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诵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路径

2015-04-10 05:27杨德强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四川成都610000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朗诵者重音语句

杨德强(成都人民广播电台 四川 成都 610000)

一、什么是朗诵

朗诵,是将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娴熟、准确、规范的普通话,结合各种语言技巧,较为完善地表达文字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是朗诵者将文字符号的“视觉感受”转换成“听觉感受”的创作过程。

要完成这个创作过程,就必须对“朗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朗诵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增强我们对文字作品以及语言艺术的鉴赏力。一方面,通过朗诵可以让朗诵者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另一方面,通过朗诵可以有效地培养我们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达最佳形式的自我鉴赏能力。

时下,普遍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很多人的朗诵都停留在朗读作品的层面上。但绝不能说朗读不及朗诵。这里就需要明晰“朗诵”与“朗读”的关系和区别。

朗读也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同样也是一种创作过程,也是需要借助于语言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文字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言语活动,属于“说话”的范畴。既然是说话,必定是要有赖于感情基础的。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工作中所说的话都是有具体情感支撑的,只不过语态都较为平和,语势的抑扬顿挫较为自然罢了。

朗诵不仅需要有感情基础,而且还要有符合逻辑的夸张,声音形式需要适度的渲染,是带有表演性质的一种活动,属于“表演”的范畴。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文艺演出、晚会等,你绝没有听过“请听诗朗读”这样的报幕和预告。

由此可以说,“朗诵”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有声语言的表演活动。两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说谁高谁低,只是运用的范围和场合不同而已。

另外,朗诵也属于“文学鉴赏”的范畴。我们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映,从而使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这就是在进行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活动是由时空、作者、作品、读者四个要素组成的,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阅读并不完全就等于鉴赏。文学鉴赏既需要对文学作品内容意蕴的深刻理解,也需要对文学作品形式美感的感知体味。朗诵者不仅需要熟悉作品的结构、布局、脉络,还需要详细了解作者的生平、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生活阶段,更近一步地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而后,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积累和文学修养,以及掌握的语言技巧,用现代人都能够明白、能够接受的表现手法来演绎作品。

由于朗诵者个体主观上的差异性,也就造成了文学作品展示的多样性。但是这当中又有诸多朗诵者对文学作品感知体味在客观上产生的共同性、一致性的共鸣。从某种角度来讲,朗诵是进行文学鉴赏活动的外在形式,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把玩”。

二、朗诵的语言和声音形式

要使自己的朗诵优美动听,必须使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

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否合乎规范和标准,往往反映着一个国家、民族,乃至每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而且在人际交往中,良好的普通话语言就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是自身文化素养、学识水平的真实体现,给人亲切感、信任感。

文学作品一般都是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写成的。(当然,追溯我国的语言发展史,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时期对汉民族共同语的称谓有所不同,但其实质是一样的,是一脉相通的,是传承和发展的)只有用规范的普通话来朗诵,才能更好地更加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也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和接受。况且,我们在阅读作品,特别是在默读作品的时候,不同方言区的人们基本上都是在用普通话进行。同时,朗诵是要将文字符号的排列组合变成自己想要说的话的创作过程,所以朗诵者在朗诵之前首先就必须要用普通话来规范和纠正自己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普通话语音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并不是说所有的北京语音都是标准规范的。认识上的误区和偏差,以至于北京人在普通话大赛上取得的成绩并不令人满意。北京话既然是一种方言,就少不了方言的特性特征,也有很多不被普通话吸收的方言土语和方言语音。比如:“亚洲”普通话为“yàzhōu”,北京话为“yǎzhōu”(哑洲);“产品质量”普通话为“chǎnpǐnzhìliànɡ”,北京话为“ chǎnpǐnzhǐliànɡ”(产品纸量);“教室”普通话为“jiàoshì”,北京话为“jiàoshǐ”(教始);“假冒伪劣”普通话为“jiǎmàowěiliè”,北京话为“jiǎmàowěilüè”(假冒伪略);“复杂”普通话为“fùzá”,北京话为“fǔzá”(府杂);“符合”普通话为“fúhé”,北京话为“fǔhé”(府合);“比较”普通话为“bǐjiào”,北京话为“bǐjiǎo”(比脚);“侵略”普通话为“qīnlüè”,北京话为“qǐnlüè”(寝略);等等。

