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学片的兴衰与复兴

2015-04-10 05:33李福才四川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台四川攀枝花617000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学艺术

李福才(四川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台 四川 攀枝花 617000)

电视文学片的兴衰与复兴

李福才(四川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台 四川 攀枝花 617000)

电视文学片系中国电视艺术家的创造,是将文学电视化,给人以审美情趣的电视艺术作品。本文就电视文学片艺术从上世纪80年代兴起展开叙述,阐述它所经历的三个兴盛阶段。当下,电视文学片正走向衰落,为了保护好人类的共同文化艺术财产,电视文学片等待着学术上的复兴。

电视文学片 兴盛 衰落 复兴

一、电视文学片的定位

电视文学片不是一般的电视节目、栏目,也不仅是电视节目的一种特殊形态。电视文学片是其所包含的各种文学片的总称。

它综合了文学、电视艺术及其他艺术元素、创作方法,运用了从摄影、电视、电影到电脑、网络等多种科技手段,创造出电视文学片活生生的荧屏艺术形像。电视文学片自成系统,拥有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评论等一个“片”系列。

电视文学片是中国电视艺术家的创造,世界电视史上所无,外国电视荧屏所缺的,我们贡献给人类的共同文化艺术财产。

二、电视文学片的兴盛

电视文学片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产生阶段

20世纪80年代,电视史上的专题、综艺年代。在这个改革开放的时代,人们进行着真理大讨论,展示新的科技,这一切使人欢欣鼓舞,对未来充满希望。人们激情高涨,焕发无限的活力和创造力。就在文艺出现复兴的势头时,电视首先出现专题,综艺节目也比较活泼。但观众并不满足,人们对艺术喜欢新鲜多样,专题只是玩解说词,综艺也嫌吵闹肤浅,有胆识的电视人在孕育新东西。

电视文学片的开山祖是陈汉元,他于1983年率先推出电视报告文学片《雕塑家刘焕章》。这如一颗新星在人们眼前闪亮,一改通片解说词缀画面模式,而采用声画对位的结构,全片三条线展开,三条线有时重合、交叉,有时各自独立,就像一部多声部的交响乐,和谐而又多变,一切都围绕着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而展开。片子结尾意味隽永:镜头从刘家渐渐远去,越来越远,而凿木声越来越响。这远远离去的画面和越来越响的凿木声创造了一种言犹未尽的意境,重重地撞击着观众的心,给人留下遐想的广阔空间。

1988年夏骏创作了6集系列电视评论片《河殇》,连着两次播出,深受好评。之后是宋协葆创作的电视小说片《赤土》,无解说、无对话,有人物、有环境、有故事的电视声像小说,耳目一新,大放异彩。刘郎创作的电视诗歌片《西藏的诱惑》,诗意浓郁,意境深远。1990年杨河山创作电视散文片《呼兰河的女儿》,以呼兰河贯穿萧红的一生。男声客观叙述,女声选读萧红作品片段,解说与画面交叉,全片充满不尽的追思,感人至深。电视文学片一产生就显示出勃勃生机和新异光彩,但当时学界都未给予理论的关注,只当做“专题”或“社教栏目”看待。

(二)红火阶段

电视上称文学片和纪录片年代。上世纪90年代,中国市场经济已全面铺开,商品化大潮携带的通俗和娱乐高歌猛进。观众对荧屏的浅薄、浮躁、喧闹不满,而喜爱电视文学作品的真挚纯净清丽,高雅蕴藉隽永,这是社会需要。电视人紧紧抓住它,1992年江苏台创办专门的《文学与欣赏》栏目,1995年辽宁台创办《三原色》,随后青岛台《人生TV》,北京台《什刹海》,其他不少台也踊跃创作,竞相播出电视文学作品。1993年上海东方台举办全国电视散文大奖赛。国家电视业领导抓住契机因势利导,1994年全国电视散文观摩研讨会召开,对这种新兴的电视艺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98年中央台举办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在全国形成广泛的影响。1999年又创办了《电视诗歌散文》栏目,并继之举办了第二届展播(到2004年连续举办了7次)。这期间不断创作的优秀作品,唤起了观众的激情和期待,打造出电视文学的红火时期。

在这个阶段,理论还显得滞后、隔膜、夹生,还没有提高到新的独立的一种新艺术来研究。

(三)成熟阶段

理论走近美学的21世纪前10年,电视史上有学者划为娱乐和电视剧年代。这时期经济最强劲,娱乐最凶猛,社会进入消费社会,文化变成商业消费文化。电视文学片创作水准日益精良,佳片频出,风韵独具,技术艺术手段技巧不断丰富;同时理论也相应跟上,与创作相互促进,初现比翼双飞之势。主要表现在:

1.涌现原创,显示艺术的独立性。如电视散文片《高原随想》创造了极具诱惑、使人震撼、令人神凝、灵驰魂往的高原独有之美。其在对位剪辑,连贯的画面、间置的声音上(除心声还有风声、歌声、乐声、音响等),凸显声画各执一轨,两条线在发展中有独立、错落、呼应、交叉、碰撞、互动、共振等特点。又如:电视散文《毕业了》体现了独立、完全、规范的电视散文片的艺术特征、美学属性。

