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2015-04-04 07:28:00李晓霞张丽杨林静
山东医药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不稳定性短暂性管腔

李晓霞,张丽杨,林静

(1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沈阳110031;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李晓霞1,张丽杨1,林静2

(1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沈阳110031;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选取100例TIA患者,采用HDL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其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性质,记录TIA患者发病后7、90 d的卒中发生情况。结果 100例TIA患者中,68例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发病后7、90 d的卒中发生率均高于未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P均<0.01。68例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中,不稳定性斑块46例,其发病后7、90 d的卒中发生率均高于稳定性斑块患者,P均<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不稳定性可能会增加TIA患者早期卒中的危险。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动脉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的出现一般不超过1 h,且无责任病灶证据。Rothwell等[1]认为,TIA发病后7 d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较高。国外报道,TIA发生后,颈部大动脉斑块形成可能与卒中的发生存在相关性[2]。 因此,本研究我们对100例TIA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TIA后早期卒中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3~2014年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TIA患者100例,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TIA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DWI证实,排除脑血管病、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恶性肿瘤、血液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其中男66例、女34例,年龄38~82(60.0±8.2)岁,伴高血压72例、糖尿病36例、血脂异常91例。

1.2 方法

1.2.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方法 采用HDL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美国ALT公司)检查两组双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CCAB)、颈内动脉(ICA)颅外段。检测指标及评价标准:①颈动脉管壁内中膜厚度(IMT)[3]:动脉内膜光滑、IMT<1.0 mm为正常;内膜毛糙、IMT 1.0~1.2 mm为内膜增厚;内膜局部隆起增厚、向管腔内突出,IMT≥1.2 mm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②组织病理学和斑块影像学特点[4]:斑块突出于管腔内,呈弱低回声、等回声或混合性回声,不伴声影者为软斑;斑块纤维化、钙化,回声增强伴后方声影者为硬斑;斑块回声强弱不均,表面不规则者为混合斑。软斑和混合斑为不稳定性斑块,硬斑为稳定性斑块。

1.2.2 早期卒中评价方法 记录TIA患者发病后7、90 d的卒中发生情况。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对TIA患者早期卒中的影响 100例TIA患者中,68例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发病后7、90 d的卒中发生率分别为14.7%、32.4%;32例未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发病后7、90 d的卒中发生率分别为3.1%、9.4%。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TIA患者早期卒中发生率均升高,P均<0.01。

2.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对TIA患者早期卒中的影响 68例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中,不稳定性斑块46例,其发病后7、90 d的卒中发生率分别为17.3%、34.7%;稳定性斑块22例,其发病后7、90 d的卒中发生率分别为9.0%、27.2%。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TIA患者早期卒中发生率均升高,P均<0.01。

3 讨论

有研究发现,TIA患者早期卒中风险很高,发病7 d卒中发生率为4%~10%,90 d卒中风险为10%~20%。目前,我们应用的TIA早期卒中风险ABCD2评估量表并没有将影像学方面的检查纳入其中。因此,本研究我们观察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TIA后早期卒中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TIA患者发病后7、90 d的卒中发生率均高于没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P均<0.01)。分析原因可能有: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的血管破裂可形成血肿,血肿使斑块进一步隆起,甚至完全闭塞管腔,最终导致卒中的发生。②不稳定性斑块表面的纤维帽破裂,形成胆固醇微栓子,可引起动脉管腔闭塞。这种微栓子脱落导致动脉—动脉的栓塞是造成脑梗死的因素之一[5]。③斑块破裂形成溃疡后,胶原暴露,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激活,并在损伤的动脉壁上黏附和聚集,形成血栓。脑动脉血栓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发病机制。④斑块形成导致颈动脉狭窄,当发生血流动力学异常时,远端的灌注压降低,导致脑动脉供血交界区灌注不足,形成分水岭梗死。

同时本研究还显示,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发病后7、90 d的卒中发生率均高于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P均<0.01),说明不稳定性斑块的形成是导致TIA早期卒中风险的原因之一。不稳定性斑块一方面是指斑块成分不稳定,易于脱落致远端血管栓塞;一方面是指斑块结构不稳定,易于形成血栓或斑块内出血,在短期内迅速进展导致管腔狭窄堵塞[6]。国内有研究表明,不论颈动脉管腔狭窄如何,斑块表面的不规则都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7]。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以脂代谢异常[8]、高血压[9]、糖尿病[10]以及吸烟等不良嗜好影响较大。烟中的尼古丁可以诱发血管壁的损伤,长期吸烟可以使机体合成和释放NO减少,不仅能损害脑动脉自动调节功能,影响血流灌注和增加缺血性损伤;还可以促进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形成血栓及斑块[11]。研究表明,男性吸烟者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3倍,且吸烟对男性的影响更明显[12,13]。

综上所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不稳定性可能会增加TIA患者早期卒中的危险。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TIA患者进行颈部超声检查,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情况及性质,并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可以大大降低TIA患者发病后早期卒中的发生率。

[1] Rothwell PW. Incidence, risk factors and prognosis of stroke and TIA: the need for high-quality, large-scale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and meta-analyses[J]. Cerebrovasc Dis, 2003,16(3):2-10.

[2] Prontera C, Martelli N, Evangelista V, et al. Homocysteine modulates the CD40/CD40Lsystem[J].J Am Coll Cardiol, 2007,49(22):2182-2190.

[3] 华扬.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声检测与应用[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6,6(5):346-352.

[4] 李伟,柏巍.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111-112.

[5] Momjian-Mayor I, Baron JC. The pathophysiology of watershed infarction in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ease: review of cerebral perfusion studies[J]. Stroke, 2005,36(3):567-577.

[6] Prati P, Tosetto A, Casaroli M, et al. Carotid plaque morphology improves stroke risk prediction: usefulness of a new ultrasonographic score[J]. Cerebrovasc Dis, 2011,31(3):300-304.

[7] 王新平,曹国辉,宋洪波.进展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的研究[J].临床荟萃,2009,24(13):1150-1152.

[8] 洪玉娥,吴倩,贺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9,22(3):212-214.

[9] 董秦川,张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2,26(1):83-85.

[10] 郭涛,赵春梅,杜彦辉,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31(5):587-589.

[11] Zieske AW, Mc Mahan CA, Mc Gill HC, et al. Smoking is associated with advanced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in youth[J]. Atherosclerosis, 2005,180(1):87-92.

[12] Roman MJ, Pickering TG, Schwartz JE, et al. Association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and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J]. J Am Coll Cardiol, 1995,25(1):83-90.

[13] Garipy J, Denarie N, Chironi G, et al. Gender difference in the influence of smoking on arterial wall thickness[J]. Atherosclerosis, 2000,153(1):139-145.

10.3969/j.issn.1002-266X.2015.12.016

R743.3

B

1002-266X(2015)12-0043-02

2014-09-13)

猜你喜欢
不稳定性短暂性管腔
3~4级支气管管腔分嵴HRCT定位的临床意义
吸引头类管腔器械清洗中管腔器械清洗架的应用分析
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平面Couette-Poiseuille流的线性不稳定性
消毒供应中心管腔类手术器械清洗方法探讨
尤瑞克林治疗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8例临床效果观察
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中医辩证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尤瑞克林联合法舒地尔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近期效果观察
前列地尔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辨证施治临床分析