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的发生特点调查

2015-04-10 09:40黎亚军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年10期
关键词:旁观者高中生初中生

黎亚军

中国.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河南郑州) 450016 E-mail:yajunli618@163.com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对青少年认知、学业和社会性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1]。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2]:截至2013年底,我国青少年网民规模高达2.56 亿,网络交流沟通是青少年突出的互联网使用活动。网络欺负是指个人或群体通过电子交流形式重复实施的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而且受欺负者没有能力有效地保护自己[3]。网络环境打破了传统欺负发生的时空限制,使受欺负者变的“无处可逃”[4]。与传统欺负一样,卷入网络欺负的青少年,无论是欺负者还是受欺负者,欺负事件都会对其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如:抑郁、低自尊、学业问题、物质滥用及精神健康[5-8]。关于我国青少年网络欺负的研究处于起始阶段,本研究旨在调查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的发生特点,为干预青少年的网络欺负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河南省、河北省的4 所中学,初中、高中各2 所,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学生,共发放问卷980 份,回收有效问卷954 份(97.6%)。其中:每个年级人数依次是220(23.1%)、265 (27.8%)、243 (25.5%)、226(23.7%);男 生424 名(44.4%),女 生507 名(53.1%),性别信息缺失23 名(2.4%);被试年龄12~19岁,平均(15.47±1.79)岁;上过网的被试比例为94.7%,自己拥有手机的被试比例为63.9%。

1.2 方法

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问卷:由研究者本人编制,包括网络受欺负、欺负两个分问卷,各有9 题,均为单维问卷,两个分问卷题目内容是一致的,只是题目的表述不同,测查网络欺负/受欺负的不同表现形式,包括:财产欺负、谩骂发泄、网络骚扰、手机骚扰、网络盯梢、网络污名、网络伪装、散布隐私、网络排斥等形式。采用5 点计分(1 =没有、2 =仅有1~2 次、3 =每个月2~3 次、4 =大约每周1 次、5 =每周好几次)。两个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分别为0.78、0.76;间隔1 个月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57、0.51。

除了标准化的网络欺负/受欺负问卷之外,本研究还参考Smith 等人[9]的研究,设计了8 个调查题目分别用于测查网络欺负的发生地点、发生途径、受欺负者对欺负者身份的感知、受欺负后的告知对象、旁观者的行为。

1.3 统计处理

利用SPSS 20.0 进行工具的信度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独立样本t 检验。

2 结 果

2.1 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问卷的得分情况

表1列出了青少年网络受欺负的得分情况,结果发现,得分较高的表现形式是谩骂发泄(题2)和手机恶意骚扰(题4);得分较低的是网络盯梢(题5)和网络排斥(题9)。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发现,男生在网络受欺负上的总体水平显著高于女生(P<0.01),在其中6 种形式上的受欺负水平显著高于女生(P <0.01),其余3 种形式上的受欺负水平差异不显著(P >0.05);初中生在网络受欺负上的总体水平显著高于高中生(P <0.05),在其中3 种形式上的受欺负水平显著高于高中生(P <0.05),在手机骚扰上的受欺负水平显著低于高中生(P <0.01),其余5 种形式上的受欺负水平差异不显著(P >0.05)。

表2列出了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得分情况,结果发现,得分较高的表现形式是谩骂发泄(题2)和手机恶意骚扰(题4);得分较低的财产欺负(题1)和散布隐私(题8)。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发现,男生在网络欺负上的总体水平显著高于女生(P <0.01),在其中6 种形式上的欺负水平显著高于女生(P <0.01),其余3 种形式上的欺负水平差异不显著(P >0.05);初中生在网络欺负上的总体水平显著高于高中生(P <0.01),在其中6 种形式上的欺负水平显著高于高中生(P <0.05),其余3 种形式上的欺负水平差异不显著(P >0.05)。

表1 青少年网络受欺负行为的得分(±s)

表1 青少年网络受欺负行为的得分(±s)

