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玲
(安阳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0)
2013年,河南省实现农业增加值4058.98亿元,同比增长4.3%;粮食总产量实现连续十年增产、连续八年超过千亿斤。农业的长期增长可以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单位生产要素产出量的提高来获得。因此,农业产出的增长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来自农业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长,另一部分来自农业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约束决定了河南省农业的长期增长不可能依赖于要素投入的无限扩张,而应该依赖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这也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共同趋势。因此,研究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FP)对于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李尽法等,刘战伟,卫荣等利用Malmquist指数法对不同时期的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结果较为一致,均认为技术进步是推动河南农业TFP增长的主要因素。聂丽则认为主要影响因素是技术变化率。测算结果不同主要是由于各学者研究的时间跨度、投入产出指标选取、决策单元数量等的不同造成的。从已有的文献来看,针对河南省农业TFP的研究还需要更加深入和细致,特别是对河南省各地市的差异分析。本文结合河南省18个地市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简称DEA法)的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河南省农业TFP的增长,并分析了各地市农业TFP存在的差异。
农业TFP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四种:增长核算指数法、生产函数法、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法和随机前沿法。本文采用的是第三种研究方法。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法是一种针对多投入多产出生产单位的效率分析与评价的方法。其优点在于:不需要一个预先已知的生产函数,因为要估计有些多投入多产出数量关系复杂系统的具体函数形式是十分困难的;不必事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避免了在人为确定权重时对评价结果客观性的影响;计算结果不受数据类别和计量单位的限制等。
基于产出的Malmquist指数可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动(EC)和技术进步(TC)。其中技术效率变动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动(PTE)和规模效率变动(SE)。
从t时期到(t+1)时期,测量TFP增长的Malmquist指数可以表示为:
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代表性,本文选取农业生产总值(亿元)作为农业产出指标。选取农业从业人员(万人),农作物播种面积(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和农用化肥使用折纯量(万吨)为四个农业投入指标。以上投入产出数据均来自于2001—2013年《河南统计年鉴》。
本文使用面板数据,利用DEAP2.1软件计算2000—2012年河南省18个地市农业TFP的Malmquist指数,并进行分解。
(1)河南省农业TFP整体变化趋势分析。河南省农业TFP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具体数值见表1)。2000—2002年,河南省农业TFP指数缓慢增长。2002—2003年受非典和秋季涝灾的严重影响,农业TFP增长速度为历年最低,出现负增长,为-4.4%。其中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增长率为-4.8%,技术进步平均增长率为0.4%,说明技术效率是抑制农业TFP增长的主要因素。而综合技术效率的变化又是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变化综合作用的,这一时期,河南省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指数增长率均为负值,分别为-3.5%和-1.3%,表明河南省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农业生产规模效率下降。2004年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更加重视农业,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2005年河南在中部地区率先取消了农业税,当年就使农民减负达29亿元;同时,还实行了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多项补贴。至此,河南省农民不仅被免除了粮食生产上的税收和各种提留负担,而且得到了财政多方面的补贴。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实施、农业税的减免、农业补贴的增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率的快速增长。此后的9年间,河南省农业TFP均大于1,呈缓慢波动增长趋势。其中2003—2004年河南省农业TFP增长最快,为30.6%,是由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共同拉动的结果。同期技术进步指数增长率也达到历年最高值29.8%,这与河南省大力发展和实施“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栽培是分不开的。
表1 2000—2012年河南省农业T F P的Malm q uist指数及其分解
图1 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变化趋势
(2)河南省农业TFP增长结构分析。2000—2012年间,河南省农业TFP平均增长率为9.4%。其中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增长率为0.1%,技术进步平均增长率为9.3%,表明TFP是由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由于技术效率指数变化并不明显,波动值在0.066之间,说明在这13年间,河南省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指数没有太大的变化,对农业TFP影响较小。而技术进步指数波动幅度较大,且均大于1,说明TFP的变动主要是技术进步带来的。从图1中我们也能看出,技术进步指数和农业TFP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变化曲线十分接近。
表2 2000—2012年河南省各地市农业T F P的Malm q uist指数及其分解
(1)各地市农业TFP变化趋势分析。从表2中可知,河南省18个地市的农业TFP指数均大于1,说明各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增强。此外,无论技术效率指数增长与否,各地市技术进步指数均大于1,呈增长趋势,成为各地市农业TFP增长的主要根源,这与全省的整体情况一致。
(2)各地市农业TFP差异分析。从区域差异来看,洛阳、三门峡、郑州2000—2012年平均农业TFP指数分别列在全省前3位。其中郑州、洛阳两地属于中原城市群,在河南省经济发展中处于“龙头”地位。信阳、漯河、南阳平均农业TFP指数分别列在全省后3位,这3个地市也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其中农业TFP增长率最低的为南阳,不到洛阳农业TFP年均增长率的一半。
