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理念之一是重点强调教学的有效性,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体现出“有效教学”特色,使学生能够真正领会化学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化学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对于初中生来说,化学属于新开课程,他们对这门课程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而教师则需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化学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避免用高深、专业的语言,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教学初期,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来提升学生的关注度、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当前的初中化学教材内容形式更加新颖,图文并茂的内容设计使教材的阅读性更为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在开新课之前,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进行阅读,教师需要预先设定预习要求,提高学生自学探究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主动思维能力,并在化学学习中运用综合思维来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利用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问题设置,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通过探究得到解决,加深学生的认知印象,尤其是对于难度较大或者容易发生歧义的问题,更需要教师深入引导,步步启发,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同时,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过程进行总结评价。
化学课应注重实验教学,实验具有直观性和实践性,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将书本上的抽象概念变成真实的化学反应过程,因此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很大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验证性实验改变为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学生在“酸碱盐”性质学习后,对课本中关于不同物质与酸碱盐产生的化学反应很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先行设计表格,并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分别提供四种不同的溶液,并给出如下数字标签:①HCl、②CuSO4、③NaOH、④Na2CO3,将这些试管分别排列并告诉学生以及其他的几种试剂,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所学内容,使用相应的仪器和试剂,为每支试管贴好正确标签。在这项实验进行中,学生探索积极性尤其明显,能够通过自己判断,小组讨论等确定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详细观察记录,从而得到正确答案。通过实验教学学生的动手能力会有明显提高,而这正是普通理论教学难以达到的。
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设计时应以本班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为基础,突出生本教学特色,实现教学方案的深度优化,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培养学生更加灵活的化学思维,在教学设计中预设多种类型问题,使学生有充足的思考空间,从而提升其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设计中要突出问题导学特点,能够引导学生思路始终在问题框架内,并通过问题探索得到有效延伸。只有带着问题思考,学生才能养成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在发现、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并将这些有用因素应用于解答问题过程中。
例如在课堂上应用“反问式”教学,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进行反问或者追问,使学生对自己的答案进行重新审视并说出答案缘由,这一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答案的不足之处,同时在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还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从而产生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具有基础性,概念理论较多,而通过拓展性教学,能够使学生对基础概念的掌握更为牢固,对于基础知识的运用更为灵活,从而充分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再例如在“溶解度”教学中,教师可以预设这样的问题:“在温度为20℃、质量为50克的NaCl饱和溶液中,添加5克NaCl固体,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根据已知概念回答为“溶液质量不变”。教师可以在学生这个答案上进行延伸,引申出如下问题:溶液体积是否会发生变化?NaCl形状是否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的发生原理是什么?通过拓展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探究热情更为高涨,在回答相应问题的同时,学生能够对物质溶解本质过程有更清晰认识,即这一过程中同时存在溶解和结晶两种反应,并且能够保持动态平衡。通过问题的延伸和引导,学生对于溶解和结晶的认识更加直观,化学概念的掌握也更为牢固,教学的有效性更为突出。
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将化学课堂中的知识要点、学习难点、记忆重点进行梳理,从而形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新型教学体系,构建起化学课堂中动态知识网络。只有教师充分优化课堂设计、优化教学方法,才能实现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