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诗英译中的人称隐显

2015-04-10 12:17:13郭晓旭鄢宏福任虹宇王玉珏杨炳佳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人称原诗汉英

郭晓旭,鄢宏福,任虹宇,王玉珏,杨炳佳

(中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汉诗英译中的人称隐显

郭晓旭,鄢宏福,任虹宇,王玉珏,杨炳佳

(中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汉语诗歌往往隐匿人称代词,而英语诗歌则彰显人称代词,故对人称代词的处理成为汉诗英译过程中需要译者考量的一大难点。汉英诗歌人称代词隐显差异的根源在于汉英文化差异。显化增添、保持隐匿和在保持隐匿的基础上补充诗歌创作背景知识三种翻译方法各有优缺点。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翻译应将翻译中涉及的语言差异作为文化研究的对象加以考察,争取使译文承载更多的文化信息。

汉诗英译;显化和隐化;人称代词;翻译方法

人称代词的隐显现象是汉英诗歌明显差异之一。汉语古典诗歌中常将人称代词隐匿,英语诗歌中则倾向于彰显人称。在汉诗英译过程中,在正确理解人称隐显现象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对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播目的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中国知网查询2014年9月之前 (不含9月)发表的相关论文情况,对“人称隐显”进行全文搜索,共显示91个检索结果,其中包括期刊和博硕士学位论文,经过逐一人工筛查,搜索结果中与诗歌翻译相关的期刊文章有13篇,博硕士论文有3篇,共计16篇。

从检索结果来看,国内针对诗歌翻译中的人称隐显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研究视角涉及语言学、美学和译介学等角度,相对分散。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对现有汉诗英译作品原作和译作的比较讨论具体翻译方法。也有论文将近年兴起的语言学新分支——语料库研究与主题相结合。例如,王克非借助汉语翻译文学语料库与汉语原创文学语料库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汉语翻译文学作品中人称指示词的使用特征。[1]从研究的切入点来看,大致可分为语言差异、美学功能差异、可译性以及翻译方法。其中,罗良功从美学角度对人称代词“我”的隐显模式进行了比较细致和全面的探讨[2],对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研究只有比较早期的《汉诗英译中的人称可译性》[3],其余研究中的相当一部分,实质上都仅限于语言层面的研究。就研究结果来看,目前对汉诗英译中人称代词的处理方法比较倾向于归化的翻译策略,采用增添或转换的翻译方法将其显化。

国外对人称代词的显化和隐化研究早于国内,对显化的系统性研究始于以色列翻译研究学者Shoshana Blum-Kulka,她提出“译者对原文进行翻译的过程可能导致译语文本比源语文本冗长”,而这一现象 “可能是由于译语中提高了衔接上的外显程度造成的”[4]19,即显化假说(the eplicitation hypothesis)。翻译中的显化(explicitness),又译外显化、明晰化、明朗化等,是指“目标文本以更明显的形式表述源文本的信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增添解释性短语或增加连接词等来增强译文的逻辑性和易解性”[5]55。隐化(implicitness)则是与之相反的处理方法,即目标文本通过概括信息或删除连接词等有意忽略或省译源语文本中的某些成分。

一、人称隐显现象差异探源

深刻理解汉英诗歌中的人称隐显差异有助于指导汉诗英译实践过程中翻译方法的选择,因此,本文将从语言特性、中西哲学思想和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对人称隐显现象差异进行探源分析。

从语言特性来看,英语所属的印欧语系语言文字是拼音文字,比较抽象,单个字母没有意义;而汉语言文字是象形文字,形象且具有暗示性,表意性强。根据辜正坤提出的语言、文字纵向诱导暗示律,在语言、文字熏陶下,西方人逐渐形成分析性很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则形成具体、直观、综合性强的思维方式,侧重从形象的方面理解事物。体现在句式上,英语讲求句子结构完整且合乎语法,注意运用连接词表达逻辑关系,句子中的主语在组织句子时会影响谓语的人称、性和数的选择,所以要求人称指代清楚;汉语句式只要求句意连贯通顺,主题突出,而对语法的要求相对较低。在实际交际环境下的“你”“我”,或者是当主语作为谈话的中心话题时,汉语中的主语都是不言自明的。这样的实例很常见。例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的颈联和尾联:“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在送别好友的实际交际环境下,此时的“你”即好友辛渐,“我”则是王昌龄自己,所以尽管诗句中省略了“冰心”的人称代词“我”,也不会影响信息的传递。再比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整首诗的中心话题是诗人写自己在流放途中又被赦免,全诗并未出现明确的人称代词,但汉语为母语的读者能够理解首联和颔联中 “辞”和 “还”两个动作的发出者是“我”,即诗人自己。