对于技术效率变动,平顶山、濮阳、许昌、漯河、南阳、商丘、周口和济源8个地市技术效率普遍偏低。究其原因有的是规模效率偏低,有的是纯技术效率偏低,还有的是两者同时并存。这说明这些地区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较差,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欠缺;但同时也说明这些地区在农业发展中技术效率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对于纯技术效率变动,2000—2012年发生纯技术效率改善的地市比较少,只有7个,且增长幅度不大。在这7个地市中,郑州、洛阳、鹤壁经济较为发达,剩余3个地市经济欠发达。其余11个地市纯技术效率平均增长率有的下降,有的不变。在纯技术效率较低的地市中,如濮阳、许昌、商丘经济较落后。这说明纯技术效率指数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密切关系。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市,技术效率也较低,难以获得最有效率的产出。
对于规模效率变动,2000—2012年郑州、开封、洛阳、安阳、新乡5个地市规模效率得到改善。鹤壁、焦作、许昌、三门峡、信阳5个地市投入增长带来的规模效率不变,剩余8个地市规模效率下降。规模效率不变或下降的地市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本研究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0—2012年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近13年间河南省农业TFP平均增长率为9.4%。2000—2003年受非典和天气影响,农业TFP增长出现负值,为-4.4%。2003—2004年受相关惠农政策影响,农业TFP增长率最快,平均增长率为30.6%,说明河南省农业TFP的增长容易受到气候和国家相关农业政策的影响。从增长结构看,无论是从2000—2012年河南省农业的整体发展来看,还是从18个地市的农业发展来看,技术进步才是农业TFP增长的主要动力。河南省农业整体规模效率较低,平均值小于1,而纯技术效率基本保持不变,造成综合技术效率对于TFP增加的作用不明显。
从各地市的情况看,18个地市的农业TFP都实现了正增长。经济发达地区如洛阳、郑州、新乡等地的平均农业TFP较高,其中洛阳排名第一。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南阳、信阳、漯河等地的平均农业TFP偏低,其中南阳排名最后。这说明农业TFP的增长与地区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今后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落后地区农业TFP的提高,区域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不利于河南省农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为将河南省从农业大省打造为农业强省,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持续增长,本文依据以上分析,提出四点建议。
(1)加大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力度。农业生产易受气候和自然灾害等的影响,因此必须逐步加大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力度,不断扩大险种范围,提高险种保额。这样可有效减少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对河南省农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提高农户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从而促进河南省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2)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河南省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不仅要注重技术进步,更要注重提高技术效率。而农业技术推广则是影响农业技术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河南应在全省建设一批农技推广区域站和乡镇农技推广站,确保服务范围覆盖所有乡镇。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完善推广法规。同时还要加快提高各地市农民的科技和管理素质,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
(3)进行土地规模集约化经营。河南农业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人多地少,要想提高土地的规模效率,就必须经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能够使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一些高科技的农业技术就可以大面积地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土地流转不仅可以让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而且可以提高农业产出率和农业管理水平。
(4)缩小各地市农业生产率差距。要缩小各地市农业生产率的差距,保证河南省农业整体协调发展,就必须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同时要引导落后地区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比如南阳的食用菌、猕猴桃和山茱萸,信阳的茶叶,漯河的农副产品加工已形成一定特色,各地市要利用好这些优势资源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特色农业的转型。此外,要加强各邻近地市的农业生产互动,建立有效的区域农业生产分工与合作机制,实现经济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技术和经验等资源信息的共享,在农业生产中不断缩小各地市农业生产率的差距,促进河南省整体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1]李尽法、吴育华: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2).
[2]刘战伟: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实证分析:基于DEA模型的 Malm q uist指数方法[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2).
[3]卫荣、朱秀英、贠鸿琬: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实证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45(6).
[4]聂丽:农业生产效率变动的DEA-Malm q uist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河南科学,2013(10).
[5]余康、章立、郭萍:1989—2009中国总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综述[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2,29(1).
[6]崔春晓、王凯、李建民:山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