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祥铭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233030)
经济新常态下安徽省服务业加快发展研究
窦祥铭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233030)
在新常态下,安徽省的经济结构将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其中服务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是最为突出的特征。同时,为实现经济新常态,安徽省也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使服务业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和增长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安徽省服务业为研究对象,首先概括服务业总体运行情况,其次分析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再次剖析新常态下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性,然后归纳新常态下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最后对新常态下加快服务业发展提出了几点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新常态;安徽省;服务业;加快发展
2014年5月,“新常态”一词首次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考察时的表述中。新常态是对目前中国所处的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处于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的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1]新常态不仅是经济增长速度意义上的新常态,更是经济结构意义上的新常态。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进一步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第三产业和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这意味着以服务业主导的经济新常态是大势所趋、规律使然。在新常态下,安徽省的经济结构将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其中服务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是最为突出的特征。同时,为实现经济新常态,安徽省也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使服务业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和增长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
(一)服务业总量持续增长,占GDP比重稳步提高。2014年,安徽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252.4亿元,比上年增长8.8%,增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高出0.9个、0.7个、0.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8%,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4.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呈稳步提高的态势。
(二)服务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发展后劲持续增强。2014年,安徽省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129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增幅比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高出1.2个百分点,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3.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投资高速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15.6亿元,比上年增长54.8%,增幅比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高出38.3个百分点,其九大行业——生产性辅助服务、产品批发与贸易代理服务、租赁和生产性商务服务、物流服务、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研发技术与设计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和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比上年分别增长 76.4%、67%、65.3%、58%、49.7%、48.8%、46.8%、12.9%和12.2%。2014年,安徽省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5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7.7%,占全省利用外资总额的46%,比上年提高17.7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房地产、社会公共服务业分别引资3.7亿、36.1亿、2.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倍、1.1倍、91.3%。
(三)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引领发展。2014年,安徽省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645.1亿元,比上年增长9.2%,增幅比同期服务业增加值高出0.4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50.3%,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1.2%,拉动服务业增长4.5个百分点。
(四)规上服务业企业收入增长加快,经济效益大幅提升。2014年,安徽省2903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149.8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增幅比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高出2.6个、2个百分点。从企业角度来看,大企业的贡献大。333家亿元以上的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50.2亿元,占全部被调查企业的76.8%,比上年增长20.5%,对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75.8%,拉动营业收入增长13.9个百分点。从行业角度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贡献大。该行业实现营业收入986.5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45.9%,比上年增长18.7%,拉动营业收入增长7.7个百分点。其中,道路运输业实现营业收入4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8.9%,拉动营业收入增长4.2个百分点。2014年,安徽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192.2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增幅比同期营业收入高出11.9个百分点,但比前三季度回落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2亿元,比上年增长14%,但比前三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
(五)服务业税收贡献加大,就业容纳能力增强。2014年,安徽省服务业完成税收158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增幅比同期税收总额高出1.1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占税收总额的51.3%,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为55.8%。2014年末,安徽省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员1685.6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39.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六)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稳步推进,集聚态势明显。截至2014年,安徽省共有省级服务业集聚区65个,累计完成投资1745.8亿元,其中2014年新建集聚区22个,入园企业9935家,吸纳就业人员36.35万人,实现营业收入1921.4亿元,比上年增长69.3%,完成税收67.8亿元。从类型上看,全省65个服务业集聚区中共有文化旅游园21个、现代物流园20个、中央商务区8个、金融服务业5个、研发创意园5个、服务外包产业园3个、信息软件园3个;从规模上看,集聚区完成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的共有9个;从入园企业来看,有24个集聚区的入园企业超过100家。
