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宁
(1. 安徽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2. 中国社会科学院 财经战略研究院, 北京 100045)
流通企业“走出去”与我国产品价值链创新
丁宁1,2
(1. 安徽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2. 中国社会科学院 财经战略研究院, 北京 100045)
摘要:流通企业“走出去”是促进我国产品价值链创新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流通企业外向国际化还处于初级阶段。文章分析我国流通企业“走出去”的方式,研究我国流通企业外向国际化的影响因素,探索流通企业“走出去”促进我国产品价值链创新的机理,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结果表明,流通企业“走出去”改善产品价值链薄弱环节,提升价值链治理效率,形成“买方驱动的价值链”创新,并推动产品价值链升级。
关键词:流通企业;“走出去”;价值链;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货物贸易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2013年,中国货物贸易额达到4.16万亿美元,成为全球货物贸易量最大的国家。但由于缺乏自主分销的国际流通渠道,我国长期被跨国公司低端锁定于国际价值链低端环节[1],出口贸易中的很大部分利润为国际分销渠道所占有,进口产品经常遭受价格歧视待遇,一些高新技术、专利产品的进口甚至受到很大限制。随着中国经济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我国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其中,流通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2013年我国批发和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136.7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5.2%。截至2013年底,我国批发和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818.81亿美元。流通企业加快“走出去”有利于提升中国传统优势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实现国内与国际市场的联动发展,并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优质资源促进我国产品价值链创新。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流通企业如何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对我国产品价值链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分析流通企业“走出去”的方式,研究我国流通企业外向国际化的影响因素,探索流通企业“走出去”促进我国产品价值链创新的机理。
一、 流通企业“走出去”的方式
(一) 零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在外资零售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和竞争压力增加的背景下,中国零售企业也在尝试“走出去”以拓展国际市场。但总体而言,中国零售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和市场分布较小,经营绩效也有待提升[2]。在2003年6月,北京天客隆超市有限公司在俄罗斯投资失败之后,华联、苏宁等零售企业开始尝试并购海外已有一定经营基础的同类业态企业,以更加适宜的对外投资方式开拓国际市场。例如,2005年12月,北京华联集团以400万新元并购新加坡西友百货[3]。2009年7月,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宁云商)以8亿日元并购日本家电连锁企业LAOX株式会社27.36%的股权。2009年12月,苏宁云商以3500万港元并购香港镭射公司,从而在香港旺角、尖沙咀、屯门、沙田等核心商圈拥有22家家电连锁门店[4]。截至2013年底,苏宁云商分别在香港地区和日本拥有29和12家连锁店铺。总体来看,我国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超市和专业店等新兴业态,在投资区位上主要集中在亚洲,投资方式逐渐转向以并购方式为主。
(二) 批发业的国际化
在批发业国际化进程中,东部沿海较为发达的批发市场以出口产品的方式进行国际化经营的积极探索。随着中国批发市场特别是浙江等地小商品专业市场的蓬勃发展,专业市场国际化水平逐步提升,批发经营主体开始往境外逐步输出资本,以合资、独资方式建立办事处或专业市场,充分利用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进行内贸与外贸、贸易和投资的联动发展。目前,由中国商人创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外专业市场有俄罗斯“海宁楼”、南非“中华门商业中心”、美国洛杉矶的中国商贸城等。
另外,在国家的积极扶持和政策引导下,一些大型批发企业集团国际化经营水平逐步得到提升,特别是在生产资料批发业中,以浙江物产、天津物产为代表的大型流通企业积极向外输出资本建立境外分支机构,通过资产专用性投资提高生产资料价值链关键环节专业化水平和竞争优势,强化供应链一体化集成服务能力,努力向供应链系统服务集成商转型。目前,浙江物产在香港、新加坡、加拿大、印度尼西亚、越南、土耳其、阿联酋等地建有比较完善的供应链服务体系。天津物产在美国、德国、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8家境外分支机构。大型批发企业集团通过强化采购、销售以及价值链一体化整合竞争能力,极大地提升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地位。
(三) 制造企业组建供应链国际战略联盟
缺乏自主的国际销售渠道一直是困扰制造企业提升全球价值链位置和获利能力的瓶颈。对此,一些有实力的制造企业开始通过组建供应链战略联盟,积极探索国际化分销渠道的构建途径,通过资源共享以强化价值链销售环节的竞争能力。其中最典型的是海尔与三洋组建的国际战略联盟。例如,海尔与三洋合资成立“三洋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不仅借助三洋在日本成熟的专卖店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而且也使冰箱和洗衣机等产品逐渐进入日本的大型连锁商店[5]。三洋还为海尔提供相关售后服务,这大大提升日本消费者对海尔产品的满意度。另外,TCL集团与全球第四大消费类电子供应商法国汤姆逊公司合资组建全球最大的彩电供应企业TTE,从而优化公司在欧洲和美洲市场的价值链布局。
二、 我国流通企业“走出去”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Alexander(1997)[6]关于零售国际化的动因分析,影响流通企业“走出去”的因素主要来源于推动和拉动两个方面。
