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文化力之于中国梦的五重价值支撑*①

2015-04-09 11:21孙粤文
实事求是 2015年1期
关键词:实力文化发展

孙粤文

(常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江苏常州213164)

试析文化力之于中国梦的五重价值支撑*①

孙粤文

(常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江苏常州213164)

文化力,是以文化为资源、以吸引认同共鸣等非强制形式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结合来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能力。文化力对实现中国梦具有五重价值支撑作用,这五重价值包括: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成分,是社会发展的思想牵引力,是经济发展的深层源动力,是人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的终极力,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内在保障力。

文化力 中国梦 价值 支撑

文化作为思想理念、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是一种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中的力量。“由于政治、经济、环境、教育、技术、社会和艺术的变化,不仅世界正经受改变,而且文化和各种文化形态也迅速成为个人、机构、社团、国家和国际事务中强有力的力量。”[1](P1)文化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文化为资源、以吸引认同共鸣等非强制形式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结合来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论述中国梦时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文化力正是中国力量中的重要一极,对于思想观念的引领、制度规范的培育、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文化力是国家综合实力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最高目标

任何一个国家的实力都是由硬实力和软实力组成,硬实力和软实力是承载综合国力的左右双轮,缺少任何一个“轮子”,综合国力都难以发展。综合国力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乘积,其中任何一个为零的时候,综合国力就等于零。文化力作为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2]因此,把文化力纳入国家实力总体评估、将文化力作为国家发展总体目标和根本要求,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着眼点。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文化力作为革命和建设的主要内容。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指出:“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3](P708)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4](P367)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新世纪,江泽民强调:“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5](P558)面对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胡锦涛指出:“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6](P8)为此,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的决定”,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此,党把发展文化力上升到国家综合实力提高和软实力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更加明确地把文化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突破了对文化作用与价值的历史认识,标志着党在文化认识上的新飞跃。

二、文化力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思想牵引力

文化对经济社会、道德风尚和时代风气全方位的强大的引领作用,缘于文化是一种内凝外聚的超越性的精神力量,是社会价值取向和人们思想观念与行动实践的集合体。文化的思想引领表现在其以前瞻进步的思想基因和本源固有的力量属性,整合建构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规范引导人们思想道德和行为实践;表现在其扬弃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文化自身和经济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协调统筹平衡各方文化力量,清除引发社会冲突的不和谐因素,解决发展中的各种深层次矛盾,聚合社会正能量,不断推动顶层规划设计,为社会良性发展构筑文化的生命线和价值链。“文化是内在于人的一切活动和社会存在领域之中,左右人的行为方式的基本的生存模式,是人生活世界的内在运行机制。”[7]这种机制就像有机体的血脉一样熔铸在人、人类社会的各个部分和领域中,自觉引领着人的各种活动和社会各层次各方面的发展。

文化力是“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8](P232)这个“理想的意图”就是科学思想、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和精神信仰,这种“理想的力量”就是社会进步的思想动因和推动力量,因为,“资产阶级已经强大得足以建立他们自己的、同他们的阶级地位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了,这时他们才进行了他们的伟大而彻底的革命——法国革命,而且仅仅诉诸法律的和政治的观念”,[8](P235)也“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8](P214)列宁也强调,俄国要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只’在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9](P63)

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文化的思想引领,自觉承担起文化建设的领导责任。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建设民族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大讨论引发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的自醒和自觉再次引领中国社会迈向新时代。今天,我们党提出发展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完成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伟大中国梦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文化引领风尚、引领时代、引领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文化力是经济发展的深层次源动力

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来看,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必然与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必然有一种文化力的支持和驱动。正所谓“经济的背后是文化,文化预示经济的未来”。

1.文化力的核心要素影响着经济的产生。道德观和价值观是文化力的核心要素。前文已述,文化深嵌于人的内心,左右人的行为方式和生存模式,因此,个体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经济活动。据此,一个国家(社会)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决定了其运用什么样的经济政策,选择什么样的经济体制。马克斯·韦伯在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新教伦理所主张的节俭、奋斗、追求个人成功构成了资本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开启了资本主义经济之门。

