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2015-04-09 02:34徐海峰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

徐海峰

[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理论自身、主体“人本身”和实施目标等因素。当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前提,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理解;以人的精神存在为主体根据,重视主体精神因素的分析和作用发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具体化地方化为实施目标,厘清并彰显达成目标之可行性要义,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大众化;具体化;地方化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5)01004107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前提,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理解,使其在本真意义上真正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身规定性

通过深度阐释、解读和研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分析透彻、论证清楚、阐释全面,既是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也是这些价值理念能够深入人心、得以广泛践行的重要前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真规定性蕴涵于并决定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言,它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价值系统,体现出内容的丰富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多维度地规定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的价值准则等方面的性质和内涵。人们注意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庞大和丰富的内容以及理论性的表述制约大众对体系做出准确理解,因此研究凝练“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就成为一段时间以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任务。从最初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后,对该问题的研究就已经展开,学术界对提炼与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过各种表述语,做出过各种论述,林林总总、莫衷一是,直到我们党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三个倡导”,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由“多”到“一”的创造性转变。“一”是基于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广泛接受了各个不同的视角及看法,汇聚了关于这方面的不同观点和不同意见的结果,是出于最大限度地包容“多”的“一”。但“一”本身包含着“多”的事实,内在需要“多”的内涵的敞开和明晰,推动着人们对“一”的意义做出更深层的理解和把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的内涵的本质规定,从根本上讲,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前提所限定和规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2]。就此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理念为对象,倾向于立场、观点和态度等具有性质、本质意义上的富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价值理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着眼于体系,倾向于层次明确、逻辑缜密、内容规范的建构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形式更为言简意赅、精炼以及通俗易懂,注重精确性、简洁性和浓缩性,内容上更强化实践导向和现实可操作性,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强调理论整体的意识形态性质和内容层次的规范性、逻辑性、延展性,突出表达的理论性、宏观性、体系性。由此,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到一定阶段,为了使其进一步向前推动,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必然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内容所蕴含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提炼和概括成为价值观,便突出和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统一性,从根本上显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定在和逻辑之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定了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层次、内涵性质和培育方向。即马克思主义规定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规定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规定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规定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准则。人们已关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些概念表述上与其他社会形态的价值观相近、相似甚至相同,还显现不出自身特质。因为不同社会形态、历史发展阶段、历史文化积淀和国情的不同,其内涵规定必然具有本质差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本质规定性,唯有透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得以开显和澄明。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映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精髓并由之加以限定

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的自由,是摧毁权力自由基础上的人的依附性,实现基于平等意义上的自由,是消解资本自由基础上的物的统治即不是“资本压榨劳动者的自由”[3](P227),而是展现人的真正独立性,真正追求和绽放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自由个性。就民主来讲,在马克思主义框架下,“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3](P293),这意味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它涵盖社会主义各领域,是全方位的人民普遍参与和当家做主的真实民主,明显异于并优于资本主义主要限于政治领域的片面的虚假民主。在资本主义社会,公正是次于自由的程序性的价值观,而社会主义公正不仅是程序性的,更具有“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4],公正成为社会主义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首位价值观。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汲取人类共有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依法治国等重大方略的核心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整体的价值追求,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诉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规定了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特色和目标,使后者不仅体现社会主义性质,也呈现出中国特色,突出民族特点、属性和目标任务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理念所呈现的现实意义,就是把我国建成一个国家强大、人民富裕、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和生态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它表达了社会主义中国现阶段在各领域建设的客观规定和内在要求,展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显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追求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愿景,反映了国家、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思想结晶,体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改革实践的高度自觉和自信,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活力、振奋精神的价值目标,展现了核心价值观内在具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凝聚力和激励作用,很显见,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规定了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动力,共同服务并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以及集体主义思想,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提出的根本要求,规定了社会主义中国公民个人遵循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价值准则和道德规范,它从政治道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的德性品格这几个方面,强调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具马克思主义的共性与中国特色的个性,既规定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又确立中国公民个人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准则,从而用自己的思想认知、文化传统和实践经验去界定、发展与其他社会形态拥有共同形式的价值理念。当前,一些学者极端式的以西方具有特定内涵的自由、正义、民主等价值观思想为尺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证实或证伪,似乎没有这些西方理论的介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法性和真理性就无法确证。这样做不仅在理论表达形式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附和西方理论而文风抽象、晦涩难懂,将普通大众拒之门外,而且在核心价值观内涵性质解析上也脱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规定,偏离了中国国情。endprint

