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开武 许贵善 屠 焰 刁其玉
(1.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奶牛营养学北京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2.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新疆阿拉尔 843300)
利用代乳品对犊牛进行早期断奶,是国际上犊牛 培育的一种主流技术,它可以有效的降低犊牛培育的成本和感染疾病的风险,满足现代奶牛场标准化、集约化管理的客观需求,同时还可以促进犊牛胃肠消化系统的尽早发育,为奶牛的高产打好生理营养基础。蛋白质作为代乳品中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对代乳品的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畜牧业发达的国家,代乳品主要应用脱脂奶粉、乳清粉等乳源性蛋白,乳源蛋白虽然是代乳品蛋白质来源的“最佳”选择,但是我国乳源蛋白资源相对匮乏,而且近些年居民对乳源蛋白的刚性需求驱动了乳源蛋白价格的持续上涨,提高了代乳品配置成本,成为阻碍犊牛代乳品推广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寻找和开发可替代乳源蛋白而且不影响犊牛生长发育和健康的低成本蛋白饲料,已经成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植物来源蛋白因价格低廉、来源广泛而成为非常有潜力的替代蛋白。
大豆蛋白是目前在犊牛代乳品中研究最多、应用技术最成熟的植物蛋白,应用于犊牛代乳品中的大豆蛋白可以分为大豆粉、改性大豆粉、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等。大豆粉是成本最低的大豆蛋白,是由脱脂豆粕直接粉碎制得,其蛋白含量约为50%,而改性大豆粉是由大豆粉加热处理制得;大豆浓缩蛋白是由脱脂豆粕用乙醇水除去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后而生产的,蛋白含量约为66%;大豆分离蛋白是由脱脂豆粕通过碱提酸沉的方法生产的,蛋白含量最高约为85%~86%。大豆蛋白主要由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组成,氨基酸构成相对平衡,但不同的大豆蛋白对犊牛的生物学价值(BV)差异很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大豆产品中抗营养因子的残留量,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免疫活性蛋白抗原等。
小麦蛋白粉又称小麦面筋粉,是洗去小麦面团中的淀粉后,对剩余的产物进行烘干处理而制成的,粗蛋白含量为60%~80%。Osbome最早按小麦蛋白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将其分为4类:可被稀盐提取的是清蛋白(albumin)和球蛋白(globulin),可被乙醇提取的是醇溶蛋白(gliadlin),不能被稀盐和乙醇提取而能溶于稀醋酸的是谷蛋白(glutenin)。小麦蛋白溶水性较差,而且由于抗原的作用,容易引起机体过敏反应,可导致小肠组织的绒毛萎缩及腺窝加深,有报道称小麦面筋蛋白的回场表观消化率仅52%,这远低于乳蛋白的87%~91%。研究证明改性小麦蛋白可显著提高小麦蛋白的利用价值,饲喂改性小麦蛋白代乳品的犊牛试验表明,犊牛日增重、屠体率和肉品质没有显著性差异,没有出现消化混乱,从这点来看,小麦蛋白是一种良好的犊牛代乳品蛋白源。
