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璋彤
连续报道在电视新闻中的应用
——以气象类新闻节目为例
□谷璋彤
摘要:本文从连续报道在气象象类电视新闻中应用的意义出发,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经验分析气象新闻连续报道的策划和应用技巧,主要从保证真实性、突出重要性、注重服务性、发展创新型、倾向多元性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连续报道;气象类节目;电视新闻;应用技巧
电视新闻的连续报道,是指对同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个阶段内的有关情况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持续性报道。这类报道中的各个独立报道互为补充,互为联系,结构紧密,层次、条理分明,对事实的“层层剥笋”使得新闻的本质和事件的实质被阐述得更为清楚和深刻。
一般而言,它由三条或三条以上连续报道的新闻组成,由于它的选题重大、采访深入和制作精良而成为电视新闻宣传中的重头戏,其立意新、开拓深、容量大和连续性强而形成的舆论强势,往往能使新闻给观众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进入21世纪,在社会生活日益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各种各样的气象事件频频发生,使得气象新闻报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气象新闻传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经历了从“直线报告”到“立体解读”的转变,气象新闻在媒体当中的地位已经不再是配角,而逐步变成了新闻媒体中的重要新闻品种。
美国传媒界普遍认为,气象新闻情况是受众每天最需要获得的基本信息之一,传媒不提供便是失职,因而即使是逐渐被电视、网络挖走受众的报纸业也在寻求气象新闻的突破。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美国各大报中最年轻,也是美国目前唯一综合性全国性的大型报纸——《今日美国》也十分重视天气信息的发布。早在1993年,《今日美国》就在第一叠(第一版块)的封底推出全彩色的天气预报版,这在当时美国纸质媒体中实属首创。其后美国各大报纸都开始引入彩色天气版,并不断拓展气象信息,逐步形成了专家分析、气象新闻深度调查等多种报道方式。
2006年中国气象频道的开播,标志着我国电视气象新闻制作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国家气象播报》《天气快报》《气象今日谈》等专业的气象新闻资讯类栏目的诞生,给各省级气象影视中心制作气象新闻提供了播出平台,也为气象新闻的连续报道提供了表达空间。
温州电视台为丰富气象电视节目,让市民更加便捷地了解天气预报,与温州市气象局合作,于2011年3月14日在温州电视总台公共气象频道推出温州话版气象节目,市民可以看到气象美女主播用温州方言生动形象地口播天气预报节目。
其实从2009年7月1日开始,温州市电视气象节目就已经开始使用主持人,不断丰富内容和改进形式,目前已在温州新闻综合频道、都市生活频道和公交车移动电视进行口播天气预报节目。
(一)意义
就气象新闻这一栏目来说,它的运作需要对天气形势准确分析,对现有新闻素材整合发掘之后,快速进行新闻选题以及部署。不过随着受众选择媒介层面的不断拓展,各类信息纷至沓来,如何准确策划让气象新闻吸引眼球成了目前气象新闻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方向。作为国内新闻栏目龙头的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就策划了很多连续报道,例如2007年7 月16日、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共同关注》栏目以《生死时速》为题连续播出了淄博市气象部门参与紧急高空救援的视频报道,时间总长达50分钟;2011年2月11日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电视栏目早4:00、6:00、8:00连续滚动播出的《安徽气象部门成功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电视新闻作品等,都是有着广泛影响力的连续报道。这些连续报道揭示了气象事件的来龙去脉、最新发展动向以及最终结果、事件的重大意义等,使得受众对整个事件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
(二)理念
1.受众意识——以人为本
就电视气象新闻的重要性而言,我们不难发现,气象新闻节目的策划必须围绕观众来做文章。二战时期美国有种“魔弹论”,意思是把观众当靶心,信息所到之处是传一个倒一个,所向披靡。但是当传媒市场细分时代的来临,特别是网络、手机个性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对电视产生巨大冲击。那么理所当然气象类新闻节目在不同频道、不同时段就应该针对不同的受众。很显然,不同身份的观众,所需要得到的天气信息也大相径庭:老年人更关注气象事件对自己和家人身体的影响;旅游受好者们更关注天气事件对出行的影响;农民更关心灾害性天气对农作物生长收获的影响;私营业主更在乎恶劣天气与货品供应的关系……
气象部门进行气象新闻宣传,有优势也有挑战,只有认真考虑受众因素,通过部门优势充分利用和整合气象资源,包括天气实况、气象预警信息、气象专家等,并采取合理的报道策略,才能成功地抢占受众市场。
2.栏目定位——内容为王
电视栏目定位往往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定位,二是对象的定位。我们正处在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电视媒体在自己的主打内容的设计上,能否做到“招招领先”,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连续报道的电视气象新闻是以内容为支撑,以选题策划为契机,标题、语言、悬念相结合的。
首先,选题策划要有话题性。连续报道由一篇篇单个报道共同组成,每篇报道看似独立,其组合起来却是一个整体,从而形成新闻的张力,能达到扩大传播面、加深传播效果的作用。连续报道的这种内在张力客观上要求这类题材在选题上初看起来必须具有不可预知性,具有一定的情节和冲突,有话题可以发挥,然后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边报道边核实,边调查边交待,达到气象科普宣传的目的。
