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传承红色文化的影响及对策*①

2015-04-09 07:23马静天津城建大学社科部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心天津300384
实事求是 2015年3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思潮红色

马静(天津城建大学社科部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心 天津 300384)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传承红色文化的影响及对策*①

马静
(天津城建大学社科部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心 天津 300384)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日益频繁,单一封闭的文化样态已无法生存。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日趋泛起,其主要表现是否定历史发展规律、否定革命,妖魔化历史人物,这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带来了负面影响。发展红色文化,创造中华现代文化的奇迹,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升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意识,规范红色经典改编,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加强红色文化教育。

红色文化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影响 对策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文化在历史中沉积、记忆并传承。这种历史记忆一旦消失,将会带来文化认同的改变、精神家园的丧失。红色文化作为我们党创造的一种民族新文化形态,集中展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思想意识、心理品格,生动记述着中国精神的成长轨迹。[1]红色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与我们党的光辉历史密切联系。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而逐渐泛起,其突出表现是以“重新评价历史”为名,歪曲、篡改中国近现代历史、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否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势必冲击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侵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影响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国历史的正确认知。因而,面对信息化、全球化和多元化,如何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突出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思想文化界重新泛起,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警惕。一些人借口“重新评价历史”,歪曲、篡改中国近现代历史、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甚至毁掉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其突出表现是以“重新评价历史”为名,歪曲、丑化历史,否定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摧毁四项基本原则的历史依据。

第一,否定革命,主张改良。历史虚无主义者假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名义,否定20世纪中国发生革命的必然性,不仅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且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以及广大农民阶级领导的农民革命,认为中国选择革命的方式实现社会变革,是幼稚和疯狂的表现,革命就是杀人流血,是一种单纯破坏的力量,应当“告别革命”,反对革命的一切后果。他们认为社会的有序运行应该借助稳健有序的改良,并对地主阶级以改良来维护专制统治的方式歌功颂德。

第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宣传中国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他们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散布五四时期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造成历史断裂。同时,他们诋毁和扩大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实践过程中犯下的错误,尤其是将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及取得的成就全部抹杀,并污蔑1978年以前近30年的革命和建设史是一部荒唐史,割裂改革开放的历史与前30年的历史。

第三,对历史人物进行重新评价。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采取一种“反着来”的态度,他们曾为曾国藩、李鸿章、慈禧、袁世凯等这些站在革命对立面的人物歌功颂德,称袁世凯等人是中国现代化的开拓者。而追求社会进步的历史人物诸如孙中山、鲁迅、陈独秀等则难逃贬抑的命运。甚至中伤毛泽东,怀疑毛泽东的军事才略,挖掘和捏造毛泽东的“绯闻秘史”,称毛泽东的主要问题不在于晚年犯下的错误,而是选择了社会主义革命贻误中国现代化进程,得罪美国更不是明智之策,要求公开清算“毛泽东主义”“消除毛泽东主义的影响”“如果我们不处理毛泽东主义的问题,我们将不能越过前面这堵墙,并且向前进”,[2](P141)将毛泽东丑化得一无是处。

第四,美化近代殖民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张“侵略有功论”。他们赞扬西方国家入侵中国是为了帮助中国发展,中法战争、抗日战争都没有什么必要,尤其是在评价日本侵华战争这一问题上,将日本侵略者描绘成现代文明的传播者、赐福者,中国人民如果对日本的侵略不进行抵抗,也许早就现代化了。这种“侵略有功论”完全抹杀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先进分子反帝斗争的合法性。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红色文化传承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孤立抽象地谈论历史,以支流代替主流,否认必然性,承认偶然性,同严肃真实的历史完全不相容。当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已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其主要表现在:

1.冲击红色文化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其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红色文化形成发展的指导思想,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支柱,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要求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指导思想多元化;经济方面,主张废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私有化;政治方面,要求我国放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实行西方式的多党轮流执政、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一句话,就是主张实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观上,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思想观念作为永恒不变的本性,进而推出各种政治结论;在历史观上,其全部理论观点是建立在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的基础之上,要求走资本主义道路。所以,这种社会思潮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试图通过貌似客观真实的历史和系统化的理论,赢得人们的认同和信服,从而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质疑甚或背弃,动摇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冲击红色文化育人的方向。

2.影响人们对红色历史的理性认知。红色历史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见证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性,见证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各种社会思潮以各种手段、伎俩歪曲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质疑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选择和发展道路以及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红色历史的认识和对党的认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历史就是他们的根,历史的合法性是现实合法性的根基。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曾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倘若其历史被抹杀、被否定,必然失去生存发展的基本立足点。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当时否定历史大行其道,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到全盘否定列宁以及领导的十月革命,把社会主义说的体无完肤、一无是处。这个惨痛的教训值得我们时刻铭记。

3.动摇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利用红色文化教育人们就是要引导人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旗号,利用各种途径宣传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不断丑化和妖魔化我们党的领导,否定我国社会价值观念和基本制度,大肆宣扬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西方文化的优越性,诱发国民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疏远、隔膜和怀疑,在心理上产生社会主义落后于资本主义的自卑感,丧失民族自信心。一些中国人特别是一些青年由于理论素养不高、历史记忆缺乏及其政治辨别能力不高等原因,往往会从资本主义暂时的经济繁荣、苏联解体和世界社会主义国家贫穷落后的表象中得出社会主义不一定有资本主义好、社会主义未必能够战胜资本主义的结论,对社会主义产生质疑,因而动摇了社会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

