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平
(韶关学院 文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
高等院校校内协同育人的实践与思考
张晓平
(韶关学院文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摘要:协同育人是现代高等教育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育人模式。在校内协同中,努力实现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协同,实现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和学生的有效协同机制,无疑是克服过去高校各部门、各岗位人员各自为战的困局的关键。只有在彼此认同和协同的基础上,找准契合点,才能积极探索出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协同育人
早在1971年,德国学者哈肯(Haken)首次提出了“协同”的概念。1976年,他对协同理论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出版了《协同学导论》和《高等协同学》等著作。哈肯认为,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许多子系统的联合作用,以产生宏观尺度上的结构和功能;同时,它又是由许多不同的学科进行合作来发现自组织系统的一般原理。针对合作效应和组织现象能够解决一些系统的复杂性问题,可以应用协同论去建立一个协调的组织系统以实现工作的目标[2]。
高等院校的“协同育人”工作首先是做好校内各资源要素的协同。通常,高等院校的育人工作分为教师教书育人和学生工作管理育人两大部分。教师教学是育人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尽管教师之间以及各门课程之间的知识体系和育人方法虽有差异,却也有诸多共同之处,特别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共通的。因此,教师之间彼此协同,而不是各自为政,就会形成合力来培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在教师和辅导员之间,即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之间差异更为明显,各顾各的一块现象很普遍。也就是说,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很少将“教书”和“育人”辩证统一起来,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地联通起来,以致于专业知识教育与德育思想教育之间不能有效地统一。因此,总体谋划学生的培养目标,寻求各方面主体(包括学生主体)在实施教育过程的路径和工作方法,构建校内协同创新的教育机制,是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通观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高校内部机构设置基本都会设置教务处和学生处两个管理职能部门,相应地分管高校的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在二级学院层面,相应地设立教务科、学生工作中心、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等机构,实行分工负责制。在实际运行中,分别隶属于学校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校长办公室、书记办公室等不同的职能部门,相应的开展和联系工作,部门之间往往相对独立运行,形成了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包括思想教育工作)的松散、分离的状态。原本是有机整体的智育和德育被分成了两个各自独立的两个系统,即行政教务系统抓教学,党政学工系统抓德育和党建或团建。因此,在工作时就会各抓一块,只对自己的分工而负责地工作。在具体的实际运作中,教师往往只负责课堂理论教学,而对学生的到课率和思想动态就不怎么关心;辅导员负责学生出勤、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和思想动态等,关注学生的守纪行为,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学生的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和评优评先等,教师甚至班主任都不知就里,因而,同一个学生的思想情绪、守纪行为和学习状况等表现在任课老师和辅导员心目中往往相差甚远。
尽管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分工较为明确,但有一些工作界限并不分明,就会出现双方都不管或很难管的状况,甚至出现相互推诿、扯皮、敷衍的现象。两方面的工作虽然都直接面对学生,职责分明,但也难免出现不协调现象。在育人工作方面两者虽然最终目标一致,却由于分得太清而协作不够。因而,在有关的资源和信息方面获取与共享往往不够充分,在学生活动的安排和具体环节的设计方面也明显协调不足,而这些都会显明地影响到育人工作效率的发挥。
基层院系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是高等院校育人工作的主体,强化教学工作者和学生管理工作者之间的沟通和协同有助于各项育人工作的开展和工作效率的提高。特别是高校教师,工作的独立性强,除了承担课堂授课任务之外,很少与学生接触。对于学生工作既不了解也不关心。学生工作者和教学工作者,两者分工明确,边界意识明显,也缺少沟通和互动的途径和方式。因此,坚持协同育人、提高工作效率和育人效果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一)突破体制划定的界限,做到“分工”不“分家”
突破体制划定的界限,做到“分工”不“分家”。即将教师教学纳入到学生工作体系中,又将学生工作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将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融合起来,让教师参与到学生管理和思想工作中;要求辅导员等管理人员成为学生专业学习的内行,关注并推动学生学业的进步。在工作中教师和管理者的边界弹性化,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实行育人工作整体联动方式,更有效地实现目标的达成。
(二)以育人为中心,提高教师的协同意识
当前,教师和政工队伍分工明确,虽然有所交叉,但各行其是的状况尤为明显。大家都是在“育人”,但教师教学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参与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工作意识不强。由于当前教师的评价机制问题,教师忙于自己的科研项目,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和评价体系的认可,而不重视教学评价和教学效果。而政工干部(包括辅导员)偏重于学生的行为管理,虽强调思想教育,关注学生的安全和纪律,但很难结合专业学习展开人文教育。因此,应改变当前的评价体系,加强教师和学生管理队伍之间协同意识,激发教师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促进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多与教师沟通协作,有意识地将学生管理工作与专业教育、人文素质的培养有效结合起来,真正实现课堂内外协同育人的目标。
