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之辨析

2015-04-10 11:15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丁 竹

(四川文理学院办公室,四川达州635000)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之辨析

丁 竹

(四川文理学院办公室,四川达州635000)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其核心价值在于精神层面。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国或一地区为实现生态文明新时代而开展的全部生态实践,其价值在于实践层面。基于此,对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从主体、客体和操作工具方面进行辨析,有助于加强认识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在互动实现生态文明新时代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或建设生态文明(以下统称生态文明建设)作了大量研究。从部分和整体层面,一般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的一部分进行研讨(余谋昌2007,张首先2010),但也有将生态文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来研究(刘静2011,谷数忠2013)的,前者所称生态文明包括生态文明理念和在其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后者取其理念的角度去阐释。从理念层面来讲,在论及治国理念和民众意识时一般使用生态文明(周涛2009),也有学者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执政理念(王夫玉2013)的,呈现出对两者认识的不同见地。由于暂未发现有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的信息,两者在一篇文章中存在模糊交叉使用的现象。本文拟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文明实践,赋予两者相对独立的价值,从主体、客体和操作工具上进行辨析,以期进一步深化对两者核心价值的认识,严谨两者在一篇文章中的使用,使两者在实现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共同目标中协同前行。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目前,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学界并未形成统一认识。考察生态文明概念,大体经历了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去认识和把握的发展轨迹。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这是著名生态学家叶谦吉先生于1987年在中国学术界首次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出发明确使用生态文明概念。[1]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理论研究的深入,目前,学界多数人赞同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去界定生态文明,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2]生态文明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宏观上涵盖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核心价值在于精神层面。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也主要是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念来予以使用和提倡。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生态文明建设是基于一国或地区的特殊条件,政府、组织、公众等主体树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明理念,并将理念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为实现生态文明新时代而开展的全部生态实践。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其建设内容不单只是生态,而是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中。生态文明侧重“解释世界”,生态文明建设要现实地“改造世界”,“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3]这是两者联系和区别的内在逻辑。

二、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联系与区别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联系

1.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在逻辑关系上,前者推动后者,后者能动践行前者

人类文明根据对实践异化的否定更替延绵,经由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跨入了生态文明。工业文明时代,产生了比农业文明更强大的生产力,人靠天吃饭依赖自然、善待自然的基础发生变化,人类中心主义膨胀,以人类中心主义“三个一切”(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的价值论为指导,[4]忤逆自然规律,逾越自然界自我修复的界限,运用所掌握的生产力,大肆掠夺自然,打破自然界的精细平衡,使自然系统的基本完整性受到危险,人类遭遇自然无法承受人类之重的灾难性回馈。工业文明对自然进行异化实践所导致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使人们产生了对“三个一切”价值论的反思和超越,形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形态,从而指导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的指导下,以整体系统的思维,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系统中,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政治建设为关键,文化建设为引领,社会建设为保障,能动地运用适配的操作工具,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影响生态建设的基础性因素,不断弱化经济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与生态的互动发展;政治建设主要是改变政治经济化趋向,在经济政绩中加入环境一票否决考核,提高政治对环境的保护,让人民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洁空气、吃上放心食物;文化建设重在对生态文明行为的倡导、制度的监督和技术的支撑;社会建设以人为本,通过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整体实践,增强经济实力、增进政治认同、引领文明风尚、促进社会公平,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

2. 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尺度,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充实生态文明内涵

“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总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5]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尺度,生态文明建设只有以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尺度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健康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实践中,既尊重经济规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民众物质生活需要,又不仅仅局限于民众的物质利益,民众的精神、生态等方面的利益与物质利益应互动协调,共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和谐之美。

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尺度,把握了规律,在进入具体的实践层面,尺度不会自动运用,必须依靠人的作用,受制于人的实践能力。人要实现能动地改造世界,首先要能动地占有世界,立足现实生产力等全部现实条件,并对全部条件进行客观分析,以科学规划为引路,分阶段有步骤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各种监督制约手段,促进人不断克服自我膨胀和自我消极的影响,有尺度地开展科学实践,不断取得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果,助推相关理论工作的深入开展,不断丰富生态文明新内涵。

(二)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别

1. 主体

“生态系统并不尊重国界”,[6]14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系统则带有本国历史发展的明显印记,从文明价值认同的范围看,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文明是有所区别的。生态文明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共同责任,其构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为世界人民所共享。

