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丽,孙 诠,杨学亮
(山西省肿瘤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3)
40例食管癌切除管状胃代食管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体会
李文丽,孙诠,杨学亮
(山西省肿瘤医院,山西 太原030013)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管状胃代食管术围术期患者的护理。方法:2013年3~6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施行管状胃代食管手术的食管癌患者40例,术前给予心理护理、营养支持、咳嗽训练等一系列护理措施,术后给予心理支持、呼吸道护理及出院后干预。结果:4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做好围术期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患者康复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食管癌;管状胃;胃代食管;护理
食管癌的治疗首选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但大多数患者的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不足40%。在确保生存率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焦点[1]。研究表明,食管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与手术重建方式明显相关[2]。管状胃是新型的食管重建术式,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013年3~6月,山西省肿瘤医院为40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实施了管状胃重建术,围术期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3~6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原发病为食管癌的患者80例,对其中40例实施了管状胃代食管手术。术前均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胸部X线、CT、食管钡餐造影和食管镜活检病理等,病理检查结果报告均为鳞癌。
1.2护理方法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围术期护理干预,干预措施如下。
1.2.1术前护理主管护士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况。由于对手术缺乏了解,术前患者多出现焦虑和恐惧。针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用通俗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手术方法及预后,还邀请康复患者介绍他们的亲身经历,以增强患者的信心。主管护士向患者解释各种管道如营养管、胃管、胸管等的使用目的,减少患者的恐惧。为了防止术后肺部并发症,术前对患者进行有效咳嗽训练。嘱患者深吸气后屏住呼吸,声门紧闭使横隔抬高,肋间肌收缩,增加胸内压,然后咳嗽,声门打开,痰液随气流冲出,反复训练,直至掌握[3]。研究表明,术前进行5 d以上营养支持的患者较少出现并发症[4]。因此,对能进普食者,鼓励其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对进食困难者,给予静脉补充高营养或胃肠道营养,并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
1.2.2术后护理术后患者回病房后,护士与患者沟通时,应态度和蔼、言语温暖,对疾病的转归进行正向引导。有些患者担心预后,情绪低落。护理人员应勤于观察,根据患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年龄、职业及心理素质,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宣教,鼓励家属关心和帮助患者,使患者感受到尊重和关爱,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讲解咳痰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克服因惧怕疼痛不敢咳嗽的心理,进行有效咳嗽排痰。咳嗽时护士可用两手掌按压术侧胸壁,减轻疼痛。术后每2 h拍背咳痰1次。注意湿化呼吸道,氧化雾化吸入6次/d。尽可能降低病室各种仪器的音量、光线等不良刺激,安置患者于舒适的体位,对主诉疼痛的患者,给予镇静剂和止痛剂,以保证休息和睡眠。
1.2.3出院后干预出院当天,护士对患者进行1次出院指导,出院后7 d内进行1次电话随访,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确保患者了解疾病加重的体征和症状,并嘱咐患者按时服药、定时复查。
2结果
40例食管癌切除管状胃代食管术患者术后均好转出院。
3讨论
实践证明,管状胃代食管的食管癌根治术与传统手术相比,符合生理需要,对患者影响更小,远期效果更好。对于施行管状胃代食管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术前应针对每位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做到个性化护理,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与医务人员合作,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并以积极的心态进行术后的功能锻炼。术后重点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做好呼吸道管理。根据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如散步等,并逐渐增加活动量,保持乐观情绪,克服恐癌心理,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和勇气,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饮上食宜少量多餐,细嚼慢咽,忌进食刺激性食物和过硬食物。保证睡眠,充分休息,按医嘱坚持正确服药,定期门诊复查。
[参考文献]
[1]张永明,杨文锋,李兆敏,等.食管、管状胃侧侧吻合预防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14):48-49.
[2]车嘉铭,项捷,陈凯,等.管状胃在食管、贲门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0,17(2):96.
[3]应美芳.同期双侧容积减少术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8):375.
[4]Daly JM,Massar E,Giacco G,etal.Parental nutrition in esophageal cancer patients[J].Ann Surg,1982,(196):203-208.
本文编辑:王立钧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0126(2015)01-0069-02
[作者简介]李文丽,女,副主任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