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生态问题研究综述

2015-04-09 14:59:38张荣梅于淑俐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金融生态研究

张荣梅,辛 波,于淑俐

(1.山东师范大学 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济南 250014;2.山东工商学院a.经济学院;b.工商管理学院,山东 烟台264005)

一、研究背景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市场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尤其是90年代以来,财税体制改革、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利率市场化等相关金融体制改革的层层推进,一方面不断推动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结构多样化、体系渐趋完善的金融系统;另一方面,也不断地暴露出我国金融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例如:金融监管缺位、金融意识薄弱、金融创新能力不足等。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一次次地证明了金融在经济中不可比拟的地位,更是提醒我们中国金融业在综合经营和金融创新这条道路上所面临风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敦促我们不断探索金融的新发展,实现后危机时代金融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探究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和金融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对2001~2002年我国不良资产的成因进行调查,发现30%来源于计划和行政干预;30%来源于国有企业信贷违约;10%来源于国家安排的关、停、并、转等结构性调整;10%来源于地方干预如司法、执法方面缺乏对债权人的保护;而只有20%来源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所形成的不良贷款。上述数据启示着我们:探究我国巨额不良贷款和金融风险的根源,不仅要从金融部门本身着手,更要注重金融部门运作的外部环境。而这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金融发展理论所能解释的范畴。

此后,国内学者不断尝试从各角度、各层次进行研究,金融生态的概念便应运而生。学者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4)在“经济学50人论坛”上,将生态学原理系统地引入金融领域,正式提出金融生态的概念。自此,金融生态备受学术界的瞩目,学者们纷纷从金融生态这一全新的视角来研究如何实现金融与经济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二、概念引入和内涵界定

金融生态作为一个仿生概念,其理论直接来源于生态经济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日益完善,白钦先教授(2001)认为特定的金融生态环境通过其环境容量和“净化”能力影响经济活动,对金融业发展具有约束作用[1],于2001年最早提出“金融生态环境”这一概念。2004年12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博士在“经济学50人论坛”上做了题为《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的报告。他将生态学原理引入金融发展领域,正式提出金融生态理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主张,突破了以往就金融论金融的狭隘观念,从本源上来研究金融运行的效率与稳定性问题,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金融生态概念提出后,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理论研究也快速发展。总体而言,对金融生态的内涵理解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观点:金融生态环境观和金融生态系统观。周小川(2004)认为,金融生态就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外部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基础条件,其中尤其强调法律的重要地位[2]。随后,苏宁(2005)等人对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强调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运行的影响,实际上就是将金融生态等同于金融生态环境[3]。

徐诺金(2005)最早将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生态区分开。他认为金融生态是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系统;而金融生态环境即为作用和影响金融生态的这些环境条件[4]。李扬(2005)认为金融生态系统是由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企业、家庭、政府、中介机构和监管机构所构成的群落及其所赖以生存的金融生态环境共同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金融生态环境则是指法律、会计、清算制度、中介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诚信文化以及当地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即金融运行所依托的基础设施、基本制度和外部经济环境[5]。他清晰界定了各构成因素在金融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明确指出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生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韩平(2005)、张鹏、姜玉东(2005)等人对金融生态系统观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完善[6-7]。

由此可以看出,环境观注重金融运行的外在环境,系统观则注重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金融生态环境只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笔者认同以李扬为代表的系统观的观点,将金融生态看作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具有自我修复功能的动态平衡系统。简单地说,它包括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主体和金融生态调节三个方面,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金融生态主体通过金融生态调节机制作用于金融生态环境,同时也受到来自金融生态环境强烈的反作用,具体表现为,金融生态环境会对金融生态主体的利益、金融的稳定运行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8]。三者之间只有实现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才能改善我国目前的金融生态状况。

三、理论体系研究

金融生态提出以后,有关金融生态的理论研究便蓬勃发展。目前我国关于金融生态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时间比较短,还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并且大多数研究集中在金融生态环境方面,对金融生态主体和金融生态调节研究相对较少。

(一)金融生态主体

作为金融生态系统核心因子的金融生态主体不单单是指金融组织,各类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个人、企业和政府机构,金融监管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均在此概念范畴之内。目前我国对金融生态主体的研究角度杂乱而分散,研究对象以银行体系为主。