(三)提升高等教育系统化管理水平,以育人为中心开展各项教育工作
目前,高校普遍设立专职辅导员,多为毕业留校学生或研究生,多数当过学生干部,对学生工作比较熟悉,且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但许多人都是专业不对口,相对于做学生管理工作没有太多问题,但往往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系统地把握能力就相对较弱;而专业教师又不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只负责某一专业课程的教学和课堂的组织管理,因此,很难将学生课堂之外的学习与课堂内的学习统一协调起来,更不用说将学生的成长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统一起来,也不用说将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互助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结合起来。因此,实行高等教育系统化管理,协同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为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精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是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的迫切要求。
高等教育的根本是育人,所有工作的总目标都是为了学生成人成才。在现代新的教学理念导引下,传统的“两条线”(教师负责教学,政工干部负责学生行为管理和思想教育)的管理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培养人才的要求,因此,在行政有效管理的基础上,做好与任课老师的相互协作和认同,积极探索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努力克服“两条线-两张皮”工作现象,建构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为共同实现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目标而努力。
第一,宏观管理,微观协同,建立全方位育人模式。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迫切需要建立联动机制,要经常召开有学生参与的沟通、协作和研讨会议,来沟通思想,协调步骤,统筹安排各项“育人”工作,使学生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能够全面发展。这就是要让学生、班主任,辅导员、宿管人员、学生家长、任课教师和院领导等有多渠道多方位的协同,全面落实各项“育人”措施。让任课教师从课堂走到学生中间,进一步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并参与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如社团活动、科研活动、体育和各种竞赛活动等,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构建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途径。让辅导员和教学管理工作者走进课堂,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状况。
第二,以教风和学风建设为中心,实现学风与教风的良性互动,推动学校整体工作开展。当前高校教风往往依靠教师的觉悟、自律和良心来实现的。抓教风建设首先要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在弘扬师德风范的基础上,改善原有的教学评价机制,尤其是教师的职称的评聘应与教师的教学成效挂钩,特别不应该将教研论文不当作科研成果,或放在无关紧要的位置。另外,教师的绩效奖励应侧重教学成效,而不完全是科研成果。摆正两者的关系,或者可以将职称分为教学职称和科研职称两个系列(有些高校已经实施)。这样教师教学才有积极性,从而改善目前这种教师教学靠“良心”、敷衍任务的状况。另外,领导的督促检查也是有必要的。落实领导听课制度,同行听课制度,专家听课评课制度、学生听课评价制度等,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日常检查,了解授课老师的认真程度和授课质量。
在抓教风建设的同时要狠抓学风建设。学生是学习和成长的主体,如果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热情,我们的育人工程是无法完成的。因此,一方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确树立学习目标,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朝这个目标迈进。高等教育既是专业教育,又是开放型的综合教育;既培养专业人才,同时又是培养复合型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目前,高校的平台建设和育人工程基本实行了开放的形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特长和未来的职业选择来选修一些特色课程。只要学生有目标,有奋斗的精神,就会形成一股良好的学风。抓学风也就是在理顺关系和重心的前提下顺理成章的事。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学生选择目标的动摇性,奋斗精神的持续性衰减等问题的存在。因此,学生管理工作则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教师则加强学生第一课堂的引导和第二课堂的指导。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外高等教育中给学生规定任务、完成课题、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忙”起来,让学生毕业“严”起来。这样学生不仅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强化,而且创新能力也能得到极大提升,学风建设当然会形成良好的氛围。
第三,构建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和教学与学生工作的联动机制。通常任课教师担负着一线教学的重任,但在课堂教学外较少与学生接触,并不了解学生在课堂外的表现,如兴趣爱好、未来的目标定位和思想状况等,因而也难以实行因材施教。故而,搭建任课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通过任课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加入授课班级Q群,或对学生开放教师的博客等,开展网上或手机平台交流。各学院(系)每学期开展教学研讨会,交流教学和学生互动的经验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3]。学生可以自己组织文艺沙龙,邀请相关专业老师参加,以灵活的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
