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钰
(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68)
民族声乐演唱对于地域风格的演绎
崔 钰
(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68)
民族声乐产生于广大人民的劳动生活中,有着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民族声乐是运用民族语言来表达民族情感的艺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极大丰富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民族声乐的演绎方式有多种,可根据地域性进行详细划分。同时,民歌的多元化使得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同样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本文通过探讨民族声乐多元化演绎风格以及演绎风格的成因,重点剖析民族声乐地域性演绎风格,以期获取对于民族声乐更为深刻的认识,进而获取更好的演唱技法。
民族声乐;演唱风格;地域风格
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均具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声乐艺术。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中通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创造了反映本民族精神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以本民族语言为基础,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情感与审美价值,并且形成了一套具有本民族发声特色的演唱方法,在演唱中讲究声情并茂,字正腔圆,其所产生的声音通常带有无穷的韵味,映衬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民族声乐演唱风格既包括民族与地域风格,体裁风格,同时又与演唱者的表演风格相关。不同的民族会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与风俗,体现在民族声乐演唱风格中便成为作品演绎的重要表现方式。在演唱实践中,应充分关注到地域风格对于民族演唱风格的影响。地域风格除体现在地理环境与风土人情上的差异之外,还会体现在歌唱语言的差异上。比如最为明显的南北差异。通常南方民歌曲调婉转,细腻柔和,北方民歌则曲调高亢遒劲,粗狂豪放。再如平原地区的民歌多宽广舒展,草原地区的民歌悠长辽阔。
民族声乐的重要表达方式是民歌。民歌是指人们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歌曲不断地流传,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进行加工提炼与改编,最终形成具有浓厚民族风情与地域化风格的歌曲。从民歌的内涵可看出,民歌是民族声乐演唱地域化风格最鲜明的载体。民族声乐的地域化风格使得民歌出现多元化特征。根据民歌不同的表现形式,将民歌进行了色彩区的划分,以民族声乐的地域性风格为划分标准将我国民歌划分为包括西南色彩区、江淮色彩区在内的六大色彩区,不同色彩区中会呈现不同的民歌特色,展现出不同民族之间的审美特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文化极为丰富,民歌艺术五彩斑斓。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况使得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习惯、风土人情、审美观念等等存在极大的不同,但随着民族之间的频繁往来,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艺术交流使得民歌在一步步走向同化,即使如此,仍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客观的差异性决定了我国民族声乐具有多种多样的风格特色。南方民歌多采用五声音阶,音域较窄,旋律起伏不大,曲调秀丽。北方民歌多采用七声音阶,音的丰富性使得音的变化较大,音域较宽,曲调奔放洒脱。除音乐本体上的差异之外,作为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的民族声乐蕴含着各民族不同的审美观念,人们会对不同的音色产生不同的喜好,在旋律的音程变化中,丰富的音色会产生不同的韵味,同时会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体验与情感体验。
民族声乐中的丰富多彩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产物,具有极为久远的发展历程,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经过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洗礼,民族声乐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多彩的韵味,在这多彩的韵味中民族声乐总会刻上地域的烙印,因此会产生具有多种不同地域风格的声乐演唱方式,使得民族声乐具有一定的民族性。除此之外,民族声乐的多姿多彩与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特色有很大的关系。声乐演绎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语言、语境、音节、词素等的影响,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语言特色,因此在演唱中会极大影响发声状态。如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具有多个声调的单音节,每个音节中又包括声母、韵母与声调三种因素,这样的发声特征使得汉族民歌在发声时会有一套特殊的发声方法,舌位较为靠前,声道较短,这样的发声结构会使得汉族民歌的演绎风格有音色明亮之感,更能体现出字正腔圆的咬字技法。
民歌的多元化又会反作用于民歌演唱技法,进而使得民族声乐演唱方式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通常会分为民间歌曲唱法、民族新唱法等,民间歌曲唱法又被称为原生态演唱方法,该演唱技法通常用于极具鲜明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歌曲中,与歌曲的地域性有很大的关联。此外,民歌中的语言会融杂当地的方言进行演绎,因此从民歌中的语音与润腔中可以辨别不同区域的民歌。如陕北民歌《信天游》、《走西口》、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等。这些歌曲可以映射出具有地方色彩的风土人情,在演唱风格上更是体现了地方特色。如在演唱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时,会体现出山东的地域风情。山东地区处于平原一带,人们生活充裕,精神生活较为丰富。山东人民性格开朗,热情好客,这些特点均体现在歌曲中,演唱者在演绎过程中应将山东地区的风土人情与风俗习惯融入到演唱中。除此之外,演唱者应该将歌曲的创作背景予以正确的把握,《沂蒙山小调》的主旨在于歌颂党,在党的领导下沂蒙山区焕然一新,山清水秀,牛羊遍地,人们纷纷过上幸福的生活。旋律悠扬婉转,曲调清新流畅,演唱者应在将全曲的基调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将歌词做微妙的处理,使歌词更富于山东方言特色,以此来彰显山东民歌的风格特点。
特定的地域条件会形成特殊的歌唱方式。在演唱蒙古一带的歌曲时,同样应该彰显蒙古地区的特色之处。蒙古地区拥有辽阔的草原,草原上的人们自给自足过着幸福充裕的生活,蒙古族人民豪放直爽,能歌善舞,擅长演绎长调与呼麦,这样的演唱方式使得蒙古族民歌中带有了一定的草原特色,并始终带有一些草原情怀。呼麦是蒙古族人民较为特殊的演唱方式,这种演唱方式源自于特定的地域条件。呼麦是一种较为古老的“喉音”艺术,有着特殊的发声技巧,在演唱时,往往由一个人同时演唱两个声部,演唱者运用闭气的技巧运用气息冲击声带,进而使声带产生一种移动,进而发出浑厚的声音,以此来形成低音声部。在保持低声部的基础上,利用口腔的共鸣,使之产生泛音,最终发出具有金属特质的高音,形成高声部。
此外,在呼麦的演绎过程中,应该注意发音的转换,尤其是母音。在转换过程中应尽量使口腔处于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使各发声器官同样具有一定的放松状态,舌头与上下颚之间应保持一种良好的互动状态。演唱者在发声过程中首先应该捕捉到泛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练习,直到能够熟练地掌握泛音为主,在练习过程中应以获取音量较大,并较为稳定的泛音为主。呼麦的表现方式有多种,但无论何种表现方式均会带有草原一带的浓厚风情,淋漓尽致地将草原地区人民的思想情感展现其中。悠扬的长调可给人们呈现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使得人们可以尽情畅想。如在演唱著名的蒙古族民歌《鸿雁》时,嘹亮悠远的曲调可以使人们在大草原上尽情驰骋,可以将思念寄托给远方,极好地展现了蒙古人民的草原情怀。
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以极具地域风格特色的民歌为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民族声乐重要载体的民歌来自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中,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人民的真实情感与生活状态。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各民族间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与艺术之间进行了大融合,民族声乐艺术较之前更为繁荣,经过漫长的发展,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逐渐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体系,无论是歌唱方法亦或是情感表现均能够体现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格,展现出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念与文化韵味。无论历史如何更替,社会如何发展,民族声乐都会迎合不同民族人民的审美需求,使得各民族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民族声乐内涵,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始终展现自身民族独特的地域风格。
[1]张艳林.民族声乐风格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0):78-92.
[2]姜泓宇.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3]史一丰.民族声乐演唱的个性化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2011(3).
【责任编辑曹萌】
J616.2
A
1674-5450(2015)05-0184-02
2015-06-23
崔钰,女,河北汉沽人,沈阳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