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继红
(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辽宁沈阳110168)
古典芭蕾手臂训练教学研究——兼评《一根羽毛的重量》
杜继红
(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辽宁沈阳110168)
在现今的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日益成为舞蹈教学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难题。舞蹈表现力的提高,除了下肢技术能力的具备,上身特别是手臂的训练极为重要。在芭蕾舞教学的最初,手臂与身体基本形态的塑造同时奠定了芭蕾舞训练的根基。手臂训练始终贯穿于芭蕾舞的整个教学过程,并且要随着教学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与拓展。因此,芭蕾舞手臂训练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教学任务,需要我们从多方面深入地研究,以此提高和完善我们的教学。
古典芭蕾;手臂训练技巧;教学
2014年,一段出自日本的名为《一根羽毛的重量》的综艺表演视频在网上热传,国内热播的选秀节目《出彩中国人》再次将这根“羽毛的重量”的表演进一步地升级。表演中,表演者首先在一根棕榈杆的顶端放置了一根羽毛,之后不断地在第一根棕榈杆上添加棕榈杆,直至搭成一个形似鱼骨的架子,期间既需要保持人体与第一根棕榈杆之间的稳定,还需要平衡好添置的棕榈杆与人体及摆放好的棕榈杆之间的平衡,每一根棕榈杆都需要表演者用脚从地面拿取再换到手中,才能进行棕榈架的组装。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都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除了为表演者捏了一把汗,还担心会因为自己的一个小举动而干扰、影响了表演者的表演。当表演者摆完最后一根棕榈杆并将它安放在一个支架上时,每一个观众都会为表演者的成功深深地呼出一口气,以为表演已经结束。然而,当表演者走到棕榈架的一端,轻轻地取下那根已经被观众遗忘、一直以为是“装饰品”的那根羽毛时,刚才还是完好的棕榈架,瞬间散落一地。此时,观众们才在一片哗然声中感悟到这个羽毛与整个表演的关系,惊叹于表演者对于平衡的把握,已经细微到了一根羽毛的重量。观看完这段视频之后,除了感慨表演者内心的专注与技术的精湛,出于职业的思考,不由得使我联想到了古典芭蕾训练中手臂的训练问题。
在现今的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日益成为舞蹈教学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难题。关于舞蹈表现力,它包含了多方面的因素,有技术技巧方面的,有舞蹈风格方面的,有艺术修养方面的,等等。然而,仅从训练的角度来说,特别是对于训练与舞台有着紧密联系的古典芭蕾舞而言,舞蹈表现力的提高,除了下肢技术能力的具备,上身特别是手臂的训练极为重要,它的意义与作用就如同“一根羽毛的重量”表演中的那根羽毛,看似如“装饰品”,其实不然,自构建棕榈架的开始,这根羽毛就与第一根棕榈杆一起,同时奠定了整个棕榈架的平衡基点。同样,在芭蕾舞教学的最初,手臂与身体基本形态的塑造同时奠定了芭蕾舞训练的根基。并且,如同始终处于棕榈架一端的那根羽毛,手臂的训练始终贯穿于芭蕾舞的整个教学过程,不同的是手臂的训练要随着教学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与拓展。因此,芭蕾舞手臂的训练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教学任务,需要我们从多方面深入地研究,以此提高、完善我们的教学。
(一)手臂的“虚”与“实”
“虚”与“实”是艺术作品通常具有的表现手法。在古典芭蕾舞的训练与表演中,同样具有“虚”与“实”的内涵。
所谓“虚”,是指手臂动作在古典芭蕾舞中的舞蹈风格。
在古典芭蕾舞训练与表演中,女演员的舞蹈动作无论是怎样高难度技术技巧,无论下肢动作怎样复杂,其手臂动作都要带给人“轻盈”“圆润”“柔美”之感。这种“轻盈”“圆润”与“柔美”即是古典芭蕾舞女演员突出的舞蹈风格。而手臂动作恰恰很好地营造了这份舞蹈的意境,虚幻出了似仙女般的飘然之感。
所谓“实”,是指手臂动作在古典芭蕾舞中的功能。
首先,手臂有着完美舞姿构图的功能。古典芭蕾的动作有着“动作姿势符合几何构图”的特点。例如古典芭蕾最具特征的Arabesque舞姿,在高高抬起后腿的同时,必须配合上伸展的手臂舞姿,如此形成的几何构图,既平衡了身体重心,又完美了动作姿态。其中作为肢体的重要部位,手臂在这一几何构图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重视手臂与身体其他部位的协调与配合,才能呈现精确的舞姿,才能展现优美的动作。
