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金融组织文献(研究)综述*①

2015-04-09 11:21马乃毅蒋世辉
实事求是 2015年1期
关键词:新型农村小额村镇

马乃毅 蒋世辉

(1石河子大学商学院;2兵团金融发展研究中心 新疆五家渠831300)

新型金融组织文献(研究)综述*①

马乃毅1,2蒋世辉2

(1石河子大学商学院;2兵团金融发展研究中心 新疆五家渠831300)

鼓励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缓解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供需矛盾,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推进新农村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新型金融机构的研究已日益受到理论与实务界的关注和重视,认识也日渐由感性走向理性,这必将为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富有价值的参考;另一方面,现有研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亟待进行深入研究。

新型金融组织 存在问题 发展策略 发展模式

鼓励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缓解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供需矛盾,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推进新农村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新型金融机构的研究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积极的研究成果。

一、新型金融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型金融机构在服务农村金融市场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新型金融组织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对此,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

葛永波、周倬君、马云倩(2011)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产品与服务创新水平在所有影响因素中的权重最高,其次是员工素质,随后是财税政策与金融环境、机构知名度、公司治理。[1]西南财经大学课题组(2011)认为,制度因素、产品与服务创新不够、农村金融人才不足、资金来源缺乏抵押担保等问题制约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2]中国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课题组(2010)指出,新型金融组织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有新型金融机构融资渠道单一,盈利空间有限,生存环境有待改善,机构的内控机制不健全,服务水平有待创新,市场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3]马丽华、宋雅楠(2010)认为,制约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1)市场准入门槛过低,(2)资金来源不足,(3)信贷风险大,而风险控制能力相对较弱,(4)金融监管工作难度大。[4]李珂(2010)认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支持,但是现行的财政扶持政策存在目标偏移、缺乏区域特征、对农村金融外部环境关注不够等问题。[5]

关于新型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和外部法律监管方面,陆智强、熊德平、李红玉(2011)指出,制约新型金融机构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以银监会主导的监督企业行为的治理机制不合理。[6]胡光志、冉曦(2011)认为,新型金融机构存在准入门槛过高、法律地位不明、内部监管不实际等方面的问题。[7]鲁朝云、廖航(2009)认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影响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8]Hardy and Holden(2003)认为,政府对于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规范负有责任,政府在监管过程中出现了问题。[9]周孟亮、李明贤(2011)认为,央行及银监会“双线”改革对农村金融改革过称存在许多问题,中央银行和银监会两种改革思路之间的发展距离似乎越来越远。二者在改革政策上并没有完全协调,比如村镇银行“汇路“不通、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很难得到央行的支农再贷款、小额贷款公司法律地位不明且资金来源存在问题。[10]

关于目标定位的问题,杨娴婷、杨亦民(2012)从资金规模限制、高风险性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双重目标面临的客观矛盾。[11]杨亦民、肖金桂(2012)认为,政府期待农村新型金融组织服务“三农”、改善社会整体福利,而农村新型金融组织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商业性目标,新型金融组织必须在政策性和商业性的“双重目标”下行动,这使得其在客户定位、业务经营、风险控制等方面似乎有点无所适从,最终导致“目标偏移”,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时排斥贫困农户的金融需求。[12]

沈杰、马九杰(2010)认为,新设新型金融机构存在着集中在城镇、正规化后经营成本提高、服务对象高端化、信贷资金规模约束等问题。[13]马勇、陈雨露(2010)认为,新型金融机构数量的超速增长可能导致过于拥挤的市场状态,此时,伴随过度竞争的高利率政策极可能引发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最终导致信贷市场崩溃。[14]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策略

首先,发展新型金融组织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李珂(2010)认为,财政扶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应当体现区域特征、体现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利率差别、体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5]沈杰(2010)认为,发展新型金融组织应加大政策扶持、鼓励与大型金融机构的“链接”、引导有序的竞争秩序和加强风险的监管。[13]葛永波等(2011)认为,新型金融组织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适度引导,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对农村金融的正外部性进行适当补偿与调整。[1]其次,拓宽资金来源。朱爱国、曹元鹏(2007)认为,新型金融组织的发展应多方面筹措资金,壮大资金实力。[15]最后,发展农村新型金融组织还应加强制度创新。黄文胜、陶建平(2009)认为,只有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从解决金融组织资源缺乏着手,创新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构建普惠金融体系,才能真正满足农业和农村发展所必须的金融需求。[16]

对于不同的新型金融机构,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于村镇银行,秦汉峰(2010)从功能定位、产权安排、公司治理、运行机制、风险控制、外部监管等方面阐述了村镇银行制度安排。[17]高丽平(2007)对村镇银行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要提高金融服务的科技手段,加强员工专业技能培训;二是要吸取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严重的教训,加强贷款风险控制;三是要提高征信技术水平,建立完善的农户信用等级记录;四是要加强宣传力度,积极拓展业务。[18]赵小晶、杨海芬、王建中(2008)认为,村镇银行发展中应先塑“金身”,再重盈利,即:营销自己,提高社会知名度;特色经营,打造自己的品牌;应多渠道融资;对于不符合市场定位要求的政策法规,要提出改进意见,如依旧不符合要求则责令其退出金融市场。[19]王嵩青等(2008)认为,适度放开兵团金融业准入门槛,尽快创办兵团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是实现兵团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完善兵团经济结构的需要。[20]孙家瑜(2010)认为,兵团村镇银行要与团场进行资源优势互补,积极探索团场入股、协议框架、担保体系等合作模式。[21]

