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2015-04-09 04:58徐军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社会阶层知识分子政治

徐军

(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武汉430015)

试论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徐军

(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武汉430015)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产生和发展的经济背景是持续推进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优化;政治背景是持续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和党的统战工作对新的社会阶层全面覆盖;文化背景是改革开放以来全民族教育文化水平的持续提升和思想意识的不断解放;社会背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为深刻、广泛的社会变革;国际背景是持续30多年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产业革命。

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社会转型;社会分工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出现,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农民工的出现可称得上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分化三个最具标志性的现象,目前学界和政界对后二者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对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研究却不多见。毫无疑问,自由择业知识分子能够在当代中国得以产生并迅速发展,是同这一时期整个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及社会变迁乃至国际大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无疑对于把握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产生、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预测其发展趋势并有针对性地完善党的阶层及知识分子理论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文中,笔者拟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际五个方面揭示其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背景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产生和发展的经济背景是持续推进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从1978年以来持续推进的所有制改革。从1978年起,我国在所有制改革方面的一条主线就是不断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释放空间,到最终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过去我国在所有制问题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经验教训,为所有制结构调整开了绿灯。1979年2月,国家召开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提出各地可以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个体劳动,会议文件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转发各地,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文件。在这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包括通过修改宪法,不断放松在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如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 “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1981年7月国务院发出 《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的规定》为个体经济可以雇工经营作了政策规定;1982年12月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则明确了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1987年中央5号文件 《关于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提出对私人企业 “应当采取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除弊、逐步引导的方针”;1988年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第一次写进宪法;1997年宪法修改,明确个体私营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正是在这一系列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引导下,我国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在今天全国绝大多数地方都已占据了半壁江山的位置,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占到80%以上。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是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发展起来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也就失去了基本经济土壤。

其二是从1978年以来持续推进的经济的商品化、市场化、国际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另一条主线就是不断推进经济的商品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改革之初,曾经为市场和计划的问题争论了很长时间,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同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后每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经济体制在市场化和国际化上都会迈出新的一大步。党和政府不断缩小计划范围,不断扩大开放领域,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为起 “决定性作用”。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之所以能在当今中国产生和发展,是同市场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就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所谓 “自由择业”就无从谈起;同样,没有经济的国际化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大量设立,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外企的中方管理技术人员也就无从产生。

其三是从1978年以来持续推进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分工变化。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比较简单,1978年三大产业的比重为 28.1%、48.2%、23.7%,第三产业很不发达。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到2000年三大产业的比重变为15.9%、50.9%、33.2%,其从业人员由1978年的70.5%、17.3%、12.2%变为 1999年的 50.1%、23.0%、26.9%[1]。进入新世纪后,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保持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反映在社会构成方面,就是传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不仅相对比例有了大幅下降,在绝对人口数方面也开始下降,产业工人人数、专业技术人员人数有了大幅增长。在大的产业结构变化的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脑力劳动在社会生产中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工作知识化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一个普遍趋势,知识性的就业人员有了空前增长。同时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专门化,新兴职业不断涌现,仅中介服务业,就可细分为八大类七十多小类。这些都使集中在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中的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有了极大发展空间,而且不断催生新的群体。

二、政治背景

当代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产生和发展的政治背景是1978年以来持续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和党的统战工作对新的社会阶层的全面覆盖。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时断时续,总体上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笔者不是很赞成这一观点。实际上,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治体制改革一直在进行,只不过改革的重点和路径发生了些变化。在这方面,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如70年代末废除 “四大”,80年代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和推行干部队伍的 “四化”,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等。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1986年,中央成立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十二届七中全会原则同意了 《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十三大对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进入90年代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路径发生了变化,从原来强调党政分开更多地转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务院先后数次进行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原来专业性的行业主管部门被全部撤销,建立起管人、管事与管资产相统一的国资委;进行大部制改革,建立现代公务员制度等等。同时,其他方面的政治体制改革仍在推进。在党的建设方面,党内民主得到很大加强,党的领导更替实现正常化、制度化,特别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胡锦涛同志率先垂范,一次退尽,为全党作了很好的表率;党代会常任制、全委会票决制等等得到普遍推行。在国家政治生活层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都得到相当程度的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全面推进,保护人权、依法治国等现代政治理念开始深入人心。