其次,手臂有着平衡重心的功能。重心是掌握古典芭蕾舞技术技巧的首要问题,特别是女演员的足尖技巧,每一次完成足尖上的动作时,身体重心必须是精确无误。而手臂在动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犹如走钢丝的杂技演员手中的平衡杆,协调着肢体的配合、平衡着身体的重心。不论是静态的舞姿还是动态的各类技巧,都离不开手臂准确的动作和积极的配合,如此才能构成完整的舞蹈动作,如此才能把握舞蹈动作中关键的身体重心,从而展现从容的姿态和精湛的技艺。同时,在技术技巧的协调上,手臂有着助力旋转、辅助跳跃的功能,可以使技术技巧得到动力上的支持,从而提高技术技巧的流畅与娴熟。
再次,手臂有着协调技巧的功能。古典芭蕾基本分为旋转和跳跃两类,手臂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四位En dehors转为例,我们来分析手臂在旋转动作中的作用。我们将旋转分为三个步骤:起范儿——旋转——结束。在起范儿动作中(打开手臂至七位与收回手臂至二位),手臂的打开和抱拢可以带动与集中旋转的动力;在旋转过程中,手臂位置的保持,可以延续旋转的动力;在结束动作中(手臂自二位打开至规定手位),手臂动作在与其他身体部位的共同配合中,完成了旋转的结束。以跳跃动作Echappe为例,我们来了解手臂在跳跃动作中的作用:从五位跳起时(手臂自准备位抬起至二位),手臂集中了向上跳跃的动力:落至二位时(手臂自二位打开至七位)打开的手臂拓宽了身体,有利于把握身体的平衡;从二位跳起时(手臂七位Allonge)向上的手臂动作再次带动了身体,协助了跳跃;落至五位时(手臂至一位),收回的手臂动作减缓了跳跃的动态。以上两个动作的分析,既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手臂与技巧动作的关系,更进一步证明了手臂在古典芭蕾舞中的意义。
另外,手臂有着哑剧的说明功能。在早期的芭蕾表演中,哑剧是其主要的表演手段,发展至今在古典芭蕾舞的剧目中仍保留着一些程式化的手语动作,如:漂亮、订婚、死亡等。这些哑剧手势直接而明确,有益于观众了解剧情。同时通过个性化、典型化、风格化的设计,手臂动作可以突出人物的个性以及舞蹈的风格,表现出鲜明的人物个性与舞蹈风格。例如世界著名芭蕾舞剧《堂吉诃德》,典型的西班牙舞手臂动作既奠定了舞剧的风格,也突出了人物的个性;再如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国舞的手臂动作与芭蕾舞技术技巧的结合,在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同时,也使其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经典。
(二)手臂的“刚”与“柔”
舞蹈是肢体动作的艺术,舞蹈的肢体运动既需要有肌肉力量的“刚”,也需要舞蹈动作的“柔”。就芭蕾舞的手臂动作而言,它同样也包含着“刚”与“柔”的内涵。
所谓“刚”,是指完成手臂动作所需要的肌肉力量。在古典芭蕾舞的训练与表演中,手臂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精雕细琢”,这种“精雕细琢”其实就是肌肉力量的控制,在高难度的技术技巧中,即使是看似轻柔的手臂动作,其实也需要强大的肌肉力量来控制。由此,我们可以将这种控制手臂动作的肌肉力量理解为“刚”。通过这种内在的肌肉控制力,可以细致、充分地呈现手臂动作的舞蹈状态,展现芭蕾舞的舞蹈风格。
所谓“柔”,是指手臂动作所呈现的舞蹈风格。“轻盈”“圆润”“柔美”的手臂动作是古典芭蕾舞贵族气质的具体表现,同时,它也充分体现了古典芭蕾舞的舞蹈风格。芭蕾舞的“舞”,重在下肢技术技巧的表现上,而完成下肢的技术技巧需要极强的能力,而能力的运用与手臂的“轻盈”“圆润”“柔美”的表现具有对抗性的特点,因此只有在训练与表演中深刻地把握这一训练原则,将上身手臂的“轻盈”“圆润”“柔美”与下肢的“开、绷、直、立”协调地、准确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真正地完成了手臂的动作,才真正地掌握了芭蕾舞的手臂动作的内涵,从而掌握了芭蕾舞训练与表演的根本。
本文基于河道行洪能力复核的防洪工程施工进行设计,通过实验验证基于河道行洪能力复核的防洪工程施工技术的可行性。
(三)手臂的“静”与“动”
古典芭蕾舞的手臂动作丰富极具表现力,其中“静”与“动”两种元素的交融可谓表现力内涵之所在。
所谓“静”,是指古典芭蕾手臂动作中所蕴藏的基本手位。
在古典芭蕾训练与表演中,手臂动作基本上是由几个基本手位变化而来。因此,芭蕾舞的手臂动作既要表现出舞蹈的韵律之美,又不能脱离开“手位”这一原则性的要求。我们可以用中国的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来套用芭蕾舞手臂动作的这一内涵。其“规矩”是指古典芭蕾的手位,“方圆”是指手臂舞蹈动作。因此,古典芭蕾的手臂动作必须以基本手位为运行路线,不论怎样舞动着的手臂动作,其中必须有“静”的内涵,必须以手位为“规矩”,既要让手位的规格融入到手臂动作的运用当中,还要在手臂动作的表现中体现手位的精细,只有协调好手位与手臂动作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展现芭蕾舞手臂的表现力,“在塑造角色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不至于失去控制、失去严谨性。”安·乌廉斯关于手臂的这句话,更加深刻地阐明了手臂训练的重要性,同时也道出了古典芭蕾舞教学的科学与严谨。只有重视手位与手臂的动作关系,才能表现出芭蕾舞的古典美,才能体现出古典芭蕾舞的味道与精髓。
