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媒体对“项目建设”类新闻的报道模式

2015-04-09 17:52张文涛
视听 2015年1期
关键词:项目建设

□张文涛

浅析媒体对“项目建设”类新闻的报道模式

□张文涛

摘要:重点项目建设都是当地党委政府对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它满足“重要性”,也是“为广大受众普遍关注的”;其次,重大项目工程一般都是“为民办实事”项目,必将给市民生活带来便利,还具有“贴近性”。在这两个普遍前提下,在恰当时机,融入时效性、新鲜性、趣味性、针对性等,重点项目报道很容易压倒其他类新闻,成功吸引人们的眼球。

关键词:项目建设;报道模式;挖掘新闻;深度解读

项目建设是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工作,谁拥有项目,谁的经济就有支撑,发展就有载体,工作就有抓手,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就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从这个层面来讲,努力搞好项目建设的宣传报道工作,是各地主流媒体的重中之重。

一、关于项目建设报道的经济学思考

现代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决定了任何一个项目都对所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内在影响”并产生连带效应。从重大基础性项目看,建设投资扩大了建筑业的生产规模以及对原材料和劳动力等相关需求。项目投入使用后,由于设施的功能给利用者带来效益。设施效果在波及过程中还会放大间接效果。比如,山区由于交通条件改善而使旅游业得到发展,并伴生餐饮、娱乐、度假等产业;高速公路通车会使沿线蔬菜生产降低运输费用、缩短运输时间,与其他产地相比提高价格和鲜度上的竞争力等等。

经济学理论用“发展极效应”来描述工业项目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重大项目往往能够改变一个地方的经济区位。如十堰、宜昌因为汽车、水电项目而成为区域经济中心。项目重大意味着配套生产的“扩散”量大,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吞吐量”大,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的“溢出”力强。从而推动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些都为地方媒体的采访报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深入基层去体验生活是新闻工作者寻找新闻线索、挖掘新闻题材的基本途径,但这一途径的收获相对于新闻要反映的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得到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还得多思考,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问题,这样才能对客观事物有全面的认识。

二、媒体要针对不同类别的项目建设搞好新闻报道

经过多年摸索和策划,各广播电视媒体对于重点项目的报道都有成熟的采访预案。

在报道的丰富性和实效性上,对某工程开工的报道能做到当天采访当晚播出,同时深入挖掘其他信息,做好项目的背景报道以及有关投资主体的人物专访。这样,不仅可以占得时效性的先机,在报道的角度和容量上,都得到了有力的扩充。

项目报道的范围由原来单调的修桥修路全面拓展到交通、能源、工业、商贸服务、城建环保、农林水利、社会事业、旅游、旧屋区改造、房地产等各行各业。报道关注面的扩大,决定了受众群体的扩大,这给重点项目报道增添了更多魅力。

在报道模式上,也从之前单调的开竣工类消息报道,充分延展、纵深、创新。形成了五种基本类型:(1)进展追踪型,跟踪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从设计、开工建设、阶段性进展,到竣工投用以及使用效果等等;(2)信息服务型,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改道、封闭,完工后产生的新便利等生活服务类信息,与大众密切相关,媒体很乐意担起提醒和告知的责任;(3)解读型,这是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深度报道,从该项目工程建设入手解读辐射力、带动性,延伸到经济建设、区域发展等;(4)综述型,更倾向于盘点、归纳、总结,它可以以产业链、项目群为主题、以时间为线,纵观历史发展,也可以是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大前提,综观各地各行业掀起项目建设高潮;(5)策划活动型,媒体作为活动组织者,以建设工地为现场,开展相关活动,或慰问劳动者,或带市民探班,或进行其他交流活动等。

三、报道中应避免的问题

尽管我们在重点项目报道上,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弊端,无一不直接影响受众的收视欲望。因此,要想拍摄出一条大家爱看的好报道,必须避免问题。

术语运用不当。重点项目报道,记者采访过程中,难免遇到很多专业术语,例如:城市矿山、城市建设中BT和BOT模式等。当记者把这些专业名词,原原本本地搬到新闻报道里,传播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要尽量少用术语,必须要提及时需附注“名词解释”,这就需要记者融会贯通,“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

