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体报道,随着稀土出口配额和出口关税的取消,国内稀土行业整合也接近完成。按照政府的要求,今年年底前,六大稀土集团要整合全国所有稀土矿山和冶炼分离企业。那么,行业整合对企业的实质意义有多大?有业内人士抱怨,整合“不是市场的需要”,到头来“就只是一个概念”。
对此,相关政府官员也有同样的担心,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巡视员、国家稀土办主任贾银松就曾表示,组建稀土集团既不能搞帮派,也不能搞形同虚设的壳公司,要组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大型稀土企业集团。
现在的问题是,虽然在出口方面实行配额管理,但是,在国内却一直没有能够形成比较规范、统一的管理格局,无论是开采还是冶炼,都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2014年稀土指令性计划供应量是10.5万吨,而国内市场需求对应量则达到15.17万吨,供应缺口约4.67万吨,实际情况却是供大于求。可见,通过其他渠道流入市场的稀土量有多大。
那么,整合以后能否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让六大集团完全主导市场、完全控制市场呢?而六大集团之间又将建立怎样的市场竞争关系,如何确保不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呢?如果六大集团之间也出现恶性竞争问题,特别在出口方面,互挖墙脚,恶性降价,那么,也就会失去整合的意义,甚至不如将市场完全放开。
既然要整合稀土资源,那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完善市场秩序。那么,就可以先制定规则,先规划市场布局,并加强市场监管。如果乱采乱炼继续,整合就有可能适得其反,也很难让企业信服,更不符合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更重要的,没有相应的规则做保障,即使整合以后,六大集团之间也会产生不规范的市场行为,甚至内部管理一片混乱。
整合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规范市场秩序。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对稀土行业的整合,应当把完善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市场规则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让整合后的企业有章可循,有规则可以依靠。政府则在市场整合和规范过程中,扮演裁判的角色,而不是集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于一身。
(节选自2015年6月30日《中国产经新闻报》,作者: 谭浩俊)
根据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和促进产业转型的政策方针,绿色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政策机遇期。如何将政府力量与社会资源有效结合来完善绿色产业运行机制?在助力绿色产业发展的同时,面对具有一定存量的传统、非绿色项目,如何帮助它们走出经营停滞的困境,带领其走向绿色转型之路呢?
中国人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近日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上表示,政府应引导第三方机构进入国家产业发展的监测和评级工作之中,以消除金融机构投资者和公众投资者对项目运营和资金运筹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他们有效地将资金投入绿色领域且保证其投资方向,明确其投资损益情况。
对于将社会资金引导到绿色产业的金融机制,以马骏为中方召集人的绿色金融工作小组建议,应尽快试点发行绿色金融债,以支持银行的绿色贷款,同时抓紧研究制定允许和鼓励公司、企业和地方政府发行绿色债券的政策。
谈到资金对传统行业投资“谨小慎微”的问题,一方面银行惜贷比较严重,对传统行业的转型过程或实体经济领域的某些企业和项目,其融资存在断档问题。
对此,马骏回答本报记者,现在传统产业面临着如何将自己改造为绿色产业的问题。他认为,将污染企业转变为绿色企业的第一步在于技术创新和支持技术创新的工作。“融资之前的关键步骤是企业把新的产品和技术落实。”
对于传统污染型企业的转型,马骏谈到,虽然限制“两高一剩”已经有很长时间,但具体操作上还有一些问题。“我认为,更加关键的恐怕不在于你是不是马上把项目完全停下来,而是如何帮助这些污染型企业找到转型和生存的机会。如果说我们一下子把这些‘两高一剩’的企业都关掉,经济下行的压力会非常大。因此,如何在抑制污染型企业的同时创造更多绿色增长型的机会,才是更为现实的转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