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独立电影的发展

2015-04-09 17:52张亚婷
视听 2015年1期
关键词:微电影个性化

□张亚婷

浅谈中国独立电影的发展

□张亚婷

摘要:中国的独立电影真正意义上是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从文革之后,电影制作者突破样板戏的重围,走上了探索的阶段。正逢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外来的影视作品进入中国市场数量的加大,再加上人们逐渐的打破传统的思想束缚,在这样的环境中制作者运用自己的影视创作基础,运用本土化的叙事模式,不断地制作出具有个性化的电影。第六代导演独特的电影叙事和个人化的思想在影片中的出现,为中国独立电影的发展贡献了他们的力量。

关键词:中国独立电影;本土化叙事;个性化;微电影

一、中国独立电影产生的背景

中国的独立电影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其实中国的独立电影产生于更早的时间,只是在当时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下,独立电影是不被主流电影者们所接受的,被称为“地下电影”,这与中国的历史有着很大的原因。当美国独立电影出现的时候,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毛泽东的指导下,整个中国都在搞生产合作制,艺术被忽视。当时的影视作品都是与经济和阶级斗争有关的题材,总结起来都是在主流社会下创作的主流电影,个性化的东西根本就没有机会被创作。等到独立电影这种制作方式慢慢向世界范围社会蔓延的时候,中国社会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整个文艺创作围绕着样板戏这种模式,创作出样板电影,主要的创作原则是:“根本任务化”和“三突出”原则。根据这种创作原则,在文革后期电影生产的质量越来越差,创作者对这种样态也越来不满,在不断地寻求着新的影视创作模式。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慢慢的打破传统的束缚,这使得创作不断出现个性化的表达,制作也渐渐走向多样化,也就是电影的“独立”性慢慢出现的时候。

随着改革开放,伴随着我国电影工业的垄断以及国外资本对中国电影市场的逐步影响,中国的电影放映市场也在不断地开放,国家开放了对于民间的电影制作,电影工业的生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这些年轻的独立电影人。正逢独立这个时期,第六代导演如王小帅、娄烨、贾樟柯、张元等从电影学校毕业,慢慢出现在了中国的电影界,他们成为了独立电影的主力军,用不断突破传统电影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僵固的思想,走着个性化的创作路线,在叙事模式上也不断的突破,这成为当时电影产业中的一种新的创作方式,也可以称作为一种非官方的电影产生。这才是中国独立电影真正出现的时候——20世纪90年代。

二、中国独立电影与美国独立电影的异同

中国独立电影相对于美国的独立电影的出现晚了几乎半个世纪,在这半个世纪中,美国的经济不断地发展,但是中国却在不断地探索着新的国家道路,在这个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这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解放无疑具有很大的阻碍性。这种阻碍表现在各个方面,电影行业也是不可避免的。中国独立电影与美国独立电影相同的地方都是电影创作人不断冲破传统的叙事模式和寻求个性化的表达,他们所表达的题材都是生活中的偏度,立足于现实生活,着力表达中低阶层的生活,从理想到现实,又从现实回归于理想,对于理想的执着让他们更加关注对平凡个体最本真的生活状态、理想以及情感等方面的写实描述。与主流电影中的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格格不入,但是却能很好地触动人们的内心,与人们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因此培养了一批观众。如贾樟柯的电影着重表达改革开放中小县城由农业向工业的转变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贾樟柯站在一个客观的视角上,对这种变化的客观记录,表达出了强者和弱者在这种转变中的身份、地位和话语权,如《三峡好人》中,男主角一个外省人和四川当地人比他属于一个弱者,在寻亲的过程不断被骗和受到拒绝,在这种叙事中,人们感受到了朴素和老实农民的生活。

但是从独立电影的制作体制方面来看,中国和美国的电影却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影视行业是一个完全由国家经营、具有高度计划的体制封闭的垄断性领域;另一方面,影视的制作对资金和技术要求很高的行业领域,政策门槛与资金和技术门槛的双重性,限制了个体的、民间的、民营的影视创作和制作的发展,客观上也催生了独立于行业体制之外存在的所谓“独立影像”现象,这被称作是“行业体制内”的制作模式。电影之制作和发行都受到国家的监控,国家允许之后才可以拍摄和播放电影。在影片制作完成后,不符合主流的意识形态的电影直接被拒之于电影机构的审批之外,或者是不一定能在主流媒体上播放。但独立电影的特点恰恰是表现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东西,都带有导演个人的思考的影视作品,这样导致了很多中国的独立电影被称作为“地下电影”,像娄烨的《颐和园》,是个反映89学潮、动乱的影片完全被打上禁片的称号,到现在在一些主流的媒体上都是搜索不到的。而相对于美国的电影制片机制,他们当时在华纳电影制片厂、哥伦比亚等八大电影制片公司所控制,相对于中国的电影制作模式他们的制作是一种“行业体制外”的制作模式,这样无形中放宽了电影的制作和播放机制。中国的这种行业体制内的播放制度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期,随着国家电影政策的改变,2003年底,趁着国家文化产业改革的提出,国家广电总局一举颁布了四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行政法规《电影剧本(梗概)立项、电影片审查暂行规定》《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电影首次被明确为一种产业,这意味着中国民营电影制片业从此或得了合法的地位。新画面影视公司、华谊兄弟影视公司、世纪英雄影视公司、保利华亿影视公司、博纳影视公司,从此登上历史舞台,并且占据了中国很大的影视市场,这是对传统影视生产方式的一种挑战。从此中国的电影便成了行业体制内和行业之体制外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中国的一小部分独立电影得到了认可并开始在主流媒体内小范围的传播。这样才出现与美国独立电影概念几乎相同的独立电影。

三、中国独立电影的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如今的电影已经慢慢地开始国际化,第六代导演成为主力军,独立电影开始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在国际上开始露出头角。他们的影片用的是本土化的叙事方式,用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文本和场景加上自己个人的独特思考,用影视手段展现给观众,相对于国际和国内的大片影视没有宏大的场面,他们的作品往往都是在生活的场景中录制,正是这样的创作手段为使得中国的电影行业开始走向平民化、普通化和大众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制作提供了便捷的设备,如DV的出现,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导演记录真实的社会,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权利和自由,人们很随意就可以创作出一部“独立电影”,这样独立电影相对于90年代的独立电影又有了很大的区别,但独立电影打破传统的制作方式、表达个人的思想和写实的手法是不会改变的。

再者,新媒体的出现对独立电影提供了很好的播放平台,这种媒体也促使了独立电影走向“微电影”这种创作形态。微电影是以新媒体为播放平台、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微电影”体现出“三微”:“微时”“微制作周期”和“微投资规模”。长度只有30秒至5分钟,制作好之后可以随意地在网络上传或者下载,不受到电影机构的影响。对受众来说,观看也比较方便。

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电影市场还是相对比较混乱。如今科技支持下的DV短片和新媒体的播放平台下的“微电影”的出现,对中国电影界的发展起无疑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得独立电影朝着草根化、平民化、自由化的方向发展,他给创作者和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角,记录着中国复杂的发展状况,使得人们通过影片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各方面的共同监督和影视行业的改革,使得独立电影朝着更积极健康的方面发展,在未来以崭新的面貌展给观众,从而更好地实自身的价值。笔者相信未来的中国独立电影会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屈义植.中国独立电影探析[D].郑州大学.2012

2.詹庆生,尹鸿.中国独立影像发展备忘[J].文艺争鸣, 2007(5)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微电影个性化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中国微电影的发展生态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寒风吹彻》的个性化解读
高考议论文的个性化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