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何广文(2007)认为,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发展运作过程中应加大员工培训,社员股金退出不应该是有条件的,股东权利设定上应该坚持平等性。[22]

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学者赵岩青、王玮、何广文(2007)认为,如果能够恰当地发挥信用激励机制在小额信贷当中的作用,则无论对于借贷双方,都是一种双赢的结果。小额信贷公司应加大宣传,使农户对“贷款的可得性”等信用激励机制有一个更充分的了解;努力降低小额贷款信用的成本;通过发挥专业组织的作用,降低农户的经营风险。[23]谭敏(2011)重点强调了运用适当的企业文化及激励机制来促进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24]国外专家Stefan Staschen(1999)指出,不同的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是不一样的,因此对于其监管不能简单复制。对于小额信贷机构的监管,作者建议借鉴银行法中关于如何进行监管,专门针对小额信贷机构的有关监管的规定和小额信贷机构自身监管。[25]

三、新型金融机构发展模式

国外成功的小型农村金融发展模式主要有:(1)非政府组织模式。如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层级组织结构,以妇女为主要对象,通过中心会议保持业务过程的透明度。(2)正规金融模式。如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BRI)乡村信贷部(BRI-UD)模式,BRI的小额信贷业务,选择在贫困线以上、信用状况合格、有潜力的个人或家庭小作坊作为目标客户,提供期限最长为2年或3年的贷款,而贷款只允许用作流动资金或购买固定资产。(3)金融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紧密联系模式。印度国有开发银行——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NAB⁃ARD)是将非正规农户互助组(SHG)与正规金融业务结合起来从事小额信贷的模式。[26](4)国家级小额信贷批发基金模式。孟加拉国批发式小额信贷机构PKSF独具特色,是一个成功的自主性批发小额信贷机构,受到了国际小额信贷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和推崇。[27](5)美国社区银行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拥有资产在十亿美元以下;业务多集中在某一特定区域;金融服务以传统业务为主,如为满足辖区内家庭和小企业金融需求的存贷款业务、保险基金业务等;可以是独立的银行机构,也可以是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6)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实现农业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的日本模式。[28](7)非政府组织的项目成功地转制为专门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私人商业银行模式。如玻利维亚的阳光银行,银行成立之初,采取小组联保方式提供贷款,不能吸收存款,以社会捐助作为资金来源,而后来逐渐变为私人商业银行模式。[29]以上七种经典模式已经被世界广泛认可,对世界其他国家都有借鉴意义。

项俊波(2008)提出,历史经验表明,无论是从经营成本还是风险控制的角度看,我国都不能再走过去那种大规模铺设网点的回头路,必须在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上实现实质性突破。国外一些成功的农村金融机构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例如,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采用的间接合作的渠道模式就很值得我们研究。我们也可以考虑与农业企业、农村生产资料供应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甚至农村中信誉较好的、收入稳定、文化程度高的个人合作,帮助开展农村金融服务。[30](PP4~5)

何广文(2007)认为,农村资金互助组织从传统的“农村信用社——农户”的信贷模式转变为“农村信用社——资金互助社——成员”的新模式,一方面降低了正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贷款运行成本,另一方面以联保的方式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克服了单户农户申贷能力不足、获得贷款难的问题,扩大了农户资金融通渠道。[31]郑宏等(2012)认为,农村资金互助社在“银行+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社+农户”、“银行+龙头企业+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合作模式下,以不同合作主体各自存在的信息、管理和资金融通上的优势,弥补独立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升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价值。[32]

杜晓山(2003)指出,小额信贷界的主流观点广泛认为,小额信贷机构成功的两个标准,一是目标客户的规模和覆盖深度(贫困程度),二是机构财务的可持续性。这种观点也被视为小额信贷的“新模式”。傅昌銮(2011)认为,小额贷款公司主要有“商业化经营贷款公司”模式、“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联合”模式、“网上微型金融”模式和“小组联保”模式。[33]

王玉敏等(2011)认为,村镇银行应该采用“农村金融合作代理组织模式”。具体为:由行政村村支书、村长、会计(或者德高望重者,或者带头致富者)2~3人自愿组成一个“农村金融合作代理组织”,每人交纳一定保证金后成为村镇银行业务代理人员,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等优势为村镇银行营销存款,推荐贷款,代管贷款。村镇银行按业绩给予代理人员“劳务费”。代理人员推荐的贷款客户经村镇银行考察符合贷款条件后,由代理人员提供全额保证担保,并从代理人员的保证金存款账户中扣取贷款额的10%金额进入保证金账户。如果贷款客户按期归还贷款本息,那么保证金账户内的相应金额就解冻。如果贷款客户的贷款逾期、欠息,代理人员就承担催收责任,如果最终无法收回,则由代理人员全额代偿。他们认为,“农村金融合作代理组织模式”值得推广。[34]