其次,标题需要精心制作。人们常说“画龙点睛”,一篇新闻的生命力怎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标题的吸引力,取决于标题是否亮。而因为电视新闻是“易碎品”,一个标题两三秒种一闪而过,所以媒体从业人员就更要精心制作出那种让人一见钟情、过目不忘的标题。在连续报道中如果标题没有吸引力,观众可能没有看完便选择其他电视节目了。
第三,语言需要反复锤炼。由于气象新闻连续报道是要把相对复杂的气象事件表达给观众,因而电视连续报道的语言应遵循一定的深度,不仅要求高度浓缩、信息含量大,而且还要求带有一定的思辨性。但是由于电视观众不全是知识分子,尤其是气象术语和概念很多人乍看都无法理解,这就要求气象新闻连续报道的语言不仅要准确,还要生动性、通俗。它应该结合画面吸取各种语言之长,形象生动、有特色、有文采。
第四,设置悬念要有技巧。在电视新闻中,设置悬念可以造成信息传播中的暂时或者永久的信息断点,能够激起人的欲望和好奇心,引发人们进一步探求和思索,获得一种积极的收视状态。播报者在已经知道事实真相的情况下把自己当成一名观众,不断提问,层层探究,当悬念逐一解开之后,不用播报者下定论,观众也能自己得出答案了。
(一)保证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从业人员往往强调事实为先,新闻为后。不过新闻的真实性也是相对的,它与人们的认知度、现有的科技力量等密切相关。这种真实性也是即时性的,它是针对一定事实对象在某一时间范围内的存在状态、变动情况而言的,是以一篇篇具体报道的即时性而存在的。因而,气象新闻从业者要注重当下的现在真实。
(二)突出重要性
重要性是新闻价值的重要体现,就是在选题报道的过程中要注重与人们利益的相关性。气象信息遍布人们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任何人都需要气象信息的补充支撑,因而如何选取当下受众最需要的气象信息,怎样在传播过程中综合考虑受众的利益因素就显得十分关键了。采用连续报道方式虽然本身有其特有优势,但也先要满足人们第一层面的需求——发生了什么事,对这个事件感兴趣之后,他们才会想到要关心,为什么会发生,连续报道才有继续下去的条件。
2013年10月台风“菲特”正面袭击温州,这次台风风力强、雨量大,狂风、暴雨、高潮三碰头,防台形势十分严峻。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温州电视台迅速启动防台预案,多次召集专题会议部署抗台报道,发挥自己的传播优势,积极投身抗台宣传报道,通过连续报道为抗台抢险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三)注重服务性
近年来服务意识已在全社会得到了广泛的确立,如建设服务型社会、创建服务型机关、各行各业的承诺服务等,而“媒体也是服务”的观念,也逐渐得到新闻行业的广泛认同。结合气象服务的定位,气象部门的新闻工作更是要注重服务性。气象类电视连续报道关注影响工作农生产、人们生活的天气变化,不仅可以在逐步调查深入挖掘当中有效地指导生产,而且还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参谋。因而电视气象连续报道,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重视服务性气象新闻的引导和发布,旨在新闻宣传的过程中,解疑释惑、传递科学知识。
(四)强调科学性
气象新闻的发展壮大,是各级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共同努力的结果,不过由于媒体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非气象专业出身,在面对一些涉及气象用语的报道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出入,甚至在面对一个新闻事件时出于寻求新闻点的目标,常常会不经考察只求标题亮点,这很容易导致报道语言缺乏科学性。气象部门作为气象信息的权威发布者更不能为了新闻亮点而不注重科学性。
(五)发展创新性
有人说现在观众难伺候,像是“感冒”了,吃什么都没有食欲。电视机一打开,几十个频道轮流换,就是没有“一见钟情”的。但这也不能去怪观众,过去节目是产品占主导,产什么看什么;而现在是需求占主导,观众的视角宽了,选择余地大了,这是社会的进步。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环境面前,受众表现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得更为强烈。
一期比较好的连续报道,必须要有好的创意和新意。其实策划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不过新闻节目策划的创新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它是建立在广泛的旧的知识、信息基础上的新组合。所以气象新闻从业人员要敢于创新,善于从不同角度作发散性联想思维,勇于打破传统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不受经验的羁绊,在固有学识基础上寻求一点突破。
(六)倾向多元化
受众是新闻传播的积极参与者,受众又是流动和富于变化的,媒介必须及时追踪、了解最新动态和发展走向,才能不断适应、满足受众需求。在受众群体分化日趋明显,受众信息需求的多元与分化日益显著的当今,干部、工人、农民、军人、民营企业家、学生等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以及兴趣关注点各不相同,气象新闻传播媒体也要及时、充分满足多元群体的多样化要求,实行分流发展,从笼统追求“雅俗共赏”走向细致地满足“雅俗分赏”,在不同层次上满足受众多元信息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岩,黄匡宇,张联.广播电视新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陈娟.从直线报告到立体解读——解析气象新闻二十年嬗变[J].中国记者,2005(11)
3.辜晓进.走进美国大报[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温州广电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