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波(中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委党校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835300)
浅谈对口援疆背景下的民族关系
韦波
(中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委党校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835300)
民族关系对新疆的稳定和发展有根本性的影响。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成效显著,但在实施过程中,对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增进民族团结、缩小民族差异、提升少数民族发展能力重视不够。援疆工作应该从改善民生、转变援助方式、尊重差异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协调民族关系、增进民族团结。
对口援疆 民族关系 稳定发展
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21世纪国家安全的西部战略屏障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同时,新疆资源丰富,是中国极其重要的战略能源储备基地和能源进口通道,因此,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全局,促进新疆的稳定和发展,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责任。
新一轮对口援疆是中央为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近年来援助地域最广、涉及人口最多、资金投入最大、援助领域最全面的援助。自开展以来成效显著。
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探讨在援疆工作中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缩小发展差距、提升少数民族自我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一轮援疆工作开展以来,19个对口支援省市共投入资金数百亿,在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等基本民生问题和支持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结成帮扶关系,不仅强劲推动了受援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生的大幅改善,同时也有利于消除各民族之间的隔阂,促进各民族成员的交流互动。
1.援助方与受援助方建立了对接模式,增进了跨地区、跨民族的交流。自新一轮对口援疆开展以来,内地19个对口援疆省市与新疆受援地之间主要建立了以下几种对接模式:
(1)产业对接,优势互补。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产业援疆成为重点。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19个援疆省市迅速部署,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推进援疆工作的新举措。全疆各地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重点推进以安居富民、定居兴牧、教育、卫生、就业等为重点的援疆民生工程建设。据天山网数据,2014年,自治区会同19个援疆省市,把承接援疆省市产业转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作为产业援疆的重中之重,积极推进,相继落实与19个援疆省市经济合作项目1 856个,引进资金1 865.3亿元,同比增长14.7%。以安居富民、定居兴牧等民生建设为重点,19省市援建项目开工1 106个,到位资金110.1亿元。政策资金扶持方面:2010年以来,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累计安排自治区和兵团各类中央资金311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3.3倍,重点支持了退牧还草、保护性耕作、种养业良种繁育、牛羊肉发展等。各对口支援省市农口部门落实援助资金约17亿元,北京市、江西省等援建了种植示范基地。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大力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支持新疆建设草原围栏5 480万亩、舍饲棚圈6.4万户,实现游牧民定居10.7万户。支持农村沼气建设,4年来近15万农牧户受益。积极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支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基地建设。众多产业项目的引进落户,不仅为受援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推动受援地综合经济实力的跨越和突破,也为东部产业升级开辟了空间。
(2)人才干部对接,加强人才交流,智力援疆成效明显。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援疆省市更加注重人才援疆,深入推进干部人才对口援疆培养工程,2014年全年援疆省市共启动实施各类干部人才援疆项目882个,落实援助资金5.26亿元。2014年,按照自治区统一部署,柔性引进9 282名各类人才进疆工作,培训受援地各类干部人才23.12万人次,其中高层次人才8 720人次、急需紧缺人才21 022人次。
(3)卫生教育对接。卫生、教育是新一轮援疆工作的重点。以河南省对口援建新疆哈密地区为例。截止2014年底,河南省累计派出48名卫生援疆干部和6批次165名支医专家来哈服务,累计接诊7.9万余人次,主持和参加各类手术1 877台,救治疑难危重病例400余例,开展远程医疗372人次,实施新技术新项目96项,加强重点专科建设6个,开展科研课题19项,专题培训360场次,培训各类人员1.7万人次,捐赠药品、医疗器械及应急车辆等总价值达190余万元。同时,哈密地区累计派出162名专业技术人员赴河南省进修培训,切实提高了医疗技术和水平。在教育援疆方面,据新疆教育厅统计数据显示,各援疆省市2010年至2015年援疆规划建设项目中,教育援助项目448个,投入资金97.61亿元。在受援地区新建学校222所,改扩建学校22所。这些资金的投入,改变了新疆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同时,加强师资培训援助。截至2014年底,受援地区共有3.72万名教师参加了培训。在这些参加培训的教师中,双语教师占50.85%,非双语教师占49.15%。共投入资金2.21亿元,平均对每名受训教师投入5 953元。
2.注重“硬件”与“软件”建设,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在“硬件”建设方面主要为基础设施建设,如喀和铁路、第二条出疆公路建成通车,大量的安居房、医院、卫生院、教学设施、公路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对改变新疆城乡面貌和各族群众生活起了积极作用。在“软件”建设方面,有人才援疆、干部人才交流培训等,成效显著。
在对口援疆的巨额资金和各类项目投入下,新疆的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民生建设等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通常认为,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民族问题就自然解决了。其实不然,民族关系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民族关系是一种涉及到民族地位、权益、情感的社会关系,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如果巨额的资金投入、人力投入不能从根本上缩小各民族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和文化差异,那么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努力,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对口援疆必须关注民族关系问题,把增进民族团结、缩小各民族之间差异、提升少数民族自我发展能力有效融入到援疆工作之中。
