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思考*

2015-04-07 01:22杜德斌
上海城市规划 2015年2期
关键词:上海中心科技

杜德斌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思考*

杜德斌

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系统工程和长期过程。上海要在全国发展大局及全球创新格局中找准自身的战略定位,明晰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力争到2050年左右真正建设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分析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与路径,以及战略重点,提出建立现代化的创新治理体系,健全多元化的创新投入体系,优化全方位的创新政策体系,构建包容性的创新环境氛围等对策建议。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 科技创新 | 城市发展战略

杜德斌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希望上海始终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综合国力形成的关键支撑点。由于创新资源的高度流动性和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性,谁拥有21世纪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中心,谁就能最大程度吸引和汇集全球创新要素、发展高能产业,进而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战略主动权。因此,积极谋划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挑战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面对新的科技革命浪潮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处在和平崛起关键时期的中国,客观上需要一个高级别的科技创新中心来引领未

来百年发展,以确立并巩固自身在未来全球分工体系中的领导和支配地位。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阶段,作为我国经济龙头的上海,应肩负起国家使命,明确将科技创新作为未来30年城市发展的核心功能,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充实和引领全球城市发展,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1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与路径

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系统工程和长期过程,科学合理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路径至关重要。因此,上海要在全国发展大局及全球创新格局中找准自身的战略定位,明晰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力争到2050年左右真正建设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1.1 战略定位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包括城市自身、国家和全球3个层面。就城市自身来说,应将科技创新定位为城市未来30年发展的核心功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以提升实体经济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促进国际金融、国际商贸等服务功能的发展,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充实和引领全球城市发展。

从国家层面来说,上海建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首先要在全国科技创新格局中发挥引领作用,要成为全国科技创新的“龙头”和“引擎”;在科技创新实力方面,上海应该是全国的“排头兵”,科技创新综合实力领先全国;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上海应该是全国的“先行者”,率先突破制约创新的各种体制机制瓶颈,试验探索既符合国际惯例、适应创新发展,又契合中国国情、具有上海特点的创新制度安排和治理体系;在企业和产业创新方面,上海应该成为中国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源头,成为创新型企业集聚的高地,并涌现创新龙头企业;在创新文化和环境方面,上海应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新文化风向标。

从全球层面来说,上海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至少应包括4个方面:一是成为世界创新产品的生产源地。集聚大量世界级的科技型企业和跨国公司以及风险投资公司,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产生大量新技术、新产品,并通过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带动世界产业变革。掌握一批前沿科学研究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众多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二是成为新兴产业的世界战略高地。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培育形成并集聚一批行业创新“引擎”企业和跨国公司,科技创业活跃,新的企业、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科技成果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研发服务、科技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充分发展。三是成为世界创新文化的传播中心。全社会创新创业意识强烈、文化氛围浓郁,有利于创新的社会制度健全;跨国性的重大科技创新活动频繁,经常举办全球性科技创新论坛;拥有国际一流的科技期刊;具有引领全球的科学理念、产业文化和商业氛围,成为全球新的生产理念、商业文化和消费观念的发源地。四是成为全球创新资源的配置中枢。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国内外高端研发机构和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集聚,拥有国际一流的创新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全球创新资本汇聚、科技金融有机融合。国际技术交易发达,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格局,具有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综合能力和多元渠道载体。

1.2 战略路径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可能也不应该一蹴而就,而必然是一个逐步发展、阶段演进的连续过程。根据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我国科技创新态势以及上海自身特色优势,上海到2050年基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可遵循三维立体发展路径。

在发展动力(驱动力)维度,要从政府驱动型逐步向大学驱动型和企业驱动型转变,最终形成以创新“引擎”企业驱动为主导的创新格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规划导向、环境营造和条件保障作用,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育若干高水平的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产业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技术补充,夯实创新“引擎”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创新根基,以此带动城市整体创新实力的提升。

在创新机构来源维度,要实现从外源型向混合型再到内生型的演进。充分发挥上海作为全国对外开放桥头堡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开放优势,大力引进和集聚全球高端人才、一流大学、顶级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研发总部、先进技术成果等全球创新资源,同时强化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引进资源真正融入上海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加速引进资源与本土资源发生“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不断衍生出新技术、新知识、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加速提升上海配置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和创新的国际影响力。

