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短篇教育小说的教育观念及启示

2015-04-10 09:40马天保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叶圣陶小说教育

马天保(广州大学 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叶圣陶短篇教育小说的教育观念及启示

马天保
(广州大学 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叶圣陶擅长创作展现教育问题,引发教育思考,表达教育思想的短篇教育小说,它们可分为家庭教育篇、学校教育篇和社会教育篇三类。在教育主体上,他强调教育主体应该是学生,要遵循学生的身心特征。在教育方法上,强调实践,做到知行合一;注重关爱,做到诚意感化;重视兴趣,做到适度激发。在教育环境上,强调家庭与学校联合的重要性,注重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教育的作用。这些小说为研究他的教育思想提供了新思路,对当代教育的发展有借鉴意义。

叶圣陶;短篇教育小说;教育观念;教育启示

教育小说源自德国,也被称为“主人公成长小说”。美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教育家M.H.艾布拉姆斯在其编著的《欧美文学术语词典》中给出定义:“这类小说的主题是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叙述主人公从幼年开始所经历的各种遭遇。主人公通常要经历一场精神上的危机,然后长大成人并认识到自己在人世间的位置和作用。”[1]218简言之,教育小说即通过描述某位年轻人从幼年到成年过程中的种种经历来揭示主人公性格或精神上的发展变化。西方的教育小说注重主人公的内在成长,体现的是个体从非理性变得理性、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

20世纪初期,当教育小说从西方传入我国后,这一舶来品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变异”。有学者认为:“我国教育小说,在吸收西方教育小说特点的同时,更多融入了我国文学独特的元素,从而具有自己的独特品格,在20世纪纷乱的文学世界中,书写下了属于我国的教育小说史。”[2]“此时,‘教育小说’这一名词也伴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逐渐被国人引进并接受,在很多的刊物上也开始出现了教育小说这一标识。”[3]39“在小说界译本大行其道的同时,我国本土化的教育小说创作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正是在翻译西方教育小说的经验基础上,更多的文人学者开始探寻本国教育小说的出路。”[3]44那么,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教育小说应是怎样的?笔者认为,我国的教育小说应倾向于展现教育问题,引发教育思考,表达教育思想,即“教育问题小说”,其代表作家首推叶圣陶。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小说是一面镜子,真实且广泛地反映了20世纪初期我国的教育生活。叶圣陶在谈自己的小说创作时说过:“我做过将近十年的小学教师,对于小学教育界的情形比较知道得清楚点儿。……不幸得很,用了我的尺度去看小学教育界,满意的事情实在太少了。……于是自然而然走到用文字来讽它一下的路上去,我有几篇小说,讲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就是这样产生的。”[4]这些教育小说以最平凡的人物展现20世纪初期我国教育最平凡的生活画面。在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中 ,叶圣陶思考着未来的教育应该何去何从。

一、叶圣陶短篇教育小说分析

1919年至1929年期间,叶圣陶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和《未厌集》五本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短篇小说70篇,他的文学创作达到了高峰。笔者将他的短篇教育小说按照教育活动的存在范围划分为家庭教育篇、学校教育篇和社会教育篇三大类。

家庭教育篇以《阿菊》《祖母的心》为代表,这两篇小说都涉及了家庭教育的方法问题。前者通过叙述阿菊第一天上学的经历和感受,成功刻画出一个低能儿形象,究其原因则是阿菊的父母忙于生计,没有营造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也没有对孩子进行必须的启蒙教育。后者描写了祖母对孙子过分的关爱和不得法的教育,压抑了孙子应有的聪明才智和活泼个性。阅读此类作品不难发现,叶圣陶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庭教育的思考,揭示当时社会的弊病,并企图引导矫正。

学校教育篇以《一课》、《脆弱的心》、《义儿》、《风潮》、《小铜匠》和《校长》为代表。“叶圣陶的教育小说中有一种以客观、写实、冷隽的笔调,用带有契诃夫小说色彩的诙谐性的嘲讽,写出了当时的教师可怜而又可鄙的‘灰色’生活,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把教育作为谋生工具的‘灰色’教师形象。”[5]这里的教师有被旧教育流弊长时间荼毒,不懂学生,不思新式教法的,比如《一课》中教地理的方先生、《义儿》中的图画先生、《风潮》中的历史教师以及《小铜匠》中陆根元的老师们;有丢掉了职业兴趣,整天混日子的,如《脆弱的心》中的莫先生;还有品行不端,败坏学校良好风气的,如《校长》中的陈先生、佟先生和华先生。叶圣陶笔下,“灰色”的教师形象有力地揭示了学校教育的症结所在。