花生蛋白是一种优质植物蛋白,根据加工程度不同,可以分为花生蛋白粉、花生浓缩蛋白、花生分离蛋白等,花生蛋白粉是花生蛋白的粗制品,根据脱脂情况分为全脂、半脱脂、脱脂三类,饲料中常用到的脱脂花生蛋白粉的粗蛋白含量在52%~53%之间;花生浓缩蛋白是以脱脂花生粉为原料,通过热水萃取等电点沉淀和乙醇洗涤等方法制得,其粗蛋白含量约为70%;花生分离蛋白是由脱脂花生蛋白粉通过碱提酸沉和超滤膜等方法而制得的花生蛋白精制产品,其蛋白含量约为95%。花生蛋白中约10%的蛋白为清蛋白,剩余约90%的蛋白都为碱性蛋白,主要由花生球蛋白和伴花生球蛋白组成。中国每年花生产量雄踞世界首位,总产量约为1 434万吨,油脂工业所提炼出来的大量花生蛋白副产物为花生蛋白在犊牛代乳品中的应用创造光明的前景。然而花生蛋白的氨基酸平衡性较差,蛋氨酸和色氨酸含量较少,花生蛋白中含有的抗营养因子也是影响其应用于犊牛代乳品的因素之一,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黄曲霉毒素等。如果能通过适当加工和营养手段,将花生蛋白应用到犊牛日粮中,无疑会扩大犊牛日粮的可利用蛋白资源。
大米蛋白是淀粉工业从大米中分离出的一种副产物,在大米中的含量约为8%。根据溶解性不同可以将大米蛋白分为4种类型:①水溶性白蛋白;②盐溶性球蛋白;③碱溶性谷蛋白;④醇溶蛋白。其中谷蛋白占总量80%以上,球蛋白占总量2%~10%,白蛋白占总量2%~5%,醇溶蛋白占总量1%~5%。在实际生产中,根据大米蛋白中粗蛋白浓度将其分为大米浓缩蛋白(CP含量50%~89%)和大米分离蛋白(CP含量90%以上)。与其他植物蛋白相比,大米蛋白赖氨酸含量较高,必需氨基酸含量具有一定优势,且抗营养因子水平极低,氨基酸平衡和低致敏性保证了大米蛋白较高的生物价(BV)和蛋白质效用比率(PER),以及良好的营养价值。但大米蛋白主要是由碱溶性谷蛋白组成,可溶水的白蛋白含量较低,这决定了大米蛋白较差的水溶性,Samson等发现在pH值4~7时,大米蛋白中谷蛋白溶解性增长缓慢,而pH值接近9时,蛋白溶解性才迅速增加。研究表明通过酶解和蛋白改性可以显著改变大米蛋白的溶解性,蒋甜燕等对大米蛋白进行酸法脱酰胺改性,随着脱酰胺度的增加,大米蛋白的溶解性增加,溶解度最大可达96.6%,王章存等利用酶水解发现也可以提高大米蛋白溶解性。
其他植物蛋白应用于犊牛代乳品的报道也有很多,如马铃薯蛋白、豌豆蛋白等,然而这些蛋白质在犊牛代乳品中的应用效果大都不理想,Montagne认为马铃薯蛋白会增加犊牛内源氮的流失,从而造成犊牛日粮蛋白和氨基酸表观消化率低,Branco-Pardal用马铃薯蛋白提供犊牛代乳品中52%蛋白,结果相对饲喂全乳蛋白代乳品日粮的犊牛组,犊牛对马铃薯蛋白试验组日粮的营养和氨基酸表观消化率显著偏低。与马铃薯蛋白相同,Bush用生豌豆粉替换犊牛代乳品中34%的脱脂奶粉,犊牛对日粮中的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脱脂奶粉代乳品试验组。
虽然相较于乳源蛋白,目前植物蛋白在犊牛日粮中应用的效果欠佳,但是植物蛋白来源丰富且广泛,其粗蛋白含量高,相同的粗蛋白水平的代乳品,植物蛋白的配置成本要低廉很多,而且更早的接触植物性蛋白,可以促进犊牛消化系统尽早的发育,所以研究如何将植物蛋白较好的应用于犊牛日粮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在日粮中添加植物源蛋白以替换乳源蛋白饲喂犊牛时,对犊牛生长性能影响的研究在国内外已有很多报道。Davis等总结并认为植物源蛋白的应用效果不及乳源蛋白,且以植物蛋白为蛋白源的代乳品替代牛乳或者全乳蛋白日粮饲喂犊牛时,根据植物蛋白的种类及替代乳蛋白量的多少的不同,其对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也不同。Abe配制了添加0%、15%、35%大豆粉的三种代乳品饲喂犊牛,指出饲喂35%大豆粉的犊牛组其生长性能比其他两组差。Hill等用粗蛋白含量为80%的小麦面筋蛋白和大米浓缩蛋白作为犊牛日粮的蛋白来源以替换日粮中乳源蛋白,随着两种植物蛋白的替换量的提高,试验组犊牛的日增重不断减少。