在产业维度,要始终坚持综合型的产业发展方向,既要面向全球产业技术发展前沿,围绕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加快推进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与突破,以新技术带动新服务、以新服务促进新产业;也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同时,要引导和鼓励企业强化技术集成应用能力,加快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加速培育新业态和新模式,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宏大的产业体系和深厚的产业基础。

2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重点

在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迈进中,上海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注重点面结合、突出重点。要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围绕战略定位,聚焦战略目标,在本土创新“引擎”企业培育、科技重点领域发展、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利用、城市创新系统效能提升等方面部署重点任务,以点带面,加快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程。

2.1 实施民营企业创新工程, 着力培育本土

创新“引擎”企业

一是完善科技中小企业创新扶持政策。良好并能真正落到实处的扶持政策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催化剂。要以国家《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的实施为契机,结合上海企业特点,加快制定相关的配套实施政策,明确落实责任主体,建立部门协同机制,促进配套政策落到实处。

二是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企业研发机构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源泉和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以扶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为抓手,切实增强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国家和地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应进一步向企业倾斜,支持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研发机构成为企业技术积累与创新突破的蓄水池。

三是支持企业加强创新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管理能力是企业的“软实力”,是实现企业创新主导权的有力保障。培育创新“引擎”企业,需要切实加强本土企业创新管理能力建设,要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创新管理方法的学习和研究,推动中外企业创新管理人员的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促进外资企业研发中心创新管理知识的溢出,以提高本地企业创新管理水平。

四是支持和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创新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政府管理部门要支持和引导企业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支持企业提高自身整合利用国内外市场成熟技术的能力,强化技术集成和市场应用,推动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渗透,鼓励和支持新业态的发展,为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

五是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驱动机制,建立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积极倡导“专利不等于创新”的观念,引导企业更多地从市场开拓需求出发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不断优化让市场充分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创新治理机制。

2.2 瞄准科技发展前沿, 推进重点领域跨越

发展

注重核心专利、高端品牌和关键标准的创造、应用和保护,从参与创新走向主导创新。坚持以本土机构为主体,在对全市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和客观评估的基础上,聚焦重点领域,选择一批关联度高、带动性广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举全市之力,联合攻关,重点突破,增强对全球创新活动的主导性和掌控力。

一要加快基础研究前瞻布局,增强创新原动力,在与保障健康、改善环境、发展尖端科技、提高上海科技竞争力相关的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空天科技和地球环境、综合与前沿研究等优先领域前沿选择重点发展方向,增强和拓展上海在物质、生物、医学、信息、材料、能源、生态环境以及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制造等重要领域关键方向的原始创新基础。

二要推动产业技术重点突破,提升产业掌控力,市场和产业需求是科技发展的不竭动力。结合面向未来30年的发展战略研究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在科学预测未来30年上海城市产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重点面向“四新”经济发展,综合运用技术预见、技术路线图等方法,凝练产业技术创新重点领域,布局一批能体现21世纪世界城市发展最新理念的产业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

三要促进民生科技推广应用,提高科技惠民度,围绕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应对老龄化社会来临,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实现城市的和谐与绿色发展,促进民生科技成果的加速推广和社会应用,切实促进科技惠及民生。

2.3 实施开放式创新, 提高全球创新资源配

置能力

跳出上海看上海,立足世界看上海,在全球科技竞争的总体格局中,重新审视上海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理念、目标和思路,着力推动实施开放式创新,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继续发扬海纳百川的优秀传统,促进国内外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加速向上海集聚,形成强大的资源集聚能力。在“集聚”的同时,增强辐射服务能力,“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培育、集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服务和辐射能力的机构、设施和成果,提升科技创新中心的综合服务辐射能力。

第一,加速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顺应全球人才流动趋势,以上海自由贸易区为实验载体,探索双重国籍、放宽签证期限、个人所得税减免等人才引进政策试点,以最大限度地集聚全球顶级人才;积极引进跨国公司亚太区总部、业务部门全球总部以及管理、研发、技术支持服务等功能性机构。