(一) 推动我国流通企业“走出去”的因素
1.流通业市场竞争激烈。近年来,我国流通市场集中度逐步提升,市场竞争程度较为激烈。零售市场方面,大型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已完成二三线城市的布局,超市、百货店等业态在城市市场较为饱和,城市稀缺的商业用地和工资上升进一步增加零售企业经营成本。2013年全国连锁零售业店铺总数增长速度比2012年下降了0.4%,销售额增长速度比2012年下降了0.9%,房租和人工成本分别上涨11%和18%,大型零售企业店铺扩张和销售额增长幅度放缓。由于与外资零售业存在资金、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上的差距,内资零售企业也受到外资零售企业市场进入带来的竞争压力。一方面,流通业增幅减缓是产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流通业市场进入壁垒低,服务差异化程度低导致竞争激烈,再加上网络零售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流通企业市场增长空间受限。因此,“走出去”是我国流通企业扩大经营范围和缓解国内市场竞争压力的重要选择。
2.国家优惠政策的出台。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流通企业“走出去”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鼓励政策,在金融信贷、财政税收、信息服务等方面支持流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7-8]。进入“十二五”以来,国家支持流通企业对外投资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例如,国家发改委进一步增加流通企业“走出去”信贷支持,税务总局完善国际税收协定网络,商务部构建境外投资风险防范系统,外汇管理局进一步推进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改革。十八大报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更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扩大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创新投资方式。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结合本地企业和行业实际情况,出台了促进本地流通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措施。这些优惠政策为流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也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
3.企业经营能力的提升。近年来,随着外资商业企业市场进入和竞争程度的加剧,我国流通企业组织化得到较大程度地提高。在信息技术方面,流通企业已普及采用门店销售时点系统,大型流通企业在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信息化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以浙江物产、苏宁为代表的流通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并在特定的目标市场建立了经营网络,跨国采购、物流、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知识不断积累,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和供应链整合能力也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得到提升,这也为国内其他流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示范和借鉴。
(二) 拉动我国流通企业“走出去”的因素
1.推动流通企业向全球价值链转型。“走出去”是流通企业由国内价值链向全球价值链转型的必要途径,苏宁等国内大型流通企业在国内价值链中具有较强的整合能力,但在国际市场中还未构建企业自主的全球价值链。流通企业“走出去”将逐步构建完整的国际分销网络,将国内分销网络与国际市场有效衔接,拓展与国内制造企业的业务合作范围,这也有利于产销双方建立紧密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为组建供应链战略联盟和推动价值链整体升级创造条件。“走出去”也有利于流通企业运用国际市场的人才、技术等优质资源提升价值链关键环节的竞争优势,并逐步推动国内价值链向全球价值链转型。
2.有利于提升流通企业竞争力。首先,流通企业“走出去”扩大了企业的市场范围,实现企业内外贸业务的一体化整合,这将壮大公司采购和销售规模,提升公司与价值链上游企业的议价能力,增强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而加快公司的组织化、专业化、集团化发展速度[9]。其次,“走出去”也有利于扩大流通企业品牌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通过“干中学”积累和提升现代商业企业管理知识和经验[10],在全球范围内引进优秀的人力资源,加快研发、技术更新速度,降低研发成本,加强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作,塑造企业在价值链核心环节的竞争优势。最后,流通企业“走出去”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为国内消费者企业寻求质优价廉的产品,丰富国内商业销售的品类品种,满足顾客差异化的消费需求,降低我国高端消费的外流,提升国内顾客的品牌忠诚度。
三、 流通企业“走出去”促进产品价值链创新的机理
(一) 改善产品价值链薄弱环节
流通企业“走出去”在境外建立分支机构,形成自主分销体系,这将改善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薄弱环节的活动能力,并为制造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服务。一方面,流通企业将国内优势产品更加快速便捷地销往国际市场。另一方面,流通企业也可在全球范围内为制造企业采购质优价廉的原材料,这将降低制造企业的销售、采购和搜寻成本,巩固我国传统比较优势产品的国际市场地位,并通过价值链互动发展和自主创新突破跨国公司的“俘获型”生产网络,摆脱国际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实现产品、功能和工艺的升级。在国家价值链中,价值链空间活动主要集中在一国,商贸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实现卓越的价值链创新绩效[11]。在全球价值链中,流通企业“走出去”可以提升产品展示和市场营销效率,从而不断拓展价值链活动的空间范围和市场需求,并加强与价值链国内生产环节的联系和互动,使制造企业集中资金、人力等资源致力于产品技术创新,不断促进价值链各环节活动的自主创新和空间重组,从而创造出更高的产品价值。
(二) 提升价值链治理效率