另外还有一个在古典诗词、文言文中的部分古读音(通假字)现在的异读字音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在古典诗词、文言文中的异读字音一定要遵从古读音,尽管学术界还有争议,我以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判断,要以有效传达为准。比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是通假字,古读音“xiàn”,意思是显现。之所以叫显现,是因为你看见了,因此这句诗中的“见”字,现在可以读成“jiàn”(建),意思没有改变;苏轼的词句“高处不胜寒”中的“胜”字,古读音“shēnɡ”(生)意思是能够承担或承受。现在字义没有改变,读音已经正音统读为“shènɡ”,因此这句词里的“胜”读成“shènɡ”没有错。李白的诗句“千金散尽还复来”中的“还”字有人认为读音为“huán”(环)。但是“还”读“huán”(环)的意思是返回原来的地方或恢复原来的状态,归还,回报。而诗句中的意思是还会再有,所以应该读“hái”(孩)。

词汇里除了要正确理解涵义,理解其在具体语境中的真实意思,原本准确规范的读音外,还要掌握由语流造成的音变情况以及词的轻重格式。现在很多人都流行将“说服”这个词读成“shuì fú”(睡服)。我们来看看这种读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目前我国内地权威辞书《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上“说服”的注音一律是“shuōfú”。

《辞海》词条释义有二:一是,用充分的理由开导对方,使之心服;二是,“说”通“悦”。心悦诚服。(《汉书·王尊传》:“奸邪销释,吏民说服。”)

《现代汉语词典》词条释义为:用充分的话使对方心服。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词条释义是:用充分的理由开导,使人心服。

而“说”(shuì)的释义:

《辞源》:劝说别人服从自己的意见。

《辞海》:用话劝说别人使其听从自己的意见。

《现代汉语词典》:用话劝说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说服别人同意自己的主张。

那么,与“说服”(shuōfú)相对应的“游说”(yóushuì)辞典上又是如何释义的呢?

《辞海》:战国时代的策士,周游各国,向统治者陈说形势,提出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主张,以求取高官厚禄。后来泛指给人作说客。

《现在汉语词典》:原指古代叫作“说客”的政客,奔走各国,凭着口才劝说君主采纳他的主张。后泛指劝说别人接受某种意见或主张。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原指战国时期的策士奔走列国,凭口才劝说统治者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泛指劝说别人接受某种意见。

由此,我们自然得出结论,“说”(shuì)的词义和“说服”(shuōfú)的词义不相同。“说服”(shuōfú)强调的是以理服人,使之心服。“说”(shuì)则没有这种强调。在我们的语言习惯中大多含有“巧言令色”甚至“诡辩”的意思,与“游说”(yóu shuì)的感情色彩基本一致,属于贬义词一类。而“说服”(shuōfú)则可以说属于褒义词。如果用一个基本是贬义的词“说”(shuì)来统领“服”字,希望组成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褒义词是错误的,皆因词义不搭、词性相悖。将“说服”(shuōfú)的读音用成“shuìfú”(睡服)就应该属于生造词语。

词的轻重格式也是朗诵当中容易出错的问题。一个词轻重格式的不同,意思是大相径庭的。比如舒婷的诗句“根,紧握在地下”中的“地下”这个词,如果读成轻读,是地面上的意思;而诗中的意思是地底下,应该读成中重格式。

语法就是要弄清语句中“主谓宾、定状补”的构成和排列,以及彼此之间的统领和修饰关系。

除了规范的普通话以外,还有一个用声也就是声音状态的问题。虽然不能说要有一个固定的声音模式,但基本上是要用朗诵者自如的声区。这样,声音的强弱、高低、快慢、虚实都可以较好地控制在自己的音域、振幅范围,张弛有度。高,“可上九天揽月”,不至声嘶力竭;低,“可下五洋捉鳖”,不至给人一种压迫的、无气可用之感。当然,还是要根据具体的作品风格,具体的语句语气来确定声音的形式。

三、朗诵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路径

朗诵是一种创作活动,必须要遵循正确的有声语言创作道路,那就是: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出发,在“理解作品——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受众”的过程当中,达到“三个统一”,即:正确理解与准确表达的统一,思想感情与尽可能完美的语言技巧的统一,语言形式与体裁风格的统一。这样,朗诵者才能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出作品的精神实质。