然而植物蛋白对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并不是一层不变的,李辉利用改性大豆粉分别提供代乳品日粮中20%、50%、80%的粗蛋白,配制了三种犊牛代乳品,在6周的试验期内,三组犊牛8周龄时的体重差异不显著,增重和平均日增重差异也不显著。Nitsan发现饲喂大豆蛋白的犊牛在新生两周内,其生长速度与饲喂全乳蛋白犊牛相比降低了将近20%,这种差距在犊牛采食开食料后会逐渐减小到10%左右,试验开始4周后,两组犊牛的生长速度没有差异。
相对于乳源蛋白,植物蛋白对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存在着先天的不足,但是对植物蛋白进行适当的加工后,会对犊牛生长性能产生良好的影响,Lallas等用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和经瘤胃发酵处理的大豆粉作为主要蛋白源饲喂犊牛,获得与乳相当的生长速度,然而以未处理或简单处理的大豆粉作为代乳品蛋白源时,犊牛的生长性能出现明显下降。
犊牛良好的生长性能的表现,需要日粮必须满足犊牛对蛋白质及氨基酸的营养需要。植物蛋白的消化率及氨基酸的利用率较乳源蛋白低,同等蛋白水平的日粮,植物蛋白所能提供给犊牛的可消化蛋白质营养较乳源蛋白低,所以以植物蛋白为蛋白源配制犊牛代乳品时,其蛋白水平通常要高于仅含乳源蛋白的代乳品。代乳粉蛋白质含量和饲喂量与能量水平也有密切的关系,NRC指出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要超过由能量摄入量所决定的目标增重所需的蛋白质数量。因此将植物蛋白应用于犊牛日粮时,适当的能量水平也是必须考虑的。
一般研究认为,与乳源蛋白相比植物蛋白会降低犊牛对营养素的消化利用率,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3点:其一,植物蛋白结构致密,分子大且缺乏酪蛋白,不能像乳蛋白一样被凝乳酶作用产生凝乳反应,以致在皱胃中停滞的时间短,未能被胃蛋白酶充分的酶解就排入十二指肠,造成了植物蛋白消化率低。其二,植物蛋白氨基酸较差的平衡性,也会严重制约犊牛对日粮营养素的消化利用,王建红采用氨基酸部分扣除法研究了在日粮中赖氨酸(Lys)、蛋氨酸(Met)、苏氨酸(Thr)不平衡的情况下,犊牛对日粮中营养素的消化利用情况,采食氨基酸不平衡日粮的三组犊牛,5~6周时总氮的排出量明显升高,氮沉积量显著降低,这表明日粮氨基酸平衡可以提高犊牛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其三,植物蛋白中的抗营养因子成分,抗营养因子一直被认为是阻碍犊牛利用植物蛋白的因素之一,如蛋白酶抑制因子、免疫活性蛋白抗原和致病毒素等,以蛋白酶抑制因子为例,这种因子不仅可以抑制丝氨酸蛋白酶类的活性,还可以与消化道中胰岛素结合,抑制其活性或灭活,胰岛素灭活的信号可以导致小肠中的内分泌细胞分泌胆囊收缩素(CCK),进而刺激胰腺分泌更多的消化酶,蛋白酶抑制因子引起的连锁反应会造成富含限制性氨基酸的内分泌蛋白流失。免疫活性蛋白抗原引起的过敏反应会增强肠道异常蠕动,食糜沿肠道加速向后流动,同时造成肠道的损伤和内源性蛋白的流失,有学者认为,植物源蛋白的表观消化率低,很大程度是因为植物源蛋白提高了犊牛自身和菌体蛋白等内源蛋白的损失。
有研究表明,相比植物源蛋白,饲喂鲜奶或乳源蛋白代乳品的犊牛其瘤网胃发育呈现滞后性,尽管瘤网胃也会增长,但是胃壁会变薄,乳头发育受到抑制。李辉等亦证明采食乳源蛋白代乳粉的犊牛在8周龄断奶时,皱胃占体重的比值和对皱胃化学消化的依赖都要高于饲喂植物蛋白代乳品的犊牛。从犊牛培育的进程来看,胃肠道能够直接消化利用植物蛋白和粗纤维是犊牛培育的一个目标,而植物蛋白含有一定量的纤维素,因而让犊牛尽早接触植物蛋白,可以促进胃肠道发育以适应植物蛋白和纤维素,对犊牛生长而言是有利的,然而犊牛纤维消化功能发育不完全,所以植物蛋白中纤维素含量不宜过高。
