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是教育中常常讨论的热门话题,也是新课改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话题。自主性学习,就是学生根据自身认知水平和需要,自主确立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觉调控学习状态,并能作出有效自我评价的学习行为,其实质是突出强调了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真正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切实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学习的效果。学生学习的目标明确与否、态度端正与否和方法得当与否等,都是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新时期学校大力开展自主性学习,对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从而促进整个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兴趣是人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较强的可塑性使学生不仅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并且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形成习惯。一定的自控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重要保证。自主性学习,符合新时期广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键在于教给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再过渡到“会学”。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一一讲给学生听,且学生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将所有的知识全部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讲课的过程中,要把事物中共有的、类似的、关键的地方讲清楚,并引申开来,使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中要设计有诱导性的问题,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是在愉悦、宽松、和谐、有激情的气氛中进行,减轻了学生的压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使他们能主动地去探究、轻松地去理解和自主地获得知识,使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的关系更加和谐。因此,创设和谐的学习气氛,寓教于乐,是让学生产生主动性学习的主要战术。
二、实现课堂的角色转变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而不是学习的主体。自古以来,教与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不平等的。这一点到现在为止似乎也没有消除或逆转的迹象,但在教学关系中忽视学生主体的地位,把他们当作客体来看待的话,却是不得不纠正的误区。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那种把教师看作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的观念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视生活中、工作中和实践中的学习。教师不应当过分注重讲台上的居高临下和权威,应常常走下来,融入学生中去,和学生保持平等的地位,即“平等中的首席”,改变过去那种“你教我学”的课堂局面,使学习具有互动性,从而能大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避免缺少老师的指导使学习变得盲目。这就要求教师们要做大量而细致的工作,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建立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获取知识,并使所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最大限度地实现课改的目标。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看能不能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古文人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自主渴望获取知识,期盼认识世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才会觉得学习不是枯燥乏味的苦役,而是一种乐趣,从而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所以,我认为要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及教者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要我们从本学科特点出发,用生动语言,融知识的丰富性、生动性、灵活性及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于教学中,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占有欲。再有就是必须建立一种民主、和谐与亲密友好的师生关系。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存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创设多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中自主地学习知识,活跃思维,努力进取。学生喜欢这门课,对它感兴趣,觉得需要它,即使不教他,他自己也会去学习,这就是学习的动力。而一门课,学生觉得没有兴趣,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勉强去死记硬背,这就是彻底的失败。课程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引人入胜,教师当然要掌握大量的资料,了解所教内容的有关知识及其对社会的功用与影响,然后组织好教学内容,使学生领会它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但这还不够,还要让学生知道,他们所学的学科是敞开的,还存在着无数未解决的问题,等待后人去钻研、去解决。决不能把一门课程讲得自圆其说,天衣无缝,似乎所有问题都已澄清、到此为止,以示科学的完善、教师的高明。这恰恰堵住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而开放式的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疑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与探讨,从而激发起钻研的兴趣。学习需要激情,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
四、创新教学意识和学生的学习意识
“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创新,包括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过程的安排、问题提出的角度、练习题的题型等,都要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知识;另一方面也不要被教师的思维所束缚,要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自主学习是创造性学习。它把学习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学习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学习过程是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显然,自主学习的目标指向是为了创造性地去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机会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塑造其开拓的素养。
五、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个性化教育是为了适应个性良性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学习能力、天赋、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进行的教育教学形式。是以发展学生优良素质,形成独特个性为根本目标,重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形成好学、要学的良好氛围,是提高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个性化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体性是学生发展的原动力,有了这个原动力,学生才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自我认识评价和调节能力,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个性化教育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读书和实践,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获得人类已有的知识成就,或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检索、分析、摘取、积累信息资料,去接触自己感兴趣、有争议的问题,去浏览与所学内容有关的书刊,扩大知识面,加大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在自我培养、自我探索中,按照自己独特的思路和方式方法去组织学习,从而体现学习个性。如果学习个性表现得越丰富、越彻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就越具有超常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邹丽珍. 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5(1).
[2] 范春林. 课堂环境与自主学习[M].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3] 朱品一. 自主学习论[M]. 北京:研究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