社会教育篇以《饭》、《城中》、《搭班子》和《抗争》为代表。《饭》中的吴先生和《抗争》中的郭先生,一个拿到工资却被上级无理克扣了一半,一个因为被拖欠工资站出来抗争,反倒弄丢了工作。这两篇小说都围绕着教育薪水的问题,表现了“五四”前后教育界政客们贪污腐败、蝇营狗苟的无耻形象。《搭班子》展现的是教育界官员权势压人,以权谋私的一面:热心教育事业的新校长泽如,为了办好学校,打算换个教学班子,已经有了心仪人选,却接二连三收到上级们的“特别”推荐,要把他们的亲朋好友安排进来。而《城中》通过描写进步青年丁雨生被认为“别有作用”,传播“混账思想”,被反动当局划入激烈派,在家乡没有容身之处,旨在表现当时我国教育界官员的不明黑白,乃至社会思想僵化、落后的状况。上述作品仅仅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现象中最具特点的一隅,就足以体现当时社会教育的荒唐与残败。

叶圣陶以教育家的眼光观察着家庭、学校和社会,以文学家的智慧创作出有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品,描绘出多元的教育现象,客观全面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不堪入目的教育生活。

二、叶圣陶短篇教育小说中的教育观念

据钱杏邨统计,截至1927年止,叶圣陶创作的68篇小说中,仅教育题材的就有20余篇。“他可以说是现代我国文坛上的教育小说作家……他的教育小说的成就,在他的创作中是最好的。”[6]的确,叶圣陶的教育小说可以说已经把20世纪初期我国的教育实况准确刻画出来,在创作时,他也将自己的教育情怀和教育思想融入了其中。

(一)教育主体论

学生的主体性始终是西方教育关注的问题。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教学法,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重在启发引导学生,使之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这可以算是主体性教育的最初表现。自启蒙运动时期卢梭的“自然教育”主张,到近现代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西方教育一直重视培养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和健康自由的个性。在我国教育史上,尽管也出现了一些主体性教育思想,比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等,但都比较零散,始终没有明确地系统地提出关于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观点。传统教育一直带有封建思想,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有严重的权威心理和绝对的支配权力,这恰恰与西方教育思想相悖。

叶圣陶对教育主体的理解深受卢梭的影响,他猛烈抨击摧残学生身心发展的封建式的教育,认为教育必须遵循学生身心特征,顺应学生天性,坚定教育主体应该是学生这一理念。叶圣陶在早期的教育论文中指出大多数教师“不会了解儿童,不以儿童本位一义为教授的出发点”[7],并在短篇教育小说中塑造了不少近似于封建社会“天子”的教师形象,他们要求学生绝对地服从命令,对学生的成长漠不关心。如只会照本宣科,不懂学生心理的方先生(《一课》);只会抱怨学生功课学得差,不知道自我反省的图画先生(《义儿》);只会惩罚学生,不明白换位思考的历史教师(《风潮》),等等。这些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师主体观念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不顾及学生的学习感受,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兴趣不高,上课开小差,考试交白卷,甚至集体罢课闹学潮。

(二)教育方法论

自叶圣陶投身教育起,他始终从事教育改革试验。这位教育界的“医生”,诊断出了20世纪初期我国教育的顽疾之症,并且开出了切实可行的疗救处方。那些疗救的处方是长期实验的结果,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强调实践,做到知行合一。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师讲生听”为主,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只会走进课本,却不能走出课本,不能走到生活中去。叶圣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任教的学校,他带头建农场、开书店、搭戏台,鼓励学生勤干农活、博览群书、编演剧本,“强调实际的观察与亲身的历练,主张改变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教育现状,强调从现实中探索真理,追求真正和有用的知识,教育者教给学生的应是发现真理的工具,而不是死的知识本身”[8],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阿菊》中的主人公——阿菊——第一天上学就显得窘急怯懦,其中“学开门”这个片段把阿菊与同龄孩子的差距刻画到了极致。经过同学们的演示和老师的指导,阿菊还是无法顺利把门打开,仅是几个简单的动作就成了他最难的功课。笔者认为,造成阿菊低能的原因之一是“他没有境遇” “他没有听闻” “他只有个很狭窄的世界”。[9]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学生仅凭“听一听”和“看一看”不见得就能达到“学会”这个程度,“做一做”形成的实践经历和丰富的体会将有助于巩固所学,能够真正帮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活。

