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雁杨作丰魏 澍
(1.辽宁省农牧业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辽宁沈阳 110036;2.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沈阳 110164)
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是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中的一个种,又名青鲩、乌青、螺蛳青、黑鲩、乌鲩、黑鲭、乌鲭、铜青、青棒、五侯青和青根鱼等,在台湾称为乌溜或鰡仔。青鱼属肉食性鱼类,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鳃耙短而少,咽喉齿呈臼齿状,适于压碎软体动物的外壳。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体长达15 cm时,开始摄食小螺狮和蚬,成鱼的组成几乎全为软体动物。青鱼多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一般不游至水面,耗氧状况与草鱼接近,水中溶氧量低于1.6 mg/l时呼吸受到抑制,低至0.6 mg/l时开始窒息死亡,在0.5~40℃水温范围内都能存活。喜微碱性清瘦水质[1]。
青鱼对蛋白质需求量的研究较多,其结果也基本一致。杨国华等[2]对夏花青鱼的蛋白质需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花青鱼的最适蛋白质含量应为41%。王道尊等[3]研究认为,青鱼鱼种饲料中的最适蛋白质含量为29.54%~40.85%。戴祥庆等[4]用酪蛋白和明胶作为蛋白源,探讨了青鱼饲料的最适蛋白比,结果表明:青鱼鱼种配合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以35%~40%为宜。由此可见,青鱼夏花阶段对蛋白质的需要量约为41%,鱼种阶段约为35%。有关于青鱼对氨基酸需求量的研究较少。叶金云[5]采用晶体赖氨酸调节青鱼饲料中的赖氨酸水平,结果显示,饲料中赖氨酸水平为2.41%时,青鱼具有最大的增重率。此后,又研究了青鱼鱼种对蛋氨酸的需求量,当饲料中蛋氨酸为1.57%时青鱼具有最大增重率。青鱼对其他几种必需氨基酸需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前,青鱼配合饲料中脂肪添加量已经初步确定。王道尊等[6]研究得出,1龄青鱼鱼种对脂肪的需要量为6.7%,2龄鱼对脂肪的需要量为6.2%。当饲料脂肪含量在3.0%以下或8.0%以上时,青鱼均表现出鱼体消瘦和生长不良。鉴于成鱼阶段对脂肪的需要量低,建议1龄鱼种和成鱼饲料中脂肪含量分别以6.0%和4.5%左右为宜。王道尊等[7]研究了必需脂肪酸对青鱼生长的影响,发现当饲料中缺乏必需脂肪酸时,表现出眼球突出、鳍充血、体色变黑和死亡率高等现象。此外,单一添加1.0%亚油酸或1.0%亚麻酸,生长情况良好。而组合添加亚油酸和亚麻酸或单独添加1.0%花生四烯酸时,对改善青鱼的生长效果均不理想。
鱼类对糖类或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普遍较低,但一定量的日粮糖尤其是葡萄糖有利于提高青鱼的抗氧化力[8],因此,青鱼饲料中添加糖类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王道尊等[3]认为,青鱼鱼种配合饲料中,当蛋白质含量为30%~41%时,添加20%左右的糖较为合适。黄鹤忠等[9]对青鱼和草鱼进行糖耐量初步实验,结果提示,青鱼糖耐量比草鱼低;高糖负荷后两种鱼的内分泌调节规律可能不同;较高葡萄糖负荷还引起应激反应,应激反应的强弱可能与糖耐量大小呈反比,与负荷剂量呈正比。蔡春芳等[10]报道了饲料中糖的种类和水平对青鱼生长的影响,指出在饲料总能为16.4 kJ/g左右时,建议青鱼饲料中糖的添加量为40%以下,同时指出青鱼利用糊精的能力比葡萄糖强。然而,有关于鱼类的糖尿病体质形成机制还未见报道,这将是未来水产动物营养生理研究的热点。
维生素为许多鱼类所必需。陈林[11]研究显示,当饲料中缺乏维生素C时,鱼类通常会表现出脊柱弯曲、鳍条糜烂、体表充血、死亡率增加等现象。冷向军等[12]研究表明,青鱼鱼种饲料中维生素C的适宜添加量为200 mg/kg。胡毅等[13]以初始体质量为(7.27±0.40)g的青鱼为研究对象,采用维生素C含量分别为0(对照组)、16.3、33.9、69.1、137.8 mg/kg和277.5 mg/kg 6种等氮等能实验饲料,饲养青鱼8周后,选取0、69.1 mg/kg和277.5 mg/kg维生素C组进行24 h氨氮胁迫(20 mg/l),研究对青鱼幼鱼生长、免疫及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青鱼获得最好生长的饲料有效维生素C添加量为63.0 mg/kg,氨氮胁迫使青鱼产生免疫应激反应,而补充维生素C可有效增强机体免疫,缓解机体免疫应激,改善青鱼抗氨氮胁迫能力。