通篇只见“建设”不见“人”。重点项目报道的虽是钢筋水泥等,但这也离不开建设者,最终目的还是为“人”服务。但现在充斥电视荧屏的很多新闻报道,全篇都是某工程的简介及建设进展等,完全找不到“人”这个因素。没有人气的报道,没有人情味的报道,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打动观众的内心。

报道模式化。这是记者采写的惯性思维和惰性态度在作怪。目前几乎超过半数的报道,都由工程概况、进展和预期目标三大段落组成。这种模式化的报道,以最直接的方式,为市民提供他们最想了解的要素,但观众看得多了、看得久了,难免觉得乏味。且记者保持这样采写模式久而久之,很容易忽略掉除重点工程进展外其他的新闻点,报道的效果大打折扣。只有丰富多样化的报道形式,才更能抓住观众的眼球。

材料堆砌,解说枯燥。这往往是记者拿到项目建设简介,拍摄几个画面,不是深入一线采访的产物。再加上各相关单位都有一些材料汇报,可以拿来摘抄。对于只需要工程概况和进展就可以成篇的部分记者来说,堆一堆这些材料即可。然而,汇报材料的语言,和新闻语言明显有很大不同,单靠这些生硬的语句堆砌出来的稿件,连编辑看了都头疼,更别说受众了。

四、获取受众关注度的途径

要解决以上问题并增强报道的受众关注度,主要有两个着力点。

(一)以平民视角挖掘现场新闻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使得向来低调的纪录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红。虽然是一部纪录片,且片中亮点很多,但最让观众难忘的,还是那些个辛勤劳动者质朴的笑脸,那是一份温润心灵的真诚。

作为一档美食节目,《舌尖》的视角对准的并不是美食大师、俊男美女主持,而是将焦点锁定在普通的渔民、农民、山民、牧民身上;它讲述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美食制作者的生存状态,普通大众很容易在这里找到共鸣。

由此推及重点项目报道,在报道项目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把部分目光放在与工程相关的人的身上。他们或许是项目建设者,或许是项目受益者。离开了他们,重点项目建设将成为无本之源,要找准这个平民视角,深入一线的采访必不可少。

2011年5月,笔者在深入湖北谷城经济开发区采访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进展时发现一个典型,台资企业襄樊新之光电子有限公司当年建设当年竣工当年投产,吸纳250多名青年就业,而该公司能放弃外地优惠条件落户谷城发展,归功于谷城籍打工妹肖娟的牵线打桥,于是笔者改变原来采访计划,深入采访打工妹肖娟的事迹,一条题为《打工妹肖娟引资1500万将台商企业“搬”回家乡》新闻在省、市广播电视台播出,这无疑比单纯的发一条项目竣工报道更胜一筹,收到很好宣传效果,还被评为当年襄阳好新闻一等奖。

正是这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才得以采制作出大家喜爱的新闻。这和单单坐在办公室堆砌材料,写不出让人心动的报道是一个道理。只有亲临现场,记者才可以把握真实,才能看到更富有感染力的细节,挖掘出更有群众基础的新闻报道。

(二)点面结合,深度解读

新闻事件并不是孤立的个体,它既处在一个社会大环境下,又与同时期周边各事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关注新闻事件的背景和意义更能彰显主体事件的新闻价值。

2013年的湖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谷城再生资源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湖北金洋冶金有限公司是谷城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支柱企业、全国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我们以此为由头,深入解读“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精心采访、大量占有相关素材的基础上,认真谋篇布局,一篇题为《循环经济的“谷城模式”》的报道在省、市台重磅推出。因此,做重点项目报道,不能局限于一时一物,要懂得点面结合、由此及彼,这样才能做出更厚重、更深刻的新闻报道。

当然搞好重点项目新闻的报道、策划,往往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家集思广益,对报道的内容、角度、形式等集思广益,预先予以安排。要想出奇制胜,有所创新尤为重要,怎样把报道做活,是重大新闻策划的主要诉求。诸如记者体验式报道,市民代表探访重点项目建设,邀请专家与百姓零距离沟通等等都具备着新闻报道的创新型和可实践性。

作者单位:(湖北省谷城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项目建设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策略分析
项目建设期内控制度体系顶层设计
电网工程项目管理有效性模型构建与研究
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体系及实施路径研究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可行性研究在项目建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