第二,率先深化科技对外开放,逐步推动科技计划对外开放,以此吸引海外优秀科技人才和科研机构参与我国科技创新活动,达到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本国科技实力的目的;积极鼓励和支持本土企业“走出去”,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并购国外研发机构和中小科技型企业,培育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加强国际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成熟技术输出。

第三,着力增强创新要素的辐射服务力,将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作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战略举措。积极支持学术带头人参加国际大科学计划,鼓励和支持本土科技人才到国际科技组织任职。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以重点学科、优势学科为依托,积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主动与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建设一批冲击世界领先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综合考虑上海科技和产业发展需求,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电子信息等具有一定优势的学科和技术领域,培育形成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研发机构和创新创业平台,打造一批具有全球服务能力的大型科学设施,为我国乃至全球科学家开展世界一流的研究工作提供优质高效的科学实验服务。

2.4 推动协同创新, 提升城市创新系统效能

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着力点,完善核心资源形成机制、企业动力激活机制、市场价值实现机制,优化部市合作、部门协作、区域协同、市区联动、军民融合机制,推动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符合国际规则的创新制度安排,加快建成要素齐全、布局合理、运行高效、合作开放、互动充分并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城市创新体系,提高城市创新效能。

首先,健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引导企业通过项目合作、共建研发基地和创新联盟等方式,有效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能力。

其次,完善立体化、网络化的创新联动格局,以部市合作、区域联动、市区联动为重点,努力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强部门之间、区县之间、部门与区县之间、军民之间的统筹协调和信息沟通,形成创新合力。

第三, 优化创新导向的城市空间布局体系,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全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区,培育创新中央区(CID)。促进上海自贸区与张江示范区联动发展和政策衔接,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促进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释放改革开放红利、倍增示范带动效应,让上海自贸区和张江示范区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两个强大引擎。

3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对策建议

无论从全球或全国层面来看,上海均具备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先天优势和良好机遇,但也面临诸如世界一流高端创新资源相对匮乏、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文化环境亟待优化等瓶颈问题。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既要有长远谋划,也要正视现实问题,应从以下4个方面着力推进。

3.1 建立现代化的创新治理体系

一是要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科技发展不是科技管理部门一家的事情,涉及经济、教育、文化、城市建设等各个领域。建设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必须从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来统筹考虑,从国家和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高度,统筹领导谋划科技创新建设工作,以有效地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和推动各部门间的协同创新。二是要明确目标,顶层设计。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十三五”规划编制等工作,从战略高度做好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顶层设计,抓紧制定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专项行动计划或中长期战略规划,明确重点任务和发展路径。三是要理顺体制,完善机制。要形成符合国际规则的创新制度安排,着眼于推动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加强宏观科技管理,健全科技宏观决策机制,完善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

3.2 健全多元化的创新投入体系

一方面,优化财政科技创新投入机制。提高科技投入保障能力,逐步提高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进一步强化财政科技投入的导向性、聚焦性、前瞻性和公共性,优化财政投入方式和效果,着力放大财政资金的引导效应和产出效益。建立财政科技投入信息共享机制,避免重复立项和多头投入,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以发展科技金融为突破口,形成多元化创新资金筹措渠道,积极发展天使资金、风险投资,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参股和风险补偿等手段,鼓励各类创业投资基金聚集,“撬动”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推进有条件创新创业人才企业在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境外资本市场融资进程,完善上市后备企业筛选、重点辅导、培育工作,对上市企业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对券商给予相应补贴支持。建立健全科技融资性担保风险分散和代偿补偿机制,逐步打造网络化、信息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科技担保体系。

3.3 优化全方位的创新政策体系

着眼于推动政策协同,围绕科技创新全过程、聚焦科技创新全要素,从创新链切入,着力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构建“人才+科技+金融+产业”政策链,形成覆盖整个创新链和所有创新要素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在推进政策落实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多种途径,调动科技中介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科技园区管委会等社会力量,在政策培训、宣传、服务和政策研究、评估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为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大学和科技工作者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形成政策落实合力,提高政策知晓率。设立“政策导师”,帮助企业理解和申报相关优化政策。加强政策调研和绩效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高政策实施效果。