生态文明建设却不能超越一定的生产力和本国的实际情况,受到国情的制约和影响,其建设的主体是该国政府、组织和公众。环境资源是典型的公共物品,政府在这三方主体中起着主导力量,“目前的问题是要让中央经济部门和专业部门对由于其决策所影响的人类环境各方面的质量负起责任,并赋予环境机构更大的权力处理非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6]25组织中日益发挥较大推动作用的环境组织主要对政府关于环境方面的政策、行为进行评估和监督、为公众提供环境专业技术方面的咨询和开展环保主题的宣传普及,是沟通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力量。公众是建设的关键力量,生态文明建设只有依靠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不断取得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果,不断丰富生态文明新内涵。

2. 客体

生态文明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其作用客体主要是人的意识。意识的发展由低到高,从感知经认知到自觉意识,其发展具有渐次增进性,前一是后一的基础,后一是前一的发展。人的意识从“天不蓝了水不绿了”的亲身感知经由“我与自然矛盾关系”的认知到“我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共识,推动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生态实践。生态文明自觉意识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和灵魂。人只有具有了生态文明的自觉,才能作为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人去选择生态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最终形成生态文明主流思想,从而使生态文明具有主导评判的影响力。

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客体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系统,其中,经济生态是建设的重点,“经济发展问题和环境问题是不可分割的”,[6]18要求转变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使经济生态化,并在经济良性发展中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用以兴建生态设施、助推生态研发、保护生态环境。政治生态是建设的关键,要求“政策、规划和预算支持经济上和生态上持续的发展”,[6]35使政治生态化。与此相适应,经济上和生态上持续的发展又增强政治权威,树立责任政党形象。文化生态培育生态文明生长的土壤,引领建设主体按照生态文明内在规律生活和生产,营造良好生态文明的人文环境。社会生态要求“社会从两方面满足人民需要,一是提高生产潜力;二是确保每人都有平等的机会”。[6]19社会应该是公平公正的社会,以每个人为本的社会,是生活其中的人都有平等的机会享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成果的社会,使人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对于生态系统,应遵循其规律,科学开发、合理保护并治理恢复,逐渐实现生态良好目标。

3. 操作工具

生态文明所提倡的文明理念的辐射力度在于生态文明普及的程度,教育是普及的最佳工具,教育体系的成熟度决定生态文明意识普及的广度、深度和效度。生态文明教育应重点关注贫困地区,其资金、政策应有所倾斜,防止经济赤贫化导致生态文明意识赤贫化。在确立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目标、内容、方式时,应结合教育对象和教育条件,充分发挥学校、社区及各单位、各群体教育资源的作用,采用课堂输入、宣介、辩论、实践等多样化方式,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提高生态文明自觉。

生态文明建设适应客体多样化的需要,其操作工具具有富集、综合、系统的特点。生态文明的操作工具一般为软工具,而生态文明建设的工具则多是带垂直性、权威性和强制性等特点的硬工具。环境资源是典型的公共物品,政府协调工具占据主导地位,政府协调工具所采取的“直接调控措施主要是行政手段,间接调控手段则包括经济和法律手段。”[7]行政手段是行政机关采取的命令、指示、规定和下达指令性任务或某些具体限制等措施,经济手段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及价格政策等,法律手段如民法、刑法、环境保护法等。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阶段,要注意抓住主要矛盾,以最优化原则对工具进行选择、组合和使用,不断调适各系统间的桎梏和冲突,使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协调发展。

三、小结

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分别择其理念和实践的价值,严谨两者在一篇文章中的使用,搭建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的双向发展模式,模式中以生态文明新时代这一共同目标做牵引,在生态文明的内在推动下,通过积极的生态文明建设,和解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良好环境生态。

[1] 徐 春.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理论阐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62.

[2] 潘 岳.生态文明的前夜[J].瞭望,2007(43):38.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

[4] 孙道进.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4.

[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8.

[6]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国家环保局外事办公室,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7] 蒋永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233.

[责任编辑 范 藻]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DING Zhu

(Administration Office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Dazhou Sichuan 635000, China)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civilization pattern whose development is sustainable and whose core value stresses the spirit.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refers to all practices which aim to reach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ime in a country or a region and whose value is embodied by activities. So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differences of their respective subject, object and operation tools help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ir positions and functions in the progress of the new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im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new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ime

2014-09-23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资助项目“四川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利益协调机制研究”(SLQ2013C-13)

丁 竹(1975—),女,四川达州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F205

A

1674-5248(2015)01-0065-04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