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工资和利润关系的比较

2015-04-10 07:32:48杨玉生
关键词:资本家古典经济学

杨玉生,孙 威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工资和利润关系的比较

杨玉生,孙 威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工资与利润关系的梳理,找出工资与利润关系理论的发展脉络,同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工资与利润的对立关系、新古典经济学工资与利润的和谐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工资与利润关系的比较三个问题的研究,通过对两派思想的比较分析,揭示工资与利润分配两种观点的区别与联系,从而为我国收入分配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工资;利润;分配;对立;和谐

在经济思想的发展历史中,工资与利润关系的论述最早开始于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较为系统的论述了工资与利润的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后庸俗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了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是相互协作的,工资与利润是同向变动的和谐关系。马克思继承并发展了李嘉图的观点,在以李嘉图提出的劳动价值论为分析基础,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秘密,进一步证明了工资与利润的对立关系,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剥削本质。新古典经济学继承并发展了萨伊的要素分配论的观点,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工资与利润的和谐关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只有活劳动产生新价值,资本不创造新价值,资本家获取的利润是对劳动工资无偿的侵占。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社会财富是所有要素协同合作创造的,不存在剥削问题。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技术、管理、知识等更多要素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也逐步显现,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放开市场经济的发展,分配制度也从按劳分配逐步转变为以按劳分配主,多种要素按贡献分配为辅,这种分配制度的变革引起理论界关于要素分配理论的讨论,本文主要从工资与利润关系的角度来讨论新古典的分配论与马克思的分配论的区别和联系,对我国的分配关系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工资与利润的对立关系

马克思认为在生产过程中,利润就是资本家生产所要获得的剩余价值,工资是工人出卖劳动力所获得的能够满足生活资料必需品的报酬。马克思认为资本要素只是参与生产,进行了价值的转移,其自身并不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只有劳动要素。资本家是通过预付资本将工人的劳动以工资的形式支付出去后,所有的剩余都以利润的形式被资本家占有。若资本家支付了工人一周的工资,而工人工作三天就可以偿还工资的价值,而剩余四天的劳动就是工人为资本家无偿生产的利润。而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会尽量压低工资,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

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其理论在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借鉴西方经济学对工资和利润分配的分析。这也使他们的思想有时也会引起当代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质疑,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使得一些新马克思主义学者意识到必须去进一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实质,从理论上彻底与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彻底撇清关系,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掀起了一个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思潮,像格林、萨克利夫认为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的较量直接决定了国民收入分配中工资和利润的分配份额的比重,并认为利润是资本主义经济正常运行的保障,利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投资,影响经济发展的动力。博迪和克罗蒂也提出经济扩张过程中,会促进劳动力需求的增加,这就会提高工人的地位,会使谈判要求提高,从而使提高工资,会造成短期内工人的工资增加而利润降低。

二、新古典经济学工资与利润的和谐关系

萨伊在生产论中认为一般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由资本,地租和劳动三个要素协同作用的,每个要素都在为生产提供一定的服务,三种要素引申到分配中就是三种收入即利润、地租和工资。萨伊认为利润、工资和地租之间没有对立的关系,因为他们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他们是相异且彼此无关的三种形态,在实际劳动中,他们协调地共同作用。萨伊认为工资下降与利润无关,其原因是劳动者的竞争所致,并提出若降低工资就会使产品价格降低,从而使得整个社会受益,但萨伊认为利润的提高和工人工资降低没有关系,降低工资只是使产品价格降低。

纳骚·威廉·西尼尔提出的“节欲”学说,即生产中资本家没有将资本直接消费而是用于生产产品。西尼耳为了使他的“节欲论”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他提出价值决定于生产费用,即工资与利润。同时,他用主观享乐原则解释了工资是劳动者牺牲了自己的安乐和自由的所得,利润是资本家节制了个人欲望,推迟了资本的享受而获得的适当的报酬。依照他的观点看来工资与利润不是一种消长关系,而是一种共同为生产商品做出了牺牲的和谐的伙伴关系。

巴师夏在论述工资与利润关系上,反对李嘉图的利润、地租和工资相对立的见解。在他看来,资本家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工人是在为资本家生产产品,这是彼此互助,资本家获得利润,工人获得工资,这是产品生产和谐的产物,不存在工资和利润的对立。他对持两大阶级对立的观点予以批评,认为是假想,是一种物质。巴师夏企图通过工人和资本家之间是相互服务的,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的会逐渐接近,来推论出资本主义制度是和谐的社会制度。

约翰·贝茨·克拉克在研究财富的分配运用静态和动态分析法进行分析,他认为在静态条件下,只存在工资和资本的利息(利润),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工资与利息(利润),形成一种均衡的状态。在动态条件下,克拉克的利润是指企业生产所获得的超额利润,这种利润的产生是技术进步造成的,所以当技术普及后,产业成本降低,个别企业的利润就消失。不过当再次出现新技术时,利润又会随之产生。对于消失的利润,克拉克认为是增加到利息和工资上了,主要是增加工资。其原因是技术进步提高了要素边际生产力,这就会促进工资和利息的标准提高。按照克拉克的理论,虽然技术进步,企业家会获得超额利润,但这些利润会转化为利息和工资,而工资是最主要的受益者。