在银行体系方面,刘震(2006)、牛艳梅(2011)全面剖析了银行业流动性过剩问题,提出通过维持良好的金融生态,同时推进外汇管理体系改革等措施来解决流动性危机[9-10]。牟怡楠、罗军华(2007)系统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来改善商业银行金融生态状况、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11]。在证券市场方面,李雪梅(2008)基于我国证券市场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何才能实现并维持证券市场的金融生态平衡[12]。王遥、杨辉(2008)对债券市场的金融生态进行探究,指出其作为金融生态圈的一大子系统,将对商业银行改革、资本市场稳定运行产生重大影响[13]。在金融监管模式方面,曾康霖、虞群娥(2003)认为实行何种模式,关键要看是否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14]。曹凤岐(2009)指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统一监管将是我国最优的监管模式[15]。此外,徐诺金(2005)指出金融产权的制度性缺陷是制约金融生态主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4]。

(二)金融生态环境

关于金融生态环境的理论研究较多,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界定;二是对金融生态环境作用机理的研究。

1.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界定。目前国内学术界对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界定并未达成统一,一是可以分为狭义的金融生态环境和广义的金融生态环境。周小川(2004)认为金融生态环境就是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市场体系、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微观层面的外部环境[2],是狭义观点的代表。易宪容(2004)、穆怀鹏(2005)、袁晋华(2005)等人认同广义的金融生态环境[16-18],认为金融生态不仅包括狭义观点中微观层面的基础条件,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体制条件和国际等一切影响金融的社会、自然因素都应囊括进来。杨子强(2005)从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阐述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认为鉴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可将狭义层面上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19-20]。二是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徐诺金(2005)和匡建国(2005)指出硬环境是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具有强制性的正式规则,软环境是指社会习俗、文化传统等不成文的潜在规则[21-22]。硬环境决定软环境,而法律制度则是硬环境的核心要素,所以提升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要从完善法治和法制环境入手。总体而言,目前学者们一般着眼于狭义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研究[23],对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宏观因素研究的比较少。

2.对金融生态环境内在作用机理的研究。金融生态环境包含多种因素,学者们从法律、信用、政府行为、经济基础、金融发展和社会中介服务等方面,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内部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法律方面,周小川(2004)、匡国建(2005)、皮天雷(2006)认为金融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是法律制度,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我国金融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指导性的建议[2,22-24]。在社会信用方面,王礼、钟意、陈琼英(2006)利用新制度经济学分析工具剖析金融生态失衡问题,发现其原因就在于社会信用的缺失,认为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提升金融生态的质量[25]。在政府行为方面,曹红辉(2005)比较了区域间差异化的改革开放政策、财政分配政策、税收政策、投资政策和金融政策来分析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非均衡性,认为政府应实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非均衡的状况[26]。张韶辉(2007)认为由于我国金融生态始终由政府所主导,导致目前非均衡状况的产生,通过研究政府行为与金融生态之间的关系,发现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27]。此外,代金奎(2007)综合分析了经济基础、金融发展和中介服务体系等因素在金融生态环境中的不同作用,认为必须遵循各因子的内在规律,实现各因子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金融的稳定运行[28]。

(三)金融生态调节

金融生态调节是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功能的前提,是实现金融稳定运行的保证,包括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两个方面。目前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不多。内部调节包括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企业破产和市场退出机制。外部调节主要是政府、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进行干预调控。一般而言,仅靠内部调节就可以实现金融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但是当金融市场失灵或者失衡超过内调节的范围的时候,就必须借助于外部调节来维持金融生态系统的稳定。徐诺金(2005,2006)认为价格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在内部调节中居于核心地位[29-30],并指出我国金融生态内部和外部调节都严重不足或被歪曲,应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机制,真正发挥监管的作用[4]。韩廷春、周佩璇(2010)特别强调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制度等外部调节机制的重要作用[31]。戚德艳(2008)在研究西部金融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发现,金融中介体普遍缺乏内部调节机制、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并且政府干预情况严重,这些都阻碍了金融生态的优化[32]。

四、实证研究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对金融生态的实证研究也做了一些探究,主要沿着以下两条路径:一是对区域金融生态水平评价的研究,二是对金融生态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研究。