注:* P <0.05,**P <0.01,下同

项 目 总 体 男 生 女 生 t 初中生 高中生t题1(财产欺负) 1.08±0.36 1.15±0.49 1.02±0.16 5.58** 1.06±0.34 1.10±0.38 -1.64题2(谩骂发泄) 1.25±0.61 1.34±0.68 1.18±0.54 3.92** 1.36±0.73 1.14±0.41 5.52**题3(网络骚扰) 1.21±0.54 1.23±0.62 1.20±0.48 0.69 1.21±0.58 1.21±0.51 0.05题4(手机骚扰) 1.23±0.63 1.20±0.61 1.26±0.66 -1.40 1.16±0.54 1.30±0.71 -3.53**题5(网络盯梢) 1.05±0.27 1.08±0.34 1.03±0.19 2.79** 1.06±0.30 1.03±0.24 1.72题6(网络污名) 1.09±0.39 1.12±0.46 1.07±0.32 1.98* 1.11±0.46 1.07±0.30 1.80题7(网络伪装) 1.14±0.45 1.20±0.55 1.10±0.35 3.58** 1.19±0.53 1.10±0.35 2.94**题8(散布隐私) 1.07±0.34 1.09±0.37 1.05±0.31 1.41 1.08±0.41 1.05±0.25 1.62题9(网络排斥) 1.06±0.35 1.11±0.48 1.02±0.16 3.87** 1.09±0.44 1.04±0.21 2.25*总问卷 1.13±0.25 1.17±0.30 1.10±0.21 3.88** 1.15±0.29 1.12±0.20 1.94*

表2 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的得分(±s)

表2 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的得分(±s)

项 目 总 体 男 生 女 生 t 初中生 高中生t题1(财产欺负) 1.01±0.16 1.03±0.23 1.00±0.00 2.52** 1.01±0.20 1.01±0.09 0.59题2(谩骂发泄) 1.13±0.44 1.19±0.51 1.09±0.37 3.53** 1.19±0.53 1.07±0.30 4.05**题3(恶意骚扰) 1.02±0.19 1.05±0.29 1.00±0.00 3.69** 1.03±0.26 1.01±0.09 1.96*题4(手机骚扰) 1.07±0.36 1.08±0.40 1.05±0.32 1.22 1.07±0.38 1.06±0.33 0.45题5(网络盯梢) 1.03±0.24 1.05±0.30 1.01±0.18 2.35* 1.05±0.33 1.00±0.07 2.91**题6(网络污名) 1.02±0.14 1.03±0.17 1.01±0.10 1.76 1.03±0.18 1.01±0.08 2.48**题7(网络伪装) 1.03±0.17 1.04±0.21 1.02±0.12 1.95* 1.04±0.22 1.01±0.09 3.14**题8(散布隐私) 1.01±0.15 1.02±0.22 1.01±0.08 1.71 1.02±0.21 1.00±0.05 2.26*题9(网络排斥) 1.03±0.18 1.05±0.23 1.01±0.11 3.30** 1.03±0.17 1.03±0.18 0.29总问卷 1.04±0.14 1.06±0.19 1.02±0.08 4.10** 1.05±0.18 1.02±0.08 3.49**

图1 网络受欺负的发生途径(多选题)

2.2 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的发生特点

2.2.1 网络欺负/受欺负的发生地点 对被试在校园内、外遭受或实施网络欺负的经历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过去3 个月内,3.9%的青少年在学校内遭受过网络欺负,1.5%在校内实施过网络欺负;8.0%在校外遭受过网络欺负,2.1%在校外实施过网络欺负。说明青少年卷入的网络欺负/受欺负行为更多是发生在学校外面。

2.2.2 网络受欺负的发生途径 在遭受网络欺负的青少年中,对其受欺负的发生途径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排在前3 位的是:“即时通讯工具”、“网络游戏”和“手机”,发生率分别为52.2%、32.2%、21.1%。发生在“社交网站”、“论坛、贴吧或其他网站”的网络欺负较少,发生率均为4.4%,见图1。

图2 网络欺负者的身份特点(多选题)