二、以人的精神存在为主体根据,重视精神因素的分析和作用发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真正适合人本身

精神是人类专有的特质,与一般的自然存在物不同,“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3](P46),“人是精神,人之作为人的状况乃是一种精神状况”[5](P3),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标识。着眼于人的精神分析,有助于从主体角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是多要素的统一体,其构成因素包括认知、心理和境界,认知表现为理智,与思维相联系;心理表现为人的体验、感受,与感官相联系;境界表现为向上的追求、超越,与心灵相联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依凭精神的发动、追求和承载。

人的精神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体,这构成了人的完整性的精神存在,理性、感性、情感、直觉、意志乃至本能欲望在精神存在中都有其恰当位置。“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6](P247)。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重视人的理性认知能力,以理服人,也要注重非理性情感的生成,以情动人。通过理性认知和非理性情感注入的共筑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

(一)重视人的理性认知能力,以理服人

理性是人类通过概念、逻辑把握主体需求自身与客体对象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能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们要以理性认知对人本身的需要有正确的认识,能够对自身表现出的价值观尤其是片面、浅薄甚至错误的价值观有足够的自省,并自觉地予以矫正、抵御和清除它们的消极影响,还要有对满足人需要的客观对象的理性认知,通过理性思维,运用概念、逻辑与判断,通达客观对象的普遍本质与规律,由此把由自身需要自发形成的价值观念向理性升华。人的理性认知过程不是一次性的、不可变的,受到自身、外在环境等多因素影响,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这决定了人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必须经过理性认知和辨析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个体由于其内在需要的特殊性,其价值观念与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要求之间往往并不一致,而是存在矛盾,这一矛盾的调试、解决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社会存在是复杂的,其内在具体要求是多方面的,为此其倡导的价值观念也是多层面的。尽管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形式大体稳定,但其内涵常常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处于自我调整、变动之中。与个体以往的价值观念相比,社会一旦形成一种“新”内涵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内涵的动态性、特殊性、有限性、相对性与价值观形式的稳定性、普遍性、无限性、绝对性之间就会产生冲突和矛盾,矛盾的张力会促动思想认知、价值观培育的新的循环过程。因此,培育核心价值观要充分运用和发挥理性的功能,培养提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相适应的理性认知能力,既要考虑把握主体人的内在需要和现实诉求,又要辨明面临的具体情况和外在客体因素的影响,而这就需要遵循理性认知、辨别和形成价值观念的规律,经过从内化到外化,再到反馈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二)注重非理性情感的生成,以情动人

非理性情感因素是人的精神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和心理体验,也是人活动的心理动力。“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7](P16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实现内化认同,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个体自身的情感体验。重视人的情感体验,珍视个人的生命和生活的感受,唤起、升华并引领人的情感世界的积极走向,可以有效调节受众主体的思想倾向和态度,从而影响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心理机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触及人的情感领域,激发出真正的情感,触发人的精神需要,引发心灵的震撼,使人真正由心灵深处生发出对它的渴求、认同。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积极引领人的情感生活,构建人们情感生活的内容

和方式,提升情感生活的质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宣传者,要调动受众的情感,以自身情感投入和体验唤起并传导受众的情感,同时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内容以情感因素,把教育内容的情感因素与受众情感体验相结合,激发受众对教育内容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培育情感沟通、互动、共享的传播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积极愉悦的社会氛围,施加有关真善美的情感影响,引导人们产生更多正性情感体验和感受,促使人更好地理解、感悟核心价值观,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对核心价值观的接受与内化认同。

(三)重视主体精神明晰觉悟、知觉程度,提高精神主体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针对性、有效性

