颈部的肌肉,并不是害怕躲避。
(11)美国医学家研究发现,大蒜还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是防治心脏病和高血压的蔬中良药。
下面这个例句中“据+CP”中的CP是一个完整的小句,这是“据+CP”的第二个次类。
(12)在全明星赛开始之前的更衣室里,霍华德趁着科比没有进入更衣室的时候穿上飞侠的球衣,在众多NBA全明星球员面前耍宝,模仿科比的各种动作,甚至还开起了各种玩笑。据记者进一步探索事情真相,霍华德之所以这样做是受了某人的怂恿,而这位幕后指使者就是杜兰特。
仅从上述“据+VP”、“据+V”以及“据+CP”的第一个次类的三种情况来看,“据+XP”的用法有明显的规律可循。“据”是不能单独使用的,它是一个黏着成分,必须依附于其他成分才能“自由”[3]。上述三种情况告诉我们,信息来源标记“据”在韵律层面有一种“拉扯”作用,它把本来完整的句子一分为二,而分界线是句子的核心谓词,核心谓词及其之前的成分组合成为一个动宾结构“据+XP”,核心谓词及其之后的成分成为“据+XP”的管界。另外,上述三类情况还存在的一个共性是:“据”后的谓词不能添加“了”“着”“过”等时体标记。
(四)据+NP(名词短语)
这一类具体来说又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NP以表事物的名词为中心语,如:
(13)24日晚,从莫斯科多莫杰多沃机场起飞的图-154和图-134两架飞机几乎同时失事坠毁。据最新消息,两架飞机上的89人全部遇难。
(14)据希腊神话传说,地中海西边的欧洲大陆和非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
在“据+NP”这一结构中,NP很少是没有定语的光杆形式,一般要有“最新”或其他修饰成分做定语。如例(13)中NP之前如果没有“最新”的修饰,“据消息”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第二种情况是NP以动名词为中心语,如:
(15)据最新研究,猕猴桃汁中有两种以上新的活性物质,能阻断致癌物质亚硝胺在人体内合成。
(16)据我的分析,马锐主要是交了一些坏朋友,被这些坏朋友带坏了。
“据+XP”的前三个实例的XP中所共有的成分是动词,第四类“据+NP”中虽然没有动词性成分,但是一般可以补上表述动词“说”“透露”等。例如:
(17)据最新研究成果透露,“丹皮”还含有13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抗癌物质。
(18)在澳方提出交涉并表示关注之后,据最新消息说,美国方面已作出承诺,美国小麦的出口补贴将不把印尼包括在内。
“据+XP”的四种形式都用以表述信息来源,但是进一步分析发现,作为一个管领结构,“据+XP”及其所管领的管界成分的语义关联方式不同。根据“据+XP”及后续成分语义关联方式的区别,分为以下四类:
(一)“动作—结果”关系
在这一类型中,“据+XP”中的XP是“调查” “统计” “分析” “研究” “估计” “计算” “推测”等这类动词或以这些动词为核心构成的动词短语,“据+V/VP”所引出的信息是“V/VP”所表征的动作行为的结果,整个句子也可以表述为:V/VP的结果是……。如上文例(8)可以表述为:
(19)美国医学家研究的结果是(据美国医学家研究发现):大蒜还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是防治心脏病和高血压的蔬中良药。
(二)“动作—内容”关系
这一类“据+V/VP”中的主要动词是表示言说的表述动词,如“宣告”“报道”“透露”等,或者是所表动作行为和引出的信息有直接、自然的关系,如“记载” “发现” “证实”等,“V/VP”和后续成分之间是“动作—内容”的关系,整个句子可以表述为:V/VP的内容是……。如上文中的例(6)可以表述为:
(20)美国环境委员会1989年宣布的内容是(据美国环境委员会1989年宣布):夹竹桃含有致癌物质,禁止在城乡种植,违反规定者,要罚款处理。
(三)“XP”是名词性成分
若“据+XP”中XP是名词性成分,则NP和后续成分的关系有两种:
1.等同关系。如上述例句(13)中,名词短语“最新消息”所指的内容即“两架飞机上的89人全部遇难”,所以此句也可以说成“最新消息是两架飞机上的89人全部遇难”。两者是等同关系。
2.整体—部分关系。如上述例句(14)中,“希腊神话传说”所指的内容很多,“地中海西边的欧洲大陆和非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仅是其中一部分。
(四)“XP”是完整的小句
若“据+XP”中XP是完整的小句,则小句中动词的宾语与“据+CP”所引出的信息之间是等同关系。如例(12)中“据”的宾语是个完整的小句:记者进一步探索事情的真相,而该小句的宾语—“事情的真相”和后续成分之间是等同关系,可以表述为“事情的真相是……”。
