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桥
(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安徽 合肥230059)
回归生命教育视野下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研究
武昌桥
(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安徽 合肥230059)
体育教育是一种“长期教育”,从生命的循环而到达一种本真,在教学中让同学明白生命的价值所在。让每个学生做到对生命的欣喜,对生命本真的敬仰,尊重现下自己所拥有的生命。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必须要体现这一特征,体育教学也由此得到一种升华。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回归生命教育视野下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进行了探讨。
生命教育;体育教学;价值取向
生命和体育之间的关系,成为现今一个热门话题,体育教育对生命本真的探索,是因为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往往不尊重生命,侮辱生命,所以才会引起来一系列的批评和非议。体育真正回归教学,是把生命和体育相互串联才完成的一次革新。为此,本文基于生命教育视野,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进一步探讨了体育教学以生命教育为价值取向的实现路径。
1.教学目的
培养人才是教育的目的,以此为启发,各类学校中体育的目的是强身健体。虽然这是最终目的,但是除了教学目标之外,同时身体得到运动的时候,以体能训练来达到对生命的思考和升华,使生命内涵质量提高,其独特性才是教育的本质。我们往往在体育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生命个体的存在,甚至为了急功近利达到某一个教学目的,使得学生的生命价值被打击。这些都是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显而易见的。只是让学生注重于外在的生命枷锁,而使得学校的体育课和生命本源是相斥的。这种失去了爱惜生命思维的体育教育,走向了一种错谬的道路。同时,也加速了生命概念在学生心中的扭曲。
2.教学内容
目前,体育教学内容只是做到了局限性对人的关注,从片面上来体现出生命的意义。其内在演变史是从学生增强体质,逐步成为学生注重的能力,而后成为学生健康与否的标准,这是一个逐步演变的思想体系。只是这种方式的递加,并没有把体育教学本源的思想来表达出来,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创造能力,都受到了束缚和剥夺。单一的追求体育知识掌握体育课程中的技巧,体育课中本应该是主体的学生没有受到关注。新课标的实施,使得体育教学分化为两种极端,不是沿用传统的内容教学,就是出现单一化、低智商的新颖教学模式,这两点恰恰都掩盖了生命的本质。
3.教学方法
有了备课的内容和完善的教学设备,这两个根本出来之后,衡量老师教学水平的根据乃是教学方式,它对教学中取得的成效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教学中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与其他的学科公共的讲解和教授方式相一致,另一种通过实践,把专业运动员训练的技能和技巧生搬硬套在学生身上。这两类教育方式大多数都与生命本源的教育方式相悖。从而得之,教而不会,和教学后得不到快乐,是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两大问题。教而不会实际上阐明了教学不能符合学生生命之于本源的规律,教学中得不到快乐,不注重学生的体会和感官所以才会出现。以上所得的结论就是两种方式都不符合生命育人这一目的。
4.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中存在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关系体的连接,从古到今,普遍受到人们的注重。从而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联系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以教师为中心,体育老师的身份就像是文化课的老师一样,以自己为中心的传授知识方式。它是由老师主张整个教学方式、课堂内容、对教学过程掌控,学生成为不得不接受的客体,根本没有发言权。第二类方面以学生为中心点的方式,这种方式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卢梭的思想教育方式。他主张学生在课堂上,学生要做什么,就任凭去做,老师不能干涉学生的任何行为,当然前提是学生不能触犯学校的纪律。这个教学模式像放羊一样,任凭学生玩乐。一堂课下来,学生自己玩自己的,老师自己做自己的事,他们成为互不相干的两个群体。只要是学生玩的高兴,不给老师添麻烦,那么老师也乐得清闲,这样就使得教育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师生关系没有互动,在间接层面上忽视对学生生命价值的教育,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1.生命化的体育教学目标设置
体育教育在给学生输送知识、体育技能和体能训练的同时,最重要的引领学生能够用心去感知,去体会生命的价值所在。某知名教授说道,教育的本质不在于教授的知识多寡,而真正的根本是让人学会怎样做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心灵的体会,学生要追逐的是什么样的感知,而怎样把感知运用到生活中去。符合生命本质的体育教学要考虑以下两个重要因素:(1)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关注。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要让学生能够做到身心俱在,不但要让学生体会到自身体能发掘后的快乐和愉悦,而且也能够在被打倒时感知到委屈和失落,并且同学的关心能够抚平他心灵上的创伤,然后再站起来的这一过程。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不但是获得知识的历程,更是一个人性感知的历程。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心灵能够体会到体育在于生命的重要意义。所以,生命整体性在体育教育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学生不但要锻炼成为一个有着强健体魄的人,而且是一个能够接受挫折和挑战的人,我们把上述对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学的目标。(2)要理解学生生命个体的独立性。传统式的教育是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木偶来对待的,而在生命体育教育方式上,要把学生当作一个有着不同思维的鲜活的生命个体。这个生命个体是通过阶段性的成长的,成长每个阶段中对于生命的感知也有所不同。在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我超越,是让学生在困难面前能够克服心灵和体能上的障碍,不管成功与否,都能够领悟到精神在生命中的意义。综上得知,体育教学是要把握好学生的独立性,对情感的体验要加以重视。