我们必须遵循的创作道路,首先要解决好朗诵创作过程中的出发点问题。也就是朗诵应该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出发,而不是从朗诵者自我表现出发,使我们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要求相符,朗诵方式与作品的体裁风格相符。其次,是要解决好准备作品熟悉内容过程中理解与感受关系。也就是边理解边感受,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在感受中加深理解,达到既能准确深刻地把握作品的精神实质,又能产生真实具体的感受,激发起强烈的朗诵创作愿望的目的。可以说,在朗诵创作中感受是从理解通向表达必经的桥梁。第三,就是要解决好表达中感情与技巧的关系。强调感情调动,同时又要重视技巧的合理运用,感情与技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为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同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是紧密相连的,如果脱离了思想感情的运动,声音形式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朗诵者也就仅仅是见字发声的机器而已。思想感情是表达技巧运用的依据,语言技巧是思想感情借以表现的形式,两者统一于准确、鲜明、生动的朗诵创作过程中。这样朗诵,才能达到声情并茂。

(一)把握朗诵内部技巧的方法路径

把握朗诵的内部技巧,是把握作品精神实质的关键。

1、理解作品,即分析熟悉作品。

分析熟悉作品分为广义备稿和狭义备稿。广义备稿就是指平时的知识积累和修养。狭义备稿是指具体的一篇作品。而狭义备稿正是广义备稿所积蓄的知识和修养的开掘和运用。

一篇作品的主题是分成若干个小主题来阐释的,所以狭义备稿首先是围绕一个个小主题来划分层次。这个划分层次不仅仅是段落层次,一定要划分到组成段落的最小单位,即每一语句。把握语句结构至关重要。其次是联系作品、作者的背景,明确朗诵的目的性。再有就是要弄清主次关系,把握好朗诵的基调。弄清重点和非重点,既是作品的需要,也是朗诵之必须。否则,朗诵所呈现出来的必定是散漫一片、平淡乏味,也就达不到朗诵应有的效果。

2、具体感受作品。

感受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从理解到表达的桥梁。朗诵者只停留在对作品和表达内容的理解上是不够的,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感受,发出的有声语言才能活起来,才有生命力。具体感受又包括内心感受和情感调动,这是声情并茂地准确表达作品,给人以美感享受的重要依据。

①内心感受。可以通过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来体会和实现。

形象感受就是朗诵者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空间和时间知觉等,对所表达内容中描述的事物进行具体能动的体验。逻辑感受是朗诵者对所表达内容中事物间的逻辑关系的一种主观体验。形象感受与逻辑感受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必须要用逻辑的感受去修正形象的感受,才能是正确的符合逻辑的内心感受。不然,内心感受就会出现偏差,严重影响表达的真正内涵。

②情感调动。情感是朗诵创作的核心。情感的调动可以运用“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等方法和路径来实现。

简单来说,情景再现就是创作主题像过电影一样,把作品中的一个个具体场景在自己的脑海里展现,以唤起朗诵创作者的情感。作品当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等逐渐为我们所认识、所接受、所领会,似乎是我们已经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的事情,我们正置身其中听着、看着、感觉着、感动着。这个时候,作品文字背后的客观世界正展现在我们面前,活跃的形象、发展的事件、场面的气势、景物的色彩、情绪的变化都一股脑地涌现出来,可以触摸到、感觉到、感受到。

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人类是不能缺乏联想的。情景再现也是一种联想活动。不过它不是任意驰骋的,必须遵循作品规定的目的、性质、范围和任务,必须要以作品提供的材料为原型,在分析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进行,要符合作品的需要,要服务于视听的需要。再有就是,情景再现一定要产生于具体的感受当中。朗诵者一定要理清头绪、设身处地、触景生情、现身说法,才能更好地调动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

内在语是由语言现象和本质之间的矛盾性构成的,是作品文字语言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者是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所以,朗诵者在分析感受作品内容的同时,要把握好语言之间的逻辑链条、逻辑关系和语句的内在含义、感情态度。

受众是朗诵创作者的宣传对象,即便是没有直接面对受众,也必须在“目中无人”的条件下,努力做到“心中有人”。即,要对受众进行具体设想,从感觉上把握住受众的存在,时时与受众有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呼应。因为,对象感也是激发朗诵愿望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