2.2.3 网络受欺负者对欺负者身份的感知特点在遭受网络欺负的青少年中,39.3%的受欺负者并不知道是谁在欺负自己,20.2%遭受过“校外人员”的欺负,7.9% 遭受过“自己班级同学”的欺负,11.2%遭受过“自己同年级其他班同学”的欺负,7.9%遭受过"高年级同学"的欺负,1.1%遭受过"低年级同学"的欺负,见图2。

2.2.4 青少年遭受网络欺负后的告知对象 在遭受网络欺负的青少年中,45.6%的受欺负者在遭受欺负之后告诉过自己的朋友,6.7%告诉过自己的老师,5.6%告诉过自己的家长,2.2%告诉过自己学校里的其他老师,15.6%告诉过其他人,还有15.6%没有告诉过任何人,见图3。

图3 青少年遭受网络欺负后的告知对象(多选题)

图4 网络欺负旁观者的行为特点(多选题)

2.2.5 网络欺负旁观者的行为特点 对青少年网络欺负的旁观者经历调查发现,28.9%的青少年看到或听说过周围的同学遭受网络欺负行为。对旁观者在看过网络欺负之后的行为调查发现,48.0%的旁观者会帮助受欺负者,30.9%会忽略这种行为,15.3%会告诉自己的父母,11.6%会告诉学校的老师,9.8%会把这种行为当成一个玩笑,还有1.8%会一起欺负受害者,见图4。

3 讨 论

本研究发现,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得分最高的表现形式均是辱骂嘲笑,说明网络欺负表现最多的是一种文字形式的言语欺负,传统言语欺负主要表现为一种口头语言,相对于口头形式而言,文字形式持续时间更长,受众面更广,可能给受欺负者带来的伤害更大。其次,手机恶意骚扰也是得分较高的网络欺负形式,手机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比较隐私的交往环境,但是,缺乏父母和教师监管的青少年容易遭受手机带来的恶意骚扰。另外,本研究发现,男生网络欺负/受欺负的程度都要显著高于女生。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男女生网络使用的程度不同所造成的,男生上网时间、网络成瘾的比例显著多于女生[10],过多的网络使用会增加卷入网络欺负的风险[11]。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男生对待网络欺负的态度更加积极[12],当女生实施网络欺负时,女生的内疚感更加强烈[13]。另外,父母对女生上网行为的知晓与监控显著多于男生[10],女生对互联网上的个人信息更具有保护意识[14]。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发现初中生网络欺负/受欺负的程度显著高于高中生,可能是由于高中生比初中生有更成熟的同伴冲突管理策略,能够有效避免同伴交往过程中的冲突[15]。从具体形式来看,与总体趋势不一致的是高中生在受手机骚扰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初中生,原因可能是由于手机在高中生的普及率更高,本研究的数据显示,高中生手机拥有率91.7%,初中生手机拥有率36.6%,二者存在显著差异P<0.01)。

本研究发现,网络欺负/受欺负更多发生在校园外面,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16]。传统欺负通常发生在校园内,受害者一旦回到家中,将不会被伤害,但网络环境打破了传统欺负发生的时空限制,使受欺负者变的无处可逃。以往制定的反欺负干预措施,大多是基于学校层面,而网络欺负更多地是发生在校园外面,这为干预网络欺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青少年网络受欺负的主要发生途径是即时通讯工具、网络游戏和手机。网络娱乐和社交应用是中国青少年网民使用最多的服务,其中:即时通讯是中国青少年网民使用最多的互联网服务,使用率高达91.1%,网络游戏的使用率达65.7%,手机网民中使用手机即时通讯的比例为90.6%[2],网络使用较多的服务也为网络欺负的发生提供了更多可能。发生在个人博客、社交网站、论坛、贴吧或其他网站的网络欺负较少,但是这些途径通常是比较开放的平台,会有更多的观众看到网络欺负的发生,尽管发生率较低,但其危害也许更大。Smith 等人[3]对青少年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均显示,在互联网上恶意传播令人尴尬的照片和视频对受欺负者的伤害最大。