在反刍前阶段,皱胃和肠道被认为是犊牛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适宜的pH值是维持胃肠道消化酶分泌和活性的主要因子,皱胃内的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后,会刺激肠壁细胞分泌碱性黏液来维持小肠的碱性环境,而且食糜的酸性越强,刺激作用越大,促进小肠发育的力度越大。然而进食代乳品乳液,会使皱胃的pH值升高,相比于饲喂乳源蛋白代乳品,饲喂植物蛋白犊牛的皱胃pH值在采食后恢复的慢,从这一点讲,植物蛋白对维持胃肠道的pH值稳定、促进胃肠发育是不利的。此外植物蛋白在维持犊牛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上,要弱于乳源蛋白,饲喂植物蛋白犊牛常出现肠黏膜绒毛萎缩,同时可能伴随着隐窝增生等症状。
营养物质对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已有很多报道,蛋白质作为动物机体一种重要的营养素,是维持和调控动物免疫功能的直接参与者。蛋白质缺乏会降低犊牛对环境和断奶的应激的耐受力,提高犊牛的死亡率和患病率。一般来说,植物蛋白对犊牛的生长和饲料效率比乳源蛋白要低,同等粗蛋白水平的日粮条件下,植物蛋白能为犊牛提供的可利用蛋白质量相对偏低,所以这也要求以植物蛋白为蛋白源的日粮,其粗蛋白水平要高于乳源蛋白。
免疫学认为,动物采食也是肠道在接受高浓度抗原的过程,会导致机体产生相应的防御反应。由于哺乳期犊牛主动免疫尚未完全建立,肠道抗体浓度很低,往往不足以中和进入肠道的免疫抗原,此外犊牛对植物蛋白的消化能力和年龄也有密切关系,研究认为犊牛3周龄前对植物蛋白的消化能力有限,植物蛋白进入肠道后仍有抗原活性,常可引起过敏反应,如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的Ⅰ型过敏反应、由IgE和IgM与过敏原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介导的Ⅱ型变态反应以及有特异性T细胞介导的Ⅳ型过敏反应等。这些免疫应答反应常引起造成肠道的组织形态和免疫机能损伤,并引发过敏性腹泻和消化吸收障碍。然而亦有部分犊牛对植物蛋白抗原表现一定的免疫耐受性,这可能与T细胞的分化有关。细菌学的试验表明,在犊牛肠道发生致敏反应的同时,往往伴随着肠道病原性微生物感染的继发症,这可能与肠道消化和免疫机能破坏有关,为肠道病原性微生物提供了营养底物和合适的生殖环境。
氨基酸特别是限制性氨基酸对犊牛免疫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健康和特定的氨基酸营养供给状况有直接的关系,例如蛋氨酸可抑制体液免疫功能,引起胸腺退化,并降低脾脏淋巴细胞对促细胞分裂素的反应。由于植物蛋白平衡性差和犊牛自身对植物蛋白消化能力的限制,植物蛋白的氨基酸供应相对犊牛的免疫需求可能是不足的,这需要对相应的植物蛋白制定合适日粮氨基酸模型。
虽然犊牛对植物蛋白消化利用的能力存在缺陷,但随着对犊牛消化利用植物蛋白机理研究的不断加深,发现可以对犊牛消化利用植物蛋白的能力进行调控,如改变植物蛋白的物理化学性质、添加营养成分补偿植物蛋白的先天不足等技术和手段,让植物蛋白为犊牛提供主要的蛋白质营养成为可能,也为犊牛的蛋白营养培育提供了新的选择。