在学习训练的过程当中,相当一部分朗诵者轻视内部技巧,觉得太过虚幻抽象,不易掌握、无从下手,觉得耽误时间而抛弃内部技巧的体验,直奔外部技巧的学习和体会。必须明确,朗诵必须的内部技巧的掌握,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处理好理解与表达的关系,以及感情与技巧的关系,是坚持正确创作道路的重要问题。正确的思想感情运动状态,为有声语言的表达以及外部技巧的运用提供了内心依据。外部技巧如果离开了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朗诵者必须有内容、有目的、有对象、有感情,外部技巧才能在表达作品思想感情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把握朗诵外部技巧的方法路径

在有了内心的感受和调动起情感的基础上,朗诵者要用外部技巧将内在的感受和情感表达出来,才能达到朗诵“以事明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最终目的。

外部技巧也就是朗诵者所要遵循的正确创作道路中的“形之于声”。朗诵有声语言,是建立在生活语言基础之上的,并且要比生活语言更讲究达意的准确和明晰。朗诵者要学会停连组织语句,区别意思,全篇文章的把握必须要在语句上下功夫,然后再贯通。这是进行朗诵创作活动中的一项语言基本功,是朗诵借以表情达意的语言技巧之一。

1、停连。顾名思义,就是停顿和连接。在朗诵创作有声语言的语流中,那些为表情达意所需要的声音中断和休止就是停顿;那些声音不中断、不休止,特别是作品文字中有标点符号而在朗诵创作过程中不需要中断、休止的地方就是连接。朗诵者不能简单地把作品文字中的标点符号作为停连的位置,而正确的停连才是朗诵者有声语言中的标点符号。

我们要明确,停连与重音等技巧相比,最主要的作用是使语言的意思更清楚。停连与重音一起作用,方能使语句目的更加凸显。比如:“春天的后面不是秋,何必为年龄发愁。”正确的重音位置应该在“不是”上,因为它是表示判断的关键词,而且“不”是重中之重。正确的停连位置应该在“何必”之后。而很多朗诵者在展现这一诗句的时候,都把“秋”作为重音,在“何必为”后安排了停顿。这样处理,很容易让人误会为“春天的后面是秋,为年龄发愁”,语句目的南辕北辙了。

①确定停连位置的方法路径。

第一,要准确理解语句的意思。停顿位置的不同,语句的意思不同。如:“不是为了爱情”,中间没有停顿是否定句式;而在“不”后面停顿,就变成了肯定句式了。这就需要结合上下语句的意思来判定“这一句”的语句目的是什么。

第二,正确分析语句结构。不论是内部技巧还是外部技巧的运用,把握语句结构都是至关重要的。如:“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中,“有”统领了“耳朵”和“眼睛”,所以要在“有”后面停顿,而不是在“耳朵”后停顿。

第三,恰当体会情景神态。

第四,合理处置标点符号。

②停连的方式。

A .扬停(语势上扬);B .落停(语势下落);C .直接(有标点符号不需要停顿);D .曲停(也叫曲连,似停非停的语势)。

总之,不论是确定停连的位置,还是停连方式的选用,按照已故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颂先生指出的,一定要“按文意,合文气,顺文势”。

2、重音。在朗诵中,我们所说的重音,是就语句而言的。语句重音,是指那些最能体现语句目的,而在朗诵创作中需要着意强调的词或词组。它所要解决的是朗诵过程当中,语句内部各词或词组之间的主次关系问题,使逻辑关系更严密,使感情色彩更鲜明。重音不仅能和停连一起使语意清楚准确,而且它的作用尤其在于使语句目的更突出。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很多重音位置不准确的用法,很好地传递语句目的也就无从谈起。比如:

“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重音位置应该是否定平凡的“不”字,而非“不”字后面的“平凡”。

“不存在要先缴押金”,重音位置在“不”,而不是“存在”。

“这个项目耗资数十万元”,这句中数额的意思是超过“十万”,不足“百万”。所以,重音位置应该在“数”,而不应在“十”上。

“大多数用户都没有意识到”,重音位置应该在“大”上,而非“多数”。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重音位置应该是修饰“猛烈”的“更”字,而不是在“烈”上。

还有一些使用了最高级形容词的语句,像“最大限度”、“最为严重”、“最高纪录”等,重音位置显然应该在“最”字上,而我们听到的重音位置却是“限度”、“严重”、“高”。这样处理重音位置,也就失去了“最”修饰后面词语程度的意义了。当然,如果使用了最高级形容词,并且是一串排比句式,重音位置则要作适当的调整。比如“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音位置则依次应该在“最”、“直接”、“现实”上。

①选择、确定重音的方法路径:

