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与表达探析

2015-04-09 07:23:39周涛南京政治学院政治机关工作系江苏南京210003
实事求是 2015年3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

周涛(南京政治学院政治机关工作系 江苏 南京210003)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与表达探析

周涛
(南京政治学院政治机关工作系 江苏 南京210003)

明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是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伟大工程、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魅力的内在要求,要坚持既体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信仰关系和信仰特性、又体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时代化和大众化发展要求的原则。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马克思本人的生命实践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实践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六个既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内容:一是相信世界自足自生,不信鬼神;二是坚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是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四是追求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五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六是自觉坚持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信仰 基本内容 价值 探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P50)2014年10月31日,习近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把理想信念在全军牢固树立起来。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官方信仰,广为大众知晓。但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要求,一些人却认知模糊,甚至一些党员干部,也存在认知不清、不深和知之不全的情况,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和发展。面对信仰世界的“诸神竞争”,马克思主义信仰只有首先发展和完善自己,才能发挥更大的信仰魅力,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伟大工程。

一、明晰马克思主义信仰基本内容的必要性

人们对某一信仰的信守,总是要知道该信仰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提炼和明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有助于明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彰显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性。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是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前提和基础。但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蕴涵了马克思的信仰意志和信仰精神,但却没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直接的理论表述。马克思本人也没有刻意构建过其信仰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论述,是后来者根据马克思的生命实践及其理论著述,从中挖掘和推导出来的。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马克思本人生命实践的理解不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解也就不同。由于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研究不深、知之不深和对马克思的生命实践理解的不深,导致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停留在常识的表象层面,片面地将马克思主义信仰等同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或只从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构成部分——共产主义理想或科学无神论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造成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的误读与曲解,使马克思主义信仰陷入概念模糊、本体论、超越性缺失和价值论承诺不明的境地,使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大打折扣。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本身包含着一系列的价值观念,有自己明确的价值取向和鲜明的特性。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正是信仰包含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最基本的信念与内容,脱离这些最基本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信仰就会置空,理论与实践就会脱节。因此,明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是新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向前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内在要求。

2.有助于从思想上建党,推进党的纯洁性建设。“信仰纯洁是共产党人最根本的纯洁。”[2]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是新形势下党经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的根本要求。当前,虽然大多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但不可否认,党员干部队伍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一些党员干部经受不住市场经济的诱惑,淡忘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腐化堕落;一些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世界观人生观发生改变,变得越来越推崇资本主义文明,否定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一些党员干部热衷于风水迷信,“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干工作作决策不是看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而是“不问苍生问鬼神”;一些党员干部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忘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求;一些单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等等,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吸引力感召力,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极大危害。习近平指出:“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3]明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可以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其他信仰划清界线,为进行信仰培育提供依据和抓手,为党员干部提供思想和行为准则。

3.有助于探索马克思主义信仰学科建设的科学内容。信仰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而永恒的方式。对信仰问题的研究,在宗教学、心理学、人类学、哲学等几个学科中均有涉及,但这些都不能代替和代表信仰学。“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转型、信仰发生激烈冲突,一批关注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知识分子开始集中研究信仰,其中吴稚辉就曾发表过一篇论文《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倡导建立一门“信仰学”,以专门研究信仰,把宗教隶属在其中,而不是把信仰隶属在宗教之下。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科学信仰区别于其他信仰,当然具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属性,但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至今还未建立起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学学科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阐释的不足,导致一些党员干部虽然知道要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实事求是等基本要求,但却不清楚这些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在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再次面临社会大变革与多元思想文化的激烈交锋,信仰问题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再一次突出地摆在国人的面前。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什么会发生信仰危机?人们当前的信仰状况和信仰需求是什么?如何树立和培育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等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批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应运而生。但从总体上看,以科学的方法对信仰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还不够系统和丰富,在回答和解决现实领域的困惑方面,说服力、解释力和可操作性还不够。明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观、观点和方法,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构成进行具体的研究和探索,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学的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提炼马克思主义信仰基本内容的主要依据和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从西方传入东方,从诞生到发展完善,经历了160多年,可谓博大精深。提炼这一信仰体系的基本内容,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既不能繁多杂芜,也不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既要忠实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来面目,也要考虑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发展需求。

1.体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信仰关系。信仰不同,信仰的对象和内容就不同。如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佛教的信仰对象与信仰内容不同。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不同于宗教信仰的科学信仰,其基本内容自然与宗教信仰不同。而这些不同,首先就体现在信仰关系上。提炼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就要依据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信仰关系,而不能不着边际,把一些内容正确但却不体现马克思主义信仰关系的内容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把不反映马克思主义信仰关系的正确的科学认识当成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容,把凡是正确的都划归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信仰陷入包罗万物、极度庸俗的尴尬境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造成危害,是使一些人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推不倒用不上的正确的废话、把马克思主义演变和等同于台上的官话、假话、大话、空话的重要原因。