流通企业“走出去”可以加强国内相关企业与全球价值链的组织链接,增强价值链治理者的渠道、信息和品牌优势[12],有效降低协调价值链各分工链条的交易费用,提升价值链集成协调能力,从而提升价值链治理效率。鉴于目前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价值链治理模式以市场和等级制为主[13-14]。由于国内与国际市场交易环境的差异,市场治理可能因为协调难度高导致效率不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缺乏大型国际化经营的制造和流通企业,因此等级制治理模式较少。而流通企业“走出去”有利于建立国内与境外相关企业的网络组织链接,优化模块型、关系型、领导型价值链治理模式的比例。这些价值链治理模式的转变比较适应目前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规模、产品和市场特征,众多中小型的制造和流通企业可以根据产品和企业具体情况,选择模块型、关系型和领导型治理模式,在复杂的国际交易环境中提高生产和流通的空间位置上的集聚程度,降低价值链环节协调费用,并通过内外贸联动发展不断壮大价值链环节活动上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培育产品和服务专业化优势[15],增强企业价值链对国际市场的快速反应和供应能力。价值链协调能力的增强必将推动价值链的升级和创新,形成报酬递增的利益源泉,这反过来又会增强价值链各环节主体的联系和互动程度,进一步提升价值链治理效率。
(三) 形成“买方驱动的价值链”创新
流通企业“走出去”不仅在境外建设稀缺的销售资源,而且增加对国际市场需求的知识,提升识别价值链薄弱环节和专家支持的能力,形成“买方驱动的价值链”。在具体的市场环境中,通过与消费者的近距离接触,快速准确地把握国际需求信息,为产品设计提供专家支持,使产品设计与国际需求潮流快速接轨。例如,浙江轻纺城在世界服装时尚之都纽约和米兰建立办事处,有效地把握世界的流行趋势,为国内产品和工艺升级提供指导。另外,海宁中国皮革城在国际皮草业领导市场丹麦组建海宁·哥本哈根皮草学院,通过产品、营销和设计的专业培训提升销售人员在国际市场的综合能力。另外,买方驱动的价值链不仅表现以销售渠道逆向整合商品流通网络,而且提升在全球范围寻找供应商的能力,这有利于流通企业向专业化的供应链集成贸易商转型。流通企业“走出去”还可以为制造商寻找高质量的原材料,降低采购成本,通过价值链各环节活动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不断拓展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最终形成“买方驱动的价值链创新”。
(四) 推动产品价值链升级
流通企业“走出去”有利于改善产品价值链物质和知识技术投入结构,便于企业掌握国际市场需求信息和最新的设计潮流,这有利于我国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集群改良产品设计和工艺流程。例如,浙江轻纺城在日本大阪设立办事处,提升设计和研发水平,促进轻纺城的工艺升级。其次,在工艺升级的基础上,流通企业“走出去”便于在境外为制造业寻找高质量的原材料,为产品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比较典型的例子如浙江物产和天津物产,积极建设境外生产资料供应基地,提升铁矿石、锰矿的等进口原材料质量,增强国内相关企业在资源产品的开发能力。在产业功能升级上,流通企业外向型国际化经营拓展我国商贸服务业的空间范围和市场规模,提升现代交易手段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极大地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产品服务功能。而对制造业而言,流通企业“走出去”为其工艺和产品升级提供原材料和专家指导,承接产品销售和售后环节的服务外包,使制造企业在价值链核心环节上集中资源,不断获得新的企业竞争优势。通过外向型国际化和价值链环节的优势互补,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的服务功能在国际市场中得以拓展和提升,企业有效培育自身核心竞争能力和价值链动态活动能力,从而推动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的整体产业功能升级。价值链的整链升级需要技术、产品、流程的突破性创新,由于我国流通企业“走出去”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价值链整链升级的例子还较少。但是从价值链升级的内在机制看,价值链升级一般沿“工艺—产品—产业—整链”路径发展,因此在有效地推动工艺、产品和产业升级的基础上,流通企业外向型国际化将有利于推动我国企业在价值链各环节的动态能力,为其突破性创新积累核心生产和服务要素,最终必将推动我国低附加值产品价值链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价值链升级。
四、 相关政策建议
(一) 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和进入模式
“走出去”给流通企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国际市场经营风险较大,市场竞争激烈。我国流通企业外向国际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根据市场定位和企业内外部条件采取正确的进入模式。我国流通企业可以选择一些新兴经济体以及与我国文化、消费习惯相近的国家、地区进行商业存在方式的对外直接投资,降低市场差异造成的风险和成本。在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可以采取设立办事处、合资、参股等多种形式投资方式,实力较强的流通企业也可以并购已有的商业店铺,获得稀缺的商业资源并加快销售网络扩张的速度。
(二) 重视内外贸一体化联动发展
流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应重视内外贸一体化联动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国外市场和资源,将国内的产品、服务等优势扩散到国际市场,扩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利益。同时,整合国际市场优质资源提升技术、研发和销售等方面专业化水平。通过内外贸业务的联动发展来整合公司的国内价值链,嵌入直至打造自主创新的全球价值链,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我国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成长。
(三) 加快流通企业创新步伐
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流通企业应加快流通组织和技术创新的步伐,加快兼并重组以壮大企业规模,与制造、物流、金融等行业企业组建供应链战略联盟,小规模企业可以采取组团、加盟等形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快物流、结算、电子商务等流通信息化方面的建设速度,缩短国内流通企业与国际同行在流通技术上的差距。
(四) 构建系统的企业国际化政策体系