(一)区域金融生态水平评价的研究

对金融生态水平评价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地区层面,并且大部分评价的是金融生态环境。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课题组(2005)的研究在指标体系的构建、实证方法的选择上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它选取经济基础、企业诚信、地方金融发展、金融部门独立性、法治环境、诚信文化、社会中介发展、社会保障程度以及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这九项作为评价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因素,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构建出刻画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综合指标[33]。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06)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包括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资源水平、社会信用及法制环境3个目标层、14个准则层和90项指标层的评价体系,来衡量金融生态质量状况[34]。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2006)以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假说切入,采用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计量方法对广东省21地区的金融生态进行实证研究,并对不同区域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35]。汪祖杰、张轶峰(2006)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安徽省1999~2003年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估[36]。张瑞怀(2006)、王玥(2010)将神经网络模型有机地运用到某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中[37-38]。张志元、雷良海(2006)借鉴国际金融评价理论最前沿的研究成果,采用模糊曲线模型来分析金融生态各因素对金融竞争力的贡献度,并对山东省各地市的金融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估[39]。周炯、韩占兵(2010)将金融生态评价体系指标简化,采用面板数据的混合估计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2001~2006年西部12省市的金融生态水平进行了实证衡量[40]。苗丽娜(2008)、郑孝肖(2011)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处理复杂系统方面的长处[41-42],构建了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分别对武汉市、贵阳市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政策调整应该“因时制宜”。刘磊(2009)、丁述军(2013)引入突变级数法[43-44],分别对贵州省遵义市和山东省17地市的农村金融生态水平进行定量分析。

由上述文献综述可以看出,我国学者通常采用数据包络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BP神经网络模型等方法来评价区域金融生态水平。这些方法都存在各自的缺陷,有的计算比较复杂,有的权重存在主观性。近几年来,学者们开始引入模糊曲线模型、系统动力模型、突变级数法等新的实证分析方法,但是仍然比较少且存在不足,需要学者们进一步探究和创新。

(二)金融生态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研究

从内生增长角度,将金融生态作为内生变量,来探讨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对金融发展理论的一大创新。关于金融生态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一般运用回归分析、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及VAR向量自回归模型等计量模型。辛波、于淑俐(2007)选取金融相关比率和财政支出指数为自变量,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指数和人均GDP增长指数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对金融生态与山东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认为金融生态对山东经济增长没有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45]。温智良(2008)从经济因素入手,运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对江西省及其所辖11个区市的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经济增长效率与金融生态环境彼此相互约束、相互影响的结论[46]。周琼(2009)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对江苏省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江苏省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存在不完全的双向因果关系[47]。

近几年来,学者们开始尝试新的研究方法以期更好地探析金融生态与经济增长的动态相关关系[48]。廖林(2008)、崔健 (2012)认为传统的固定参数模型无法反映出金融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创造性地引入具有可变参数性质的状态空间模型来分析区域金融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49-50]。于平、朱顺杰和逯进(2013)采用层次分析法和耦合方法对山东省金融生态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深入探究,结果表明,山东省金融生态和经济增长的耦合度逐年上升,呈现出明显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态势,但市域间发展水平不平衡[51]。

五、改善金融生态的对策建议

良好的金融生态能够促进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金融风险,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因此,不少学者就如何改善金融生态进行了研究,大体可以分为金融生态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两个方面,目前学者关注更多的是金融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设,关于金融生态主体自身建设相对要少一些。

在金融生态主体方面,朱德位(2006)提出不均衡的金融结构是目前我国金融生态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包括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国有金融与非国有金融、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的二元性,认为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必须把优化金融结构放在重中之重[52-53]。叶德磊(2006)认为目前我国金融生态系统还无法实现良性循环,应不断推进金融创新,促进金融产品的健全与多样化,推进制度创新以便形成完善的创新响应机制[54]。在金融生态环境方面,周小川(2005)将改善金融生态比喻为“化学变化”,是金融机构内、外部综合因素的“化学变化”,提出具有代表性的优化策略:第一要建立健全法律和执法体系,尤其是《破产法》的制订和完善;第二要加快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步伐;第三要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第四要提高审计、会计、信息披露等标准;最后要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55]。徐小林(2005)通过分析山东省聊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状况,提出如下建议:建立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包括以政府为主导的多方沟通协商机制;进一步夯实社会信用基础,推进中介服务体系的完善;深化企业改革,形成良好的银企关系;严格执法,加大对金融债权的保护力度;着重发挥央行在金融生态建设中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建立科学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等[56]。另外,易宪容、卢婷(2006)认为制度在金融生态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基础性制度。我国金融生态水平之所以如此低劣,就是因为基础性制度的缺失。因此,构建完善的基础性制度是提高我国金融生态质量的必经之路[57]。

