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质”的思考

2015-04-09 15:42李菲
商周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升级工业消费者

李菲

2015年3月15日,是第33个“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共青团青岛市委、青岛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青岛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在青岛大学共同启动“诚信企业品牌行”暨“万人消费体验行”活动。启动仪式过后,记者随消费者分别赴青啤集团、海尔集团和中粮可口可乐饮料(山东)有限公司进行参观体验。

“从采购到加工到包装到灌装到引用,任何低于100%质量的都是不可接受的。我们世界各地的消费者都应该获得我们能生产的最高质量的产品,任何时候都如此。”这是延续一个多世纪的可口可乐公司的质量宣言;以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作为终端,控制诸如灯光、空调、电视等多种家电的海尔U+智慧家庭生态圈,这是海尔为消费者传递的“未来的声音”;由电脑控制的现代化过滤生产线,这是百年青啤对生产环节精准把控的一个缩影。尽管展示的内容各不相同,但本质上都是在通过“质”造给予消费者最佳体验。

很显然,“质”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对城市来说,“质”是尊严、荣耀;就国家来讲,“质”是良好的国家形象。从企业到城市到国家,“质”造的话题历久弥新。

回归基本:让“质”造成常态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这释放出国家积极拥抱工业4.0时代、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信号。

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中国人正在把钱花在境外市场上,在选购高品质的产品时,中国的消费者更多地将目光投向境外产品。“中国制造”等于粗制滥造吗?显然不是。春节期间,中国游客赴日本抢购的智能马桶盖实际产地就是中国浙江。

事实上,尽管我国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行业和领域,在2014年发布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上榜公司数量创纪录地达到100家,中石化甚至取代了埃克森美孚,在榜上排名第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品牌仍然在全球缺乏与我国经济总量地位相应的影响力,消费者对中国产品质量和品牌的不信任感仍然存在。在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2014年公布的第十五届“最佳全球品牌”报告中,华为仅位列94位,成为首次也是唯一上榜的中国大陆品牌。两份榜单的巨大反差也反映出了众多中国企业大而不强的尴尬现状。

“中国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下行压力加大,要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质量极为关键。”国家质检总局原副局长蒲长城表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要想留住消费者,必须紧跟市场的新兴需求,提升质量与品牌,而不能止步于模仿和代工。

当前,中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仍处于持续上涨期,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不断削弱,传统的“中国制造”优势逐步丧失。企业只有从衣食住行各方面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为“中国制造”赢得声誉。

诚信“升级”:用户全流程最佳体验

“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工业4.0时代”……一个个热点词汇,都在表明一个新的工业时代正在来临。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低质低价的“中国制造”形态必须要向中高端转型。与此同时,国内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层次和消费意愿也在不断增强,不断产生各种各样需求。如果说以前人们对企业的信任更多的源自于产品的高质量,现在人们对企业的期待已经向着用户全流程最佳体验的方向升级。

事实上,一些变革正在发生。

在不少专家看来,“中国制造2025'与去年预热的“工业4.0时代”殊途同归,都是瞄准了新一轮的制造业革命,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传统工业深度融合。在“工业4.0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主要发展趋势,加大传统产业更新改造力度,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同时这也倒逼互联网在企业应用方面不断升级。“互联网+”、“工业4.0”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想象力,不同要素的互联互通,产供销研发一体化,从而实现生产效率更高,消费体验更优质安全。

当中国制造业走上4.0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企业的竞争力变成了极致的产品和服务,这也将持续为工厂层面的智能化改造助力,最终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制造2025”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升级工业消费者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消费者网上购物六注意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工业人
回暖与升级
知识付费消费者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