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流通企业“走出去”,并取得了较好的政策绩效。但目前,我国在流通企业国际化方面政策体系还不系统,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应明确职能分工,加强部门间联系和协作,构建系统化的流通企业国际化政策支持体系,提升信息发布、风险评估、技术支持等方面政府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流通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志彪.从后发到先发: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J].产业经济研究,2011(4):1-7.
[2]刘文纲.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战略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0-15.
[3]王立勇.北京华联跨国并购进军新加坡[N].中国商报,2005-12-17(8).
[4]王杨二.苏宁以并购推动国际战略[EB/OL].(2010-02-01)[2014-10-01].http://www.cqn.com.cn/news/zgzlb/diliu/296143.html.
[5]柯银斌,康荣平.跨国并购交易的“海尔方式”[N].第一财经日报,2012-04-06(6).
[6]ALEXANDER A.International Retailing[M].Oxford:Blackwell Business,1997:123-125.
[7]汪旭晖.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可行性与战略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9):81-87.
[8]毕克贵.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特殊意义背景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3(11):111-119.
[9]宋则,常东亮,丁宁.流通业影响力与制造业结构调整[J].中国工业经济,2010(8):2-7.
[10]郭冬乐.中国内外贸一体化的实践、目标与政策建议—对流通组织形式的考察[J].财贸经济,2004(5):18-23.
[11]周升起,兰珍先,付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地位再考察[J].国际贸易问题,2014(2):3-12.
[12]田巍,余淼杰.企业生产率和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基于企业层面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2(2):383-408.
[13]徐从才,原小能.流通组织创新与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J].财贸经济,2008(1):101-128.
[14]周长富,张二震.基于流通创新的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内在机制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3):5-10.
[15]张少军,刘志彪.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动力、影响与对中国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9(11):5-15.
(责任编辑郑英龙)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Going Out” and Innovation of Value Chain in China
DING Ning1, 2
(1.Schoo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andTrade,Anhui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Bengbu233030,China;
2.InstituteofFinanceandTradeEconomics,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Beijing100045,China)
Abstract:Circulation enterprises “going out”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promote product innovation value chain in China. However, at present, Chinese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outward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going out” patterns of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analys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outwar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and explores the mechanism of the “going out” of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value chai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oing out” of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improve weak links of the product value chain, enhance the governance efficiency of the value chain, and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the product value chain through the formation of the buyer-driven innovation.
Key words:circulation enterprises; “going out”; value chain;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5)01-0013-06
作者简介:丁宁,男,副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流通经济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流通创新的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研究”(70973049);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流通创新保障安徽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AHSKQ2014D38)
收稿日期:201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