这些改革反映在社会结构方面,总的来看,执政党对由于经济体制改革而导致的包括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在内的社会结构的变化,采取了相当开明和积极推动的态度。在80年代,对于刚刚出现的个体私营经济,采取的是只看不禁的态度,认为是“有益的补充”,到90年代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改为 “重要的组成部分”。反映到政治意识层面,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当非公有制经济的人格化代表——个体工商户特别是私营企业主刚开始出现时,由于同传统的意识形态明显相背,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争论。当时执政党高层采取的是不争论、允许看、允许试的态度,到1991年,开始把他们纳入统战工作范畴。当年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 《关于工商联工作若干问题的请示》中明确指出:“对现在的私营企业不应和过去工商业者简单类比和等同,更不要像50年代那样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是要对他们采取团结、帮助、教育、引导的方针,要求他们爱国、敬业、守法。”[2]对于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执政党采取了更加开明乃至融入的态度。在我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几个主要群体刚刚出现时,就得到了统战部门的高度关注。2000年底的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明确将党外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纳入统战工作范围,2001年党中央又明确将包括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在内的新的社会阶层界定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这以后,各种政治和社会安排如及时雨般为正在成长的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群体注入了强大动力,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也投桃报李,成为党各项政策的坚定支持者。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党关于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政策对于新的社会阶层形成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一是为新的社会阶层健康成长和规范发展提供了正确导向和支持。新的社会阶层生长道路是一条健康道路,否则的话就不会有新的社会阶层顺利成长。这里,恰恰是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在为这条道路指明方向时起了突出作用。二是为新的社会阶层中代表人士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正确导向和支持。由于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主要是做代表人士工作的,因此这种方针政策对新的社会阶层的作用,也突出地体现在对代表人士的支持和扶持上,进而通过代表性人物而促进新的社会阶层成长。三是为全社会公正评价新的社会阶层提供了一种正确导向和尺度。由于新的社会阶层成长过程中各种原因造成社会评价的多样性,其中的消极评价和负面因素不利于新的社会阶层成长。党的统一战线方针为正确引导和恰当把握这种评价,从而造成有利于新的社会阶层成长的有利环境和平台,实实在在地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总之,新的社会阶层是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显著受益者[3]。

可以这样说,这些年来的政治体制改革总体上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越来越与世界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一般轨迹趋同的道路前进,而这决定了现代社会分层结构得到政治体制的支持。没有中国三十多年政治体制改革,中国当前社会结构的分化同样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局面,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局面。而且,社会结构的分化反过来影响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同样呈不可逆转之势。

三、文化背景

当代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产生和发展的思想文化背景是改革开放以来全民族教育文化水平的持续提升和思想意识的不断解放:

其一是在文化程度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来是整个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提高最快最大的年代,义务教育得到普及,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反映在社会结构上,就是整个社会成员的教育年限和知识含量有了大幅增长,不仅有力地支撑了产业结构的转型,这是导致各种职业知识化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原因,而且更重要的是全社会形成了一个庞大且人数还在不断上升的知识分子阶层。中国社会几千年因为文化门槛而导致的知识分子阶层特殊性已有了实质性改变,一般普通学历学位已不再是划分阶层的重要因素,取而代之的是因现代科技精细化、专业化发展而出现的新的知识门槛——专业资质,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能在社会立足主要就是依靠专业资质。所有这些都为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在当代社会发挥作用提供了基础条件。

其二是思想意识方面,随着一次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过去那种僵化、封闭的思维环境和方式被彻底打破,与市场经济共生而成长的平等意识、独立意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越来越在整个社会成员中得到普及,人们对新生事物的出现越来越抱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 “万元户”刚出现时,许多人内心觉得愤愤不平的话,那么今天当国家拿出500万元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都觉得是理所当然,哪怕是民营新科技企业上市会一夜之间批量产生百万富翁、亿万富翁,人们也见怪不怪。这些也都为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产生和发展营造了一个越来越宽松的思想环境。