总之,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是一个艰巨的、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注重它赖以生存的金融生态环境,更要加强金融生态主体自身的建设。只有社会各方面协调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尽快提升我国金融生态水平。

六、研究述评与展望

金融生态一经提出,便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突破了以往就金融论金融的研究范式,拓展了金融问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金融生态研究经过近十年的理论积淀与实证探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我国当前的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但是仍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还存在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金融生态主体的研究零散而不足。其一,国内一般仅仅将银行体系作为研究对象,或者将其代表整个金融系统,以偏概全。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尚不成熟,证券、保险、信托业等还不发达,以银行为主体的研究现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层层推进,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证券、保险业必将在金融市场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且证券、保险业的金融生态与银行业也存在诸多不同,因此,以后需要加大对证券、保险业的研究力度。其二,完全忽视了作为消费者的个人、企业、政府机构以及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等金融生态主体。如何将他们与金融机构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体系内,全面地反映金融生态主体的内涵,也是以后研究的一个难点。第二,在金融生态环境方面,学者们对狭义的金融生态环境即微观层面的外部环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例如:法律制度、社会信用、金融发展等,却很少涉及宏观层面上的外部环境,如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国际环境等。因此,笔者认为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越来越多地关注宏观环境对金融运行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第三,区域金融生态水平评价的微观基础混乱,即在实证分析中构建的指标体系存在较大差异,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也不同,导致实证研究缺乏规范性。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个地区的金融生态水平评价,不同的人选取的指标不一,选用的评价方法不同,各指标的权重也存在着客观和人为因素,再加上数据获得的难度,导致评价结果千差万别。因此,需要对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可行性继续进行深入探究。第四,在实证研究方面,对于区域金融生态水平评价和金融生态与经济增长相关性两个方面,学者分别做了不少探究,但是把二者结合起来,来考察金融生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还很少。另外,不管是在区域金融生态水平评价方面,还是在金融生态与经济增长相关性方面,实证研究方法都比较单一,只是从局部或者静态地反映了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金融生态本身就是一个交叉学科,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动态演变系统,要尤其注意借鉴理工学科中的实证方法和国际前沿的相关理论成果,来探究金融运行的动态性和稳定性。第五,在改善金融生态的对策上,虽然学者就金融生态内、外部各个方面提出了诸多建议,但是大多都是在理论层面空谈,对于我国当前金融改革以及经济发展的实际而言,可操作性不强,实践价值不大。在以后的研究中,要注意将提升金融生态水平的政策落于实际,真正做到为我国金融体系改革与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总之,当前运用生态学和仿生学原理来研究金融问题,仅仅引入了一些基本的概念,浮于概念分析层面,还未能对金融生态的动态演变进行深入的、实质性的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要不断拓宽研究角度,创新研究方法,深化研究内容,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层次,着重研究金融生态系统各因子是如何相互影响、协作运行来达到动态平衡状态,真正做到用生态学的思维方式来研究金融的发展,以期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生态理论体系,实现我国金融与经济的高效运行与可持续发展。

[1]白钦先.加入WTO对我国金融资源配置和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兼论政策性金融应发挥的作用[J].南方金融,2001,(1):28 -30.

[2]周小川.法治金融生态[J].中国经济周刊,2005,(l):4 -5.

[3]苏宁.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内涵[J].金融信息参考,2005,(10):6.

[4]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2):35 -45.

[5]李扬.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研究:初步研究[J].福建金融,2005,(7):4 -7.

[6]韩平.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是系统工程[N].金融时报,2005-5-24(1).

[7]张鹏,姜玉东.我国金融生态体系的改进与优化[J].财经科学,2005,(4):25-30.

[8]谭志雄,陈茂直,姚斯杰.金融生态理论研究综述[J].技术经济,2011,(2):111 -116.

[9]刘震,张惠.解决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根本:改善金融生态[J].财经科学,2006,(7):7-12.

[10]牛艳梅.金融生态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研究[J].企业经济,2011,(8):170-172.