“据+XP”实现词汇化或基本实现词汇化的数量并不多,仅有“据说” “据闻” “据悉” “据称”等。除了“据称”一词,另外三个均被收入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编的《现代汉语词典》[4],所标注词性为动词。它们的共性是与其管界成分之间都是“动作—内容”的语义关系。就这4个词来说,“据说”作为“词”的地位最不稳固。虽然“据说”使用频率高,但从结构层面讲只能说是比较凝固,还可以拆分①这一点“据说”与“据称”的表现类似,二者的差别主要在于“据称”的书面语色彩较“据说”浓厚。。“据说”之间可以插入动词“说”的施事,如:
(21)据他说,一接到通知,本来马上就要赶来,只为有几个大客户提存,调度费时,所以耽误了功夫。
(22)据目睹者说,爆炸时空中升起一个比太阳还要亮的火球,周围一切可以燃烧的东西都被点燃了。
例句(22)中的“据+NP+说”可以用“据说”替换,句子仍然成立,而且句意也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例(21)中的“据+NP+说”就不可以用“据说”替换,此例中“据+NP+说”中的NP充当了后续小句的主语,如果删去,后续句子的结构和语义都不完整。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在于例(21)中“据+NP+说”中的NP是后续小句所表动作行为的施事,是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删略后会造成各小句句法结构、语义表达的残缺。例(22)则不存在这个问题,“目睹者”只是一个事件的叙述者,而不是事件的参与者,所以删去后也不影响结构和语义的完整性。概括地说,从“据+NP+说”到“据说”,这样的词汇化路径有条件限制,即“据+NP+说”中的NP不能与“据+NP+说”的管界有句法、语义上的关联,应该是像“目击者”“路人” “旁观者”等事件叙述者,这些语义成分即使省略也可以通过语境推断出来。正因为如此,“据说”一词虽然并未具体指出信息来源(source),但是我们的认知经验可以结合语境自然地推导出一个事件的叙述者。
以上分析实际上指出了“据说”由“据+NP+说”词汇化而来的一个限制条件,是从“据+NP+说”与其后续小句(即“据+NP+说”的管界成分)之间的关系来说的。除此之外,“据+NP+说”的词汇化也受位于其前的语篇的制约。如例:
(23)迎接我们的旗长刘永杰,达斡尔族人,是1977年清华大学机械专业毕业生,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据他说,自治旗以莫力达瓦山为名。
这个例句中,“据他说”中的“他”也是一个叙述者而非事件参与者,但是显然不能删去,否则句意会发生变化。此例中的代词“他”回指前文中的“刘永杰”,也就是该例句中“据+NP+说”中的NP和前文中的句子成分存在句法、语义上的关联,因此不能删去。所以,更准确地说,“据+NP+说”词汇化为“据说”的限制条件是其中的NP不能和上下文中的句子成分有句法、语义上的关联。事实上,这个篇章上的限制条件可以表述为语义上的限制条件,即“据+NP+说”中的NP在篇章所传递的信息中不具有重要性,用认知语言学的话说,是不被“凸显”的成分[5]。在有些情况下,事件叙述者即事件参与者,这种情况是不允许删除NP的。如:
(24)据丰富公司销售总管刘世华供述,有200余辆拼装的冒牌“跃进”农用自卸车,经他之手销往山东、河南等地。这些拼装冒牌车根据型号不同,每辆售价在3.8万至6万元之间。
“供述”这个词一般用于审讯场景,供述者是审讯场景的重要构成角色,所以必须投射到语言层面,因此不能删除。这一例句也提醒我们“据+NP+说”能词汇化为“据说”,和动词“说”也有密切关系。
与“据闻” “据悉” “据称”相比,“据说”的能产性更强,使用更为自由,处于一种类似离合词的“可离可合”的状态,而“据闻” “据悉” “据称”则无法进行拆分。这种区别显然是“说”与“闻” “悉” “称”三个语素在活动能力上的差别所导致的。“说”是自由成词语素,“闻” “悉”是不自由非成词语素,“称”是文言意味较重、使用频率偏低的自由成词语素,这种语言单位自身性质的差异导致了它们与其他语言单位结合之后结构性质的差异。进一步说,“说”是“表述动词”这个范畴内最为典型的成员,很多表述动词之后都可以加“说”复指,如“宣布说” “介绍说” “报道说” “解释说”等等。所以“说”的概括性强,是很多表述动词的共同义素。“说”的高频使用率使得“据说”也成为较常使用的符号,这为词汇化提供了合适的语言环境。另外,“说”是单音节动词,和“据”的组合顺应了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的趋势[6],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据说”的词汇化不是偶然的。