(一)服务业增长势头放缓,占GDP比重仍然偏低。2014年,安徽省服务业增加值的增幅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增幅比同期GDP低出0.4个百分点,主要服务业行业增加值的增幅均比上年有所回落。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2%,增幅回落1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6%,增幅回落3.9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8%,增幅回落8.4个百分点。2014年,安徽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48.2%)低出13.4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排名最后,分别比山西省 (44.1%)、湖南省(42.2%)、湖北省(41.5%)、河南省(36.9%)和江西省(35.9%)低出9.3个、7.4个、6.7个、2.1个和1.1个百分点。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竞争能力偏弱。现代服务业被誉为是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具有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其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安徽省现代服务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对于全国和中部地区其他省份来说,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存在着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偏小、新兴服务业引领作用不强、科技服务业支撑能力薄弱、创新政策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导致服务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三)规上服务业企业经营压力加剧,企业亏损面仍然较大。2014年,安徽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营业成本比上年增长20.3%,增幅比同期营业收入高出2个百分点;企业财务费用比上年增长22.6%,增幅比同期营业收入高出4.3个百分点;企业纳税总额为75.3亿元,比上年增长40.2%,平均每百元营业收入的纳税额为3.5元,比上年增加0.8元。企业经营压力的加剧,造成企业亏损面仍然较大。2014年,安徽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亏损数为647家,亏损面达22.4%,累计亏损额为29.8亿元,亏损深度达13.4%;30个服务业行业大类和2个中类中,有6个行业亏损,其中物业管理和房地产中介为新增亏损行业,航空运输业和仓储业的亏损额比上年进一步扩大。
(四)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开放程度不够。目前,服务业是安徽省三次产业中垄断经营最多的领域,除商业餐饮、公路运输和部分社会服务等传统行业外,其他行业的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开放程度不够,民营资本和外资难以进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造成服务业市场化竞争不够充分,缺乏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生产效率较低。如受安徽省各级政府控制的金融保险、通信传媒、铁路民航、公用事业、文教卫生等服务业行业依然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门槛高、限制多,垄断经营、管制经营或限制经营的现象十分严重,市场竞争极不充分,限制了这些行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五)服务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主要指标差距显著。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区位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安徽省各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2014年分地区来看,服务业增加值最高的合肥市达2028.33亿元,而最低的池州市仅为187.5亿元,合肥市是池州市的10.8倍;服务业增加值增幅最快的芜湖市达10.8%,而最慢的六安市仅为7.0%,芜湖市比六安市高出3.8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大的黄山市达43.1%,而最小的淮北市仅为25.4%,黄山市比淮北市高出17.7个百分点。安徽省服务业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全省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六)服务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保险、企业管理、电子商务、市场服务、咨询中介、科技研发、技术推广、综合物流、信息技术、电脑软件等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专门高端人才的支撑。安徽省的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多集中在教育卫生、科技研发、信息技术、金融运作、机关团体等部门,多数现代服务业行业专门人才严重匮乏。与此对应的是,安徽省传统服务业中劳动密集型行业较多,从业人员不少是农民、下岗工人、原无业人员等,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自主能力不强,创新意识淡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总的来说,安徽省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匮乏及传统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的偏低,严重制约了全省服务业的加快发展。
(一)加快服务业发展,是安徽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经济新常态下,安徽省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全力加快服务业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首先,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在三次产业中最高,加快服务业发展能够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其次,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不仅可以为工业部门提供必要的生产性服务,促进工业与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提高工业竞争力;而且可以为居民提供更高水平的生活性服务,刺激新兴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最后,与工业相比,服务业的发展对能源、原材料的消耗使用程度比较低,环境污染少,能够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加快服务业发展,是安徽省寻找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内在需求。从国际经验来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比较优势逐步演变为比较劣势,工业化已经不能完全驱动经济的再次高速增长,只有依靠经济服务化即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才能有效驱动经济的“二次增长”。而在经济新常态下,安徽省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的状况也会逐步转变,消费将成为当前和未来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消费的本质需求是服务。因此,新常态下安徽省加快发展服务业,逐步完善服务业体系,能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并进一步提升消费,从而进一步释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三)加快服务业发展,是安徽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主要路径。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是普遍的规律,三次产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步演变为“三、二、一”。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43.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比第二产业高出2.2个百分点;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继续提高(48.2%),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比第二产业高出5.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正由工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转变,服务业主导将成为中国产业的新常态。[2]2014年,安徽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4.8%,比全国平均水平(48.2%)低出13.4个百分点,急需通过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来推进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首先,服务业的发展在直接增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也在逐步趋向“高级化”,即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新兴产业迅速增多,进而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其次,服务业与一二产业的关联性很强,可以通过向其他产业提供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中间投入,提高其他产业的生产效率,继而助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最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更为突出,它通过与高新技术的不断融合,实现产业结构的高效化和高度化,进而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3]