2.生命化的体育教学内容组织
体育教学改革的成功,关键在于体育教学内容的研发和探究。当今社会只有少数人从生命的角度出发,把学生作为主动性的一方来展开教学。生命体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是以学生的生命意识为源泉来设置教学内容。考虑学生的思维创造、主体能动性、独立性能够充分发掘出来。这样就可以分为两类来组合教学内容,如下:(1)生命中快乐的因子能够激发出来。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要重视学生对于生命的感知和创新的历程。只有在体育中感知到快乐,才能够激发主体能动性、克服困难、学习知识、锻炼体能的积极性。在掌握了技巧的同时,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所带来的愉悦。(2)把体育和实践相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和实践相结合,学生的认知也就开始多元化,掌握知识的兴致提高,技能也能得到强化。生命体育教学把课堂和生活相互融合,把体育题材的主体地位降低,像是跳房子、沙滩球、乒乓球、爬山、呼啦圈等等各样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教学的一部分。根据少数民族不同的体育方式,也可以根据民情把蒙古舞蹈、骑马等等民族项目置入到课堂中。
3.生命化的体育教学方法选择
我们倡导和改革体育生命教育主要就是培养人,以人为中心,让人成为主动的,这才是我们改革的目标。所以,选择教学方式要考虑到一下两个因素:(1)学生生命完整的发展是身心体全面发展。它这类教育方式是把学生的心灵的感受作为体育学习中的重要方面,要以培育学生的积极的感知为出发点,来让学习的动机被发掘出来。学生是在心理上没有逆反,而是顺从的自由自主的学习体育文化和在掌握运动中的技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保持这一良好的心态,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有兴趣,才对培育积极的学习持久性有非比寻常的意义。(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不是一个灌输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教学中的影响力和成效都要是学生作为主体来体现出来的。这样让学生真正的成为主体,老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才能够在心理上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来主动学习。比如,为了让学生的臂力有所增加,可以让学生以比赛的方式来进行,分为男女两组学生,看看学生能够在杠杆上面呆的时间最长,谁的动作最标准。还有就是男生运用俯卧撑的方式,在增强人的体魄的同时,也得到了许多的乐趣。在各个方面都可以让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得到提高,学习能力也提升不少。
4.生命化的师生关系构建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只是这种交流是教与学的关系。在生命化的体育教育方式上,学生和老师不是客和主的关系,而是生命之间的交流和关联,都是作为主体的。师生关系之间的价值存在于主体之间的对话,他们的关系主要变现为两大特点:(1)两者关系是在同一视角的平等关系。平等就意味着要把老师这一统治的局面被打破,学生的地位提高,学生不是受教育者,而是在教育中的探讨和发表意见的主体。师生之间的地位没有谁高谁低,沟通时老师要把真实的感情表达出来,真心对待学生,在课堂上就营造活力四射的氛围。与此同时,教师的修养要提高,让老师在课堂上没有负面情绪,拥有的就是热忱、宽厚等等的品德,这样的老师才能够把学生吸引。(2)二者是合作和互相交流的关系。老师在体育课堂上,是指导学生的角色,而不是在课堂上自编自唱的角色。体育课堂的场所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互相协作的场地。老师是督导学生能够完成练习的检察员。老师要投入足够的热忱去观察每一个学生,学会运用感情来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使学生不再是枯燥乏味的锻炼者,而是心理上得到了释放。创新型的活动乐园也是由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够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之间平等协作,才能让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协作、尊重的关系。让学生获得成就和对生命价值的感知,使学生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体育教育生命化就是让体育赋予生命内在的东西。所以,体育要回归生命本源,就要以提升生命为依托,才能培育出符合这一教育理念的人才。生命本源回归的教育是现今各大高校都应该施行的教育方式,它是解放教育思想,更加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的教育。使学生不但有强健的体魄,而且要让学生智慧和道德与体能结合起来,让体育在生命化教育活动中光芒四射。
[1]李云.生命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的链接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1)∶287-290.
[2]但艳芳,李新科,陈晴.体育教育:生命教育的本源回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01)∶78-85.
[3]〕郝秀尧.在高中生命科学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2-13.
[4]叶怀凡.对生命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1)∶55-59.
编辑:崔月华
G80
A
2095-7327(2015)-05-0180-03
武昌桥(1972-),男,安徽肥东人,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体育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学校体育学。
安徽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和谐安徽建设中家庭体育综合功效与发展路径研究(AHSKY2014D95);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和谐社会进程中安徽省城市家庭体育可持续性发展研究(ASS20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