1.以改善民生项目为突破口,缩小各民族在行业、职业上的社会结构性差异,奠定民族交往的经济基础。新疆的民族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很大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各民族之间在文化、心理、习俗等方面差异较大,导致彼此之间的认同感较低。因此,从长远来看,要切实增进民族团结,使民族团结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各民族成员的自觉行动,必须采取措施切实增强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在这一方面,对口援疆可以发挥特殊作用。从对口援疆的实施来看,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援疆项目建设应注意发挥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作用。虽然中央、自治区、援疆省市及新疆各地党委政府一再强调援疆项目的建设实施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劳动力,惠及当地民生。但是从目前来看,援疆项目的建设大都由内地汉族民工施工建设,当地少数民族参与极少,没有学到相关技术、管理经验,对提升当地少数民族生存技能作用微弱。因此,今后援疆项目建设中应更多吸纳当地居民参与工程建设,教会他们技术经验,如此才可能形成互动合作的民族关系,增进了解,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强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
(2)加强对当地少数民族的职业技能培训。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大多从事传统的农牧业生产,在畜牧、园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与外部社会交流少,在社会转型中不适应现代产业转型的要求。同时,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多教育发展滞后,双语教育普及程度不高,教育文化事业落后,也进一步加剧了少数民族在职业与行业上与其他民族的差距。随着人口的增长,新疆农业富余劳动力日益增多,其中少数民族又占大多数。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的原因之一在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文化水平欠缺。因此,保障少数民族的就业权益,提高其就业层次,就必须提高当地职业教育水平。援疆省市应及时针对项目用工需求设计培训项目,加强对当地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少数民族产业工人队伍。同时,在此基础上,援疆项目企业应注意大量招收少数民族员工,加快少数民族行业职业结构变化。
(3)开发资源应惠及当地居民。新疆少数民族集中于农牧区,大多数情况下,援疆项目在开发利用当地资源时,相关部门或企业并未就当地资源的开发问题与当地居民协商,当地政府与开发商成为最大受益者。今后对口援疆应改变这种局面,坚持在资源开发中首先惠及当地居民。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会见美国博地公司懂事长博思毅一行时也强调,在新疆打造世界一流现代化煤矿,资源开发要惠及当地群众。2012年2月1日,新疆正式实施《自治区实施就业促进法》规定,各类企业应当吸纳当地劳动者就业,并应优先招用少数民族劳动者。
2.转变援助方式,增强民族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对口援疆工作涉及到两个通常被忽略的问题:一是这种自上而下的援助是否是当地少数民族所追求和期待的?二是他们面对和接受这些援助时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在各类援助项目中,难度最大也是最为重要的即为感情的交流互动,对口援疆应该更好地发挥促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和团结的作用,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2011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阿里木的事迹说明,真诚的帮助可以超越民族、阶层的差异,浇灌出民族团结的美丽之花。援疆工作中,各级干部、人才应主动降低身份,深入基层,与当地各族群众交朋友,形成互动关系,增进了解和交融。事实证明,言语障碍不是主要问题,态度和行为才是决定因素。
3.尊重文化差异,使当地少数民族感受到平等和尊严,增强民族交往的信任感。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在语言、宗教、习俗等方面与内地存在较大差异,新疆农牧区更是如此。因此,脱离新疆实际,急于求成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会在少数民族社会内部产生紧张感与不和谐。所以,援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援疆项目的建设实施要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例如宗教习俗,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冲突。二是尽量减少现代化的负面效应。新疆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农牧区,援疆工作的重点也在农牧区,农牧区的宗教与伦理道德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价值准则,与现代社会存在较大差异,任何现代社会的负面效应如生态破坏、享乐主义、腐败行为等,都会妨碍少数民族群众对现代文化的接受。现代文化的交流要考虑到当地社会现实和少数民族的接受能力及意愿,避免强迫情况的出现,最大限度减少负面影响。
4.健全项目决策民主协商机制。少数民族群众参与援疆项目是形成民族之间、民族与国家之间互信的感情基础。这就要求在援疆项目的决策中,要充分听取当地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代表、宗教人士的意见,体现当地居民的意愿,使援疆项目实施过程也成为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过程。
对口援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特殊性、复杂性都与民族关系息息相关,对口援疆不应仅展现为产业援疆、人才援疆、民生改善等,援疆过程应该也是一个各民族差异逐步缩小,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逐步增强的过程,只有这样标本兼治,新疆的稳定才有根本保障,从而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1]全国对口援疆工作全面铺开[N].中国民族大学学报,2010-09-10
[2]19省市对口援疆“五大对接”效果凸显[N].新疆都市报,2010-09-10
[3]杨富强.“对口援疆”政策回顾与反思—以1997至2010年间政策事件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报,2011(05).
[4]靳薇.新疆维汉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1(04).
[5]董兆武.援疆不仅是资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的问题[N].中国民族报,2010-09-10.
[6].孙岿.对口援疆与少数民族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12(05).
责任编辑:哈丽云
D635.45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