从哲学思想来看,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天人合一”思想蕴含包涵了丰富的关于天、地、人三才和谐统一的思想。[6]中国哲学中占主流的儒、道两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学说。儒家经典《孟子·尽心上》第一章有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即通过张扬善心明晓人的本性,然后懂得天命,达到天人合一。老子讲求“道法自然”,即顺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相比之下,西方哲学受古希腊自然哲学影响,倾向于天人对立、天人相争的“天人二分”,并且认为“理念世界是本质的、恒定的、理性的和不可感知的,它与经验的、现象的、可感知的经验世界是互补存在的,可以把外部的经验世界予以冷静的对象化处理从而认识、把握实质控制外在世界”[7]35,能够借助理性认识本质。在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形成强调整体的综合性思维,通过直觉从整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外物”,西方人形成强调主体与对象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分析性思维。反映到语言上,汉语具有意合特征,英语则具有明显的形合特征,英诗中不可缺少的人称代词在汉诗中被省去了。

从价值取向来看,汉英诗歌中对第一人称的使用差异最能体现这一差异。首先,文化最核心的东西是人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这两者中更加重要的是价值观。而在价值观中最能体现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恰恰是典型的传统中国伦理价值观。[8]157中国式国家的形成受宗法制影响,传统中国社会依托家国主义进行自律,形成讲究社会纲理,强调整体观念,将利他主义奉为第一原则的传统中国伦理价值观。由于个体的自由和人性的发展长期受到这种价值取向的制约,人的“自我”个体意识与个体情感淡化,具体的演化为抽象的,个体的演化为普遍的。映射到诗歌创作中,诗人也会有意或无意地主动规避对第一人称代词“我”的使用。而西方人的社会文明发展在其特定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影响下形成的社会关系相对松散,家庭观念薄弱,促使他们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念发展充分,崇尚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西方文化中产生一整套个人主义的理念,它的代表性语言英语本身承袭了这种理念,并使之进一步加以强化,暗示它向这个方向发展。[8]114所以在英诗中,第一人称代词会以强调“自我”的作用出现,用来强调个人体验,展现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

二、汉诗英译中人称代词的翻译方法

通过对汉英诗歌人称隐显差异进行比较式的探源分析后发现,从语言特性到哲学思想再到思维方式,汉英诗歌在这三方面的差异都涵盖了中西文化差异,正是这种中西文化差异成为汉诗英译的难题和障碍。在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后,译者在汉诗英译翻译过程中就需要反复斟酌,找到恰当的翻译方法,争取最大程度上实现在翻译的同时将这一现象承载的文化信息进行传递。本文归纳并比较了三种翻译方法。

(一)显化:增添

江南景观在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写仿可以说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有具体景观的仿建,也有景观结构与布局的摹写,还有景观要素的借鉴和景观主题与意境的写仿。

增添即译者结合上下文,依据原诗中的情景语境找到交际过程中缺省的成分包涵的补充信息,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汉语诗歌中隐匿的人称代词直接进行增补,以保持原作内容的完整性。这种翻译方法在目前的汉诗英译中比较常见,以在美国比较成功地译介寒山诗为例,寒山诗在美国主要有三个译本,促使其广泛传播的加里·斯奈德 (Gary Synder)于1958年在《常青藤》(Evergreen Review)杂志上发表过24首寒山诗的译本,通过人工统计这一译本得到以下数据:24首译诗总共使用人称代词93个,较原诗含人称代词29个有明显增加。其中,除第11和第22首原诗与英译中都没有用到人称代词外,其余22首译诗中都存在显化人称代词的现象。这种翻译方法注意到了英汉诗歌之间人称隐显的差异,认识到了文化传播过程中最大障碍是文化内涵的不对等,试图通过增补背景信息来跨越这一障碍,将汉语诗歌中的主要内容信息以更符合西方读者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的方式进行传播,翻译难度较小,操作性强。

但同时,增添会产生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消解人称隐显差异承载的文化内涵。人称代词直接增添后,读者将无法意识到汉英诗歌中这一差异的存在,同时忽略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第二,影响西方读者对诗歌的鉴赏。译者在增添人称代词时受制于译者的理解能力,当翻译的诗歌人称指代隐晦时,译者可能会因错误理解动作施事者而误译,直接破坏原诗意境与作者真实意图。例如李商隐的 《锦瑟》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句的翻译:

This feeling might have become a thing to be remembered,

Only,at time you were already bewildered and lost.[9]51

这首诗写诗人追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伤感自己的不幸遭遇,寄托悲慨、愤懑的心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作者直抒胸臆的“自伤”之语: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追忆,只是我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而译文中增译人称“you”,将关切的主体从诗人本身移开,情感和诗意上都有减损。

