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和平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我们在教学中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理解能力的培养,结合理论和课堂实践的方法,完成我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任务。
小学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学生《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广泛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阅读教育是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应该遵循教学规律,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审美的光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审美感受能力是人们进行一切审美、创美活动的出发点,是整个审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是审美想象能力、鉴赏能力、理解能力得以萌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通往更高审美境界的桥梁。席勒说过:“感受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所以,我觉得要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首先要让孩子能对美有感受能力。在语文学科中,美是丰富多彩的、无穷无尽的,问题在于能否及时地、敏锐地感受它、发现它。如果学生缺乏审美感受能力,那么,即使是最动听的音乐和最美的绘画也不能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它们对学生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审美感受能力主要是后天通过审美教育培养的结果,但由于种种原因,各人的审美感受能力很不一样。针对学生的感知心理,尽可能多地利用电教媒体手段,再现情境,运用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外在形式,具体、直观地再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语言文字的间接显现转化为一定的物质材料来直接显现,增加强感知强度,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和听觉,发现美和感受美,从而提高审美感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例如,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体验美,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二、培养学生审美想象能力
所谓审美想象能力,是人们在直接关照对象的基础上,调动过去的表象积累,补充、展拓、丰富、完善对象和改造、重新组合、进而创造新对象的一种能力。它包括通感的能力,如宋代的《玉堂春》词:“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以杏花开放时的盛、繁、多、乱与可以造成声音的人群的盛、繁、多、乱之间进行类比联想,“闹”字将无声化为有声,将静态的美化为动态的美,将视觉形象的美感沟通为听觉形象的美感,因而格外生动、形象,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由于我不是孤立地去进行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而是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欣赏景物美,体会语言文字的表现美,所以学生不仅得到了审美想象力的培养,而且得到了深刻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知识和阅历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如图片、多媒体)引导学生想象,拓展美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高尔基也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
在教白居易的《忆江南》时,本人制作了一个微课《白居易<忆江南>赏析》,通过多媒体再造诗词的意境,引导学生想象。如用音乐《忆江南》之声和极具代表江南美景的图片,迅速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一步理解《忆江南》所表达的情感。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有这样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两个写景的诗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韵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我先要求学生以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然后,具体提出以下几个展开的问题:烟花三月的长江是一派怎样的景色?你是怎样目送朋友远离的?朋友的船是怎样消失的?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经过老师的点拨,不少学生由第一人称想象出了形象的意境来:长江两岸春花烂漫,彩蝶轻轻的飞舞,然而这美丽的一切我都无心欣赏,我站在江边,任凭春风拂面,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远方,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在遥远的天边。滔滔的江水滚滚向东流去……朋友啊,此次分别又要等到何时相见?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
三、引导学生在朗读优美的语言中体验美、感受美,在朗读中感受自然美、生活美、人性美
新课程标准说,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使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语文是美丽的,教材中的课文更是文质兼美的典范。她汇聚了古今中外语言文字的精华,她肩负着使学生提升母语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并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的重任。教师悉心引导,促使感受语言的音韵美、逻辑美和形象美。
首先,说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诱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
其次,说学生的自读。学生通过自读揣摩作者的情感,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
最后,是教师引读,学生议读,不断激发兴趣,挖掘知识潜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朗读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中华少年》时,“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讲的是中国的穷苦百姓没有光明正确的指导,只是默默的辛劳是摆脱不了悲苦的命运!“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讲的是旧体制的落寞保护不了民族的身躯与思想!“长城的古砖”指的是落后的科学技术,“洋炮的弹片”指的是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两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祖国曾经遭受的屈辱,告诉我们落后就会被挨打。黄河水虽然经过了很多弯曲,但是最终还是流向大海,那是百折不回的精神,这要我们懂得凡事遇到困难不要被打倒,要坚持不懈克服困难走下去。昆仑巍峨高大,是中华的脊梁,让人肃穆,后半句以昆仑山为喻,表现那种高大、威武,不屈不折的精神。
综上所述,美育的特征和语文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审美教育的力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落实在每一堂课上,这样坚持不懈,一课一得,学生就能逐渐获得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