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玲
(永城职业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河南 永城 476600)
高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调查研究
刘慧玲
(永城职业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河南 永城 4766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就业压力逐渐成为困扰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河南省部分高校800名高职大学生进行调研.从心理学角度对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从政策支持方面和观念引导方面提出缓解高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对策和建议,解决高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高职大学生;就业压力;心理健康
就业是高校毕业生面临的重大选择,也是他们融入社会、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希望的主要途径.高职生在普通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学历水平最低,就业信心也相对较低,这也往往使他们面临更大的心理冲突和压力.但是高职生这个群体人数呈逐年激增态势,关注高职生就业压力显得尤为重要[1]18-19.
国家以及高校对大学生就业非常重视,但还有很多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很大,基于此,作为高校管理者、教师、心理辅导老师,我们没有理由不关注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为考察造成高职生就业压力的主要因素,探究各因素对就业压力的影响,特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调查研究.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出两个学生样本:选取永城职业学院和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共计200名学生作为试测,用于问卷的效度和信度检验,发放《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200份,收到的有效问卷188份;选取800名学生,用于测试高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主要来源,测试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08份,有效回收率为88.50%.
问卷施测主要采用两种方式:第1种委托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第2种利用被试晚自习的时间进行集体施测,施测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测试完毕及时回收问卷并剔除明显随意勾画或作答不完整的问卷.利用SPSS 13.0对预测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施测问卷的α系数是0.915,各分量表的α系数范围为0.649<α<0.853,这说明本研究用的问卷的信度较好.高职大学生就业压力源来自6个方面,按压力大小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求职竞争、专业供求矛盾、缺少求职帮助、自我认识与定位、职业素质评价、就业心理预期.高职大学生所感受到的就业压力处于中等水平.
调查结果看,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处于中等程度.按学生感到的就业压力程度从高到低分别为:求职竞争、专业供求矛盾、缺少求职帮助、自我认识与定位、职业素质评价、就业心理预期.由此可见,高职大学生所感受到的就业压力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现在高等教育的体制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每个学生付出努力才会有进步和回报,当巨大的就业压力来袭时,学生很容易把这份压力转移到对自身的审视上.专业供求矛盾呈现的比较明显,这说明教育机构在考虑专业设置方面和社会的需求衔接不紧密.排在第三位的是缺少求职帮助的压力,这显示出在就业过程时,学生希望学校给予自己帮助和支持,一旦遭受挫折,学生有学校的帮助和支持,会感到踏实,所以我们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应积极为高职大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帮助.排在第四位的是自我认识与定位,包括整个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不少高职大学生反映:“找工作容易,找好工作难”,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高职大学生就业定位比较高的现实.许多高职大学生也存在不愿到贫困、偏远地区;不愿到基层一线工作的就业观念,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自身的理想化,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感受或理想和现实有出入时,就会产生就业的压力.
3.1 政策支持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3.1.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设置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可以缓解求职竞争和专业供求矛盾等方面的压力.要想从根本上缓解高职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就要使高职院校招生扩张的同时,根据社会对专业的需求同步调整专业设置.教育管理部门和高职院校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宏观上进行制度上的改革,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调整复合型人才的招生计划,扩大培养高技能专业应用人才的招生规模.微观上要落实高职院校的自主权,以根据高职生的就业状况,调整已有专业的招生规模,减少需求量少的专业招生计划,增设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社会自主培养人才,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性[2]81-82.
3.1.2 拓展就业领域
拓展就业领域可以缓解来自求职竞争、缺少求职帮助和就业心理预期等方面的压力.高职大学生队伍庞大,是主要劳动力市场上最典型的就业群体,他们有这样一个共性:专业不对口,宁可失业,目前就业岗位有限.因此,扩展就业领域,引导鼓励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是我国目前减轻高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3.1.3 完善优惠激励政策
完善优惠激励政策可以进一步缓解来自求职竞争、缺少求职帮助和就业心理预期等方面的压力.落实好“鼓励高职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的政策,建立必要的激励性质的法律、法规引导,鼓励高职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岗位去就业.