(二)隐化:保持隐匿

保持隐匿即按照字面翻译,对人称代词继续保持隐匿,不作过多的引申和注释。这种翻译方法能够留给读者自我鉴赏和理解的空间,也不会出现文化内涵消解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保留原诗意境。比如王昌龄晚年在江苏镇江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时曾作《芙蓉楼送辛渐》一诗,首联为“寒雨连江夜入吴”,来看两个译文:

译文一:A cold rain mingled with East stream invades the night.[10]98

译文二:Along the river that merged with a cold rain,We entered the Wu city late at night.[11]119

原诗诗句中并没有人称代词,诗意可以理解为:寒凉的秋雨沿着江面侵袭整个吴地 (即今江浙一带)。这一拟人的修辞与颈联采用同样手法的“楚山孤”相照应,既写景渲染气氛,又衬托出了自己寓情于景的凄清孤寂。译文二增译了“we”,这样一来,“入吴”的主语就成了诗人和他的友人,诗意平淡,意境丧失,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因为增补人称代词而造成的原诗意境的破坏,而译文一以“A cold rain”做主语,继续保持了原诗风貌和意境。

保持隐匿的翻译方法能够最大程度上保留原诗的韵味,且更符合汉语诗词特点,但其缺点是译诗可能会因为句子成分不完整造成西方读者理解上的障碍。

(三)隐化的基础上显化:补充诗歌创作背景知识

这里所说的隐化基础上的显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仍旧主张采取隐化的方法,但在译文后附加上解释性的注释和背景介绍,补充说明文化背景知识。以中国妇孺皆知的唐诗《春晓》的翻译为例,译文为:

Sleeping in the spring,one hardly knows it’s daylight,

Birds are heard everywhere trilling.

There’ve been sounds of wind and rain in the night.

How many blossoms have been falling?①载1979年5月10日《大公报》。

Notes:Chun Xiao—— A Spring Morning is a simple but famous Chinese classical poem by a Tang Dynasty poet Meng Haoran.When the poet opened his eyes on the spring morning,he heard the singing of birds everywhere,he then thought of the pitter-patter and the sound of the wind during the night and so he wanted to know how many flowers had fallen by the morning.

以上这种英译加注释的方法在尽可能展现原诗特点的同时考虑到读者的阅读难度和接受倾向,为读者提供了充足语境,使读者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诗意,更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汉语诗歌,对文化信息的补充增强了汉诗英译的文化传播效果,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

三、结语

人称隐显差异不是单纯的汉英语言差异,以文化传播为目的的翻译还要将翻译中涉及的语言差异作为文化研究的对象加以考察,争取使译文承载更多的文化信息,保留中国传统诗歌特点。理想的翻译效果还应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倾向、思维方式和鉴赏能力等问题。

[1]王克非,胡显耀.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显化和变异[J].中国外语,2010,7(4):16-21.

[2]罗良功.汉英诗歌第一人称指示词隐显模式的美学比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14(3):258-262.

[3]蒋天平,肖云华.汉诗英译中的人称可译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4,28(3):14-145.

[4]Blum-Kulka Shoshana.Shifts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Translation[M]//Juliane House,Blum-Kulka Shoshana.Interlingualand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DiscourseandCognition in Transl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 Tubingen:GunterNarr,1986.

[5]ShuttleworthMark,CowieMoira.DictionaryofTranslationStudies[Z].Manchester:St.JeromePublishing,1997.

[6]徐春根.“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29(3):26-31.

[7]刘华文.汉诗英译的主体审美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8]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LIUJJY.ThePoetryofLiShang-Yin,NinthCenturyBaroque,Chinese Poet[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1969.

[10]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11]吴钧陶.唐诗三百首(汉英对照、文白对照)[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 苏 肖)

Explicitness and Implicitness of Personal Pronouns in C-E Poem Translation

GUO Xiao-xu,YAN Hong-fu,REN Hong-yu,WANG Yu-jue,YANG Bing-ji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3,China)

Chinese poems commonly omit personal pronouns,whereas English poems do not.Therefore,it is formidable to translate personal pronouns.This divergence originates from the cultural diversity.The three translation methods introduced,namely,explicitness,implicitness and adding notes to implicitness,have merits and demerits.In order to meet with the aim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ver translation,the language divergence should be analyzed as the main target of the cultural studies,enabling the translation to carry cultural message as much as possibl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ms into English;explicitness and implicitness;personal pronoun;translation method

H315.9

A

1673-1972(2015)02-0087-04

2014-11-26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立项项目(201410533080);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典籍英译实践:过程与方法”(11YBA324)

郭晓旭(1994-),女,河北衡水人,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人称原诗汉英
拼图
峨眉山月歌
改诗为文三步走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阳高方言的人称代词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
语言与翻译(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4
其实我是……
广告语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充实研究
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
外语学刊(2011年4期)2011-01-22 05: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