人的规定既是精神超越性的,体现对世俗的超越和境界的追求,也是经验物质性的,有物性的需求和依赖。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验性的物性因素和现实条件的牵扯,主体精神日益呈现多样化、层次化趋势,为此要提高精神主体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针对性、有效性。当代中国社会,人的精神诉求既有超越世俗的神性追求,也有适应世俗的物性需要,公平、公正、民主、法治等价值观是“适应”世俗的价值观,表达人的精神价值诉求“入世”规划、赋予物以基本价值要求,而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等精神价值是“超越”世俗的理想价值观,展现精神提升物的超功利的“超世”情怀。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程度相应于主体精神的知觉明晰程度。依据主体精神明晰觉悟不同,精神主体呈现不同的知觉程度和性质,即内在自觉性、外在强制性、底线坚守性。先进分子具有担当意识,这种担当是以精神自由为基础的自我立法,不是外在强加而是内在自觉、自我规定。作为先进分子,在思维自我批判中建构涵养精神自由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责任担当是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主体内在精神境界的最高体现,具有这种担当意识的主体摆脱了经验的感性欲望而按照内心理性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从职业性人员来看,其所需要培育践行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外在强制性质,不同职业性质的价值观如企业价值观、官员价值观、军人价值观等职业价值、道德规范作为外在手段约束人的行为中内化为精神素质。世俗化社会很多情境下,人并非为健全人格、提升境界而追求精神价值、遵守道德规范,而是因惧怕舆论惩罚或回避风险而为之,也即是更多的外在压力强制,缺少内心自由自觉的精神信仰或敬畏,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制度规则愈加完善,外在强制成为现代社会价值观内化的最有效方式。从对普通公民要求来看,只要不违背核心价值观、不突破道德底线,遵守价值准则、承担道德义务、履行法治规定,即为国家所肯认。精神价值主体的多样性、层次化使主体价值追求难达成一致。以普通个体价值旨趣要求先进分子信奉,后者精神价值水准就会下降,为低标准所同化、淹没,失去先进性;反之,以先进分子的价值追求规范普通个体,崇高精神信仰会失去有效性而流变为“假、大、空”。为此,对普通个体来讲,崇高的精神追求只是倡导,不能强制。当然,在当代社会里作为个体的主体有多重身份,呈现的价值观具体内涵往往交叉重合,但还是有所侧重,折射出现代社会条件下精神价值多方要求和彼此协调的趋向。依据主体精神类别划分,可以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主体建设的价值根据和意义。每一精神主体都需积极参与并成为自觉能动的建设力量,先进分子要积极引领,职业性人员要遵守职业价值观、道德规范并内化为精神素质,普通公民要自觉、自愿成为建设主体,在守好精神价值底线基础上自觉升华精神境界。endprint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具体化地方化为实施目标,厘清并彰显达成目标之可行性要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包括从理论到实践的整个过程,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具体化地方化是该过程的根本要旨。大众化具体化地方化内在关联,大众化需要具体化、地方化,具体化包括地方化,地方化蕴涵具体化,具体化、地方化有助于大众化。三者在相互包含、融合架构中展现各自达成的不同规定和内在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就是以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大众形式,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使其为大众所认同、接受并外化为行为方式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一是要以通俗化为基本原则。通俗化要求阐释、解读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用大众熟悉的语言谈与大众相关的道理,语言要易懂生动,诙谐而富有哲理,深入浅出又发人深思。这就要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进一步的转化工作,使之更形象、更生动、更通俗,在这方面需要培养大批的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阐释和宣讲工作的“大众学者”、“贫民教授”,提倡名家做核心价值观的“科普”工作,“大家”写,大家看。对核心价值观建设既要有上层设计,也要使其从生活底线出发自下而上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化要求广大理论工作者应走进大众生活、贴近大众心理,深入实际、深入生活,以大众为中心,了解大众的所思所想。在这方面,要坚持群众史观,自觉贯彻群众路线,发挥群众的价值创造积极性,吸收群众首创精神的合理价值内涵,汲取群众现实实践价值经验,析事明理和解疑释惑,统一思想和凝聚共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群众基础,以此提升群众对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二是要以民族化为文化根基。只有理论的民族化才能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建构民族化的理论形态,理论的民族化才能为大众化奠定厚重的民族认同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要注重挖掘和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并结合大众认知心理和思维模式特质以及中华文化习俗来进行。三是要以科学化为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不是一种随意解读,更不是简单化、庸俗化、低质化,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基本原理,科学反映社会主义尤其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深入人的血肉和触及人的灵魂深处,科学的精神、态度和方法才能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四是要以时代化为内在要求。在当代中国,自由、平等、民主、公正、法治等价值理念是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境遇中适应时代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要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性的内涵解读和形式表征,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诉求。鲜明的时代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精神活力和外在形式吸引力,由此彰显核心价值观的时代魅力。在新的时代起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时代化要求是其内涵和形式的与时俱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就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具体、具象,展现其鲜明的理论指向、具体的主体要求和物的凭依与保障等,涉及行业、主体、载体、制度等具体方面,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找到落实的具体抓手和切入点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业内涵具体化,具体行业因与一定职责、为完成某一职能使命相联系而具有具体价值规范,如党政机关、企业、学校、军队等行业都具有不同职能性质,要明确界分不同行业的特殊规定,并与之联系,探索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精神与基本要求的各行业具体价值观的内涵和形式表达。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人群具体化,在这方面,尤其要抓好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其中,领导干部要做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法治精神的贯彻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以及爱岗敬业的示范者,在广大群众面前树立起先进形象并起到示范作用和放大效应,引领提升社会整体价值观水平。