第二,注意关爱,做到诚意感化。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我国传统的教师大多会秉承“棍棒出高徒”的教育理念,学生们时常遭受皮肉之苦。叶圣陶非常反对这种“以力服人”的育人方式,他在多篇教育小说中多次批判了教师体罚学生的野蛮行为,像《风潮》中的历史教师就是典型代表。在课堂上,有学生怀疑课本,对这名教师的讲授内容提出了质疑,他因此发怒,告知校长,将这名学生狠狠地训诫了一番,并要求学生承认上课时不守规矩。面对如此专制的教师,学生们集体交了白卷闹起了风潮。叶圣陶在文学创作和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一直遵循着“爱的教育”理念,提倡“以理服人”,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动之以理,晓之以情,尊重理解,诚意感化。

第三,重视兴趣,做到适度激发。兴趣对教育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教师对教育感兴趣,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思考,形成新颖的教学方式,坚定远大的教育理想;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把“学会”变为“会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多维度提高,全方位发展。叶圣陶要求教师保持对教育职业的兴趣。他在《脆弱的心》一文中借徐先生和许博士之口指出:教育的源泉是学生,教育的真趣味在“他们有各各不同的个性和天才。诸位以科学家试验的态度把那些逐一发现出来,从而想方法利导他们”[10]。他认为,教师能够认识到保持职业兴趣的重要性并不够,还要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适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叶圣陶在短篇教育小说中也刻画了一群教学甚不得法、单调呆板、枯燥乏味的教师,例如《一课》里的方先生,他直接采用“填鸭”教法,不间断地讲说,没有引导、启发学生,更没有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座位上学生的注意力早都转移到教室外面的世界去了。还有《小铜匠》里的陆根元,在学校对书本知识不感兴趣,功课做不好,讲书讲不出,作文的字迹模模糊糊,算术没有一次算得准,但在退学不久,竟然变成了自信聪明的小铜匠,可以独自修理坏门窗。小说通过教师之口道出了教师教育方法的不当:“他们压根没有想过从现实生活中吸取美的积极诱因,借助于美的形象和情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循循善诱的教育,也没有想过把情感上的熏染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增强理智结合起来。他们也忽视了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扼杀了小朋友喜爱想象的天性,否定了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必要性。”[11]

(三)教育环境论

叶圣陶认为,教育单凭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他不仅关注学校教育,同时也将视角转向了家庭和社会教育。因此,透过叶圣陶的短篇教育小说,我们看到了家庭启蒙教育的缺失和生存条件的艰苦,看到了教学设备的简陋和教师教法的陈腐,还看到了社会世景的惨淡和教育风气的日下。他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维度表现了20世纪初期我国教育环境的恶劣。

《义儿》探讨了家庭和学校联合教育的重要性。义儿在绘画方面的天赋得不到发展,原因可以归结为家庭和学校双方教育方法的不当。他母亲的教育无外乎两种方法:说伤心的话和打。他的叔叔更是时常斥责他,“永远不要将好颜脸对他”。[9]34在家庭环境中,义儿听不到赞美;在学校环境中,义儿也得不到肯定。英文先生宏大而严正的呵斥、图画先生对义儿作品的否定……处在这样一个缺少支持和鼓励的教育环境中,义儿的绘画才能自然无法施展。另一篇小说《饭》则探讨了学校和社会两种环境彼此影响的问题。吴先生已经沦落到经常挨饿的境地,为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不能准时到教室上课,长此下去,势必会给学生带来恶性影响。导致他将生存放在首位的原因是社会环境的恶浊。学务委员不但延迟时间发薪水,还要变相勒索:仅有的六块钱被无理克扣了一半。教师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解决,如何有精力工作,如何有心教育学生?