四、社会背景

当代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史上最为深刻、广泛的社会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使得中国传统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正经历剧烈的变化。正如我国学者谢岳所说的,当代中国社会正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4]:

第一是传统的 “二阶级一阶层”的基本社会结构正被多元阶层结构所取代。传统的农民阶级已分化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农村社会管理者、农村知识分子、农村个体工商户、农村私营企业主等多个阶层。工人阶级已分化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工人等多个阶层。知识分子也分化为国家社会管理人员、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和专业技术的人员、企业白领、中介行业中的专业人员、自雇知识分子、经理人员等多个阶层。今天中国已基本形成国家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管理技术人员、个体工商户、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过渡性的特殊阶层这样八个基本阶层,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正是在这种阶层分化中成长起来的。

第二是原来维系中国社会的制度体系正在被逐步打破。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身份制、单位制、行政制把全中国人严格束缚在狭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首先是严格的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分割正被打破,2.6亿农民工就是这一变化最生动的诠释;其次是经过上世纪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官本位制度正从一般的企事业单位大规模退出。没有这些改革,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将无成长空间;其三是伴随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以及全国统一的就业和人才市场的形成,束缚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产生和发展的最后一道障碍也正在破除。

第三是国家、企业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在蓬勃发展。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民间社会开始成长起来,社会团体、市场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越来越成为继政府、企业之后的一支重要力量,也为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载体。

五、国际背景

当代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产生和发展的国际背景是持续30多年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产业革命。

近30多年的中国史既是一部改革史,更是一部开放史。自盛唐以来,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向世界打开大门。从上世纪70年代末设立四个经济特区,30多年来,中国领导人一次又一次在重要关头,旗帜鲜明地高举对外开放大旗,包括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沿海开放,90年代初上海浦东的开放。当然这里面最具决定性的是本世纪初加入世贸组织,从而把全国都纳入世界经济体系。

除了经济开放,其实在政治、思想、文化、社会乃至宗教、旅游等方面,中国同样向世界打开大门:在政治方面,中国共产党已与世界几百个政党建立起经常性联系,包括许多原来在意识形态方面完全不兼容的政党;在思想方面,当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重大思潮都被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介绍到中国来;在社会方面,非政府组织、第三方组织这些在过去中国几乎闻所未闻的东西如今都已在中国生根发芽;在宗教方面,我国五大教也与世界各地宗教建立起了经常性联系。2013年俄罗斯东正教大牧首来我国访问,受到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接见,更成为我国宗教对外开放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旅游方面,中国不仅是世界最大旅游目的地之一,也正快速成长为世界最大旅游来源地之一,在世界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中国游客的身影。另外,每年中国还有几百万人在世界各地留学、打工、做生意。

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态势,一方面会使中国当代社会结构的演进随着对外开放节奏呈现地域推进的特点,最早的一批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就是在东南沿海外企中产生的;另一方面,国外成熟的现代社会结构给我国带来极强的示范效应。近40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新产业革命,一个标志就是知识经济的崛起,产生了一大批与现代高科技紧密结合的职业群体。而我们打开国门看世界,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必然会使这些新兴的职业群体加速引进到国内来,激发相应的阶层群体迅速壮大。这同样为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和发展带来重要契机和推动力量。

由此可见,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是以改革开放为契机、以党的政策为引导、以市场机制为动力逐步形成的,改革开放为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必然性的理由。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的意义在于:改革开放不断推进需要有新的力量;新的社会分工需要有新的载体;新的社会整合需要有新的媒介。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就是这样一种力量,它在社会转型中形成了改革开放所必需的力量;在社会分工中形成了改革开放所必需的载体;在社会整合中形成了改革开放所必需的媒介。这就是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1]关晓丽,关大伟.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演变新视点[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34.

[2]全国统一战线干部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统一战线文献选编[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261.

[3]沈殿忠.论新的社会阶层形成和发展的深层原因[J].沈阳干部学刊,2004(1):5-12.

[4]谢岳.权力的流变: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政治话语[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2):44-49.

(责任编辑:张迦寓)

10.3969/J.ISSN.1672-0911.2015.03.011

D663

A

1672-0911(2015)03-0011-05

2015-04-09

徐 军 (1968-),男,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社会阶层知识分子政治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