2.善用叙事手段,增强作品感染力。如《不沉的船》,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来表现纯朴真挚的情感,既有吸引力也有感染力。《奶奶,我替你远行》等大别山系列也叙述动人的故事感染观众,集情感与叙事于一体。

3.利用各种创作手段,升华艺术效果。通过综合使用不同的创造手法,出现叙事、抒情、写意、议论的有机结合,在讲求有节奏有旋律的意境下,娴熟运用蒙太奇的史诗体电视散文片,这使电视文学片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2009年获得大奖的《潮起千年》是一部五光十色的电视散文片。该片在叙述上运用了颠倒式、连续式、复现式和穿插式。不但配乐有旋律,音响效果讲旋律,解说讲旋律,结构及蒙太奇组接讲旋律,而且画面本身也不无旋律,娴熟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蒙太奇,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效果。

4.通过现代科技技术,创造电视文学片的新境界。现代高科技在电视文学片的使用,使之呈现新的艺术高度。其表现手段上主要运用了电脑动画合成技术,产生出三维的运动的画境,呈现动感立体、美妙绝伦的艺术境界。

三、电视文学片的衰落

令人惊愕的是,就在艺术臻于成熟,理论走向美学的时候,在2010年下半年,《电视诗歌散文》栏目却含泪走下荧屏告别了观众。自此,电视文学片由兴盛走向衰落。究竟是什么缘故让电视文学片日落中天?笔者以为有如下原因:

一是相应的社会问题充斥了观众的审美导向。艺术是历史的产物,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是由社会客观生活所决定的。中国历史进入新世纪以后,出现了相应的一些社会问题,由于东西部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贫富悬殊的差异。有些人乐于追求物质、金钱上的享乐,缺失真、善、美的审美情怀,哪还有什么闲心雅兴去收看电视文学片。就连舞蹈家杨丽萍也惋惜:《云南映象》在台湾“秒杀”,而在大陆只有一个“小圈”。

二是消费文化狂潮席卷了电视文学。电视已变为产业:什么样的节目投入小却能吸引大多数观众,就经营什么节目。这样的市场文化销售逻辑必然产生出电视产业自己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有市场”的粗俗节目排斥、挤占、取代严肃、权威、深刻、艺术的高品质品位的节目。

四、电视文学片的复兴

由中国电视人创造、深得中华民族喜爱的电视文学片,在中国仍有它植根生存发展的沃土。民间有个久远的传说“一棵树吊死人,十棵树快活林”,要获得电视文学片的复兴,就需赋予它生命力和活力。可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一)利用好中国网络电视

电视文学片被缢于收视率树桠,还有没有十棵树呢?为此,要放开目光,前路可探,可投身中国网络电视台,可让网民点播下载,也可以上传网民之片,既互动又丰富了节目。收视终端不拘于电脑,手机、IPTV、户外屏、楼宇电视,以及各种移动荧屏都是平台,并力争实现全媒体全覆盖,满足各方用户随时随地收看的需求。另外,可在教育台、中文国际台播出。建立电视文学作品的网上集散地,同时成立电视文学片创作者、爱好者网上会所。可制作各种媒介形态作品,并进行商业营运,出版音像作品,大批上市音像文化市场。

(二)培育文学片进学府的意识

电视文学片能否寻得一片“快活林”?其取决于文学片是否能步入学府,目前最肥沃最广袤可急速开发的处女地是学校,文学片步入学府就走进了“快活林”。只要把它看作一种艺术,中国人创造、中国人喜爱,既深蕴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又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具有崭新独特的艺术形像、艺术美的新艺术,就自然会有人去无比珍惜它,下大力保护它。目前,国务院已确定艺术学为第13个门类,艺术界正在研究门类建设及所属学科设置。在高校可开设电视文学片艺术科、专业或课程,电视艺术、综合艺术和中文等大专院校都列入教学计划,编发教材及教学资料、阅读资料。高中、初中、小学则作语文音像辅助教材或资料、课后阅读电子文选。电视片艺术应为我国艺术学门类一级学科的下属学科电视片(含纪录片、文学片、艺术片、实用片四个片种,每种下面则分体裁,电视散文片隶属电视文学之一体)。

总之,电视文学片是运用电视的技术和艺术手段融合而成的艺术作品,是中国电视艺术家的智慧创造,是世界电视史上所无,贡献给人类的共同文化艺术财富,不管其经历兴盛与衰退,都值得人类去传承与复兴。

【责任编辑:吴妮徽】

[1] 侯卫平,王桂亭. 电视文学片的误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 汪建峰.韦恩·布斯与西方文学批评的修辞视觉.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J99

A

1008-8784(2015)04-82-3

2015-04-06

李福才(1960—),男,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制作中心主任记者,研究方向:电视文学。

猜你喜欢
文学艺术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纸的艺术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文学病
爆笑街头艺术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