本研究中,39.3%的网络受欺负者并不知道是谁在欺负自己,这一结果也体现了网络欺负与传统欺负的不同,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欺负者可以隐匿自己的身份,采用匿名方式实施伤害行为,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被识别的风险。20.0%的受欺负者曾遭受过校外人员的欺负,7.9%曾遭受过自己班级同学的欺负,11.2%曾遭受过自己同年级其他班同学的欺负,7.9% 曾遭受过高年级同学的欺负,仅有1.1%曾遭受过低年级同学的欺负。说明除了匿名的网络欺负之外,受欺负者经常是遭受同龄人的伤害。

青少年遭受网络欺负之后,45.6%会告诉自己的朋友,15.6%不会告诉任何人,只有6.7%会告诉自己的老师,5.6%会告诉自己的家长。说明受欺负者往往会向朋友寻求支持或不告诉任何人,而向家长和老师寻求支持的人数较少,可能是由于担心告知家长或老师之后,被剥夺或者减少使用手机和网络的机会[17-19]。这样会导致受欺负者不能得到足够的支持,同时家长和老师也不能很好地意识到网络欺负的严重性。青少年看到网络欺负之后,48.0%会帮助受欺负者,30.9%会忽略这种行为,15.3%告诉自己的父母,只有11.6%的旁观者告诉学校的老师。尽管有较多的旁观者会帮助受欺负者,但是只有很少的旁观者会将欺负事件告诉家长和老师。成人对网络欺负的忽视可能会进一步导致网络欺负的发生和扩散,这对制定干预措施是非常不利的。

[1]Greenfield P,Yan Z.Children,adolescents,and the Internet:A new field of inquiry i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6,42(3):391-394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OL].[2014-06-17].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3]Smith P K,Mahdavi J,Carvalho M,et al.Cyberbullying:Its nature and impact in secondary school pupils[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08,49(4):376-385

[4]Li Q,Smith P K,Cross D.Research Into Cyberbullying.In:Cyberbullying in the Global Playground:Research from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M].edn.Edited by Li Q,Smith P K,Cross D.Chichester,England:Wiley-Blackwell,2012:3-12

[5]Raskauskas J,Stoltz A D.Involvement in Traditional and Electronic Bullying Among Adolescent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7,43(3):564-575

[6]Sinclair K O,Bauman S,Poteat V P,et al.Cyber and Bias- based Harassment:Associations With Academic,Substance Use,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12,50(5):521-523

[7]Patchin J W,Hinduja S.Cyberbullying and Self-Esteem[J].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10,80(12):614-621

[8]胡阳,范翠英,张凤娟,等.初中生不同网络欺负角色行为的特点及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12):913-917

[9]Smith P,Mahdavi J,Carvalho M,et al.An investigation into cyberbullying,its forms,awareness and impac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and gender in cyberbullying[R].Research Brief No RBX03-06,London:DfES,2006

[10]董奇,林崇德.当代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总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40-155

[11]Walrave M,Heirman W.Cyberbullying:Predicting Victimisation and Perpetration[J].Children & Society,2011,25(1):59-72

[12]Boulton M,Lloyd J,Down J,et al.Predicting Undergraduates'Self-Reported Engagement in Traditional and Cyberbullying from Attitudes[J].Cyberpsychology,Behavior,and Social Networking,2012,15(3):1-7

[13]Slonje R,Smith P K,Frisén A.Processes of cyberbullying,and feelings of remorse by bullies:A pilot study[J].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2,9(2):244-259

[14]马晓辉.青少年社交网站使用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2

[15]Laursen B.A developmental meta-analysis of peer conflict resolution[J].Developmental Review,2001,21(4):423-449

[16]Slonje R,Smith P K.Cyberbullying:Another main type of bullying?[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8,49(2):147-154

[17]Juvonen J,Gross E F.Extending the school grounds?Bullying experiences in cyberspace[J].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08,78(9):496-505

[18]Mishna F,Saini M,Solomon S.Ongoing and online:Children and youth's perceptions of cyber bullying[J].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09,31(12):1222-1228

[19]Agatston P W,Kowalski R,Limber S.Students 'perspectives on cyber bullying[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07,41(6):59-60

猜你喜欢
旁观者高中生初中生
安全生产没有旁观者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我不想做生活的旁观者
初中生学练太极拳四步走
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