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业政
(山东临沂水利工程总公司,山东 临沂 276006)
混凝土裂缝施工控制要点分析
宋业政
(山东临沂水利工程总公司,山东 临沂 276006)
【摘要】建筑物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是工程施工一个控制的难点,也是制约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本文针对施工过程容易出现裂缝的部位,阐述混凝土裂缝的类型,分析了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预防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质量控制
目前,建筑物大多采用商品混凝土,商品混凝土优点是原材料计量系统完善,拌合强度高,能够短时间满足施工现场需求。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一是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容易离析;二是混凝土坍落度较大,施工难易控制。正是由于商品混凝土不足,给工程施工带来诸多安全隐患,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裂缝。尤其是在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裂缝问题易显突出,并成为普遍性的问题。通过对混凝土裂缝的成因进行分析,从材料、施工、配合比设计等方面提出了相对应的裂缝控制措施。
1)表面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的内部热量向外散发的较慢,而其外表面与外界接触温度散热速度较快,引发表面产生拉应力,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拉应力超过此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就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一般出现在混凝土浇筑后的第3~4d。
2)贯穿裂缝。混凝土硬化过程中拌合水的水化以及胶质体的胶凝等作用,使得混凝土结构开始收缩,由于受到基底或结构本身的约束,也会产生拉应力,当此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此时的极限抗拉强度,在混凝土结构的薄弱区域就可能产生贯穿裂缝,这种收缩裂缝危害较大。
3)塑性塌落裂缝。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或者在浇筑初步成型时,都会产生一种塑性塌落裂缝。因为在混凝土的成型过程中,其拌合物中的骨料缓慢下沉,水向上浮,此时钢筋上面的混凝土被钢筋支顶,而钢筋两侧及其下方的混凝土产生下沉,导致混凝土沿钢筋表面产生顺筋裂缝。
4)干缩裂缝。由于混凝土失水后干燥,引起体积收缩变形,这种体积变形受到约束时,就可能产生干缩裂缝。
裂缝主要出现在:输水渠与建筑物翼墙连接处的现浇板下部;泵站水泵层的墙体及顶板;穿坝涵洞及供水洞洞身侧墙;桥面铺装的表面。
3. 1水泥水化热的影响
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使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升高,当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温度相差过大时,会产生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温度应力与温差成正比,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内外的约束力时,就会产生裂缝。
3.2内外约束条件的影响
混凝土在早期温度上升时,产生的膨胀受到约束而形成压应力,当温度下降,则产生较大的拉应力。另外,混凝土内部由于水泥的水化热而形成中心温度高,热膨胀大,因而在中心区产生拉应力,在表面产生压应力,若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混凝土将会产生裂缝。
3.3混凝土的收缩变形
混凝土中80%的水分需蒸发,只有约20%的水分是水泥硬化所必须的,而最初失去的30%自由水分几乎不引起收缩,随着混凝土的陆续干燥而使20%的吸附水逸出,就会出现干燥收缩,而表面干燥收缩快,中心干燥收缩慢,由于表面的干缩受到中心部位混凝土的约束,因而会在表面产生拉应力并导致裂缝,
3.4地基和老混凝土的约束
当混凝土浇筑在比较坚硬的基岩或老混凝土上时,混凝土浇注初期的水化热升温,产生膨胀,受到岩石或老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较小的压应力。当混凝土温度继续下降时,由于基岩或老混凝土对温降引起的收缩变形约束的结果,混凝土块内将出现较大的拉应力,裂缝随之产生。
3.5环境气候的因素
混凝土施工期间,外界气温的变化情况对混凝土裂缝有重大影响。外界气温越高,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也越高。如果外界温度下降,会增加混凝土的降温幅度,特别是在外界温度骤降时,会增加外层混凝土与内部混凝土的温差,这时对混凝土抗裂极为不利。
4.1重视材料的选用
使用低热水泥如矿渣水泥等,能明显降低混凝土的绝热温升,降低混凝土的最高温度。伴随减小混凝土内表温差,起到减小温度应力的作用,从而减少产生裂缝的充分条件。按照规范要求配制混凝土所用水泥7d的水化热不大于25KJ/kg。为降低水化绝热温升、减小体积变形,混凝土一般不宜使用水化热高水泥,应使用水化热较低的中热硅酸盐水泥和低热矿渣水泥,更不宜使用早强型水泥。
4.2施工阶段裂缝控制措施
1)控制浇灌温度。为了降低混凝土从搅拌机出料到卸料,泵送和浇灌振捣后的温度,减少结构的内外温差,一般按季节采取措施。如夏季施工时,则应以减少冷量损失为主,覆盖草包、喷洒冷水,及加快浇灌速度,缩短浇灌时间等。在冬季施工时,应保证保温浇灌、保温养护,一般可利用混凝土本身散发的水化热养护自己,并要求在混凝土没有达到允许临界强度以前防止冻害。
2)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对混凝土浇筑,应遵循“同时浇捣,分层堆累,一次到顶,循序渐进”的成熟工艺。在每次浇筑中,又分几层,其层间的间隔时间应尽量缩短,必须在下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开始浇筑上层混凝土。层间最长的时间间隔不大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3)改进搅拌工艺和振捣工艺。在搅拌混凝土时,改变以往的投料程序,采取先把水、水泥和砂拌和后,再投放石子进行搅拌的新方法。这种搅拌工艺被称为“裹砂法”,也可称为二次投料法。这种搅拌工艺的主要优点是无泌水现象,混凝土上下层强度差减少,可有效地防止水分向石子与水泥砂浆面的集中,从而使硬化后的界面过渡层的结构致密、粘结加强。
4)采用分层浇筑混凝土,利用浇筑面散热,减少出现裂缝的可能性,选择方案时,除应满足混凝土在初凝以前就被上一层新混凝土覆盖并捣实完毕外,还应考虑结构的变化。常用的浇筑方式分为全面分层、分段分层和斜面分层等。
4.3混凝土的养护
为了保证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混凝土终凝后,筏板边缘、剪力墙中间等不易被塑料薄膜完全覆盖部位,可采用浇水保湿。混凝土升温阶段如果因表面未能完全覆盖而出现局部干燥时,可浇热水(40~50℃)湿润表面,防止出现干燥裂缝。降温阶段可浇自来水养护。
4.4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大体积混凝土因其水泥水化热的大量积聚,易使混凝土内外形成较大的温差,而产生温度应力,因此应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以降低水泥水化产生的热量,从而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升高。
裂缝对混凝土建筑物危害极大,裂缝的缺陷处理难度大,效果差。因此,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等各个环节,加强施工管理,尽量避免出现混凝土裂缝,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
(责任编辑 迟明春)
【中图分类号】TU75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159(2015)-10-0043-02
收稿日期:2015-06-24
作者简介:宋业政(1978—),男,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