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华
中国人民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关于应对“人伤黄牛”问题的举措与成效
———基于人保财险上海市分公司情况调研
□陈敏华
中国人民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上海话里有一个词叫“打桩模子”,是指站在特定的交易场所门口,嘴巴不停地忽悠,万事都能搞定的人,因其站在那里腿脚上下不停地抖动,神似打桩机,故称“打桩模子”,又俗称“黄牛”或“托”。
上海的“黄牛”史,跟上海开埠170多年的历史一样长,这个群体,转战于各行各业,无孔不入,善于钻营。交通事故“人伤黄牛”在上海最早出现于2005年前后,随着家用车数量不断攀升,车祸事件频繁发生,“人伤黄牛”也开始从个体隐蔽操作转向职业化发展,并形成交通事故人伤案件造假一条龙服务模式。
这边收取高额代理费或用少量资金买断伤者交通事故索赔权,那边通过造假向保险公司“狮子大开口”索赔,将大部分保险赔偿金纳为已有,“人伤黄牛”通过全程参与交通事故或参与理赔重要环节来“创收”。主要方式有如下几种:
(一)“买断”事故
交警支队事故科办公点周边林立的“交通事故咨询机构”及“律师事务所”和分布在医院、救护单位的线人为“人伤黄牛”提供了充足的交通事故来源,他们一获得人伤事故消息,立即上门,花言巧语,从伤者家属手中买断事故,并想方设法阻止当事人与保险公司联系。
(二)攻关医院,篡改病史
“人伤黄牛”中,有一部分人凭借与个别医院和医生的特殊关系,把原来初期诊断的轻微伤病,通过后期制作变成更为严重的伤残,达到伤残评级标准。按照上海目前一个伤残等级87702元的标准,“人伤黄牛”只需拿出小部分攻关费用,剩余部分就可成为其净利润。
(三)夸大或虚假伤残鉴定
在伤残鉴定上做文章是“人伤黄牛”获利的主要方式,通过熟悉的伤残鉴定机构作假、夸大伤残等级,向保险公司提出巨额索赔。这个过程中,一起小小的脑震荡交通事故,一经他们之手,索赔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
(四)专业律师团
“人伤黄牛”中,有一部分人本身就拥有律师资格证书,还有一部分与专业律所联合,专接人伤交通事故案件,索要高额代理费。
“人伤黄牛”应运而生的十年,也是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以下简称“人保财险上海市分公司”)人伤理赔人员与其斗智斗勇的十年。经过经年累月的博弈,该公司理赔人员逐渐摸索出一些规律。近两年,该公司不断改变自身,创新机制,打造以“调解为先”的车险人伤案件理赔管理模式,力求做到被保险人、伤者、保险公司“三方共赢”。
(一)锲而不舍地推动司法创新
以正常的社会眼光来看,保险公司、车主和伤者三者中,保险公司和车主是强势群体,伤者是弱势群体,司法机构也如此认为,因此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往往偏向伤者。同时,法官不了解“人伤黄牛”或者根本没听说过“人伤黄牛”,“人伤黄牛”利益链深入公检法机构等复杂问题,使得人伤案件在司法处理过程中,很难实现大突破。
人保财险上海市分公司的做法是:第一,主动向法官和法律相关人员普及保险理赔知识。从2010年开始,该公司先后给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在职法律研究生以及上海法官学校的法官们上课,讲解保险理赔案例和“人伤黄牛”事件。第二,寻找突破口,推动司法创新。寻找关系较好、创新意识较强的法院,提交司法建议,联合司法创新。一是“人伤案件赔款限本人上门领取”的建议被宝山区法院接受,大大降低了“人伤黄牛”对宝山区交通事故司法案件的参与度;二是突破性地引入伤残鉴定当庭质询手段。与黄浦区法院合作,针对问题鉴定书传唤鉴定人本人到庭,聘请司法专家当庭抗辩质询,并成功驳回伤残鉴定书。此举改写了上海地区伤残程度一经鉴定无法更改结果的历史,并创造了新的判例。