第四,建立灵活有效的评估机制,推动协同育人的创新机制。目前,在学期末,学校往往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让一般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这种方式虽然不决定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但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学生对老师的感情和印象显得特别重要,往往会出现教师“讨好”学生的现象;另一方面,往往对学生要求严格的老师常常得不到好评,相反,老师讲授课程容易通过,容易拿学分的常常得到很高的评价。因此,调查问卷应该面向好学上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而不是笼统地调查。这对促进教师教学和学风建设无疑是有帮助的。
另外,对各部门的学生工作也要进行考核,形成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中,安全固然是第一位的,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但这只是显在的任务。必须重视的是,督促学生学习和锻炼,做好相关的协调工作,帮助学生成才是学生工作不可忽缺的一部分,也是工作的中心和难点。首先,以学生工作是否与教学人员积极主动沟通、协同配合为指标进行评估,促进协同育人成效的发挥。学生管理工作者每学期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向任课教师介绍学生情况,诸如学生的性格、特长和爱好,学生的人生规划和学习计划、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人生态度、家庭境况等,从而让任课教师做到了解学生,更好地实施因人施教,并能够在课余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和人生辅导等[4]。
其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加强相应专业的学习,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学生工作不仅仅是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而且也是学生大学生涯的人生导师。他们和学生接触多,工作细,因此了解学生学习的专业,成为内行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学生工作成效发挥的保证。
当然,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应该细化,而不仅仅是考试一项指标。学生的考试成绩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况且,考试也只是对学生专业学习效果的一种检测手段,但绝不是,也不能作为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唯一标尺,尤其是在我们还没有完全实现教考分离的时候。考试也无法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综合全面地考察。考知识,却难以考素质;考能力,又难以进行全面衡量。
总之,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是高校育人工程中最主要的两项工作。尽管两者实施工作的主体不同,但两者工作目标一致,都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核心使命。如果两者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协同步调育人,实现全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运作,必将大大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高质量内涵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文件汇编: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5.
[2]H.哈肯.协同学导论[M].张继岳,译.西安:西北大学科研处,1981:254.
[3]杨彦勤,辛全才,赵延风.院(系)教学与学生工作联动机制的建立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7(2):50-51.
[4]王丽娟,杨冬红.基层院系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协同育人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4(11):74-75.
(责任编辑:宁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OO7-5348(2O15)11-O122-O4
[收稿日期]2015-09-20
[基金项目]韶关学院重点教改项目“中文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体系研究”(SYJY20131414);一般项目“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中学语文教师教育改革与实践研究”(SYJY20131442)
[作者简介]张晓平(1966-),男,安徽无为人,韶关学院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Conside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Xiao-Ping
(Co11ege of Literature,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Abstract:CooPerative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modern education mode which makes fu11 use of teaching resource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In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the efforts to achieve teaching and students work together,to rea1ize teachers,counse1ors,administrators,and students' effective coordination mechanism,is the key to overcome our di1emma among the Past works of dePartments,to each Personne1 in university. On1y on the basis of each other's identity and co11aboration,get the sPot of cooPerative we may exP1ore the effective way of co11aborative education active1y.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the teaching work;manage of student;cooPerative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