2.体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性。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要被信仰主体选择并长期信守,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容,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现实情境中长存,才有实践价值,才能减少在实践中的阻力。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性与科学性,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重要区别所在。二是要满足信仰主体的利益和价值需求。信仰是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利益,信仰就成为一名空话。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要被信仰主体选择和信守,就必须体现和反映信仰者的利益诉求。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容所代表和反映的利益,不能是基于一般性的个人私利,而是既能体现和满足个体正当利益,又能反映和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公利,体现最高尚的人生价值,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性,也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高性。

3.体现民族特色,反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时代化、大众化需求。信仰的内化与践行,虽然可以通过外力的强制来执行,但最终还是要靠信仰主体的自觉遵守,是信仰主体自觉选择的结果。从信仰主体选择的角度看,信仰主体所选择和长期信守的内容,必然是符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语言言简意赅,易记易背,而不能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背离,语言拖沓冗长,晦涩难懂。这就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各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民族化、时代性、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结合起来,满足大众的信仰需求。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发展和成功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与文化传统相结合,运用中国化的民族语言、风格和思维来阐述、运用马克思主义是密不可分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无不秉承了中国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时代精神。提炼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就要把这些既体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精髓、又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内容体现出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仰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与表达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创立者,却并没有编纂专门的信仰经典,其信仰表达散见于他们的理论著述中,体现在他们的生命实践中。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前,马克思、恩格斯曾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过《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主义原理》两个草案,其中《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以问答的形式列举了22个问题,也可以说提出了共产主义的22个内容。虽然后来马克思、恩格斯改变了这种问答式的写法,形成了更为丰富完善的《共产党宣言》,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借鉴。依据上文的三条主要依据和基本原则,我们可以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无神论:相信世界自足自生,不信鬼神。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科学信仰,主张用物质世界本身的道理来说明世界,按世界的本真面目来认知世界。科学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逻辑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存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不存在超自然的神秘物质和神秘力量。物质本身具有运动的属性,并在运动中发展变化。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按照从低级向高级的方向发展。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运动的最高级形态。人类可以认识物质世界和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不断地改造世界和自身。科学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宗教有神论的重要区别,也是马克思与宗教进行斗争的重要武器。马克思通过对宗教信仰的揭露与批判,使人们认识到宗教信仰的根源在于社会现实的不合理,认识到宗教与神的存在根源不是“神是否存在”,而是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存在,从而唤醒人们投入到现实的变革之中去解放自己。

科学无神论对宗教的否定,不是简单的对立基础上的否定,而是超越于宗教信仰之上的否定,是通过先破后立的办法,使人们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理想性、超越性相统一的完整信仰体系。否定“神”与“上帝”的存在,实质上就是否定了宗教信仰的“本体论”存在的基础。但马克思并没有在其理论和著述中阐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体论”是什么,这似乎使马克思主义失去了其理论的严谨性,无法给人以终极精神寄托,而这一问题又是人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实际上,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正是隐藏在其生命实践中。马克思的一生,是为人类自由和解放而奋斗的一生,是为人类谋福利的一生。科学无神论否定了神的存在,否定了人死后的“彼岸世界”,如果人类最终要走向毁灭,马克思终生所为人类奋斗的实践也就失去价值和意义,因此人类的生命必须是永恒的,而人类的生命确实也是通过个体生命的“生”又生“生”而流行不息。可见,“生生之道”不仅是中国传统信仰的本体,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体,是马克思个体生命存在的生命支撑和终生奋斗的最深层精神动力,是其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体现。马克思正是把自我的有限生命投入到“生生”不息的生命本体之中,才获得了生命的终极意义和永恒,开放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2.科学社会主义:坚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中,科学社会主义是最具有信仰价值和信仰特性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既是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也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就是要使自己从资本主义奴役下解放出来,彻底埋葬雇佣劳动制度。无产阶级要使自己获得彻底解放,必须消灭阶级剥削,消灭阶级压迫和阶级差别,消灭产生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无产阶级斗争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两部分组成:第一个组成部分,即由马克思本人完成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设计,这是指导人们完成科学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依据;第二个组成部分,即由科学社会主义实践者完成的科学社会主义实践设计,这是指导人们完成科学社会主义建设的应用设计。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历史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应用与发展,是中国化的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即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即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在整体上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向世人表明,科学社会主义仍然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仍然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科学分析社会发展规律和认真总结工人运动经验而提出来的一种社会理想,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为基本内容的奋斗目标,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社会理想。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一社会理想的预见和描述中,我们可以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极大丰富,达到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劳动者既是生产者,又是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者;三是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四是阶级差别彻底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不再存在;五是社会关系高度和谐,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可以看出,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迄今为止最美好、最科学、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理想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面公开的、伟大的思想旗帜,是吸引和鼓舞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团结奋斗,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