[11]牟怡楠,罗军华.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特殊性:基于金融生态环境的分析[J].生态经济,2007,(9):64-67.

[12]李雪梅.我国证券市场金融生态平衡探析[J].商业时代,2008,(24):63-64.

[13]王遥,杨辉.债券市场金融生态与发展市政债券[J].中国流通经济,2008,(3):77-80.

[14]曾康霖,虞群娥.辩证地看待银行业的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J].金融研究,2003,(7):68-72.

[15]曹凤岐.改革和完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J].北京大学学报,2009,(4):57-66.

[16]易宪容.利率市场化下的金融生态[J].互联网周刊,2004,(12):70 -71.

[17]穆怀鹏.改善金融生态推动金融市场发展[N].金融时报,2005-07-19(2).

[18]袁晋华,朱锦.建立我国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武汉金融,2005,(11):47-48.

[19]杨子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J].济南金融,2005,(5):3-6.

[20]杨子强.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健康发展[J].银行家,2005,(5):24 -28.

[21]徐诺金.论我国金融生态环境问题[J].金融研究,2005,(11):31-38.

[22]匡国建.完善金融生态法律制度的思考[J].金融研究,2005,(8):37-43.

[23]高建良.中国低碳能源金融发展之主要问题探讨[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3):92-96.

[24]皮天雷.金融生态的法律制度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2):7-11.

[25]王礼,钟意,陈琼英.新制度经济学视域中“金融生态”的研究综述[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93-95.

[26]李扬,王国刚,刘煜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7]张韶辉.政府行为与金融生态环境问题分析[J].经济纵横,2007,(6):29-31.

[28]代金奎.金融生态环境研究综述[J].济南金融,2007,(2):50-52.

[29]徐诺金.论金融生态平衡的内在调节机理[J].南方金融,2006,(12):27-30.

[30]徐诺金,黄丽珠.关于金融生态平衡及其调节原理[N].金融时报,2006-10-16(5).

[31]韩廷春,周佩璇.金融生态系统失衡及调节机制的实证研究[J].理论学刊,2010,(8):31-36.

[32]戚德艳.西部绿色金融生态的构建思路[J].商场现代化,2008,(4):380-381.

[33]李扬,王国刚,刘煜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4]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l):10-13.

[35]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广东区域金融生态实证研究[J].南方金融,2006,(11):5-8.

[36]汪祖杰,张轶峰.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6,(5):150-158.

[37]张瑞怀.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10):29-31.

[38]王玥,伍昱铭,刘有为.区域金融生态评估方法研究[J].金融经济,2009,(22):111-113.

[39]张志元,雷良海.区域金融综合竞争力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2006,(6):20-25.

[40]周炯,韩占兵.区域金融生态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检验[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2):88-93.

[41]苗丽娜,胡国晖.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金融生态环境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2):316-318.

[42]郑孝肖.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J].经济视角,2011,(7):14-15.

[43]刘磊.突变级数法在农村金融生态评价中的应用[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6):25-28.

[44]丁述军,卞 浩,王 蕊.基于突变理论的山东省农村金融生态实证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3,(3):57-62.

[45]辛波,于淑俐.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山东经济,2007,(6):127-131.

[46]温智良.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效率实证研究[J].工作研究,2008,(8):64-65.

[47]周琼.江苏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48]王修华,周翼璇.破解金融排斥:英国的经验及借鉴作用[J].理论探索,2013,(6):80-83.

[49]廖林.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J].南方金融,2008,(9):21-24.

[50]崔健,刘东,王帆.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以京津冀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7):115-117.

[51]于平,朱顺杰,逯进.山东省金融生态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分析[J].青岛大学学报,2013,(2):71-75.

[52]朱德位.优化金融结构:改善金融生态的另一个视角[J].上海金融,2006,(1):19-23.

[53]胡炜.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问题的反思[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6):58-62.

[54]叶德磊.论我国金融生态圈优化与金融创新的功效[J].当代经济科学,2006,(4):34-39.

[55]周小川.周小川谈“金融生态”[N].人民日报,2005-03-28(3).

[56]徐小林.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方法[J].金融研究,2005,(11):39 -45.

[57]易宪容,卢婷.基础性制度是金融生态的核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47-54.

猜你喜欢
金融生态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6
君唯康的金融梦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