A . 突出语句目的的中心词:ɑ . 陈述事实的主要词语(交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概括的主要词语);b . 起说明、修饰、限制作用的主要词语;c . 表示判断的主要词语;d . 反语中的主要词语;e . 主要的数量词语。

B . 体现逻辑关系的对应词:具有转折、呼应、对比、并列、递进等作用的词语。

C . 点染感情色彩的关键词:ɑ . 比喻性词语;b . 象声词。

②强调重音的技巧和方法:

A . 强弱法:通过声音的轻重、高低变化来强调重音的方法。

B . 快慢法:通过声音的急缓、长短、顿连等变化来强调重音的方法。

C . 虚实法:通过声音的虚实变化来强调重音的方法。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这三种方法不是孤立地使用,在具体的朗诵创作过程当中,是综合地运用。同时,不管是哪一种方法的运用,都要体现“对比”。 因为,重音的强调,都是在对比当中实现的。我们可以用数学中函数的曲线图来理解,波峰是重音,波谷同样也是重音。有时是“水涨船高”,有时又需要“水落石出”,任何时候总是有强才现弱,有快才现慢,有虚才有实,要符合语流变化的需要,讲究变化,切忌呆板。

3、语气。我们所说的语气,不是日常生活中具体人的自然语气,而是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朗诵语气。朗诵语气,是指在一定的具体思想感情支配下具体语句的声音形式。由于各个语句的本质不同,语言环境不同,每一个语句的感情色彩和份量必然不同,并且表现为千差万别的声音形式。

这当中,一定要把握三个相辅相成的环节:

①受一定的具体思想感情的支配。语气技巧如果离开了具体思想感情的支配,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飘忽不定。

②以具体语句为范围。不能以字词或词组为单位,也不能以层次或全篇为单位,只有以具体语句为单位,才能在全句整体上把握字词的地位和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在“这一句”上下功夫,并找到“这一句”与“上一句”、“下一句”的联系与区别。

③化为某种声音形式。说到语气,必须要抓住声音形式不放,推敲它,研究它,使它真正起到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作用。这里不能简单地理解成由低到高,由高到低。声音形式是多样性的,它应该包括高低、快慢、明暗、轻重、虚实等多层次、多侧面的变化,应该是立体的。

如果我们把每一句的语气都表达得准确、贴切,还是不够的。应该把语气和语气之间的衔接联系起来考虑,而不应“孤立地”“狭隘的”去考虑一个一个的句子。

4、节奏。节奏,是有声语言运动的一种形式。在朗诵创作中,节奏应该是由全篇稿件发生出来的,朗诵者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

节奏不能和语气混淆起来。语气是以语句为单位,节奏要以全篇为单位;另外,节奏一定是要有某种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而不是毫无规律可循的各种声音形式的拼合。

①节奏的类型。现在大体可以分成六类:高亢型、紧张型、轻快型、低沉型、舒缓型、凝重型。判断一篇作品到底属于哪一种类型,主要是根据重点段落的语句来判断、决定。

②运用节奏的方法:一是,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包括了欲快先慢,欲慢先快,欲重先轻,欲轻先重等。二是,加强对比,控纵自如。在节奏的运用上,是十分丰富的,它表现在回环往复的各种类型上,也表现在音高、音强、音长、音重的不同对比上,更表现在随着思想感情的运动即声音形式的控制和纵放自如上。

总之,序列性的停连、明确性的重音、具体性的语气、回环性的节奏,是我们朗诵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基本技巧。这四种技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要综合地运用,而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只运用停连,重音就可以了。因为停连重音失去了语气的带动和依托,就会僵硬,从而失去语言的活力。在这四种有声语言的外部技巧中,具体性的语气是核心,是关键。语句是整篇作品最基本、最独特的单位,具体的意思要靠句子来传达,具体的感情也要靠句子来显现。多个语句连成篇,语句把握、传达准确了,全篇就不会有大的偏差了。

[1] 张颂. 朗读学.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2] 付程.实用播音教程之语言表达.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3] 方志宏. 文学鉴赏.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朗诵者重音语句
重音在“文学作品朗读”中的运用
重点:语句衔接
开启文化类节目的霸屏时代 成就文学与电视的完美遇见
关于朗诵者朗诵与诗文作者朗诵的比较分析
浅谈朗诵者应该如何选择朗诵稿件
我是小小朗诵者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
浅谈语句重音的把握
基于重音理论的英语听力学习策略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