4.导致对红色经典和红色文化教育的恶搞。在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学术研究的面貌出现,在学术刊物、学术著作、研讨会上等发表意见,以便体现论者的观点是科学研究、理论创新的成果,或者利用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体传播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诱惑人们“重新认识”历史。受这种思潮的影响,一些被改编的红色经典作品为吸引受众,对革命人物去神圣化和去英雄化、庸俗化英雄人物等,有的对革命人物进行恶作剧式的调侃和搞笑。如在由样板戏《沙家浜》改编的小说《沙家浜》中,抗日英雄阿庆嫂被描写成风流成性的“潘金莲”式人物,胡传魁成为具有一股义气和豪气的民间英雄,人们集体记忆中的英雄人物形象被颠覆得面目全非。同时,这种思潮的蔓延制约了红色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对人们产生了误导。

三、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的对策思考

当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不良影响,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规范红色经典改编,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构建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切实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自信态度,提升中华文化的创造力。

1.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能启迪人们思想、丰富智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因而任何国家都十分注重学习研究自己的历史。“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其他任何一个先前的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3](P520)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直接为西方大国的全球战略服务,歪曲、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及共产党的领导,强烈冲击了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我国文化安全造成极大威胁。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基本内核和指导思想的民族新文化,强烈的理论蕴含是其显著优势。传承红色文化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与党的基本路线、方针相适应。这是因为任何阶级、任何政党的教育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政治目标,都是服务于自身的政治利益。比如,美国举办纪念革命胜利日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本国民主理念和民主行为的美国公民,日本开展原子弹爆炸纪念日活动的目的是塑造富有日本式完美人格的公民。因此要传承红色文化,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党的主旋律教育方针。只有富有鲜明的阵地意识,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红色文化中的指导地位,运用各种方式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蚀,才能继承和发扬党的红色精神和革命优良传统,保证红色文化教育的本质特色与社会主义前进方向一致,更好地实现红色文化资政育人的价值。

2.提升大众的文化自觉意识。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来源于文化上的觉醒。在文化发展上是否具有高度的自觉,直接考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眼界和视野,也是国家走向崛起和民族实现复兴的前提。人不管是作为个体的存在还是作为群体的存在,作为有欲望、有目的、有意志、有激情的存在者,都是凭着文化价值意识活动的主体,是文化价值实现的主体。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逐渐蔓延,发展红色文化必须提升人的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觉是一种文化独立品性和文化主体精神的彰显。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自知之明是为了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为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而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地位。”[4](P4)

文化自觉,强调文化建设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厚古薄今,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原则,从社会实践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入手,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新文化。红色文化是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而创造出来的先进文化形态。当下,发展红色文化,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人民群众成为红色文化的创造者、接受者、传承者。这是红色文化历久弥新的关键。[5]红色文化的本质在于化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把提升全民族文化自觉作为根本出发点。人们的文化自觉性体现在重视红色文化的功能,并在对多元多样文化与自身主体文化进行清醒认识的基础上,能够自觉地担负起正确而又自主的文化选择与文化传播。

3.规范红色经典改编。红色经典是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的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名著。改编红色经典是历史与现实的交响,对于传扬红色文化,实现红色文化教育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红色经典的侵蚀和冲击,改编红色经典,一方面要尊重原著的核心精神。“红色经典”真实记述了我党我军的光荣革命历史,生动描述了无数革命仁人志士的英勇奋斗和宝贵创造,是中国革命优秀传统和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现,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魅力。因此,改编红色经典的根本在于尊重红色经典,把握红色经典原著的核心精神内涵和基本价值蕴含,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和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红色经典改编要注重引领人的需求。红色文化产品必须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引导到正确、高雅的轨道上,抵制和消解当今社会的错误思潮、歪风邪气给人民精神和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借用法国哲学家勒维纳斯的话来说,就是如何引导人们不断“升越”,而不是“下堕”。从这个意义上说,改编红色经典要尊重人民群众的认识定位和心理期待,不能一味地迎合群众口味而降低其精神价值标准。比如,对待中老年人,红色经典改编要把握这种长期形成的稳定集体记忆和怀旧心理,适当保持老照片似的“褪色”基调,让他们重温历史;对待广大青少年,红色文化改编可适当加入一些现代性的“彩色”,使其焕发出璀璨的光芒。在此基础上,红色经典更应发挥自身独特的精神魅力和价值内涵,积极引领人民的精神需求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4.构建红色文化教育体系。文化不能只通过遗传方式获得,需要通过教育、学习才能知晓,因而文化传承与文化教育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新时期红色文化教育需要承袭红色传统,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循序渐进,构建系统性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模式。红色文化教育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受众、客观环境以及时间节点所产生的不同氛围和情境,选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使红色文化的精神内容与人们的内心情感、心理需要相融合。特别是注重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和重要历史事件有针对性地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心理情感倾向。传播红色文化要把握宣传内容与宣传对象的一致。面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宣传内容,比如对青年学生,可以注重讲解我们党是如何开辟新中国并取得伟大的成就,从而增强他们的爱国之情,树立报国之志;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可以加强讲解我们党的光荣革命传统以及如何白手起家的,从而提高党性修养;对国外游客,可以注重讲解革命时期外国记者、同情革命者的活动足迹,以及他们对中国的态度看法,与老区人们、将领、领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像在陕北革命根据地可以宣传红色记者埃德加·斯诺与中国革命的千丝万缕关系,以及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友谊等等。只有在把握教育对象层次性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宣传内容和宣传方式方法,才能使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

[1]马静.红色文化与大学生励志教育[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05).

[2]梅荣政,张晓红.论新自由主义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费宗惠,张荣华.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5]马静,刘玉标.论红色文化的科学发展[J].求实,2012(03).

责任编辑:哈丽云

G120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5.03.21

①*本文系教育部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2JYC710076);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度科技创新项目“文化强国视域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682014CX123)前期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思潮红色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追忆红色浪漫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