(一)国内外产业转移加速。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服务业跨国投资与业务外包开始向国内加速转移,东部沿海地区的服务业资本也开始向中西部地区加速转移,而安徽省正处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最佳节点上,从而为安徽省积极承接国内外服务业转移,并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服务业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和发展空间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拉动内需、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提高经济整体效益的重大举措。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在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发展健康和养老服务业、促进信息消费、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业等方面连续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精神,安徽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加强对本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引导,特别是2014年以来先后印发实施了《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细则》(2014年2月)、《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实施意见》(2014年7月)、《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4年11月)、《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2014年12月)、《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实施意见》(2015年3月)等一批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为安徽省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安徽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使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健康发展的态势。2014年,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20848.8亿元,比上年增长9.2%,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7.4%)高出1.8个百分点。其中,一产增加值2392.4亿元,比上年增长4.6%;二产增加值11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3%;三产增加值7252.4亿元,比上年增长8.8%。面对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安徽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三驾马车”的均衡拉动,但经济结构调整所取得的新成效,却是全省经济保持发展活力的根本原因。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全省经济增长速度虽有所放缓,但发展质量却在稳步提升。经济总量的持续增加,经济质量的快速提升,为安徽省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强大的需求动力。
(四)区位交通优势日趋显著。安徽省地理位置优越,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襟江带淮的区位优势,在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强力推进,安徽省的区位优势将持续增强,正在成为新一轮梯度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区域、中国制造的核心区域、开放合作的前沿与先行区域,目前安徽省已实现国家各项发展战略的全覆盖。[4]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的引领下,安徽省步入交通建设的黄金时期。2014年,全省完成交通建设投资730亿元,比上年增加18.5亿元,超出年度目标任务130亿元,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呈现“全网并进”,陆、水、空重点项目同步得到快速推进,交通日趋便捷。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交通网络,为安徽省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五)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从中国国情出发,解决城镇化高速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要求,安徽省积极推进以质量为中心、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14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9.15%,比上年提高1.29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上年的 5.87%缩小到5.62%。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联合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将安徽省、江苏省及宁波市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试点地区。2015年2月,安徽省政府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总体方案》(下简称为《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广包含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总体方案》的出台,预示着安徽省将进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快车道”,预期到2017年和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54%和58%,并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能有效释放需求,为安徽省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六)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发展态势良好。2014年,安徽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32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增幅居全国第2位、中部第1位。其中,全省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600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1317.9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大背景下,安徽省消费品市场依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并且增幅在全国领先,其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宏观政策导向为消费的稳定增长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二是居民收入的稳步增加为扩大消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民生工程的深入实施有效缓解了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四是限额以上企业数量的增加带动了消费的较快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的良好发展,居民消费能力的稳步提升,为安徽省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七)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立足自身优势,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着力推动工业的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全省工业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2014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53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8.3%)高出2.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7位、中部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320.6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增幅比全部工业高出2.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24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增幅比全部工业高出1.1个百分点;中小型企业实现增加值6059.9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增幅比全部工业高出2.6个百分点;15346户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64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增幅比全部工业高出2.7个百分点;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6649户、比上年净增753户,超10亿元的达476户、净增45户,超50亿元的达65户、净增9户,超百亿元的达29户;新增工业企业2218户,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13.5%;汽车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家用电器、食品医药、轻工纺织、材料和新材料以及能源和新能源6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7303.2亿元,比上年增长11%。新型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工业化水平的大幅提升,为安徽省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八)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安徽省旅游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旅游局和省委、省政府的相关决策部署,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稳中求进,实现了旅游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2014年,安徽省实现旅游总收入3430.1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全年入境旅游人数405.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旅游项目完成投资177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年末全省有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 (区)499处。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作用大。因此,旅游业的持续稳步发展,将有力带动安徽省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提升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九)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围绕谋划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突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战略平台建设,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科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支撑转型发展能力显著增强。