植物蛋白是农作物为了维持自身的生长繁殖而合成和储备的,这也决定了植物蛋白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有别于乳源蛋白,会阻碍犊牛对植物蛋白的消化利用,甚至会威胁犊牛的健康。对植物蛋白的改性加工处理被认为是破除这些障碍和威胁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植物蛋白的改性加工处理的研究已有很多,针对植物蛋白中含有抗营养因子,有蒸汽加热、热乙醇水溶液提取、酸沉碱提、微波灭菌等处理方法,针对植物蛋白结构致密、分子大,难消化,溶解性差,乳化能力弱,有红外灭菌、微生物发酵、蛋白酶解、添加双亲基团、磷酸化等处理方法。应用不同的改性加工处理方法时,同一类植物蛋白制品对犊牛的生物效价都会出现巨大差异,以由大豆蛋白得到的大豆粉、改性大豆粉、大豆浓缩蛋白及大豆分离蛋白为例,Dawson等在犊牛中分别添加等粗蛋白水平的市售改性大豆粉、特制改性大豆粉和大豆浓缩蛋白,结果显示,在促进犊牛生长性能的作用上,大豆浓缩蛋白>特制改性大豆粉>市售改性大豆粉,Akinyele等也得出类似的结论,2周龄的犊牛对脱脂奶粉、大豆分离蛋白和大豆粉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分别为87.5%、66.6%、47.9%,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分别为80.5%、57.2%、28.5%。产生这种差异主要是通过对植物蛋白原料的加工处理,降低了原料中抗营养因子等物质对犊牛消化、免疫功能的影响,从而打破植物蛋白应用于犊牛代乳品中的障碍。通过不断改进植物蛋白的加工工艺,使植物蛋白更加符合犊牛的消化特性,可以保证植物蛋白能够更好的应用于犊牛日粮中。
反刍动物因瘤胃的特殊存在,日粮过瘤胃进入后消化道时,日粮的营养成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的约65%日粮蛋白转化为微生物蛋白,瘤胃微生物可以利用日粮中的非必需氨基酸合成必需氨基酸,然而哺乳期犊牛瘤胃未发育完全,功能不完善,且犊牛在采食奶和代乳品乳液时,机体会产生食管沟反射,食管沟自动闭合,乳液饲料就会由食管经食管沟和瓣胃管直接进入皱胃进行消化,不会受到瘤胃的影响,因此日粮中的氨基酸的组成近似反映了机体氨基酸营养的供应,王建红针对0~2月龄的犊牛指出,犊牛日粮中Lys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其次为Met和Thr,并提出在代乳品中 2.81%Lys、0.83%Met、1.82%Thr添加量的氨基酸平衡模型,显著的改善了犊牛的饲料转化率、氮的消化率和利用率。相对于犊牛的氨基酸营养需要而言,植物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是不平衡的,针对这个现实问题,在以植物蛋白为蛋白来源的犊牛日粮中补充相对应的限制性氨基酸,可以促进犊牛生长,加强机体免疫力。有学者尝试在以大豆蛋白为蛋白源的犊牛日粮中添加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发现与没有添加的犊牛日粮相比,可以显著提高犊牛的平均日增重、氮沉积量和干物质、氮、氨基酸回肠消化率,提高犊牛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率,显著改善犊牛日粮的品质,促进犊牛的生长发育。然而犊牛对不同植物蛋白和氨基酸的消化率是不一样,所以针对不同植物蛋白建立适宜的氨基酸添加模型就显得很重要。
犊牛对植物蛋白和乳蛋白在消化率上的差异,本质上是这两类蛋白的蛋白质结构决定的,乳蛋白中约90%的蛋白为酪蛋白,在皱胃可以得到有效地消化降解,日粮蛋白在皱胃内的降解依赖于胃蛋白酶的活性,而胃蛋白酶的分泌、酶原的激活、消化酶活性都依赖于胃酸的刺激,有报道指出,胃酸分泌的不足阻碍了幼龄家畜有效利用日粮中的植物蛋白,而且犊牛采食牛奶或代乳品乳液后,乳液会对皱胃液进行稀释中和,皱胃内的pH值升高,Woodford等取得了犊牛皱胃pH值的数据显示,饲喂前,犊牛皱胃内容物的pH值在1.5~2.0之间,饲喂后马上升高到 6.0,随后又逐渐降低,6 h后降低到饲喂前水平。相比于饲喂植物蛋白源代乳品乳液,饲喂牛奶时犊牛皱胃内食糜pH值在采食后恢复也较为迅速。