维生素E是具有α-生育酚生物活性的一类脂溶性维生素,由Evans在19世纪20年代发现,其第六位碳原子上羟基极易被氧化,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脂溶性抗氧化剂和免疫增强剂[14]。黄云等[15]以初始体质量(7.27±0.40)g的青鱼为研究对象,采用维生素E有效含量分别为14.36(对照组)、25.14、37.66、62.97、113.92 mg/kg和210.45 mg/kg 6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饲养青鱼幼鱼8周后,根据生长情况选取对照组、62.97 mg/kg和210.45 mg/kg维生素E组进行24 h氨氮胁迫(20 mg/l),研究维生素E对青鱼幼鱼生长、免疫及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青鱼幼鱼获得最大生长的有效维生素E需求量为45.00 mg/kg,且较高维生素E能有效提高青鱼机体免疫力,缓解氨氮胁迫对青鱼机体的负面影响。
随着鱼用全价饲料的研究和不断应用,矿物质添加剂的使用越来越多。矿物质添加剂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料系数,改进饲料的适口性和鱼肉的品质,促进养殖鱼类的快速生长。李贵雄[16]在配合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无机盐(2%、4%、4%+1%复合维生素、6%)等,进行1龄青鱼配合饲料添加剂的最适量的试验。经过33 d的饲养对比,添加4%的无机盐和1%的复合维生素的配合饲料,其青鱼增重率、饲料系数、饲料转化率分别为112.74%、0.79、126.65%,最适于1龄青鱼鱼种的摄食和生长。周志刚[17]通过8周生长试验,以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全面替代(称为全螯合矿)饲料中的硫酸盐无机矿。研究结果表明,全螯合矿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青鱼生长速度、降低饲料系数与成本,显著提高青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力,生产实践中值得推广。
添加剂在提高鱼料质量以及促进消化吸收起到重要作用。陈建明等[18]研究了中性蛋白酶对青鱼生长、消化及鱼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使用1‰~3‰的中性蛋白酶制剂不但能够促进青鱼苗种的生长,还降低了饵料系数。舒秋艳等[19]的研究表明,饲料中直接添加500~1 000 HYU/kg中性耐温植酸酶能够提高青鱼的生长率,提高青鱼对饲料内主要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
此外,把益生菌作为添加剂加入到饲料或应用于养殖水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养殖鱼的水环境或肠道内微生物平衡,从而对寄主产生包括刺激免疫、提高抗病力、降低胁迫反应、改善胃肠道形态、增进食欲、促进生长和饲料利用、改善鱼肉品质等有利影响[20]。沈斌乾等[21]用添加枯草芽孢杆菌的对照饲料和分别添加2×106、2×107、2×108cfu/g和5×108cfu/g枯草芽孢杆菌的4种实验饲料,分别喂养初始均重为(4.16±0.03)g的5组三重复的青鱼鱼种8周。饲养试验在15只容积为80 L循环式水簇箱内进行,水温控制为(25±0.5)℃。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2×106~5×108cfu/g的枯草芽孢杆菌能促进青鱼鱼种的生长和降低饲料系数,而对鱼体组成没有影响。
传统养殖青鱼的方式是在池塘中作为搭配品种,与鲢、鳙、草鱼、鲫等混养。由于青鱼主要摄食螺类等软体动物,养殖水域有限的饵料资源严重制约了青鱼养殖业的发展。但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配合饲料大量使用,养殖量大量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大规模暴发性鱼病,其中肝胆综合症最为普遍。从实践经验来看,引起青鱼肝胆综合症的原因有四大类:一是长期生活在养殖密度过大;二是用药不规范;三是病原微生物感染;四是营养性因素。因此,探索新的养殖模式,实现青鱼健康生态养殖越来越受到关注。王利风等[22]在20亩池塘内采用青鱼、草鱼、鲢、鳙、鳊和鲫进行混养,6~9月鱼类摄食旺盛、生长最快的季节投喂,结合颗粒配合饲料和螺蛳及蚬子投喂,收货后亩利润为4 096元。