2014年,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9位、中部第1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授予量分别居全国第6位、第8位,专利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10位,1项专利获得国家金奖,新增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8个、示范县1个;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例分别居全国第7位、第9位;新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9人、“万人计划”11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5项,新建院士工作站30家、“柔性”引进院士30人。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为安徽省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一)完善并强化政策措施落实,为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广、频率之密集前所未有。对此,安徽省要有高度的敏锐性,深入研究并“吃透”国家相关政策,结合本省实际,认真梳理现行的各项政策规定,对现有不合时宜的制约、限制服务业发展的规定进行清理,并研究出台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措施;对已经出台的财税、金融、土地、市场准入、价格、人才支持、品牌、产权变更等方面的政策,进一步做好深化、细化、配套、延伸工作,采用全面检查、专项监督等手段,进一步加大政策的落实力度,优化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二)坚持投资和消费“双轮驱动”,扩大服务业有效需求。经济新常态下,必须高度重视投资和消费对服务业发展的带动作用,通过投资和消费“双轮驱动”,积极扩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进而促进服务业的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投资方面,在保证服务业投资不断增长的同时,优化投资结构,保证投资合理健康增长,扩大招商引资的规模,积极引导民间投资更多地投向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领域;消费方面,大力改善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提倡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巩固扩大传统消费,加快培育信息、健康、养老、保险、汽车、旅游、文化、培训、家庭服务等新兴消费热点。
(三)突出发展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支柱,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目前,加快安徽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满足群众精神需要、转变居民增收思路、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和全面实现小康建设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因此,要突出发展重点,创新发展思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挥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辐射作用。[5]为此,一要现代服务业总量增长与结构升级并重,以实现快速稳步增长;二要生产性和生活性现代服务业并举,兼顾新兴服务业,构建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三要重点扶持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现代金融、信息消费、文化创意、健康养老、节能环保、研发设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发挥联动效应;四要培养、引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五要构建公平竞争的现代服务业市场环境。[6]
(四)依托工业转型升级,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密切联系,对整个经济的结构、质量、效益都有着巨大影响的多个服务业门类的集合体,是服务业的核心以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生产性服务业能够将大量的技术和知识引入到生产过程中,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7]因此,安徽省应把握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的机遇,积极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具体来说,就是要鼓励、引导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将非核心价值环节进行外包、出售或剥离,具体由专门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来承担,形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按不同价值链环节实施分工协作的生产格局,以促进生产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加快发展。
(五)强化载体建设,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目前,安徽省服务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强大的载体支撑。为此,安徽省应加速培育并强化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服务业集聚区、服务业品牌、服务业重点企业和服务业重大项目五大载体建设,进一步推动服务业的发展提速、比重提高、质量提升。一是稳步推进国家和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重点在创新发展政策、完善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改善服务业企业投资和融资环境、培植服务业品牌名牌、优化服务业资源配置环境等方面有所突破;二是科学规划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引导服务业集聚发展,实现服务业在空间、资源、人力资本上的有效集中,提升服务业集约集聚的发展水平;三是深入实施服务业商标战略,加快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服务业品牌和驰名商标,让安徽省服务业走出安徽、走向世界;四是培育一批引领发展、提升安徽省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实体,支持和鼓励重点企业做强做大;五是建设一批带动性强、辐射面广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在项目融资、用地保障、能源保障、人才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服务业的提速跨越发展。[8]
(六)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强化服务业“智力”支撑。加快服务业发展,人才是关键,而安徽省服务业人才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经营和管理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全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安徽省应加大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不断强化服务业发展的“智力”支撑。为此,一要大力培养和引进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特别是现代物流业、金融业、科技与信息服务业、健康养老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服务外包业等急需的现代服务业人才;二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鼓励和吸引各类服务业的高端人才来安徽省工作和创业,落实安家落户、子女教育、纳入当地社保、医疗保障、创业发展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推行管理人员持股、技术入股、股票期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为人才发展提供优良环境。
[1]袁长军.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J].红旗文稿,2014(24):20—21.
[2]张茉楠.经济服务化将成为中国产业新常态[N].证券时报,2014-08-08(A3).
[3]李迎君.服务业发展与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北方经济,2012(06):33—34.
[4]韩修良,王顺,李金玲.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建设美好安徽的必然要求[N].安徽日报,2015-04-20(07).
[5]赵晓和.大力发展安徽现代服务业的意义与建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8):1—4.
[6]吴其旺.提升安徽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J].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学报,2014(01):26—29.
[7]刘丽,梁艳明.安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瓶颈与路径选择[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3(03):56—60.
[8]郑莉.梳理项目 吸引投资 扶持企业 3000个大项目拉动服务业升级[N].安徽日报,2014-04-09(02).
编辑:林军
F719
A
2095-7327(2015)-05-0057-06
窦祥铭(1986-),男,安徽太和县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史。
安徽财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征收问题实证研究——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ACKY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