3.1.4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缓解来自缺少求职帮助方面的压力.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信息网络建设,通过网络平台,使大学生就业信息网和各地的劳动力需求市场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就业信息平台可以全国联网对招聘双方免费开放,双方都可以在公共网络信息平台中各取所需.公共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使需要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双受益.
3.2 观念引导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3.2.1 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转变就业观念,引导树立大众就业观,可以缓解来自自我认识与定位和职业素质评价等方面的压力.从高职大学生本人来说,大众化就业时代已经取代精英就业时代,大学生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首先应降低就业期望值,不少家长和高职大学生停留在精英教育时代,认为上大学就要找到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所谓更体面的工作才行,不愿意到基层单位、民营、小企业,不愿意自己主动创业,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就业的范围.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进行,高职生很有必要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社会、学校就业机构也应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引导高职大学生改变不切实际的、期望值高的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其次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3]175-176.
3.2.2 转变社会就业观念
转变社会就业观念,降低家长对子女就业期望值,可以缓解就业心理预期方面的压力.家长的就业观念深深地影响着高职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应先转变家长的就业观念.许多家长仍停留在大学生等于高收入的观念上,对子女就业期望较高,在和子女沟通交流的时候,就会有意无意地给子女造成压力.当前,部分家长对一些行业带有偏见,如餐饮、酒店等服务行业.盲目的攀比心理,也会对高职大学生的就业观产生不良影响.父母希望子女大学毕业后,能够找到更好的、更体面的工作,为家庭增添荣誉.某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对大学生择业影响最大,一些家长完全做主,采用一揽子到底的态度,完全凭主观愿望给子女确定就业目标,完全放弃子女的兴趣、爱好,不尊重子女的选择,这给子女施加了很大的就业压力.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让部分大学生产生了 “光宗耀祖”的观念,这对其在求职择业问题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我们应呼吁家长转变传统的观念,多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尊重子女的自主选择[4]14-22.
3.2.3 转变招聘单位观念
转变招聘单位观念,取消和杜绝歧视性招聘条件,可以缓解来自求职竞争和缺少求职帮助方面的压力.近几年,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已经出台,用人单位的招聘歧视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在招聘广告中诸如“有两年工作经验”“年龄不超过26周岁”“形象较好”等到处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歧视.这也是让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产生就业压力的主要原因.所以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在外貌、学历、性别、地域等方面应放宽条件,如以“经验”为例,企业或用人单位都希望招聘有经验的大学生,因为这些人一进入单位就能熟练地操作或工作,为企业创造效益和利润,减少企业的教育培训成本.如果是所有的用人单位都想用有经验的人才而不去培养教育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就会造成要么没有人才可用,或者用高出一般员工很多的报酬变相争抢员工,走入人才恶性竞争的怪圈.所以,用人单位应当早日抛弃那些不合理的招聘条件,给高职大学生一个就业的机会,同时也给了自己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真正实现互利双赢.
[1] 曾伏云.大学生就业与职业规划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2] 刘振起.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策略探析:基于高等教育的视角[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2(10).
[3] 刘中亮,崔诣晨.社会适应视域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路径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0).
[4] 熊汉忠.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J].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12(6).
[责任编辑 迎客松]
Investigation on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LIU Huiling
(PsychologicalHealthEducationCenter,YongchengVocationalCollege,Yonchen476600,China)
With the popularity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employment pressure is becoming the main reason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which torment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e investigation was made in the form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mong 800 vocational students in some colleges of Henan province. Psychological problem about employment is analyzed in the the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Then the proposal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relieve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re made from the aspect of policy support and concept guidance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y.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ressure; psychological health
2015-01-06
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高职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研究》(项目编号:JYB2012349)
刘慧玲(1974- ),女,河南扶沟人,永城职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671-8127(2015)02-0107-03
G47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