四、研究述评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也才短短几年。现目前国内学者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研究不仅有对单种类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行研究,包括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的必要性、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对策建议;也把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新型金融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目标定位、关于风险控制和担保体系完善、可持续发展和经营环境、关于如何创新自身组织等方面,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和建议。

综观对新型金融机构的已有研究,一方面,新型金融机构的研究已日益受到理论与实务界的关注和重视,认识也日渐由感性走向理性,这必将为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富有价值的参考;另一方面,现有研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亟待进行深入研究。具体来说主要是:

1.在机构层面,如何评价新型金融机构股东、管理层以及信贷人员的激励,以确保长期财务的持续性?投资者和新型金融机构怎样才能确保机构可持续增长、避免市场过热或者客户过度负债?如何才能鼓励社会化的投资者,使投资者将投资从少量的过热市场转移到全球范围缺乏的金融服务地区?

2.在市场层面,要支持不断增加的贷款供应者并且保持客户,需要什么类型的正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贫困人口可以承受生产性债务的合理水平是什么?人们关注点如何才能往前移,如何才能转向信贷危机的预防?为了更多地理解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需要采取什么措施?监管当局和政策制定者在保证消费者的财务能力以便形成更好的决策方面起到什么作用?[35]

3.虽然许多学者研究了国内的新型金融机构,也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发展模式,但是,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同,这些发展模式是否适用于各个区域有待考证。

[1]葛永波,周倬君,马云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透视[J].农业经济问题,2011(12).

[2]西南财经大学课题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1(04).

[3]中国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课题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以宁夏为例[J].西部金融,2010(10).

[4]马丽华,宋雅楠.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J].特区经济,2010(05).

[5]李柯.优化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财政论坛,2010(14).

[6]陆智强,熊德平,李红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治理困境与解决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1(08).

[7]胡光志,冉曦.论我国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8]鲁朝云,廖航.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与管理[J].金融与经济,2009(07).

[9]Daniel C.Hardy and Paul Holden.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and public policy[J].The Journal of Policy Reform,2003(07).

[10]周孟亮,李明贤.中国农村金融“双线”改革思路:比较与协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04).

[11]杨娴婷,杨亦民.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双重目标:矛盾、原因及对策[J].农村经济,2012(04).

[12]杨娴婷,杨亦民.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双重目标的冲突与协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13]沈杰,马九杰.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状况调查[J].经济纵横,2010(06).

[14]马勇,陈雨露.作为“边际增量”的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几个基本问题[J].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2010(01).

[15]朱爱国,曹元鹏.支持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创新发展[J].金融博览,2007(10).

[16]黄文胜,陶建平.创新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破解农村金融“边缘化”[J].生产力研究,2009(04).

[17]秦汉峰.村镇银行的制度安排及其演进[J].今日财富,2008(03).

[18]高丽平.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初探[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03).

[19]赵小晶,杨海芬,王建中.我国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营探析[J].南方金融,2009(04).

[20]王嵩青,赵永胜,戴红军.构建兵团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研究[J].金融参考,2008(01).

[21]孙家瑜.兵团村镇银行与团场合作模式探讨[J].新疆财经,2010(03).

[22]何广文.农村资金互助合作机制及其绩效阐释[J].理论探索,2007(04).

[23]赵岩青,王玮,何广文.信用激励机制在小额信贷中的有效性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7(12).

[24]谭敏.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金融财税研究,2011(02).

[25]Stefan.StasChen.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State of Knowledge.[J]Eschborn:GTZ.1999 (12).

[26]徐忠.小额信贷: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其实[J].上海金融,2006(08).

[27]罗剑朝,韩红.小额信贷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28]赵坚.国外小型农村金融支持模式及启示[J].中国商界,2009(12).

[29]刘博文,王俊凤,黄涛.国外商业化小额信贷模式比较及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1(15).

[30]中国农村金融学会.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三十年[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31]何广文.农村资金互助合作机制及其绩效阐释[J].理论探索,2007(04).

[32]郑宏,陈英,甄力华.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制度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12(06).

[33]傅昌銮.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模式与创新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1(04).

[34]何小文,陈文新.兵团垦区中小银行发展问题研究[J].北方经济,2011(01).

[35]杜晓山,聂强,滕超.印度小额贷款危机及其启示[J].金融发展评论,2011(01).

责任编辑:哈丽云

F830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5.01.24

①*本文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科基金项目《兵团新型金融组织创建与发展研究》(11BTYB07)、兵团金融发展研究中心项目《兵团农牧团场职工金融需要调查研究》(BTJR201305)前期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新型农村小额村镇
微信上小额借款 请务必通话确认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基于高速公路ETC卡的小额支付平台应用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赣通卡小额支付平台设计方案
色彩手法在村镇环境综合治理中的运用与思考——以平度市下辖村镇为例
警惕小额会费传销骗局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社会绩效探析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研究
破解“双重失灵”困境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