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中敏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商丘 476100)
高校在“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体系中,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高校“管理育人”之中,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路径[1]167。而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做好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探索创新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模式及成效,已经成为高校育人工作需要重点研究的方面。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都要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要求“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高端”,这一时期是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阶段。当代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感情丰富、逆向思维多变的群体,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程度及其思想政治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之中,并将其贯穿于高校育人的全过程,使之成为高校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将成为高校德育教育创新的新契机。
当前,高校对学生的教育不再是单纯的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那种简单和单一的主客体关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向多层次和多元化方向发展。教师主要在课堂的主渠道发挥作用,而学生的成长是覆盖全校园和全学习阶段的,这样就产生了教育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分离,使得“管理育人”成为必然。同时,多种沟通方式和教育载体的运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汲取知识、发展个性的空间,也要求“管理育人”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成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甚至关系到学校工作的全局和社会稳定的大局,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者则是“管理育人”的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
在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学生价值观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高校的主渠道是“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大力提倡启发式、研究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努力改进大学生考核方法、完善大学生档案记录方案,有效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考评体系科学化,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进而有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要进一步强化“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理念和机制,建立完善科学的学生工作新体系,形成卓有成效的育人合力,把高校大学生培养成为是非观念明确、审美情趣高雅、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有用人才。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强,对新事物容易接受,但社会经验的相对不足会影响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判断,这就需要高校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者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高校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既肯定经济发展中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又要从中看到社会整体发展的全面性与丰富性,看到培养自身道德修养、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既要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又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信仰上的盲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促进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高校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也要重视学生的协调发展,“协调”包括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也包括人自身发展的和谐。高校中的每一位学生绝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集体中的一分子。学生的协调发展不仅仅是在学校的发展:突出的个人成绩、渊博的知识储备、精湛的个人技能,而是指个人与集体、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高校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还应着眼于使大学生很好地统筹协调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不断超越自身的发展状态,保持持续和稳定的发展速度,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全面认识国家社会发展的全局,清醒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使自身发展由自发向自觉不断转化。
在推行目标教育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个体差异,采取不同方法,有的放矢,将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有机结合,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当代大学生个体在智慧素质、审美素质、知识技能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人生价值素质和情感包容素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方面有很大差异,立足综合素质差异的多样性,促进不同综合素质层次之间大学生的接触、交流、吸收、借鉴、交融与自发提升,是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增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创造活力的必由之路。高校学生档案管理要为解决这一问题应积极创新工作思路,目标教育多样性的内涵不仅在于承认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而且在于承认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学生个体所具有的主流价值观认可及其相互之间 “共生、共容、共荣、共融”的特性。
遵循教育规律、创新教育形式,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是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必须认真探索、持之以恒的重大任务。使大学教育回归到“培育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基本诉求上来,让学校、社会和家庭以“培育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共识,突出教育目标的科学性、针对性、层次性、实践性、灵活性、创新性,促进学生知识技能、道德风尚、团结协作精神、奉献精神的凝练与升华,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服务精神与奉献理念的有机统一。对大生的档案管理,除了传统的知识和能力的考核成绩外,更应突出从学分、考核、毕业证、各种能力的等级证四个方面强化技能实效培训,并强化相应的知识技能与所学专业的有机结合;把能否真正促进大学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大学人才培养的制度是否规范、合理、完善置于档案管理的核心而进行综合性的衡量[3]。
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的新特点决定了明确而具体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即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富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深厚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娴熟精湛的专业技术能力、良好的综合业务素质、优秀的道德品质、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以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导向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为大学人才培养路径的选择提供了前提。我国大学院校一方面坚守以思想健康为本位、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文化素质为中介、以全面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注重个性发展的理念和精神,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协作精神的优秀大学人才;另一方面要考虑大学生现实的就业形势与社会需求,培养适应我国国情的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的优秀技能型人才,引领我国的各行各业全面、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特别是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机构应自觉担负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构建的政治责任,这样才能更加自觉、更加清醒地了解掌握大学生不同群体在人文精神上的时代诉求,使大学生从价值观的深层次消除隔阂、化解分歧,通过扩大社会思想共识,把大学生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构建和谐社会中来。
高校作为育人的场所,文化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工作、学习质量。校园文化环境是一个熔炉,能把学生“百炼成钢”,也可能是染缸,给青年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人才培养方面知识技能的传授、道德境界的凝练升华,不仅限于简单的教师讲述形式,而应采取师生互动、兴趣昂扬、多管齐下、形式多样、焕发活力、注重实效的教学形式,通过完善育人实效、实名责任制档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调动、知识技能得到充分强化、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培养、道德情操得到充分的熏陶,使活力与创造的育人理念贯穿于高校人才培育过程的始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培养人才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其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与训练,而应在重视这方面的同时,对其进行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引导、性格的培养、意志的锻炼等,即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格并适应社会发展的人。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激发其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深刻认知,自觉抵制各种腐朽的思想意识和西方“和平演变”的意识潮流,树立献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雄心壮志和理想抱负。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青年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在倡导素质教育的时代,创新能力不仅是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应变能力,更应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现代社会呼唤人的个性发展,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应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一方面,给学生提供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团体或学生组织的平台;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根据自身的特长优势,自发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机会,有效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
[1]陈志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研究[M].1版.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年)[N].四川日报,2010-07-30(B6).
[3]王广谦.财经人才的需求走向与培养[N].光明日报,2010-1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