叶圣陶在短篇教育小说中指出了家庭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肯定了父母的责任心和温馨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成长的积极作用。同时,他还强调了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影响着教育活动的实施。三者只有良性循环,互相谐和,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叶圣陶短篇教育小说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叶圣陶短篇教育小说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教育百丑图”,冷嘲热讽、嬉笑怒骂之中表达了很多教育理念。这些小说具有突出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对促进当代教育研究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一)为当下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对于教育学者与教育学科的诸多困境,教育小说的研究不仅在于‘解弊’,重要的是,它开辟了一条教育思想接受史的合理理路。”[12]今日研究教育,学者多是从解读论著出发,论著早已成为表达教育思想的唯一的文体形式,但其客观化的、逻辑化的语言风格往往导致叶圣陶与读者之间无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作为文学体裁的教育小说,将文学和教育二者充分融合,不仅增强了教育读本的可读性,拉近了叶圣陶与读者精神上的距离,而且增强了文学的功用性,更好地实现了文学作品的价值,促进文学研究朝着更综合、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我们用了将近百年的时间研究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学者们紧紧围绕着他的教育论著,发掘他的语文教育理念,并结合时代特点吸收运用。“紧紧围绕”固然是一件好事,但这种“紧紧”久而久之却变成了“仅仅”。文学评论家将眼光放在叶圣陶的文学作品上,教育理论家将眼光放在叶圣陶的教育论著上,双方“就事论事”,均“不越雷池一步”,把叶圣陶文学家和教育家的双重身份人为地割裂开来。笔者认为,叶圣陶的文学作品(这里特指教育小说)和教育论著之间确是一脉相承。他将早期从教经历中看到、听到、感受到的种种景和情,比较直观地写进教育小说之中,为他后来思考教育、撰写论文提供了素材,也确定了他文学和教育双线发展的方式。倘若看不到这一点,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会显得非常片面。“他的教育主张不仅表现在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在他所撰写的有关教育的论文中,还形象地表现在他创作的那些‘教育小说’中。把他的教育主张和教育小说联系起来思考,对探究叶圣陶的教育观,理解叶圣陶的文学作品,搞好语文教学,当不无助益。”[13]叶圣陶的教育小说可以成为也必然会成为教育研究的新素材,它也为研究当下的教育提供了新视角。

(二)为当下教育教学提供新的启示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阅读叶圣陶的教育小说有利于树立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形象。在注重人格教育的21世纪,教师的时代角色日益凸显,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角色,而代之以教学的反思者、知识的建构者、教育的合作者和课程的开发者等多种角色集合出现。时代的发展需要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念。叶圣陶采用符合时代进步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用“爱”的言行评价和教育学生,培养和保持自身的教育兴趣,感染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营造适宜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教师只有不断培养自己的“德性”,发展自己的“智性”,提升自己的“诗性”,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从这一点出发,叶圣陶的短篇教育小说有助于新时代教师自身全面理解和把握角色的特殊性、发展性和深刻性,也为当下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启示。

一代文宗,一代师表。作为我国教育小说的集大成者,叶圣陶擅长在文学中表现教育思想,他用笔将20世纪初期我国教育界比比皆是的积弊一一记录下来,并附上自己从实践中形成的个人见解,为文学界和教育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当我们拭去岁月的积尘,就会清楚地发现,叶圣陶创作的短篇教育小说经历了近乎一个世纪的考验,至今依旧影响深远,华彩绽放。

[1]艾布拉姆斯 M H.欧美文学术语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韩永胜.中国现代教育小说概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8.

[3]赵娟.中国近现代教育小说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1.

[4]叶圣陶.叶圣陶集:第九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248.

[5]欧阳芬.叶圣陶:在文学与教育之间[D].苏州:苏州大学,2010.

[6]刘增人,冯光廉.叶圣陶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380.

[7]叶圣陶.叶圣陶集:第十三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6.

[8]杨爱芹.读叶圣陶“教育小说”的教育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7(3):130-131.

[9]叶圣陶.教育小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2.

[10]叶圣陶.叶圣陶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232.

[11]鲁非.文学家和教育家的完美结合——论叶圣陶的教育小说[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1(4):74-79.

[12]王兆璟.教育小说:流变及省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17):11-14.

[13]曹惠民.叶圣陶的教育主张和“教育小说”[J].苏州教育学院学刊,1984,1(1):14-17.

(责任编辑:宋现山)

The Educational Ideas and Implications in Ye Shengtao’s Educational Short Stories

MA Tian-bao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Ye Shengtao is good at creating educational short stories that reveal some educational issues, arouse readers’ reflection on education and express his own educational ideas. His work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amily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For educational subject, he insists that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students and follow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teaching methods, h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ntegration of both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ccording to his ideas, students should be given enough love to touch their heart. Moreover, their interests should be appropriately aroused. In the aspect of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he emphasizes the impact of both schoo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n education, and thus family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should be combined. These ideas shed light on further research into his educational theorie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urren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Ye Shengtao;educational short stories;educational ideas;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I206.6

A

1008-7931(2015)03-0045-05

2015-02-12

马天保(1991—),男,甘肃天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语文教育学。

猜你喜欢
叶圣陶小说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文学寿星叶圣陶的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