肖启东等[23]在6亩左右、水深2.2 m的池塘内放养青鱼,搭配放养优质的黄颡鱼、鳜、鲢和鳙,收获后亩均效益10 502元。殷文健等[24]对比了两种不同的养殖模式,结果表明,在主养青鱼的池塘中套养少量的甲鱼,以池中野杂鱼为食无需另外投放人工饵料,既减少了野杂鱼与青鱼争氧争食,又可增加养殖经济效益。张从义等[25]比较了青鱼、草鱼、鲢、鳙、黄颡鱼、甲鱼和鲫混合放养的三种养殖模式,结果表明,养殖模式效果最好是池塘中放养青鱼、草鱼、鲢、鳙、黄颡鱼和鲫;同时,池中采用漂浮性蕹菜生态浮岛加少量莲藕,生态浮岛搭设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28%,亩经济效益达到4 999元。由此可见,在池塘养殖过程中,采用漂浮性水生植物生态浮岛模式,对调节池塘水质调节优于挺水植物。
众所周知,青鱼主要以底栖的软体动物为食,因此,对于青鱼的饲料,其营养需求有别于鲤科其他鱼类。然而,北方地区规模化养殖草鱼多采用鲤高蛋白饲料进行养殖。对于饲料中所必需添加的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其他添加剂在青鱼营养上研究较少,多借用鲤和草鱼的饲料配方。此外,饲料内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很少使用动物性蛋白,导致青鱼肝胆综合症,造成青鱼大量死亡。所以,规模化养殖必须首先加强青鱼各阶段营养需求的研究,采用真正适合青鱼的饲料进行养殖才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作为“四大家鱼”之一的青鱼,育种工作严重落后于其他鱼类。目前有关于青鱼遗传及育种的报道极少,大多数都是营养或者养殖方面的研究。随着青鱼养殖量增加,青鱼苗种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但青鱼的育种工作还非常原始,只是简单地进行选择育种,忽略近亲杂交,最终会导致青鱼品质下降、抗病能力降低以及饵料系数增加等情况。因此,青鱼规模化养殖的育种问题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然而,在我国还没有专门的青鱼保种及育种机构,严重缺乏选育群体和基因库,这将极大地限制青鱼的育种及规模化养殖进程。因此,想要加快青鱼育种进程,首先要建立加强的基因库,储备足够的青鱼亲鱼;其次要采用先进的育种手段加快育种进程,如: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最后要有专门的育种机构及人员进行新品种培育。
近几年,淡水鱼市场低迷,全国鲤、鲫、草鱼、鲢和鳙养殖量和产量逐年增加,但是由于品质下降,市场价格持续低迷,养殖户所得经济效益有限。同时,养殖鲤爆发性细菌和病毒性疾病逐年增多,给养殖户带来大量经济损失。因此,更新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适时地更换养殖品种,主养青鱼池内套养名特优鱼类,这样不但可以降低渔药的使用,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池塘养殖最关键的就是养好一池水,只有水质好,养殖的鱼类才能生长快,饵料系数才能降低。目前,调节水质的产品较多,但应用效果不一,很多产品使用后基本没有效果,所以,调节水质应该根据池塘水质的情况来进行调节,不要盲目地进行调节水质。由于规模化养殖都采用人工饲料进行饲喂,因此,池塘内水质中氮的含量过大,调节水质时基本不用再加入含氮的生物肽肥,应该适当的添加磷肥,调节氮磷比,这样水体内的有益浮游生物才会大量增加。此外,调节水质要多用EM菌、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加快水体内氮元素的循环和有害物质的分解,保证水质的“肥、活、嫩、爽”。
青鱼肉细嫩鲜美,蛋白质含量超过鸡肉,无肌间骨,个体大,生长迅速,是淡水鱼中的上品,为中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但随着规模化青鱼养殖量的增加,水产养殖产品的外观、肌肉品质、营养价值以及风味等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如何让水产养殖产品的品质最大程度与“野生”的相近,保证青鱼养成产品质量安全是今后青鱼规模化养殖的研究方向之一。营养和养殖模式均与水产养殖产品的品质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加大营养和养殖环境对养殖产品品质调控的研究,包括分子调控、环境因子胁迫和基因调控机理的研究,建立完善的养殖水产品调控品质技术,真正实现持续发展的健康安全水产养殖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