所谓“动”,是指古典芭蕾舞手臂动作所体现的舞感与韵律。
古典芭蕾舞有着自己独特的舞蹈表演风格,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舞蹈韵律,如同前面我们所提到的它的高贵与典雅、它的轻盈与飘逸、它的优美与沉静,而要想在舞蹈中体现这些特点,就需要我们在手臂动作的表现上着力刻画。在训练与表演中,将手臂动作与头和上身部位的动作很好地结合,将手臂动作的表现与下肢技术的发挥巧妙地融为一体,将古典芭蕾技术的“难”结合于优雅的手臂动作中,以从容的姿态展现出古典芭蕾舞的舞蹈韵律,展现出古典芭蕾舞的美。
芭蕾舞的手臂只有经过严格训练,才能在表演中运用自如并体现独有的风格。训练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手臂的塑造
(二)手臂表现力与能力的关系
手臂的训练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的呈现时刻伴随着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进行,换言之芭蕾舞的每一个动作中包含了手臂的表现,这就提出了芭蕾舞训练的一个关键问题——能力,无论完成低年级的动作还是展现高年级的技巧,能力是前提。同时,能力还与手臂的表现关系密切。如果不具备应有的能力,即使是一个简单地站姿,手臂也会出现紧张与僵硬的状态;如果不具备应有的能力,不论旋转与跳跃,手臂的配合无法衬托出技巧的优雅与娴熟。因此,要想手臂的表现规格且自如,必须首先解决能力问题,在保证身体动作轻松自如的前提下,才能“有精力”“有意识”地控制手臂,让手臂“轻松地”诉说自己的内心与情感,
(三)手臂的配合与动力定型
芭蕾舞的训练就是技术的掌握,因此,其中就包含了动力定型的训练理念。所谓动力定型是指大脑皮层对外界的一系列固定形式的刺激,能够形成一整套固定形式的反应模式,这种模式成为动力定型。具体说,“就是听觉、视觉、动觉以及本体感觉等多种刺激形成的信息在大脑皮层不断地被分析与综合,最后建立一种固定的反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动作的熟练',实际上就是形成了‘动力定型'。”从动力定型的概念中,不难理解手臂与动作的配合同样是一个动作动力定型的一部分。因此,在训练中养成良好的手臂动作习惯非常关键,这一习惯有时受能力的影响与制约,有时是没有严格的规范与要求,只有在日常教学中时刻关注手臂的“一举一动”,即使欠缺完成动作必要的体力与能力,也要要求手臂动作配合的规格与准确,并且根据不同年级对手臂动作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随着能力的增长和技术的熟练,才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才能逐步完善手臂动作的运用、完美手臂动作的表现。
芭蕾舞表演中动人的舞台形象离不开手臂动作的表现,即使评价技术技巧的高超也离不开手臂的因素。因此,只有重视手臂动作的内涵,重视手臂动作的训练,我们的教学才能更加完善,我们的教学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以上对芭蕾舞手臂训练的认识,是本人教学工作的一点体验,总结出来与同行们共享,希望有益于芭蕾舞的教学工作,更希望我们的芭蕾事业蓬勃发展,人才辈出。
[1]安·乌廉斯.芭蕾排练室内幕[M].黄伯虹,译.北京:北京舞蹈学院资料室,1983:23.
[2]伏育平.发展肌肉爆发力的生物力学分析[J].西安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2):126.
[3]柳文杰.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古典舞——当代中国古典舞发展之我见[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87-189.
[4]温柔.舞蹈生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69.
[5]杨鸥.舞蹈力量训练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72-123.
【责任编辑李菁】
J732.5
A
1674-5450(2015)01-0182-03
2014-10-28
杜继红,女,辽宁沈阳人,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