因为植物蛋白不能形成凝乳块,在皱胃内停留时间短,采食植物蛋白代乳品乳液后,犊牛皱胃内pH的快速变化,会影响胃蛋白酶对植物蛋白的降解,降低消化系统对植物蛋白的消化利用率。皱胃内较低pH有利于消化道内有益菌群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的繁殖,而且皱胃内酸性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刺激十二指肠酸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抑制皱胃排空,延长了食糜在胃内的停留时间,增加胃蛋白酶作用植物蛋白的时间。从这几点看,在植物蛋白源代乳粉中添加酸度调节剂,维持犊牛皱胃的酸性环境,可增高犊牛对植物蛋白的消化利用能力,增加植物蛋白应用于犊牛日粮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利用益生菌提高犊牛体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降低犊牛的腹泻率和死亡率的报道已有很多,而如何提高犊牛的体增重、饲料转化率,降低犊牛腹泻率和死亡率,也是将植物蛋白应用于犊牛代乳品日粮中时的研究重点,所以在如何提高植物蛋白替代乳源蛋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上,益生菌将是一个突破口。益生菌是指投入后通过改善宿主肠道菌群生态平衡而发挥有益作用,达到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和健康状态的活菌制剂及其代谢产物。益生菌通过调节犊牛胃肠道的pH环境,分泌消化酶和代谢产物,以及自身增殖等途径,来促进肠道有益菌增殖,消灭有害菌,中和肠道毒素,提高日粮的消化率,自身的菌体蛋白还可以改善日粮中氨基酸组分。董晓丽在犊牛日粮中添加筛选的植物乳酸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发现可以改善犊牛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情况,减少犊牛腹泻的发生。符运勤发现益生菌可以促进犊牛瘤胃的发育,调节瘤胃微生物区系,提高了纤维分解菌的数量。这些成果都证明通过生物学方法来调节犊牛对植物蛋白的利用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应激一直是犊牛培育过程避不开的话题,科学的饲养管理和舒适的圈舍环境可以帮助犊牛顺利渡过应激,相反不当的饲养管理和不利的环境会加强犊牛的应激,降低免疫力,甚至威胁犊牛的健康和生命。利用代乳品对犊牛实行早期断奶,以及利用植物蛋白替换代乳品中乳源蛋白,对犊牛而言都是一个强烈的应激,这也要求饲喂植物蛋白代乳品的犊牛要加强在饲养管理和圈舍环境上的投入。
综上所述,植物蛋白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蛋白质饲料资源,在犊牛日粮上的应用虽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在不断深入的研究中发现,依据犊牛的生理特点,通过对植物蛋白加工改性处理,配以适当的营养调控手段,可以逐渐提高犊牛对植物蛋白消化利用率,增强植物蛋白在犊牛日粮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不断重视,扩大植物蛋白在犊牛代乳品日粮中应用,使更多种类的植物蛋白纳入到犊牛的蛋白营养体系中,可以有效的将农产品加工业中闲置的蛋白质资源利用起来,为人类腾挪出更多的乳源优质蛋白,同时可以有效的降低代乳品成本,推广代乳品在犊牛培育中的应用,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31篇,刊略,需者可函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