“据说”是由“据+NP+说”词汇化而来的,这是我们在语言的共时层面通过分析得到的一个推论。这个推论是合乎词汇化理论的思路的,也是合乎语言事实的。因为“据说”只是“据+XP”格式的一个实例,而“据+XP”结构的构成成分从语言单位的性质来说是复杂的,可以是词、短语,也可以是小句①因为我们讨论的是词汇化的问题,“据+X”中“X”是语素(如“据悉”中的“悉”就是语素)的情况未加详细讨论。。如此复杂的构成成分,是不可能从“据说”一个词逆向生成、类推出来的。与其他“据+XP”的实例相比,“据说”是有其特殊性的,所以它能够从中“脱颖而出”,基本实现词汇化。所以,“据说”是“特殊”,而“据+XP”则是“一般”,“特殊”从“一般”中来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
本文对表示信息来源的“据+XP”进行了初步考察,归纳出“据+XP”的四种结构形式。这四种形式之间在结构上可以看作从繁到简的一个连续体(continuum),从完整的小句到光杆动词都可以占据XP的位置。我们根据“据+XP”中XP与其后续成分之间语义关联方式的不同把“据+XP”又分为四类,从语义层面得到的这四类和“据+XP”的四种结构形式类也存在密切关系。这也体现了形式和意义的互动。“据说”是“据+XP”结构类型的一个较为特殊的实例,通过与其他“据+XP”的实例对比,我们可以分析出“据说”基本实现词汇化的条件,对董秀芳的观点[7]进行了有益补充。根据我们的考察,当“据+NP+说”中的NP与上下文语句之间不存在句法、语义上的关联,即NP不是语句的凸显成分,只是一个事件的叙述者的时候,NP可以省略而不影响句意的完整。这是“据+NP+说”词汇化为“据说”的一个重要条件。 另外,“说”作为高频使用的单音节言说动词,韵律方面的特征也为“据说”实现词汇化提供了帮助。
参考文献:
[1]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158-185.
[2]廖秋忠.篇章中的管界问题[J].中国语文,1987(4):250-261.
[3]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9-10.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741.
[5]LANGACKER 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 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183-187.
[6]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J].中国语文,1963(1):10-22.
[7]董秀芳.“X说”的词汇化[J].语言科学,2003,2(2):46-57.
(责任编辑:施建平)
Features of the Format “Ju+XP” and the Lexicalization of “Jushuo”
GAO Feng-lia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In Chinese, the construction “Ju+XP” is used to indicate the source of a messag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grammatical attributes of XP, “Ju+XP”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variants,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structurally. And, in specific contexts, the objects of Ju have four kinds of semantic relations with their dominated struc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mmar and semantics, “Jushuo”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tokens of “Ju+XP” which didn’t realize lexicalization. This difference can explain why “Jushuo” is lexicalized. The conditions of the lexicalization of “Jushuo”are analysed.
Key words:“Ju+XP”;“Jushuo”;lexicalization
作者简介:高逢亮(1986—),男,山东莱芜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及对外汉语教学。
收稿日期:2014-10-06
文章编号:1008-7931(2015)01-0042-04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H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