马歇尔在论述要素分配的问题继承了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的基础上,将边际效用论与供求论结合,指出工资和利润决定于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均衡价格。对于劳动和资本的关系他认为两种要素之间存在着竞争,但竞争的影响较小,工人在资本协助获得的收益要大于损失。在他看来增加资本是降低了资本的边际效用,提高了工资,而且只有资本家先支付给劳动者工资,才使得资本家和工人得以生存和发展,所以劳动和资本在创造财富上相互合作的,工资与利润的获取也是从按照资本和劳动的边际效率获得,工资和利润的分配是和谐增长的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工资与利润关系的比较

经济理论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地在完善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理论,做好理论体系发展脉络的清晰把握是比较分析的基础。比较分析直接依照一定的标准去分析理论的基本特征而不是先去研究要比较对象所有的特征和属性,这样的研究可以避免先入为主,使研究更客观。马克思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于同一时代,但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其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基础不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工资和利润对立关系分析是以劳动价值论基础,而新古典经济学的工资和利润和谐关系的分析是以均衡价值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在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区分了劳动力价值和劳动价值,指出工人得到的工资仅仅是劳动力价值,而所有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价值,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要素并不创造价值,资本只是参与了生产,实现了价值的转移。利润不是由资本获得的,利润是劳动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的差额。新古典经济学工资和利润的分配是将效用价值与供求论相结合,形成的均衡价值论。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价值是用边际效用衡量的,每个要素在参与生产的过程中都产生了价值,每个要素都参与价值的创造,而且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协作的,工资和利润是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各自做出的贡献而获得的报酬,这与马克思提出资本不创造价值的观点相悖。有些学者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以效用价值来衡量是不科学的,因为效用是很难测量的,也就不能真正的衡量价值的多少。

(二)分析角度不同

马克主义经济学对于工资与利润的对立关系主要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的,他指出工人的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是工人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所用的劳动。当劳动力在市场中作为商品出售中,工人获得工资。而资本家凭借其拥有的资本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其获得的商品出售后除去工资后的所有剩余即为利润。工资和利润实际上就是劳动和资本的要素所有权的实现形式,利润和工资的多少是由两种要素所有权相互对抗的结果。新古典经济学家是从生产力角度分析的,较具代表性的是维塞尔提出的“归属”论中论述了劳动、资本和土地是互相协调发挥作用的,在生产过程中,每种要素都做了相应的贡献,每种要素应该按照他们在生产中所做的贡献从总收益中获得“归属”于它的份额,这就是他所说的每个要素都按照他们的贡献来分配总收益。工资和利润决定于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其实新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不论无论劳动和资本都产生生产力,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则只承认劳动是生产力。

(三)分析方法不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阶级分析角度着重探讨了工人和资本家两大阶级是如何分配工资与利润,他认为产品总价值是剩余价值和工资组成,而产品的总价值是劳动创造的,这就使得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资本家以利润形式无偿剥削了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尤其是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始终致力于扩大生产规模,赚取剩余价值,加剧了资本的积累,逐渐演变成垄断。这种为了追求利润加剧资本积累,提高资本有机够,使得工资所占的比重逐步降低,利润逐渐提高,最后使得劳动者趋向于贫困化,工人只有在集体谈判能力增强的时候才能减少降低被剥削的程度,增加工资。新古典经济学的工资与利润分配思想是将供求关系与效用论结合,提出了按要素贡献分配的理论,这种理论是从萨伊的“三要素”分配论演进而来的,马歇尔在结合了古典学派的供需理论和边际主义的边际效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国民收入是各个要素相互协作创造的,工资与利润是依照劳动和资本在国民收入中做的贡献而决定,二者相互合作且彼此依赖。

(四)对剥削的看法不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认为活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应该拥有全部的新产品价值,而以利润、利息等任何其他形式存在的收入都是资本性收入,这种资本性收入只是参与了价值的转形,并没有产生新的价值,是活劳动使得产品价值增殖,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以利润的形式无偿剥削劳动者的工资。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反,新古典经济学是以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为基础的,他们认为每个要素所获得的收入是依照在生产过程中所做的贡献而得到的报酬,处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没有经济利润,工资和利息是由其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获得,是不存在剥削的。

四、工资与利润关系比较对我国分配的借鉴意义

本文在梳理新古典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工资与利润关系的截然不同的两种思想发展脉络。通过比较发现,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按劳分配更具科学性,而新古典经济学的要素分配思想存在局限性,其理论的现实解释力有限。作为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我国,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分配思想为基础,吸收西方经济中科学因素来指导实践。我国的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情况也决定了不能完全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应该有效结合多种分配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和谐稳定发展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

[1]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5.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3.

[4]巴蒂斯特.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赵康英,符蕊,唐日松,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79.

[5]李嘉图.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73.

【责任编辑曹萌】

F014.4

A

1674-5450(2015)05-0087-03

2015-06-16

杨玉生,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孙威,女,辽宁葫芦岛人,辽宁大学经济思想史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资本家古典经济学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金桥(2021年1期)2021-05-21 08:22:08
简明经济学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11期)2019-05-21 03:03:30
怎样读古典诗词?
中华诗词(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12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经济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8:48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
创业家(2015年7期)2015-02-27 07: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