公众人物本身获得比普通人更多效益,具有更广泛社会影响力,要牢记社会责任,培养健康生活情趣,传播正能量。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从家庭、学校教育抓起,“培其根”、“固其本”,使之“正”。先进模范及其事迹具有可感知的事实和可亲近的具体形象,是有形的正能量、鲜活的价值观,要善于发现并积极宣传,引导大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在必要时,也可适当选择反面典型,通过反面个案分析,认清其行径本质,提高人们识别和防范不良价值观、道德意识和行为的能力,进而引以为戒、防止行为失范。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具体化,核心价值观对象化到物中,或者说以物为载体,通过对物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感受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公共权力规范和引导网络、电影、电视等文化载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发挥,合理引导创造者、生产者、传播服务者把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精神超越和审美情趣渗透到产品创作、生产与传播服务等各领域,用先进的精神文化产品浸润、浇灌人们的心田,提升精神品质。注重纪念日和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仪式重建以及各项重大活动的价值阐发,加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汲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价值在内的核心价值观思想精华,重视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使其成为传播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法治具体化,规章制度以激励和约束功能实现对人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选择的控制。要强调规章制度的价值观设计与评价,使价值观成为制度性具体存在并努力提高价值观法治化建设水平,实现“魂”与“体”的深度的具体融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注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党的建设等各个具体领域,成为全面深化各项体制改革的根本尺度,使之以规则制度性的具体存在方式真正落到实处。要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上升为具体法律规定,体现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行为规范准则中,“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9]。同时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各个具体程序和环节,在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过程中鲜明彰显社会主流价值。“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10]。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中,形成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良好法治环境。endprint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方化,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方发展实际,建构地方化的价值观,从中展现地方文化特色和实践特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方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从本质上看,地方价值观既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性,也有自身个性,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方化实践的产物。建构地方价值观,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地方特色文化价值、地方价值观与其他地方价值观等多重关系。一是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地方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方化的具体表现,它所呈现的理论形式和内涵,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底样式”,其建构也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一般”为基础,在内容、要求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贯通、相一致,由此实现国家与地方之间的价值衔接与内在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般”,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概括,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要以共同富裕为荣,以共同贫穷为耻”的总结,从根本上触及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核心,他关于追求和实现共同富裕的“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价值取向。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价值观建构,既要着眼于本地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更要展示其关照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而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价值观凝练,要尤为突出改革创新精神并努力学习和汲取发达地区具有时代性的先进价值理念。二是要对地方经济社会“现存”有超越性指向。地方价值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地方价值观的建构要立足于适应、维护既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同时更应关注未来追求“现存超越”,地方价值观能否从未来的角度引领该地方发展是评判其先进与否的根本标尺。要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中积淀价值观的新元素,增添新形式、扩展新内涵,寻求超越“现存”的思维方式变革和文化精神的重构。三是要体现鲜明的地方特色并处理好与其他地方价值观的关系。地方价值观是地方文化的基本底色,地方价值观的建构应充分“接地气”,注重差异性,表达地方不同的特殊规定,打造有影响力的地方价值观宣传品牌。但也要处理好与各地方价值观的相互融合问题,要高扬“宽容”理念和“自省”精神,树立健康的文化心态和价值观的自我批判意识,积极汲取其他地方先进价值观以弥补自身价值之欠缺,促进本地价值观成熟完善。唯有从本地方事实出发,把对先进价值理念的吸收与对本地文化价值的批判改造相结合做好创造性变革和创新性发展,才能有效提升本地方价值观的层次和水平,才能科学地建构出有利于本地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地方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11027.

[2]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发布[DB/OL].[20131112].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suzhou/20131112/c_118113773.htm.

[5][德]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9]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全文[DB/OL]. [20141024].http://www.js.xinhuanet.com/201410/24/c_1112969836_3.htm.

[10]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5.

责任编辑:张新颜endprint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价值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