(二)实行人伤案件全流程跟踪
2012年下半年开始,人保财险上海市分公司启动人伤案件全流程跟踪机制,一旦获悉交通事故人伤案件发生,该公司理赔部门立即派出人伤处理专员,电话咨询,上门探访,记录伤情,协商调解,通过全程跟踪的方式,给事故双方人员吃下“定心丸”,避免“人伤黄牛”乘虚而入。
同时,该公司设专岗对所有伤残报告、相关病史材料及相关单证进行分析,判断案件是否存在疑点,疑点案件递交专门核查小组,重点对人伤案件中的误工证明材料、户籍信息、病情、伤残程度等情况开展核查,搜集证据,掌握事实。
(三)建立“黄牛”黑名单制度
上海的“人伤黄牛”来源比较清晰,从最早的修理厂老板和大型车队安全员,到后来五花八门的交通事故咨询机构、伤残鉴定机构,分布虽然杂乱,但也有章可循。为此,该公司人伤理赔队伍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收集“黄牛”名单,建立黑名单制度。一方面,主动前往各交警大队周边,收集递过来的小卡片,把电话、姓名纳入黑名单;另一方面,主动排查问题案件,记录相关联系人电话、姓名,并循着这些黑名单发现同类罪案痕迹,揪出假案大案。
(四)借助媒体舆论威慑“人伤黄牛”
“人伤黄牛”是媒体很感兴趣的新闻选题之一,但是真正操作起来难度较大:一是立场问题,二是抨击对象问题。人保财险上海市分公司从2011年开始,先后与多家重量级媒体在深度新闻报道上开展合作,采用记者暗访的形式揭露“人伤黄牛”及体制根源。2011年,该公司与当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新民晚报》合作,整版发布了“人伤黄牛”记者调查,因为受关注度非常高,上海某伤残鉴定机构负责人被拘留,对制假市场形成威慑;2012年,与新华社上海分社合作,先后撰写并刊发了两篇内参,得到高层领导的重视;2013年,与第一财经电视黄金档新闻节目《财经夜行线》合作,通过记者暗访的形式对车险“黄牛”现场进行重磅连续报道,被曝光的伤残鉴定机构停业整顿,整个鉴定行业开展整风运动。连续的新闻曝光和违规鉴定机构被处罚,在市场上引起了相当大的震慑力,舆论压力下很多“人伤黄牛”和鉴定机构都停业观望,谨小慎微。
(五)联合社会力量共同反欺诈
上海地区的人伤案件处理环境非常复杂,除了“人伤黄牛”的参与,司法环境、医疗环境都有待突破。为此,该公司主动联合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相关监管部门、交警队等,开展行业性的反欺诈工作。一是建立同业人伤案件交流平台,定期举办沙龙,交流人伤案件发展新动向和新案例,日常工作中,一旦发现重要线索,同业间及时联系,统一审核,多公司联动揪出虚假赔案;二是积极配合公安部门的行动实施重点打击,公司一有虚假骗赔案件,也会第一时间报警处理,追究刑事责任,较好地打击了 “人伤黄牛”的嚣张气焰;三是探索委派人伤调解员驻点交警队办公模式,为被保险人及伤者提供人伤案件处理服务,力图在更前沿的阵地上阻击“人伤黄牛”。
(六)邀请司法部门进驻公司调解
为进一步增强人伤案件调解工作的公信力, 人保财险特意邀请司法部门进驻公司人伤调解室开展现场工作,探索建立司法、保险公司的联合调解工作室机制,该公司开展调解并达成协议后,最终出具法院的人民调解书,为人伤案件调解洽谈的成功助力。
2010年年底,人保财险上海市分公司人伤结案金额占比47.38%,案均赔款为25384.82元;截止到2014年年底,车险涉及人伤案件的案均赔款为21134.44元,四年下降了16.74%。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28838元上涨到2014年的43851元,涨幅52.06%,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每年伤残赔偿标准制定的主要参考依据。因此,车险人伤案件的案均赔款未升反降,与公司应对“人伤黄牛“问题的有效举措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