2.文化力的环境要素影响着经济的效率。社会制度、规范和习俗构成了文化力的环境要素,这种文化环境与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一样具有一定的约束性,或鼓励或限制人们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和过程。另外,处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人们对经济活动的理解不同,直接产生了经济行为的效率差别。如浙江的私营经济比较发达,这与当地重商文化环境浓厚不无关系。同时,良好的文化环境为经济环境带来了规范和公平,这可以降低经济运行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3.文化力的创新要素影响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的发展不再取决于人数或资源量的多少,而是取决于人的创造性和科学的创新性。创造力是文化力最重要的表现力。科学、文化与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相结合,人的素质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整个民族和社会的创造性和创新性随之提升,可以强力助推经济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四、文化力是人素质提高和人全面发展的终极力

文化是人创造的,但同时,文化也在创造着人。文化就是通过人化和化人的方式,实现文化创造与人类进步的。文化是人发展的根基和载体,文化力是人素质提高和人全面发展的终极力。人唯有通过文化才能体现其本质特性,人因有了文化才掌握了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文化上的每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0](P126)

文化在人发展中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支持、规范、引导人的实践活动。文化以理性的形式为人的实践活动提供合乎规律的知识,使人开展活动得以可能;以价值观形式为人的实践活动提供选择的依据和评判标准,使活动的展开合乎人追求的功能和价值;以道德的方式为人的实践活动提供目的和约束,使活动的开展合乎目的和有序;最后就是以上述的规律、规范和价值观对人实践活动的结果作出判断,以此引导活动的方向。第二,满足、彰显人的需要及价值实现。需要是人活动的始因,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需要在于社会性,即文化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充分说明。随着需要和人的素质、能力的不断提升,社会性的人、文化性的人越来越凸显,就连最基本需要的物质也是具有高度文化形式和文化内涵的,这样,人的潜能、人的价值才能逐渐唤醒并呈现,才能获得较全面的发展。第三,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文化的评价及时反思人的活动及其负面影响,引导人的活动遵循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互为基础和条件,相辅相成,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人建设社会提供意义支撑,为人与社会和谐提供范式借鉴。同时,文化是人与人、人与社会隔阂的“融雪剂”,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润滑剂”,这为人自由和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条件。

五、文化力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内在保障力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在国际社会形成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正在重新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大国。但一直以来,西方国家都用猜疑、敌视的目光看待这一事实,他们用“中国崛起”(China’s Rise)这个包含着复杂情绪的词语来概括这一事实。在西方社会的文化词典中,“崛起”意味着大国地位的确立必然会带来冲突和威胁。一时间,诸如“中国威胁论”等甚嚣尘上,给中国的国际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客观上说,抛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和颠覆意图,这与我们在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大幅提升的同时,没能很好地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关。约瑟夫·奈就说过:“除非中国能通过成功发展其‘软实力’来吸引盟友,否则其‘硬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增长很有可能会吓到邻国。”[11]

“文化产品具有两层属性:一是普通商品使用和消费价值的一般属性,二是建构和塑造人们生活方式、思想态度和价值观念的特殊属性。”[12]正因为文化及其产品内在地蕴含了生产主体的思想及价值观念,其输出和消费的过程,无疑就是生产主体的思想、价值观最直接的传播、投射过程。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文化影响的方式更加灵活,优势更为凸显,因此,世界多数国家都把本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历史也告诉我们,要成为世界性的大国,不仅要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成为大国,而且必须在文化上成为大国。

中国的发展目标对内是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对外是和平共处、和谐共赢,而不是为了谋求霸权和征服别人,这就是中国的发展文化理念。针对西方社会的猜忌,消除所谓“中国威胁论”的不利影响,塑造我国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我们应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主文明和谐的文化价值观念作先导,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不断增强中华文化价值观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将和平共处、和谐共赢的发展文化理念呈现在国际社会和世界人民面前。

[1][加]保罗·谢弗.文化引导未来[M].许春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金元浦.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EB/OL].http:// info.printing.hc360.com/2008/01/21115872944.shtml.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Z].北京: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

[7]衣俊卿.文化哲学:一种新的哲学范式[EB/OL].http:// www.cctb.net/zjxz/expertarticle/201003/t20100312_20627. htm.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1]约瑟夫·奈.美国试图遏制中国不合时宜[N].参考消息,2013-01-25.

[12]孙粤文.文化资本化、资本文化化与文化软力量提升[J].中华文化论坛,2013(12).

责任编辑:李月明

G120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5.01.19

①*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胡锦涛中国特色现代化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12SJB710002);常州大学理论与实践重点资助课题“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项目编号:12LLSJ02)的部分成果

猜你喜欢
实力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