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求知治学而读书藏书:时永乐的《墨香书影》

2015-04-10 05:11马红亚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论衡古籍整理文献学

马红亚

(石家庄市信息管理学校图书馆,河北石家庄050090)

为求知治学而读书藏书:时永乐的《墨香书影》

马红亚

(石家庄市信息管理学校图书馆,河北石家庄050090)

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时永乐先生(1957—2014)的《墨香书影》正文分为“知人论学”“书林尝脔”两辑,并附录有两篇“代编后记”。题为《奋斗·付出·收获》一文是书作者的“代自序”,是其献身于求知治学、教书育人和读书藏书活动的简明自传。

本书作者生前系河北大学文学院文献学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古籍整理和校勘考证是他毕生倾注心力的领域。针对当前国学复兴与学界急功近利,学者们文献学功底欠缺和文献学专业招生受冷落、毕业生分配难等现状,以及“近五十年走上文坛的学人中,大师,绝无蔑有;大学者即大家,凤毛麟角;而学者即小家,则车载斗量”(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鲁国尧先生语)之实情,时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学术视野狭窄,缺少文献学常识”,正是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在《应该学点儿目录学》一文中写道:“目录学是读书的向导。我国古籍众多,且新书每年以十几万种的速度增长,一人倾毕生精力不能读其万一,加之良莠不齐,故读书必须善于选择。”“目录之学,读书入门之学也。当今报刊上,一些著名学者的推荐、导读书目,开出的少而精,青年学子应该加以关注、利用。”

针对近年来我国古籍整理类图书数量较之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精品却少的现状,他在《古籍整理重量更重质》中呼吁,国家有关部门要完善出版管理制度,重视文献学人才的培养,因为文献学是国学的基础。他在《国学教育与研究应该重视文献学》中担忧说:“这种状况若不改变,再过若干年,恐怕将少有人知道何谓版本、目录、校勘及辨伪,那时的‘科研成果’,恐怕更是伤痕累累,错漏百出,这将不仅是文献学的悲哀,恐怕也是整个国学的悲哀!”

埋头学问的同时,时先生始终把教书育人的使命与国情和社会联系在一起。他不是孤立地钻研学问,而是把历史与现实结合,抚古思今,是为了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创新发展,做好当下。《谈“仕而优则学”》《“人有病,天知否”》《叶圣陶编〈十三经索引〉给当代编辑的启示》《孙犁论古籍与古籍整理》等篇章,无不体现了先生作为人文学者,在维护学术尊严的同时,亦密切关注国家的兴衰和人事的成败,对踏实向学的弟子们的深切关爱,舐犊之情跃然纸上。

《论衡词典》(时永乐、王景明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是两位先生耗时六年,潜心钻研整理而成的心血之作。《墨香书影》第二辑中所收录的《〈论衡词典〉自序》《〈论衡〉校读札记》《〈论衡〉校注史上的突破性成果——〈论衡校笺〉评介》以及《〈训诂资料纂辑〉的创新价值》等篇目,体现了时先生独特的治学门径和深厚的文献功力。

时先生认为,教师是一项严肃、神圣的职业,育人来不得半点疏忽。他的主攻方向是文献学,书籍是他的主要研究对象。他所讲授的古籍整理、古典文献学、社科文献检索、古代汉语等课程,无不需要大量文献资料。而图书馆的工具书不全,进书速度与数量远不能满足教学之需。为了能利用第一手资料,使授课与最新学术进展同步,衣食之外,时先生所有的收入几乎全部用于购书。

其中“一个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作为当代不可多得的一位读书治学型藏书家。他认为,“教学与科研是学术而不是权术,一个真正的学者要钻研而不要钻营。”为此,他敬畏学术,对待工作严谨而勤奋。他努力绝缘于学术上的“二手资料”。譬如《现代汉语词典》出了五个版本,他购买了五次,相应地讲稿也重写了五次;《辞海》修订了六次,他购置了六本,讲稿也随之重写了六次。因此,站在讲台上的他底气十足,授课时旁征博引,有根有据,纠正了不少以讹传讹的“定说”,其治学精神和学者风范,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后学。

河北大学教授孙微先生在本书一篇“代编后记”里说:

时永乐先生是位履道坚贞的学者,一生淡泊名利,唯嗜藏书、读书,尤喜古籍版本之学,家藏典籍50架,多至数万册,自言“未尝一日废书”,居恒苦读,静心揣摩,徜徉书海,神交古人,自得其乐。先生治学极为严谨认真,对文献的检核更是一丝不苟,但他为人却极为宽厚随和,温润儒雅,有循循长者之风,又古道热肠,时刻关心着他周围的学生、同事、朋友的各种琐事,尽量为他们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

他认为,时先生的读书札记等随笔文字中,“有访书的喜悦与艰辛,有对文献学研究的展望,也有对国学学科的冷静思考,有对前贤长者的真挚追忆,内容涉及先生几十年治学路程上的方方面面,这些文字对我们从不同角度了解时永乐先生的学术人生都是极为有益的补充……当可管窥时永乐先生之性情人品,及其聚书读书、治学问道之曲折历程,进而了解时先生坚忍不拔之求道精神。”

作为一个终身以书为友的读书人、藏书家,时先生的访书买书经历也非常被人关注。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买书就像妻子买菜,每天都往家里提溜。《得不偿失》《价格不菲的驴肉火烧》《寻觅20余年的两宜轩本〈说文解字注〉》和为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一家人吃了一周的白菜、借钱买《清代版本图录》及卖书的经历等,读来令人心酸落泪。他的硕士研究生弟子许超杰在“代编后记”中的《书人已逝,墨香永馨——记先师时永乐教授之读书、购书与著书》一文对此多有披载。

我是在清明节后,收到现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许超杰校友赠寄本书的。阅后方知,该书系其弟子们拾掇散篇,并在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徐雁和河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杜恩龙的热忱帮助下,纳入“全民阅读书香文丛”之一后结集出版的。让时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人事德行昭示来者,让这缕散发着清辉的学术薪火得以传承,大概这便是这部具有文献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学术随笔集问世的意义罢!

马红亚,馆员,现就职于石家庄市信息管理学校图书馆。

猜你喜欢
论衡古籍整理文献学
东方朔散文赋《答客难》的文献学解读
斯盐最灵,此籍可餐
——盐业古籍整理新成果《河东盐法备览合集简注》出版
民国北方京剧科班的发展流向及与“外江派”关系论衡
论“明清实录藏族史料类编丛书”古籍整理工作
Towards Semiotics of Art in Record of Music
《论衡》选读
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夏译汉籍”的文献学价值
宋代《论衡》研究综述
《伤科汇纂》文献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