3.4 构建包容性的创新环境氛围

一是建立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评价机制。以人才选拔、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岗位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革为重点,探索建立由人事部门、科技部门协调配合的科技评价体制机制;坚持创新质量和贡献导向,积极探索适合于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创新人才成长的长周期评价体系,为优秀科研团队和科研人员创造“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环境,鼓励其潜心研究。在科技评价管理中注入“人文精神”,从重视人的产出转变为重视人才本身。二是着力优化创新激励机制。对创新创业人才实施以知识产权为主导的激励政策。加快兑现“技术资本化”,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政策激励机制,推广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各种有效做法,要给创新创业人才以股权和期权,切实维护他们对创新成果的收益分配权。三是优化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将创新文化建设纳入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为创新人才成长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允许科技人员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容忍在科学问题上的“异端思维”,鼓励奇思妙想、支持自由探索,发扬科学民主精神,提倡学术争鸣、促进不同学术思想的自由碰撞,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引导和鼓励科技社团加快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与科技工作者开展面对面、手拉手的交流访谈活动,增进情感交流和文化认同。四是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环境。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不让创新者流汗又流泪。对科研项目的评价要允许一定比例的失败,对创业失败者要给予足够的包容、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对人才的考核,要建立“干中学”和循序渐进的试错机制,允许员工失败,引导员工经受住失败的挫折、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成长。

eferences

[1][美]阿伦•拉奥,皮埃罗•斯加鲁菲. 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M]. 闫景立, 侯爱华等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Arun Rao, Piero Scarruffi. A History of Silicon Valley: the Greatest Creation of Wealth in the History of the Planet[M]. YAN Jingli, HOU Aihua, et al, translate. Beijing: Posts & Telecom Press, 2014.

[2]Saxenian, A. 1999, Silicon Valley's New Immigrant Entrepreneurs (Vol. 32, pp. 1991-2005)[J]. San Francisco: Public Policy Institute of California.

[3]Simmons, B. A. and Elkins, Z. The Globalization of Liberalization: Policy Diffus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i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04, 98(1): 171-189.

[4]杜德斌.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路线图及实施建议[J]. 上海综合经济,2014(9). DU Debin. The Map and the Implementing Proposals of Shanghai’s Construction of Glob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J]. Shanghai Economic Forum, 2014(9).

[5]杜德斌. 上海孕育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机遇与实力基础[N]. 文汇报,2014-09-15. DU Debin. The Historic Opportunity and the Basic Capacity of Hatching Glob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in Shanghai[N]. Wen Hui News, 2014-09-15.

[6]杜德斌. 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区位模式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DU Debin. The Location Patterns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Overseas R&D Globalization. [M].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 2001.

[7]杜德斌. 建全球创新中心: 上海当顺势而为[N].文汇报,2014-10-08. DU Debin. Constructing Glob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Shanghai Should Go With the Tid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N]. Wen Hui News, 2014-10-08.

[8]杜德斌. 大洗牌前夜:第5次创新资源跨国大转移看亚洲[N]. 东方早报,2014-10-14. DU Debin. The Night Before Reshuffle: The Opportunity for Asia During the fifth Giant Multinational Transfer of Innovation Resources[N]. Dongfang Daily, 2014-10-14.

[9]屠启宇,林兰.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内涵与战略路径[J]. 上海综合经济,2014(9). TU Qiyu, LIN Lan. The Objective Connotation And The Strategic Path Of Shanghai’s Construction of Glob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J]. Shanghai Economic Forum, 2014(9).

[10]Cohen, J. P. and Morrison Paul, C. J. Airport Infrastructure Spillovers[J]. in a Network System. in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3, 54(3): 459-473.

Strategic Thinking for Shanghai’s Development into a Global S & T Innovation Center

It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to construct a glob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Shanghai should meet the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to head for the goal of glob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With holistic consideration,,efficient planning and solid progress,,it strives to basically comple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lob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with strong competitive power,,profound radiation power and extensive influence. By 2050,Shanghai will have been a global center of innov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a production source of international innovative knowledge,,a strategic high ground of the world economy and an international platform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strategic positioning, path and focus of Shanghai's construction of glob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It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establish a modern innov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mprov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innovative investment system, optimize the full range of innovation policy system and build inclusiv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tmosphere.

Glob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 S&T innovation | City’s development strategy

1673-8985(2015)02-0017-04

TU981

A

猜你喜欢
上海中心科技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上海电力大学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