与以往一切剥削阶级的社会理想只代表少数人的利益不同,共产主义理想不仅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了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共同利益,体现了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这一理想的完全实现,标志着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共产主义社会按其发展阶段不同,可分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阶段。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虽然离我们很遥远,但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消灭现状的现实运动,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最终目的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群众运动,就是共产主义运动,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会随着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而逐步实现。我国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是在共产主义理想的指引下所进行的共产主义运动。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我们对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危害,现在我们吸取了教训,宁可把共产主义理想设想的更远一些,但却不能因为长远而淡化和放弃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坚信,社会主义建设每前进一步,就离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更近一步。

4.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追求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4](P123)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高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P422)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经济形态。概括起来,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追求人的自由发展,人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过程,人的独立性、自主性最大限度地不受阻碍;二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不断摆脱旧的不合理的分工限制和片面的畸形发展状态,人的活动、社会关系、个性、能力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三是追求全人类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不是某一些人或一部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四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只有人类社会本身得到解放,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有可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的充分实现和人类的彻底解放,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标志,也是自由和解放的最高境界。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指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与发展程度,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与程度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客观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存在,决定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长期性与艰巨性。我国当前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导引下,不断推进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现实性,创造了必要条件,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因此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仍然是长期的、艰巨的奋斗目标。当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已逐渐被我国广大人民所理解和接受,正成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成为推动社会主义不断改革发展、向着共产主义目标迈进的动力源泉。

5.为人类福利而劳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马克思的经典文献和其本人的生命实践中,始终贯穿着“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信仰追求。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6](P7)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劳动不仅是个体生命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人通过劳动与他人结成各种关系,普遍联系在一起。人只有超越为自我的劳动,实现为全人类的福利而劳动,才能超越自我生命的消耗与丧失,实现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永恒。

“为人类福利而劳动”在中国的现实表达,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毛泽东适应时代要求,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既具有共产主义价值取向、又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指导思想。他说,为人民服务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一经提出,就迅速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判断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以及信仰是否纯洁的根本标准。毛泽东指出:“是一个假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一个真马克思主义者,只要看他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的关系如何,就完全清楚了。只有这一个辨别的标准,没有第二个标准”。[7](P567)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对“全心全意”这一表述有些非议,认为是不可能做到的空话大话,实际上是没有从信仰的角度来理解。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的信仰伦理和道德要求,本身就具有绝对性,否则就不是共产主义的信仰境界。对共产党人来说,“人民”就是“上帝”,信仰马克思主义,就要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尽自己最大努力去这样做,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崇高性的体现。但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不能被用来要求普通社会大众,因为他们不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毛泽东之后的中国历界共产党领导人,都始终坚持并不断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每个党员的基本职责,也是其终身的奋斗目标,诚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8]

6.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自觉坚持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按规律办事的需要,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道德要求。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决定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一再声明:“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9](P406)强调要“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5](P376)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特性和要求概括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他在《共产主义》一文中批评贝·库同志时指出:“他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10]((P290)

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毛泽东用中国化的语言,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思想和要求概括为“实事求是”。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1](P801)实事求是不仅是贯穿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有机统一,而且蕴涵着深刻的信仰诉求,是价值论和道德论的统一。首先,实事求是需要有“求真”的精神,只有把“求真”作为一种价值追求的人才会努力探寻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其次,实事求是要求说真话、办真事,言行一致,需要人具有诚实正直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道德操守的表现。可以看出,实事求是不仅是改造主观以达到客观的问题,而且是首先能够把实事求是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以及对于已经清楚的事实如实呈现的道德问题。只有把实事求是作为一种道德操守和价值追求,才能增强实事求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自觉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毛泽东才将实事求是上升到党性的高度,他说,实事求是“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11](P801)而做不到实事求是,则是主观主义的态度,是没有党性或党性不纯的表现。他指出:“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11](P800)

继毛泽东之后,邓小平结合时代特征和党的实践经验,将这一思想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结合时代特点,将其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胡锦涛将其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进一步丰富了实事求是的内涵与外延。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组成部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内在统一的,实事求是是核心,解放思想是前提,与时俱进是目的,求真务实是表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只有坚持和恪守实事求是的道德要求和价值取向,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觉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永葆党在思想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青春活力。

以上六个方面,各自具有自己的内涵、特色和地位,都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彼此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内在统一。其中,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图景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世界观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根据,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本信念,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取向,实事求是的态度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道德要求,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扎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N].学习时报,2012-03-05.

[3]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0]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哈丽云

A8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5.03.05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与信仰同行
黄河之声(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信仰
心声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论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